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称帝后,总结元朝灭亡的教训时认为,元朝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在各地缺少强有力的藩卫,在战争中造成无法彼此呼应的局面。因此,出身卑微的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分封诸子为藩王的办法比较好,使藩王遍布全国各地,这样一来诸多儿子就可以代替自己监视全国,江山永固。于是,朱元璋在称帝后不久就把自已的20多个儿子分封到各地驻守,其中受封的就有宁王朱权。朱元璋规定,如果遇到奸臣专权,藩王可以声讨奸臣,甚至可以发兵“清君侧”。朱元璋的本意是想用皇室亲戚来维护皇权,没想到后来的结果却事与愿违。
还有一件事儿最是让朱允炆和他手下的两位得利大臣挂心。那人便是宁王朱权,这货让齐泰,黄子澄不省心啊。建文帝害怕朱权投向朱棣,便与他的建文党商议将他请来金陵,于是便派人召朱权回京。奈何宁王根本不把这个年轻的侄皇帝放在眼里。
上回秦王朱樉“薨”当日宁王与齐王一并去了西安送葬。而后各自回了各自的藩地。为什么朱允炆会怕宁王呢,朱权带有甲兵八万,战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均骁勇善战。拥有一流的战斗力,其实力不可小觑。这兵马比朱棣多得多了,朱允炆他能不忌惮嘛。宁王朱权藩地又与燕王朱棣藩地相邻,建文帝怕同样拥有重兵的宁王朱权也跟着一起干造反大业,便想着先削去朱棣一臂,单臂的巨人即便是如何强大也是抵不过蝇飞蚁聚,便下旨召朱权入朝觐见。
明朝有「燕王善战,宁王善谋」的传言,虽然朱权当时只有十几岁,宁王素以能文善谋著称,政治头脑颇为清醒,竟抗旨不从。他要真是当个乖乖叔,遵旨去了京城,恐怕就会丢了项上的脑袋。他不去,建文帝也奈何不得,只能给个“坐削三护卫”的口头惩罚。拥有“枪杆子”的朱权,对此毫不在意,他要静观其变,等待时机。不得不说,咱们小权子就是叼,你让我去京都我就去啊,你下一道圣旨就有可能要了我的命,谁去谁****。
宁王不回京都让朱允炆头疼不已,(所以说古代就是不好啊,皇帝不能随便出京师若是换成现代,直接打个飞的就去了。)朱允炆再次召见齐,黄二人秘密商讨。
朱允炆略一沉思,眉心微锁,稍后道:“朕,登基以来,宽政爱民、废除严律酷刑、释放曾被“洪武四大案”受牵连的冤假错案关押“罪犯”。裁撤冗员,禁止僧道圈占土地,减轻赋税、深得民心。可无论做得如何好,在各位叔叔眼里不过尔尔,在他们眼里朕终究是文弱无用。而今宁王竟抗旨不从,可见他眼中根本就没朕这个皇帝,藩王不除朕心难安啊。”
黄子澄深深地看了朱允炆一眼,淡淡一笑道:“宁王的封地比燕王更靠西北,是与蒙古人对峙的前沿重地,因此兵力更多且更加善战。宁,燕两块封地接壤,宁王与燕王的关系也不差。确是件令人局促不安十分棘手的局面,奈何宁王从前未有德失过举不可无端加罪,宁王向来智谋双全难以对付啊。皇上此次招他进京他抗旨不从也只能坐削三护卫,只算口头警告。伤不去他一分一毫。不如,将此人先暂且放一放便如那燕王一般,先除去易的再去难的,如此可算一法。”
齐泰心里是这样想的,他最想除去的便是燕王奈何争辩几次朱允炆只听黄子澄的意见。其次他心中最想除去的便是宁王,这次终于顺了他的心。可下旨招宁王入京还被拒了,只弄了个口头警告实在不甘心,但他能怎样也只能无奈呵呵了。齐泰问声道:“噢...已黄大人之见,接下来该除的是谁呢?”
黄子澄摸着胡子眸底深色更浓,说道:“老臣觉得该是荆州了,皇上意下如何?”
朱允炆沉思片刻点点头,由于那个可怕的噩梦这本是过于仁慈的皇帝,变得内心深刻透露出焦急、残忍、暴力。朱允炆唇边浮起嘲弄的笑容说道:“那....罪名?”
