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050300000538

第538章 :廷辩(下)

“中书大人……”听乐天要自己当场背诵,那御史面容立时憋的通红,对乐天怒目而视,便是其他御史眼中也是含着怒意。

在诸多朝臣眼中看中,乐天让那御史背诵《国语》有羞辱其的味道。究其原因,这国语是明经科进士必读之物,一是明经科地位又不如进士科,二来乐天的年纪比那张御史要小上十几岁,虽然官职比对方高,但羞辱之意也不言自明。

《国语》,又名《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是华夏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记事时间自西周中期到春秋战国之交,前后约五百年的时间,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左丘明所撰。相较于《左传》,《国语》所记事件大都不相连属,可以当做《春秋》与《左传》的补充。

“既然这位御史大人不想背诵,我便也不强人所难!”乐天一笑,接着自顾自的说道:“若乐某没有记错的话,‘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是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中召穆公劝慰周厉王之言。”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是华夏历史上流传甚广的一句话,此言在朝堂上的大臣又岂能不知,周朝的第十代君王周厉王为政贪婪暴虐,百姓纷纷指责他。召穆公对厉王谏言老百姓忍受不了****。

但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卫国的巫师,让其去监视批评国君之人,按照卫国的巫师的报告,就杀掉批评国王的人。国人不敢说话,路上相见,以目示意。结果三年后周国百姓无法忍受****反抗,将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

借《召化谏厣王弭谤》,乐天显然是在引经据典、旁征博引。

随即乐天目光扫视群臣,又接着言道:“继召公谏厉王弭谤后,先前始皇帝亦禁百姓言国事,读书人不可议国政,甚至始皇帝为此所杀之人要比周厉王更甚,更有诸位熟知的焚书坑儒之事。

汉高祖皇帝灭秦亡楚后亦曾立过‘妖言令’,凡‘黔首(百姓)’议论朝政者均弃市;汉后魏晋南北诸朝也承袭了两汉的作风,诽谤朝廷者、百姓议国政者立斩不涉,严重者甚至要夷灭三族。”

大家都是读过书的,乐天说的这些事朝堂衮衮诸公皆是明白的紧,事实上感觉乐天是在说废话差不多。

“我大宋开国至今,历代君臣皆君明臣贤,素‘不以言获罪,不因文入狱。’”乐天拱手向天,对大宋历代先皇以示尊重。

随后乐天将目光投向那一众御史,同时扬了扬手中的报纸,神色间立时带着几分怒意,斥道:“然仅仅是一份于坊间流传的报纸,诸位御史大人竟然兴师动众,将其拿到朝堂上遑议,更要将其查封停办,莫非是要开历史的倒车,让我大宋重归旧时之愚昧,更要令当今圣上蒙上昏聩之名,汝辈是为何等居心?”

乐天的话说的很重,令那一众三十多个御史讷讷不能言语。

朝堂上,三省六部三使司诸位官员本身就是来看热闹的,自然不会替一众寻常成天寻自己过错的御史说话,只是在一旁看着事情的继续发展。

报纸是个新生事务,朝堂上这一众官员心中在赞叹乐天其思妙想之余也是忌惮的很,但这份中华日报操控在乐天的手中,便令乐天掌控了舆论权,今日可以在报纸上批评御史台,明日便可指责自己这些人。

见一众御史讷讷不成言语,乐天开始乘胜追击“周厉王为防止议论朝政,留下了成语‘道路以目’,秦始皇帝为防百姓、儒生、方士议国事,留下成语‘焚书坑儒’,难道尔等要让陛下做那昏聩虐之君,更要在史上为陛下留下个‘宣和禁报’的成语么?”

听得乐天之言,丹墀之上的徽宗赵佶立时间哭笑不得,对于办报之事自己尚未开口,乐天便为自己准备了偌大的一顶帽子,若自己真的将这报纸停了,这偌大的帽子真的就坐实了。

看到乐天为天子挖了一个大坑,朝中一众大臣哭笑不得之余,在心中也是惊叹,乐中书就是乐中书,在朝堂上表现出战斗力比之从前更是强悍。

看到乐天仅凭一人之力,将一众御史压在下风,白时中不得不出班指谪乐天,道:“乐中书,你这是在劫持圣意!”

