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积极备战期间,大司徒游走于诸国间游说。蜀国举行了最高祭祀仪式,那就是蜀山封禅。
封禅是千年来帝王举行最隆重的祭祀典礼,历代历朝的帝王都很重视封禅,这意味着君权神授,天神合一。这天,皇帝会带领百官登蜀山之顶,堆土筑圆坛而祭天。
李昭平选择在这个时候封禅祭天,其意在于宣告蜀国强盛,激励百姓拥护帝意,鼓励军心,他将率兵亲征楚国。
按照旧制,祭天以皇帝为首献,率先主持告天;第二拨,储君或是亲王为亚献;最后,丞相为首的重臣为忠献。
李昭平让太史令详查,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皇帝首献,皇太后亚献,所以女人也是有机会在这种重大祭祀中露面的。
这个时候,惠帝做出了令百官瞠目结舌的决定,他要改变蜀国的封禅祭天制度!惠帝即位不久后,便追封了生母王皇后为敬贤皇太后。惠帝授意太史令提出,敬贤皇太后已身故多年,而太子李隆尚且年幼,亚献就由皇后代劳。
虽朝臣心有疑惑,可见惠帝态度坚决,没有人在这个时候跳出来惹怒龙颜来反对。反之,英王兼任太子太傅李进站了出来,赞成皇上改制。既然太子太傅发话了,算是代替太子表明了立场,众臣纷纷附议。
连珏不动声色的站在原位,脸色有变,皇上忽然搞出这样的动静意欲为何?
白起宁在得知此事后,颇为惊愕,待皇上下朝后,来龙威宫问:“皇上,为何不与我商议?太子隆儿本当亚献,皇上私自改制,怕是不妥。”
“朕决意亲赴战场带着隆儿出征,也让太子立下功绩,今后隆儿继承大位才会更稳固。朕走之后,这朝廷后方就交给了皇后与丞相,朕必须给皇后足够的权力,威昭天下。”李昭平目光闪烁,他担心丞相势力压制皇后,所以此次祭天,皇后为亚献,丞相为终献。此举宣告天下,皇后的地位在丞相之上。
“原来这都是皇上的一番苦心。”白起宁眸光颤动,虽皇上还是一如既往地重视丞相,但她看得出来,皇上也是防着丞相的。
“起宁,朕出征楚国,你和丞相要好好为朕坐守后方。”李昭平这番话,也肯定会对连珏说,在关键时刻,皇后与丞相必要同心。
白起宁心领神会,眉头紧紧而凝,她不知道这次大军围攻楚国是福是祸,但她说过,只要是皇上决定的,她都会无条件支持。
……
蜀国派人先后说服了梁君、齐君,他们答应蜀国在攻打楚国时,不出兵援助楚国。梁国、齐国认为坐看两国开战,消耗的都是他们……这蜀国也不一定就真的灭得了楚国,而且他们从中可以捞到满意的好处,何乐而不为。
齐国君王田祈病危,他的两个儿子正在争权夺势,都希望能继承皇位。梁国丞相大兴变法,休养生息,又与楚国是世仇。所以这两个国家不愿救援楚国,在情理之中。
当苏仪来到晋国说明来意时,晋国平阳侯赵无忌却是激烈反对。晋国与楚国并不接壤,赵无忌认为要了这十座城池也无用,根本保不住。况且赵无忌质疑其中有诈,不见得事后蜀国舍得十座城池。
因平阳侯的坚决反对,晋君拓跋翰有了犹豫。此时的拓跋翰也越来越身体不适,总感觉力不从心,前不久重新启用了被他冷落的晋阳侯。
赵无忌一向主张就是亲楚拒蜀的,对于眼下的困境,苏仪早有准备。广陵候赵湛贪财好色,苏仪重金贿赂,请赵湛在赵无忌面前说话。苏仪出使晋国之前,皇后白起宁就对他说过,赵家兄弟看似一线,但性情迥异,皆不是心胸宽阔之人,多年来定有矛盾,可间之。
赵湛无法拒绝钱财的诱惑,果然硬着头皮去劝赵无忌,说梁国、齐国都同意了,那一定是利大于弊,晋国何必反其道而为之。
“啪——”赵湛的话还没有说完,赵无忌一个巴掌重重扇了过去,赵湛顿时被扇傻了。
“赵湛你真是蠢得猪狗不如!”赵无忌破口大骂,“楚国灭了,蜀、齐、梁都能分得切实的好处,只有对晋国没有好处!我消他长,于我晋大大不利也!他蜀国即便是送十座城池给我们,谁能越界在那三国包围之中去守住那孤城?”
“是是是,大哥说的极是,是我没有思量好,大哥别生气了。”赵湛露出满脸笑容,,心里却早已是怨气横生,从小到大他都卑躬屈膝跟着赵无忌的身后,赵无忌对他打骂从不留兄弟之情。
“当年晋国就吃了蜀国赖账的大亏,只有傻子才会相信李昭平会把到嘴里的肥肉又吐出来!”赵无忌厉声道。
“小弟知错,对,决不能轻信李昭平!”赵湛赶紧附和。
呵,怕是赵无忌从来没有把他当做过兄弟。赵湛愤恨不已,又受苏仪言语蛊惑挑唆,心中对赵无忌产生了强烈恨意。
赵湛避开了赵无忌,直接引苏仪去秘见晋君拓跋翰。赵湛在拓跋翰耳边,说起了赵无忌的坏话,专横玩权,目中无人,赵无忌如此反对蜀国的求盟,也是因与楚逸私交颇深,楚逸许下他重礼。
拓跋翰本就与赵无忌心生嫌隙,只不过眼下晋国无人可用,才不得不再倚重他。赵湛是赵无忌的亲弟弟,连赵湛都这么说,拓跋翰不得不好好计较。
“楚逸乃是反复小人,如今楚国又遭受天灾,可谓是天要亡他,自作孽,不可活!”赵湛在拓跋翰的耳边继续蛊惑道。
“楚逸是不可信,难道蜀国就可信了吗?”拓跋翰还不至于糊涂,冷冷瞥了一眼苏仪,“当初你们蜀国假意投诚晋国,晋国撤兵后,又过河拆桥,失信天下,不足为谋!”
苏仪上前来,朝拓跋翰深深鞠躬一拜,正色道:“容外臣解释,那次是丞相连珏私下擅自做主,我劝而不得。而这次不一样啊,有惠帝亲笔国书,盖上了国玺,又许诺三国。若是惠帝失信,必将群起而攻之,因小失大。若是晋君放心不下,外臣甘愿留在晋国为质,蜀国再失信于晋,外臣的头颅任君拿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