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殿英原是张宗昌手下直鲁联军第十四军的军长,直奉大战,张宗昌失败,孙是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才投了国民革命军,在“革命营”里暂栖身的。他人投了******,心里却藏着个小算盘。
东陵事件之后的第二年,即1929年,孙殿英率部驻山东齐河县。不久,张宗昌、褚玉璞乘日本人掌握胶济线之机,由大连到胶东,招集残部,准备打掉驻防胶东的国民军刘珍年部,以图死灰复燃。
孙殿英一听这个消息,高兴坏了,他断定张、褚能卷土重来,便将队伍易号,改称鲁东民军,自封为总司令,并卷起青天白日旗,打出了五色旗。一不做,二不休,孙殿英率部进至寿光、桓台一带,派心腹与张、褚取得联系,并立即遣徐长龄、苏醒斋、张明九等部接应张、褚。
******得到密报,即传令任应岐所辖全部和陈调元所辖之一部,急驰援助刘珍年。因******调动及时,部署完善,且人多势大,张宗昌、褚玉璞的阴谋没有得逞。孙殿英见势不妙,又摇身一变变回去了,急急忙忙收起五色旗,重新打出了青天自日旗。
此事之后,******在谈到孙殿英时,曾说过一句话:十个麻子九个怪,另有一个坏又坏。
1930年的中原大战前夕,孙麻子看阎锡山、冯玉祥的势力强大,便又向阎、冯靠拢。阎、冯为了对付******,也极力拉拢他。秘密交易做成之后,阎、冯给了他个第四方面军第五路总指挥兼安徽省主席的头衔。
中原开战,阎、冯让孙殿英守毫州。在亳州城下,他与******的部将王均、叶开鑫、秦庆霖等大打出手。王、叶、秦等部攻毫州,孙殿英率部死守98天,攻城的蒋军损失惨重。等到围城之兵散开,他出城一观形势,发现阎、冯的情况不妙,捶胸顿足,十分后悔,立即派谭温江赶赴沈阳,向张学良表示输诚。
因为中原大战,是以张学良的入关助蒋而宣告结束的,阎锡山、冯玉祥是败者,******、张学良是胜者。张学良见孙殿英部还能打仗,就收留了该部。
这样一来,孙殿英又羞羞答答地回到了蒋的国民革命军中,在张学良的手下任第四十一军军长。
中原大战之后,******曾大骂孙麻子“娘希匹”,并在帐上又给姓孙的记了一笔。帐是记上了,但没有急于收拾他。******的算盘,比他孙麻子更精,蒋有蒋的算计。
1933年,孙殿英在中国是大大的“轰动”了一下。那年2月,孙率部在东北赤峰与日寇扎扎实实地拼了一仗。当时,日本人已有吞并中国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的野心,中国军队便摆开阵势,想与日寇干一场。但一旦枪响,中国军队就乱了套,跑的跑,散的散,只有孙部顶住日本军打。
在孙殿英与日寇苦战之际,后撤的其他军队,有的明明收到了孙部的求援电报,也装聋作哑,不愿去帮一把。真正支援帮助他的,只有当地百姓和共产党员。战后,孙殿英很发了一通感慨:“友军不友,义军不义,还是热河的百姓好啊。”(赤峰地区当时属热河省,现归内蒙古自治区管辖。)
赤峰一战,孙殿英一举几得.既洗去了些污点,又得了些功名。同时也使他感到,这抗战的旗帜,还得举一举。于是,他聘请了一批进步人士到他的队伍里,以便扩大影响,装点门面。如原孙中山大元帅府的秘书、国民党进步人士李锡九被他请去当了高等顾问,共产党员宣侠父被他请去,当了秘书长。
共产党为了团结一切力量,推动抗战,也主动派了许多党团员和进步青年到孙部工作。而孙之所以这样做,当然也还有他更深一层的考虑,这就是他孙老殿日后还要图大业。
对于此事,******更是火冒三丈:好你个孙老殿,对日本人打了几枪就又翘尾巴,原先一再跟我作对,眼下又共产党套近乎。娘希匹,看我不收拾你才怪!
恰在这时,冯玉祥、方振武、吉鸿昌等在张家口成立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孙部的防区与同盟军的防区壤地相连,孙亦受到一些影响。冯玉祥也几次派人与他联络,争取他加入同盟军。******、何应钦十分害怕他入盟。因为在蒋、何看来,如果孙部加入同盟军,不仅增加了冯玉祥的实力,也给最后收拾孙麻子增添了许多不便。******急令戴笠、刘健群去设法阻挠。
1933年6月上旬,戴笠、刘健群忙不迭地到天津见了住在天津租界的孙殿英。
戴笠、刘健群二人,当时按资历官衔排列,应是刘在前,戴在后。因此这次天津之行,凡事戴笠都是尊重刘健群的主张,刘唱主角,戴唱配角。
这刘健群书生气十足,见孙殿英之后,就给孙“上理论课”,从“信仰”讲到“主义”,又从“主义”讲到“攘外”,最后从“攘外”讲到“不能加入同盟军”,滔滔不绝,且尽甩大帽子,想把孙殿英镇住。
孙殿英根本不吃他那一套,听完后哈哈一笑:“蒋先生说是抗日,冯先生也说是抗日,要不然这么着吧,大伙干脆都联合起来,一起打日本人,不就妥了吗?”一句话,就把刘健群、戴笠打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