童贯虽然早就看不惯乐天,但在旁边细观知道在斗嘴上,自己绝不是乐天的对手,冒然出言定然会身后其辱,再说自己属于武臣一类的角色,实不便与乐天这等文臣耍嘴皮子。

做为一众御史的后台,而且自己是自己这一党里级别最高的文官,白时中自然要出面了。

“劫持圣意?白大人为下官扣了好大一顶帽子!”乐天闻言挑眉,又言道:“白大人出身于科举,怎么见识却如同荫封赐下的进士一般!”

“你……”被乐天当面说成见识浅薄,令白时中气恼却又说不出话来。

荫赐的进士出身,在学问与见识上自然比不上正经的科举进士,连同身份与是低的很。事实上乐天也是赐下的进士出身,但乐天是在琼林宴上得到徽宗当场考较的,而且乐天才名在外,所以没有人敢拿乐天的出身说事,甚至在所有科举进士的眼中看来,乐天这个出身与正牌进士毫无二致。

“陛下!”没理会白时中,乐天向丹墀之上施了一礼,又转身向朝中文武百官拱手,道:“朝中的诸位大人,乐某虽然才疏学浅,但却知堵塞言路与国家兴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听乐天这般说话,徽宗赵佶与百官皆是凝神屏息听乐天说下去。

乐天言道:“自先秦、两汉、汉末三国乃至魏晋南北朝以来,我华夏于隋代开言禁,终隋朝文皇帝一世,百姓可以畅谈无阻议论国事,百官可以直谏皇帝过失,这是华夏历史上破天荒、也是第一次言论自|由时期,没有一个文臣是在隋文帝在位时期因为议论国事而杀头,没有一个百姓因为品谈政治而受牢狱之灾。

隋朝文皇帝不但光明磊落允许百官直言皇帝过失,还担心百姓遭官员欺压敢怒不敢言,允许百姓直接上|访向皇帝伸冤奏官员不法情事,每次百姓告官,隋文帝都是站在百姓一边,凡察属实情无论被百姓所告官员品级有多高、与皇帝关系有多亲密,一律秉公办理严惩不贷。

而且隋文帝还是中国皇帝首创百姓直接上殿告御状第一人,鼓即位初年,乃诏:‘申敕四方,敦理辞讼。有枉屈县不理者,令以次经郡及州,至省仍不理,乃诣阙申诉。有所未惬,听挝登闻鼓,有司录状奏之’。”

隋代的历史,朝中大臣心中皆是知晓,于朝堂外悬置登闻鼓,允许百姓击鼓鸣冤,直接向皇帝申诉,便是隋文帝的发明,本朝登闻鼓制亦是延袭之。

说到这里,乐天瞟了一眼那些上疏御史,冷笑道:“隋朝文皇帝驾崩后,炀帝何曾效行文皇帝之行,《隋史》数百言皆言其弊,短短的十四年间隋之国祚便断于其手,尔今汝等身为御史谏台,却不思忠言劝谏君上,只为完成每月任务而应付差事,于小节之事纠弹百官,却不敢明谏天子,实乃徒耗国帑米粮,为人臣所不齿也!”

虽然乐天将话说得很是平淡,然而听在一众御史耳中却是心中难受到了极点,肚子里更是有苦说不出的委屈。

朝中下下谁不知道谏台是个难做的活儿,自唐后藩镇之乱后,本朝君王防微杜渐,采取强干弱枝虚外守内之策,使皇权势愈盛,谏台官给事中们不敢再似前朝一般指谪君王过错。转而干着御史的活,使谏台制度几近名存实亡,其间是凡指责过天子过失的谏台官,有不少都被贬谪流放。

虽然所有人都知道这个道理,但眼下是拿大道理来压人,乐天自然要利用谏台官上的这个漏洞,让这些御史们无话可说。

听闻乐天之言,朝中一众官员在心中哭笑不得,乐天拿隋史说事某种程度上是在道理上绑架了帝王,至于谏台御史们更是被乐天骂了个体无完肤。

显然乐天觉的骂的还不过瘾,又接着言道:“御史台有御史百余,然而为何其余御史在人不为报纸之事上言,皆因其余诸位御史大人皆看清堵塞言路与国家兴衰之关联,岂是汝等鼠目寸光之人所能相及的!”