齐黄二人迟疑了一下,黄子澄他的表情和语气变得诡异起来:“周王谋逆罪,湘王暗中支持周王私造宝钞谮为不轨为同谋,且残虐杀人,此人大逆不道,其心可诛,还请皇上大义灭亲,为苍生,必不免矣。”黄子澄此言一出,受到了齐泰与朱允炆大大的赞同。黄子澄也是个好演员说着说着便演起来了,明明就是计谋说的好像已经看到,湘王暗中谋反说的跟真的一样。说好的知书达理,儒家教养统统不翼而飞。可见,朝廷把周王和湘王看作是燕王朱棣的两个羽翼,必须斩之而后快。
建文帝以破坏金融罪,私印钞票,对湘王朱柏下手了,其实那个时代的钞票本来就没有什么计划可言,乱印最多的就是建文帝本人。当然这只不过是一个借口而已,随后朝廷就派使臣至湘王封地去抓人,他们以为这次会像以往一样顺利,但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湘王之前便有提过自小便长相好看,俊美非凡。《湘献王神道碑文》中说:“惟王幼而美异,长而通明,温恭粹徳”,虽不乏溢美之词,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朱柏除了聪慧英俊以外,从小还知书达理。且湘王能力过人,久经沙场,会用各种兵械。湘王参与过三次平叛,其一是打击湖南常德“降兵”,其二是平定五开蛮起事,其三是平定古州蛮起事。他文武双修,能诗善画,最喜道教偶像便是当时武当山祖师爷张三丰,一直与武当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朱柏在荆州城西门扩建王宫,因在规模和装饰方面都超过了当时所规定的等级建制(如雕有蟠龙柱),即将竣工时被人告发,说其有谋逆之心。朱柏恐惧,将王宫改为道观,名曰:“太晖”。在荆州建立了一座巨大的国庙可见他修道之心。其太晖观设有主体殿阁五座,偏殿、左右殿俱备,规模宏伟,殿宇高大。殿内雕梁画栋,熠熠生辉,故有“小金顶”、“赛武当”之称。朱柏一生笃信道教,取了一个道号叫“紫虚子”,并四处寻访道教名士。他花了大量精力和时间研究炼丹术,寻访道教真仙,修建道观,斋醮诸神。朱柏留传在世几首诗作也都是与赞美道教真仙和神灵有关的。
事实上,自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后,采纳大臣齐泰、黄子澄建议“削藩”后。朱柏担心自己难逃此劫,于建元元年赶往武当山,开建灵坛,祈求神灵消灾赐福,并按道教特定地方法,将玉简金龙和玉璧秘密埋入地下,希望金龙能带上他的心愿递达天庭。然而,事情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在醮事后仅几个月,就因在其封地荆州修建王宫僭越等级,外加私印钞票获罪。
湘王殿下从小就是个乖宝宝,朱柏与其他诸王就藩前,朱元璋在辞别的时候曾赐给每位藩王一条玉带。佩上玉带后,朱元璋让诸位藩王转过身来,看看背后腰带上的装饰品。其他诸王都回过身来背对朱元璋,唯独朱柏没有转身,只是将腰带转到前面给朱元璋看。朱元璋问他为何如此,朱柏回答说:“君父不可背也”,由此可见朱柏非常懂得运用守礼来让皇帝开心。由于书艺精妙,朱元璋每每有诗作,都会让朱柏来书写。他还深有童趣,尤其擅长画婴儿。不仅文采出众,朱柏对军事也很有兴趣,因此也与燕王朱棣合得来,彼此感情很好。
就这样我们英俊非凡,才智过人的湘王殿下,他的王府被朱允炆的人上上下下包围个水泄不通。建文帝派兵士伪装成商人,将兵器藏于装有柴草的车中,包围了王宫。湘王把家眷都聚集在王府没有开门迎接使臣。湘王与王妃吴氏站在一处,脸上带出一丝凝重说道:“王妃生来便是好人家的女儿,若是嫁给世家子弟兴许能富贵平安地过一生。做了本王的妃子实在是不划算,不确定因素太多,人生的未来很渺茫。今日果真连累了王妃遭受灭顶之灾,本王心中对你有愧。”
王妃吴氏似笑非笑的看着湘王,随后牵起他的手细声说道:“当年叔父吴高将我说给王爷,妾身心中便暗自窃喜。可其中却有些波折,我怕无归期,怕空欢喜,怕来者不是你。那****与王爷成亲直到今日我都觉得不真实,仿佛是一场梦一场我心想已久的美梦。嫁给王爷此生不悔,若是此生必定错过,下辈子我一定会再次找到你,不为什么,只为你。因为,我爱你。唯望君心似我心。”王妃吴氏爱湘王是爱到骨髓里去了,她知道湘王过得并不快活,可她希望他在她心里过的恣意洒脱。
闻言,湘王将王妃紧紧抱入怀间,轻叹:“何苦生在帝王家,哎!”这时湘王又喃喃低语道:“世人皆有轮回,必然要看见彼岸花。此花是终点,亦是起点。倘若有一天,你我分离,我愿化作一朵彼岸花,在“冥城”等你。你可愿献出枯骨,与我同埋一处?”
