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密听到马义说这句话便想起了当年雍王马广曾经对他说过的一句话“我不知何时才能为我大哥统一天下”。原来早在雍王马广还未去世之时,刘密曾担任过马广一年的军师,两人是无话不说的王臣,可与说称兄道弟都不为过。雍王马广广魏最后一战开始前,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但是让刘密同他一起去死,他觉得甚是可惜。于是便让他投奔张义,帮助张义继续为禹国效力。
刘密拍了拍马义的肩膀说道“少公子放心,用不了四****便可以让你保你为大将军,让你好好施展一身本领。我相信你一定是统兵大才”。
马义并没有说话,只是笑了笑,因为他完全不相信自己会当上大将军,经过此次运粮耽误之后他就更是不会相信。但不久之后刘密说的话却真的灵验了。
刘密等人返回军营后。将粮食分给了三十万大军,解了燃眉之急。
次日张义召见了刘密于营帐议事说道“丞相,现在我们的粮食虽然解决了,但是敌军尚且在并州前线与我军对峙不下。我觉得就是这几天,陆逊必然会进军。是时候该决定如何应战了”。
刘密拱手答道“辽王,在下以为眼下如何应战之事并不是辽王该考虑的”。
“哦?那我该考虑什么”?张义疑惑问道。
“何人为帅,才是当今重要之事”。刘密坚信说道。
张义便随口一说“你觉得谁人为帅,段宁?魏彬还是张宏”。
刘密好像早就知道张义要这样问,连想都不想脱口而出“辽王,在下以为段将军和魏将军虽然也是身经百战,但是久离军营,对我军阵型,冰法都不熟练,而且无法与我军将士融为一体,无法为帅统兵。至于张宏大将军,虽然是辽王亲自册封的大将军,不是在下多言,在下觉得言过其实。张宏也没有统兵之才”。
“丞相你不会让我去带兵吧”。张义疑惑的问道。
“当然不会”。刘密犹豫了一下但还是说道“臣以为马义可以”。
“马义”。张义非常疑惑的问道“丞相真会看人,马义虽然是我的侄子,但是我觉得他不可为将,原因有三点,一,无论如何马义曾是降兵,又聚众造反之事已经让很多人愤怒。而后又被我封为平东将军更是引来满营怨言,如果封他为将,恐怕我这三十万大军无人能服他吧。二,别说我这里,就连我大禹国何从有过从五品将军直接升为大将军的,都是以功勋论官,本王不敢开此先例。三马义今年只有二十一岁,说他是乳臭未干也不为过,让一个二十一岁的娃娃领军,恐陆逊嘲笑我军中无人”。
张义话音刚落,刘密便大声说道“恕臣直言,我王真乃迂腐之见,辽王所说三条,臣都可一一回答。第一条,辽王说马义不得军心不能为将,臣觉得马义虽然的确有做过这么多错事,但是其中也有过人之处,他可以带着降卒投靠于我们证明他还有些兵心,带兵起义实属无奈,他能把三万胆小之徒组成一只部队并且大败我军难道辽王不觉得他有勇有谋吗,而且马义起义辽王也有不对之处,不该分别看待降卒。第二条,辽王说马义官职太小,不可为将,我轩禹皇帝曾经说过,要用有大才之人为将,切莫用纸上谈兵之徒。臣断定马义之勇不在我禹武皇帝之下,才谋不在凉王章季之下,可用之。第三条辽王说马义年龄太小,恐敌人嘲笑,不至为将。马义这个年龄还小嘛,十二岁的使臣甘罗:十二岁封为大夫,上卿。出使赵国,还有高祖皇帝九岁时射死过一头金额猛虎,武帝爷年少时已经弯弓杀敌,还有……”。
刘密还没说完,张义便有些厌烦说道“好了好了,我知道我说不过你,不过丞相你不是因为之前在我四弟下面为官所以才来替马义谋取大将军职位吧”。
“不是,臣是为了我大禹考虑,为了我军能赢所出的良策”。刘密回答道。
张义想了想刘密曾经为自己出过许多良策,也算是为智谋之事,所以便决定愿意听从刘密,于是站了起来说“好,那就听你之言,明日召集三军,我要议兵封将,只是你切莫让本王失望”。
“是,在下领命”。刘密高兴地说道。
刘密退下后,张义便命人找来段宁,想将此事告知段宁,不一会段宁便来到了营寨,看见张义,段宁便笑着说道“三哥,找我有何事”。
张义笑着说“五弟啊,刚才丞相跟我说三军封将之事,他让我封义儿为大将军,我同意了,你怎么看”。
段宁坐了下来一边吃着水果一边回答道“我倒没什么意见,因为毕竟他是四哥的儿子,而且义儿当上大将军我想嫂嫂也一定会很开心的”。
张义点头说道“这我也知道,我倒不担心让义儿统领三军,我担心的是怕三军将士不服,虽然刘密非常相信义儿可以稳定军心,但是我还是有些不放心,毕竟是三十万大军,不是几千兵马”。
段宁听到张义说这句话便明白了其中含义,扔了手中的水果,站了起来拱手说道“三哥你吩咐吧,让我干什么”。
张义一听非常欣慰握住段宁得手说道“真是我的好兄弟,我要你明天带头同意封义儿为帅,并且拱手臣拜,这样别人也不敢说什么,你可愿意”?
“这有什么不愿意的,当然可以,哥哥发话,我照做便是了”。段宁笑着回答道。
“好,真是我的好兄弟”。张义大笑了起来,段宁也跟着哈哈大笑。
七月的天,透蓝的天空,悬着火球似的太阳,云彩好似被太阳烧化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初夏的阳光从枝叶间透射下来,地上印满铜钱大小的光斑。而在张义大营中,兵士们站成一排一排的准备听从张义发号施令,长长的戟枪在太阳的照射下,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