得!这次骂的更重了,而且乐天骂的是不留一分余地。

只骂的那以张御史为首、联名上疏要求查封中华日报社的三十多个御史冷汗直流,却又不能说什么。

骂完了,乐天还觉得不解气,随即向丹墀上拜奏道:“陛下,臣奏请陛下将这些尸位素餐之御史贬谪外放,别选用开明正直之朝员充实御史台,以正我大宋之朝纲!”

以往乐天与朝中大员的争执上,虽然咄咄逼人但却是留有余地的,然今天却是究追猛打,几乎不给对方留一丝情面更不留一分余地。

细想下来,朝中一众大臣也是明白过来,这些联名上疏要查封中华日报的御史皆是童贯、蔡京一党舌簧,既然对乐天是不利的,乐天自然乐得棒打落水狗。但在一众朝臣眼中看来,这是乐天与童贯公然撕破脸皮的表现。

之前还在为乐天的咄咄逼人感到不爽,但一想乐天要对付的是童贯,心中又不禁高兴起来,童贯之威令朝野不敢言,细想下来眼下似乎只有乐天这个奇葩能与之抗衡一二。

看麾下一众御史全军覆没,胡师文不得不出班奏道:“陛下,臣以为乐中书之人不妥,我朝不以言罪人,御史大人们也不过是行闻风奏事之权,奏各抒己见之意,纵是言语间有所不当,也不应贬谪外放,若如此朝中还有谁人肯出言上谏?”

乐天也是跟着奏道:“胡大人此言差矣,御史奏事各抒己见又有何不可,但若有见识浅薄的鼠目寸光之辈混于御史之中,留于朝中又有何用!”

同类推荐
  • 四海一统

    四海一统

    不同于地球的另一个时空界面,生活着四大不同的种族,人族,精灵,蛮族,矮人。四大种族原本和平相处,相互扶持发展,但是,不免有厌倦这种宁静生活的人,近千年的和平生活终被打破。
  • 适莽苍

    适莽苍

    权谋军略小说,权谋斗智为主,谍探军略为辅,冷兵器时代,言情也有一点,很少,如果喜欢历史小说的人应该会喜欢,倒不是军事小说,因为只写军事没有多少优势,反正如果你喜欢历史小说那个口味,带权谋斗智的,应该会比较喜欢这个。不过如果断断续续看,就容易看不懂,因为智计等等都是前后连贯铺陈的,有的智计比较烧脑,
  • 极品王爷

    极品王爷

    意外穿越到古代,附身落魄地主的儿子,因地制宜,运用前世的经营策略开始圈地。直至最后成为全国最富有的土皇帝,这皇帝老子不当也罢,就当个逍遥王爷岂不更快活!
  • 清末权臣

    清末权臣

    满清末年……历史出现了让人惊叹的变局!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变局,只是因为一个人——陈敬东!...........................................................慈禧生命中的最后一句话:“陈敬东,我大清之栋梁,亦我大清之罪人也!”.........................................................一本清末的政治军事文,看着应该会很爽!爽完之余投投票支持下!
  • 大明圣皇

    大明圣皇

    昔日的兵王,灵魂穿越到了崇祯十六年,皇太极嗝屁的那一天六个月后,闯王李自成攻入京城七个月后,吴三桂放满清鞑子入关战火即将席卷天下……为了不留金钱鼠尾,为了不给鞑子做奴才,为了性福的活下去,兵王开始了浩浩荡荡的造反征途!时间如此紧迫,有着能够制造穿越火线中武器这一金手指,新生兵王能否实现人生道路上的华丽逆转?且看大明圣皇……(*^__^*)新书劳烦各位看官先收藏,有推荐票的请投给本书,拜谢!
热门推荐
  • 属于六个人的爱情