王妃吴氏无语凝噎我见犹怜,轻点头道:“生则同衾,死则同穴。”
慢慢的才懂得,人的一生总会有一次心动的遇见。总会有一个人教会你如何去爱了,却成为你生命中的过客。总会有一个人让你痛的最深笑的最美丽。总会有一个人让你有暮然回首,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的感动,也总会有一个人让你有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的决然。与你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给你一生的幸福。
其实当朱柏沉迷与道教时,他就把这世上的一切都看透了。他性格中肯定有执拗,他知道谁都救不了他,他自己也没有实力救自己。这发生的一切都是皇帝希望看到的。于是他一不做二不休与其摇尾乞怜,不如得道成仙。他应该是活的潇洒,自由,快活的,他不必如四哥征战沙场,他可以在荆湘之地游山玩水,寻仙问道,或者在湘王府的景元阁与四方的文人墨客谈诗论经,引经据典,却不曾想他其实也不快活。
他现在似乎能够理解,李永乐当初劝他留在北平或者辞去藩王出家当个道士是个什么道理。湘王闭上眼,心中感叹,永乐原来你早就洞察一切,只可惜天已定下来的吉凶、祸福任谁也改变不了。此生已无缘,只盼来生能再与你叙一叙。
湘王朱柏不愧是朱元璋的子孙,甚有骨气,他在得知有人要来抓他的消息后,笑着对自己的手下说:“我亲眼看到很多在太祖手下获罪的大臣都不愿受辱,自杀而死,我是高皇帝的儿子,怎么能够为了求一条活路而被狱吏侮辱!”
湘王具衣冠,乘白马,执弓,眉眼闪亮,黑衣贴身,勾勒出他充满力度的身形,微明的光线下看起来如一头蓄势待发的豹子。打量四周,仰天叹曰:“太祖生前所定,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而今,陛下却只为削心头之患无辜扣罪,太祖尸骨未寒,竟对亲亲叔父有圈禁,流放,削庶人。昏暴之朝,有何乐于世?今又将辱于奴婢之人乎?苟求生活,吾不也。”朱柏痛骂建文帝的不仁不义,与家人哭别后,纵火焚烧王宫,跨上战马跃入火中****,他家人王妃也随之赴火焚死。此情此景,不能想象的惨烈。
朱柏为什么没有选择反抗?主要原因还是想以死证明自己的清白。建文帝是以谋逆为罪名兵围湘王府的,如果朱柏选择举兵反抗,岂不正好让建文帝找到了朱柏谋逆的证据?他选择****而死,则以死证明了自己的清白。
生在帝王家这种政治角斗场怎么可能无牵无挂,潇洒自由呢?个人觉得湘王还是有点清高的,宁可选择这么残酷的方式来了结一切.这也是一种无声但又强有力的抗议吧。潇洒抑或悲哀,我都在此挂念着他,他会在我心里潇洒自在的活着,也许那场绝决的大火过后,他真的飞升成仙了,他会默默的看着我们在尘世活着…
朱柏之死,不仅证明了他并无谋逆之心的清白,也成就了向往已久的成仙之梦;更重要的是,朱柏之死改变了明朝的历史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