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伯撒手人寰的时候,我和我大哥正好在家里休息,心里很悲痛。
可是我二哥因为在外面当了一个小官,所以他们夫妇俩就风尘仆仆,千里奔丧,一路上往家里赶。悲痛的心情可想而知。
他们夫妇两个因为多年没有回来了,沿途看见家乡山村小路都倒了水泥路。
并且一路上,所到之处不再是低矮的茅草土坯房,而是一栋栋小别墅一样的两层小楼房,掩映在青山翠竹之间。
就连山上路边的坟墓也葬得高级多了,有的占地面积大,石头构件,白玉栏杆,墓前地面也铺着大理石方砖。
墓碑高大挺拔,雕梁画栋,左边青龙,右边白虎。
看着这熟悉而又陌生的一切,二哥夫妇就感慨万千。
到家以后,大伯还没有入棺,因为我们这里是大山区,按政策可以不火化,能够入棺土葬。
按照农村风俗习惯,老人死了之后,一定要等子女回来看上一眼,再入棺。所以他老人家入棺前,必须要等我二哥夫妇赶回来,见上他最后一面,才能够入棺。
我看见大伯躺在床上,已经穿好了黑色寿衣,身上盖着一块白布。
我二哥夫妇就扑到他身边,揭开白布,看见他身体早已冰凉了,人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两个眼窝深深陷了下去。
他们夫妇两个就一时控制不住,爬在老人家身上,握着他早已冰凉变硬的手,失声痛哭起来。
我们也就跟着哭起来,一时间就哭声四起,悲悲戚戚。
我二嫂因为是我大伯抱养大的,所以就扑在床边嚎啕大哭,三个姐姐还有两个姑姑她们,也跟着哭起来。
大伯对我这个侄子的恩情和厚爱,我也是终生难忘。
在我的眼前,老是浮现出那个严寒的冬天的情景:那年,因怕积雪压倒房屋,大伯就砍倒门前那棵大树,把我放在树上鸟窝的情书弄丢了。
他看见我在下面山沟旁边到处找,就问我找什么。
我就说,“我放在树上鸟窝上的学习资料。”
“重要不?”我大伯问我。
“很重要。”我说完就进屋烤火去了。
当我烤暖和了再出来时,看见了让我吃惊的一幕。这一幕让我终生难忘。
就在那天寒地冻的黄昏,我大伯正打着赤搏,穿一件短裤,在山沟一米多深的冰水里,弯下身体,把身体泡在冰水里,用手一点一点的摸。
开始我还不知道他在摸什么,后来一问是在帮我找学习资料时,我就羞愧难当,顿时整个人就傻掉了,眼泪也流出来了。
我看见他身体冒着热气,嘴巴冻得发紫,牙齿也冻得格格作响。可是我这个不肖侄子,明明是我写给惠没有发出去的情书,可是我却骗他老人家说是学习资料。
当时担心情书放在家里不保险,所以就放在门前树上高高的鸟窝里,没有想到大伯就把树砍倒了。
后来大伯终于把信件从水里找到了。当时我是怕被风吹跑了,又怕被雨淋湿了,所以就用一块薄膜包裹着,上面又压了一块石头,所以树被大伯砍倒就沉到水里去了。
幸亏大伯帮我找到了。
想起那个事,我至今都羞愧难当。所以,看见他的尸体躺在床上,我也是痛哭不已,心里那份后悔可想而知。
现在,斯人已去,他的音容笑貌已不复存在,可是,他对我们这些晚辈的无私厚爱,和谆谆教诲,仍在耳边,继续激励着我们前行。
我和我大哥,还有我二哥,因为都是肖子,所以要守着大伯灵堂,负责灵堂事务,还有负责接待所有来宾吊念,所以不能离开灵堂半步。
我大哥二哥因为是大伯亲儿子,所以还要负责所有丧事内务。
我们这里山区,老人去世后,入棺入土,都需要别人帮忙,因为棺材至少要八个人才能抬上山去埋葬,所以也叫八抬。
关于这个八抬,还值得一说,因为逝者入棺前后,有很多工作要八抬来完成,所以孝子孝孙们要披麻戴孝,提着酒肉等礼物,恭恭敬敬的上门,磕头跪请。
因为有求于他们,所以这个时候,就叫他们叫八仙。
请来以后,要肥酒大肉的招待他们;他们一旦被请来以后,就不能走了,主家再招待不好,即使有怨言,也不能辞别,还要把事情做好做完,这是规矩。
一直要到把棺材抬上山,抬上山以后,任务就完成了一大半,所以这个时候,在地位上有所降低,就叫他们叫八抬。
特别是在过去那个时候,有钱有势的主子,就对他们不是那么尊重,知道他们不做也迟了,要把剩下的事情完成。
棺木入土以后,他们的任务就算完成了,所以这个时候,就更不把他们当人了,就叫他们叫八脚。
以上反映的是过去一些有钱的主子,一种为人处事的傲慢,和对苦力者的一种藐视。
但是在一般老百姓那里,完全是因为那时经济困难,没有那么多好东西招待八抬他们,所以就早上吃得最好,还要跟一般宾他有所区别;
抬上山以后,任务完成了一大半,中午伙食也比早上略差一些。
等把棺材入土以后,坟包磊起来以后,到了晚上,伙食比中午又要差一些。
这都反映了那时人们生活的艰难,也反映了人们心里的一个变化过程。
“早上叫八仙,中午叫八抬,晚上叫八脚。”二哥因为在外面当官,了解到这些民风民俗以后,就找我大哥和我,以及三个姐姐姐夫他们商量,说钱不是问题。
因为大伯一生吃了很多苦,对我们又很疼爱,所以二哥说要把大伯的后事办得风风光光,让老人家走得没有遗憾。
于是二哥就交代村里为事的人,说选择本地最好程序来操办。
丧事期间,对上门帮忙者,一天三餐,伙食按最好的办,每天都是一样,出殡时三个正餐,因为有来宾,所以要另外提高标准招待。
对八抬,自进门之日起,每天每餐高标准招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