我知道陆游其实已经被我说动了,我相信他会站在我这边的。这件事也不是一两天就能解决的,我还是要将心思放在整顿政务上面的。还好,一切都还算顺利,我的“选修会”如期举行了,几省报考的人数有五千多人,北方混乱了这么旧,这次对于很多想一展抱负的人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尽管社会上的风言风语不少,但也没有影响这些人报考的积极性,还有部分学生是从南边来报考的,一定程度上打消了我不少疑虑。在‘定试’如期举行的同时,王成志也从辽阳赶了回来,按照我的要求报上了新的政府的框架的计划书,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他这个政府架构主要还参照朝廷的架构,只是在个别部门作了调整。
按照他的意见,中枢机构为“二府制”即设中书和枢密院两个机构“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为宰相,而以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最高长官为枢密使,专管军事。二院下设三司,三司下设六部,各部设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等职,以维持中央政治体制运作。同时设御史台以监督宰相权力,御史台分三院(台院、殿院、察院)。
所谓六部是指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吏部。户部是掌管国家财政事务的机构。按制,户部之下左曹分三案:户口、农田、检法;右曹分六案:常平、免役、坊场、平准、检法、知杂。尚书职下设都拘辖司,总领内外财赋之数,其下又设度支、金部、仓部。礼部是掌管国家礼仪事务的机构。其他国家礼仪之事,由礼仪院专管;贡举之政,由知院专管。尚书职下分五案:礼乐、贡举、宗正奉使帐、封册表奏、检法。侍郎职下分十案。另有辅助机构。兵部是国家军事机构。但,军事政令由枢密院掌管,其武官的铨选权则在审官西院、三班院。兵部所余职司已不多。尚书职下分十案:赏功、民兵卫、厢兵、人从看详、帐籍告身、武举、蕃官、开拆、知杂、检法。国家武器库也隶兵部。刑部是国家司法机构。尚书之下分十三案:制勘、体量、定夺、举叙、纠察、检法、颁降、追毁、会问、详复、捕盗、帐籍、进拟等。另有辅助机构,都官,掌徒流、配隶;比部,掌勾复中外帐籍;司门,掌门关、津梁、道路之禁令。X)工部,“掌天下城郭、宫室、舟车、器械、符印、钱币、山泽、苑囿、河渠之政。”三司修造案囊括了工部韵职司。工部,按制,尚书之下分六案:工作、营造、材料、兵匠、检法、知杂等。另有辅助机构,屯田、虞部、水部、军器所、文思院等。吏部掌管文武官吏的选试、拟注、资任、迁叙、荫补、考课之政令,封爵、策勋、赏罚、殿最之法,是国家人事任命机构。
在地方机构上,分路、州、县三级,地方的行政、军事、司法、财务四项权力互不统属,分隶中央,地方最高长官直接由中央任命。路一级的机构和职官,有监司和帅司。监司包括:“漕司(即转运司,长官称转运使),负责一路的财赋和监察;宪司(即提点刑狱司,长官称提点刑狱公事),负责一路刑狱;仓司(即提举常平司,长官称提举常平公事)负责一路的仓储。帅司,即安抚司(经略安抚司),长官为安抚使。安抚使照例兼任禁军军区的马步军都总管等军事职官,同时兼任某州、某府的地方官知州或知府。州的长官称“知X州军州事”知州照例兼厢军正印职。除知州外,每州设“通判”一人,其地位类似隋朝通守。州一级发出文件,必须通判签署,才能生效。县一级的官吏,主要有知县、县丞、主簿和县尉。知县由中央派出的官吏担任,也是一种差遣。
在军队管理上,设“三衙”即侍卫亲军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和侍卫亲军步军司,是中央统率禁军的三个机构。除殿前司单独有最高级的军事职官都点检、副都检点(后不置)外,各衙的长官是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和都虞候。禁军分布在各地驻防。统率军队的率臣,有都总管、总管、副总管(初名部署,后避英宗讳改称总管)等军事职官。
我一看头都大了,这还了得,以上那么多官职我能叫上十分之一已经不错了,而且宋朝的政府体制除了在言官方面的体制还有借鉴的意义,其他的体制简直是杂乱无章,职权不明,非常混乱,我必须的对这个体制进行整理,绝不能沿用这样的体制。起初,本想尽量的保留一些宋朝的官职,这样在改革的过程中阻力也许还会小点,但现在看来不得不推倒重建了啊。
但坦白讲,自己在政治体制上真的是知之甚少,总不能把现代社会的三权分立拿出来吧,还真是让人头痛啊!而且这个建议也是王成志的心血,我如果全盘推翻的话,对他也是个不小的伤害,我该怎样找出个借口呢,我一直在心里盘算着。其实,从现在的角度来讲,他这个方案已经对现有的体制作了很多修改,很多官位也作了裁剪,但我总觉得还是有点怪怪的。说实话,俺对这个政府体制真的是个“文盲”在历史中,最熟悉的也就是李斯的‘三公九卿’了,至于其他朝代的,也就是清朝俺还能说出几个官名,难不成再相回走去,那肯定是不现实的,但这三公和我的三权分立还是有点形似的,看来得在这上面下点功夫。至于在地方体制上,我还是倾向于分为两级,直接设州、县,什么这个路那个路的,听起来就觉得别扭,再说我们这个时代不还再拼命的想取掉市一级,但由于已经设立了,很多官员无法安置,搞得阻力重重,所以我必须在现在就确立这种两级地方政府的体制。最让我头疼的是这个军队体制,究竟怎样才能对军队的控制上造成制约,宋朝以文官领兵的办法是绝对不可取的。从内心上讲,我到不担心下面的将领拥兵自重,但一个良好的体制,必须要对各个权力都有所制约,这样才能形成一种制衡,维持社会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