    属于六个人的爱情

    六个人的爱情崎岖不平,关于我们,我无话可说,这段六个人的爱情。我觉得,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亦或是,我爱你。
  • 七十二候考

    七十二候考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我不再认识黑夜

    我不再认识黑夜

    因为我与黑夜共存的日子实在太久了,久到看到刺眼的阳光,便会伸手去挡,我以为自己是黑的,就像黑夜一样,下坠到无人的角落,对于别人家的幸福,只能在屋檐下偷听,所以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不再认识黑夜……
  • 公子策

    公子策

    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谢谢!豪杰与枭雄并举,烈火与血泪中的纸醉金迷;忠义与背弃共存,名利与权利中的不择手段;将军与匹夫同歌,谎言与信诺中的侠骨柔情!他们是命运宠儿,也是命运弃儿;他们是举国希望,亦成国之奴隶;他们——成王!败寇!他们,有着共同的名字——公子!“九子争锋,寂灭无声;逝水曲寡,悲歌不存。”公子之争,不载于史,不录入册,只录入小说家言中——(这是一个系列,一卷一个故事,各自成篇。第一卷《幽幽韩子》已完结,第二卷《铮铮赵骑》进行中……)
  • Lay Morals

    Lay Moral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绝色倾城:妖魅魔君霸道爱

    绝色倾城:妖魅魔君霸道爱

    【此文已弃】前世,她是神魔体,是魔君的干女儿——夜未央,被最爱之人亲手推下断魂崖,死无葬身之地。今生,她是神皇的女儿——云千染,一出生便天地色变,被定为魔女,一朝下凡,她碰见了他,却并不知他竟是他。最亲之人的背叛,父皇的绝情,天下人的逼迫,唯有他,一直陪在她的身边。然而,事实究竟是如何,谁又能预料到……
  • 梦幻之忆

    梦幻之忆

    月光的照射,皎洁而无暇。也许有人和我一样的喜欢月光吗?我想,七位公主也会在月光下安然的成长一生吧。月光女王,这个毒辣的母亲,竟然在如此危急的时候听信一的大臣的话,弃七位公主于不顾。她们的命运,最终会如何?希望大家多多建议,必定采纳。
  • 脉灵传说

    脉灵传说

    这片大陆没有绚丽的魔法,没有多彩的斗气。这是一片属于武者的大陆。他,武者中的异类?脉灵师?本书慢热,非,无限循环的打宝升级。。。
  • 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

    "曾经在陈丹青先生《鲁迅是谁?》的演讲中听到一个别致的观点,他说“鲁迅的被扭曲,是现代中国一桩超级公案”,对鲁迅以“政治上的正确”给予他的作品褒扬、抬高,不可怀疑、不可反对,致使鲁迅作品的层次和人格魅力被过度简化,他本身丰富优美的用字,以及风趣幽默的行文,后人常常视而不见,也许我们真的不小心错过了一个可爱的鲁迅。的确,鲁迅是爱憎分明的,但不等于说鲁迅没有情感,没有他温和、慈爱、狡黠的那一面,他也对人、对动物、对乡土、对自然有着特别的情怀。若是仅仅从某一些方面去解读鲁迅作品内涵的全部,这对他是非常不公平的。
  • 天降庶女皇后

    天降庶女皇后

    出生在贵族,却是一个庶女。在这个嫡尊庶卑的地方,受人压制。她是这个府的庶女,母亲是父亲的六房,最不受宠的那一个,父亲只宠过三次。母亲离开,剩她一人,处处被府里人欺负。父亲从未正视过她,自出生都没来看一眼。一场错爱,一次离别,这本是一个局,但甘愿被利用。她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却为他付出一切。被灌毒汤还活着,一箭射中心脏也还活着,就连摔下悬崖都要不了她的命,虽然摔伤了脑子,什么也不记得了。失忆?失踪,失去!天意如此,谁也改变不了。“天下之大,佳人无数,但朕,独宠你一人。”“我什么也不要,有你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