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李焕见马义如此便不敢多说什么,只好随其他人一样缓缓退下。
却说这六月天气是多雨的季节,每到夜里便是大雨倾盆,哨兵们依然在雨中坚持站立,任由心凉如水。但也不敢懈怠。
马义与张海站在营帐内望着外面的的大雨,马义不由感慨道“我率军南征蜀国。定军山一战,宏弟疏忽导致葬身祸害。还导致六万多弟兄一起丧命,每当想起他我都心痛如绞。那六万将士都是我与李焕将军辛辛苦苦训练出来的”。
张海见马义如此悲伤便劝说道“大将军你也不必如此伤心,宏弟乃是五叔公之子,自当与五叔公一样的脾气,生性冲动。怨不得别人,更怨不得你。我们几人都是禹国五龙战神的后人。他们所未完成的自然要有我们来完成。就算我们完成不了,我们的后人也终有一天可以完成”。
张海的这句话让马义想起了马广曾经在山寨对他所说的一番话便看着张海问道“你可知我大禹国的秘密”?
张海有些明白但也有些糊涂的问道“你是说太后的家乡”?
马义点了点头说“家父曾经对我说过太后与他的家乡所在之处。告诉我一定要统一天下送太后返回他的世界”。
“这件事情家父曾经也向我提起过,我也略知一二”。张海点头回答道。
这时一名士兵跑了过来拱手说道“启禀大将军,蜀国派丞相董厥前来前线与姜维共同御敌”。
马义听后便疑惑的问张海“这董厥是何人?我倒是没有听过此人,但他贵为蜀国丞相一定有过人之处,张海你可听说过此人”?
张海笑道“此人我略知一二。董厥,字龚袭,义阳人。蜀汉丞相诸葛亮开府治事,董厥先后任丞相令史、丞相主簿。在董厥担任丞相府令史时,诸葛亮曾赞美董厥说:“董令史是有才能的人。我每次和他说谈论,他都思考周密、恰当。”
公元234年蜀汉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病逝,董厥在此后逐渐被提拔为尚书仆射。
公元259年蜀汉景耀二年,尚书令陈祗去世,南乡侯董厥代替陈祗担任尚书令。
公元261年蜀汉景耀四年,董厥迁任辅国大将军,与时任都护、卫将军的诸葛瞻同为平尚书事。自从诸葛瞻、董厥、樊建统领国家事务,大将军姜维常年征伐,驻军北境。宦官黄皓玩弄权柄,深受后主刘禅的信任。诸葛瞻、董厥都将就庇护黄皓,没能够纠正刘禅的错误,阻止黄皓的行为。
公元262年蜀汉景耀五年,董厥和诸葛瞻等人认为姜维连年战争,并无成效,国内的百姓困苦穷乏,应当上表后主,命令姜维归还,并任命他为益州刺史,收回他的兵权。但刘禅没有采纳。而是加封了董厥为丞相。此事便放下了。诸葛亮:曾评价过董厥说董令史,良士也。吾每与之言,思慎宜适。听说这次姜维请求援兵,董厥也有所掺和。但不知为何今日回来到前线,与姜维一同御敌”。
马义听后笑道“刘禅果然昏庸。我想董厥此次前来一定是想扳倒姜维。我们正好以此做文章”。
“大将军的意思是离间之计”?张海疑惑的问。
马义点了点头说“不错,张海此事交给你去办,无论如何都要想方设法让董厥干扰姜维发号施令,这样有助我我们拿下褒城”。
却说董厥在汉中待不下去,担心姜维会累国累民,便向刘禅请命来到了前线,但是董厥来到前线褒城之后,姜维虽然接入,但却没有与他商量任何军事。董厥就整日待在自己府上。董厥此人虽然颇有大才,也非常忠于蜀国,但人并无完人。此人心胸有些小,而且非常喜欢金银珠宝。张海便抓住了董厥这一点,带着一车的金银珠宝乔装成商客,来到彭城,打算前去拜会董厥。
这日天气明媚,蓝色的天幕上嵌着一轮金光灿烂的太阳,一片白云像碧海上的孤帆在晴空飘游。董厥坐在正堂正在细细品尝杯中的茶水,一名下人走了进来说道“启禀丞相,府外有一人自称是从禹国而来的客商要面见丞相”。
董厥一听非常疑惑,他不认识什么禹国的人,更别说客商了。本想将其赶走,但仔细一想,见见也无妨说不定是自己曾经的故人。于是便命下人将其带来。
不一会下人便带着客商走了进来,这位客商不是别人正是张海。虽然是张海但是董厥却是不认识,看着张海问道“你是何人,见本丞相有何贵干”。
张海看了看董厥又看了看四周的下人,董厥明白便让所有的下人都退下。
等下人都退下后,张海才拱手说道“启禀丞相,我是马义派来的使者”。
“什么,你是禹军”?董厥听后十分惊讶便急忙要叫下人将其拿下。
谁料想话还没出口,张海便不知从哪拔出一把匕首架在董厥的脖子上说“丞相,我将大将军久仰丞相之威名,特命在下前来面见丞相。以示友好,丞相不想看见我还没说话你就死于这匕首之下吧”。
董厥想了想觉得张海说的有几分道理,听他说说也无妨便说道“你想说什么”?
张海放下匕首拱手说道“我家大将军知道丞相可谓是蜀汉梁两朝重臣。曾深得诸葛亮赏识,只是这诸葛亮死后姜维当上大将军后,丞相的地位就立刻变了。姜维对丞相有偏见,就连那些曾经供奉丞相的人如今都去供奉姜维了”。
董厥听后觉得张海说的有些道理,的确自从姜维当上大将军之后仗着自己是诸葛亮的学生。非常嚣张。连自己都不放在眼里,刘禅更是对他言听计从,这才使得蜀汉连年征战。苦不堪言。
董厥便看着张海问道“马义让你前来是何用意,不会只是让你来跟我说这些的吧,将军还是有话直说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