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992300000003

第3章 一个19年股市老手的六条忠告

作者:@重力加速度,发表时间:2016-02-10;

原帖链接:https://xueqiu.com/6011012030/64667762

自1997年入市以来,大大小小的熊市我还真经历了不少,每一轮熊市我都会遭遇不同程度的损失,但同时也让我学会了在逆境中茁壮成长。每次熊市过后,我的市值和投资心态,基本上会提升一个新的台阶,几个回合下来,任何暴涨暴跌在我眼里,都已显得云淡风轻。很多人对我在2008年那波熊市的表现还记忆犹新,其实那时我在股市已经算比较成熟的了,对于我而言,最难熬也最难忘的,则是2004年、2005年的低迷阶段。2004年10月,我正式转型做价值投资,此前虽然也有7年的股龄,但始终没有形成稳定的投资体系,心态也显得十分浮躁。曾经听过各种内幕和小道消息,跟风过众多高手和知名股评人士,也曾挑灯研究过纷繁复杂的技术指标,凭感觉和经验挖掘出形形色色的个股……这些在某个时段非常管用,甚至立竿见影,但某个时段又让我前功尽弃,几年忙忙碌碌下来,到最后通常是“剧情很精彩,结尾很平庸”。考虑到我对股票的喜好程度,以及对物质生活的改善需求,我不想再这样继续浪费光阴,决定寻找一种长期稳定的获利方法,通过不断自我反省和总结,渐渐走向了以企业基本面为核心的长期价值投资之路。

刚转型的那段时间,现在回想起来真的是非常艰难。一是国内鲜有成功的典范做指路明灯,基本上是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并不清楚会有什么结果,完全是靠一种意念和乐观精神来支撑。当时股市规模还不太大,参与的群体和现在也不可同日而语,大多数人对股市都不怎么认可。我那时候已经辞去了工作,但完全不敢和家人说在炒股,只能谎称在做其他事情,以前的同事和朋友问起时也是支支吾吾,心里没什么底气,充满着深深的自卑感。正如当时我周围一个股民大姐所说,“现在都不好意思和人说自己炒股,觉得太丢人了”。二是那些年我的资金体量太小,我除了一项长期的固定投资外,几乎没有任何收入来源。每个月的生活开销,最初是靠仅有的存款来支撑,到后来存款不够了,就不时通过减持少量股票来维持生计,或是在网上倒卖唱片赚些小差价。由于手头拮据,当时连社保都没勇气交,中断数年后,直到2010年底才全额补上。2005年底我曾配置过2300股双鹭药业,原本对公司的发展前景非常看好,但由于2006年1月回家过年需要钱,不得已在10元附近卖出1300股。后来2007—2008年双鹭药业的强劲表现,对我的触动非常大,也让我养成随时做好现金储备的习惯,此后就再没像这般被动过。从性格上来说,我一直都算乐观坚强,但2005年6月初的某一天,当我整个市值瞬间跌破10万时,我的心也一下降至冰点,感到前所未有的失落与迷茫。还好当时已提前布局优质成长股,此后大盘虽仍继续下行,并一路跌至998点,但我的股票都已提前企稳回升,没有随大盘创新低。这种个股与大盘之间的反差,又再次坚定我投资优质公司的信心,也让我逐渐开始淡化对指数的关注。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推出,终于迎来了2006—2007年大牛市。价值投资在这一轮备受推崇,虽然我没有参与主流的蓝筹品种,但还是依托优质的科技股攀上了股市的第一个台阶。有了前一阶段的积累,到2008年大熊市时,我的信心和耐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投资体系也日渐清晰和成熟。当时我每周都在博客上公开自己的操作和心得,除了像以往那样接受市场大跌的检验,还要面对公众的监督和评价。假如那时我没有公开任何投资行为,估计肯定会轻松很多。上半年我的股票走势尚且坚挺,但到下半年也跟着大盘一起走弱,账面出现较大幅度的亏损。有些心态不好的人便开始冷嘲热讽,跟风买进被套的人也频频指责抱怨,当然也有部分长期支持者一直在给予我鼓励。除了市场本身和公众监督带来的压力,亲朋好友也无形中给我造成了困扰。比如当时老家的一个亲戚跟我买了大华,正好身体状况又不太好,每次股票一跌就打电话来问。说实话那个时候自己也挺难熬的,但考虑到对方的身体状况,我还要强打起精神耐心去安慰。如果说上一轮熊市我的心态主要是困惑和迷茫,那么这一轮则更多的是烦躁和委屈。那个时期我写过很多励志型的周记,比如《直到世界末日》《你冷不冷》等,虽然这些文章有些打鸡血的成分,但拿到当今的市场来看,似乎还挺适用。不得不说,在众人恐慌的世道,如果能静下心来理清思绪,认真写点东西,会让自己变得理性和坚强,就仿佛真的有个智者在开导你一样。

2008年底的4万亿投资计划,再次将我从熊市的泥潭中拯救出来。由于当时我已收回部分长期投资的资金,并连同收益一起追加到了大华,而此后几年高成长的优质小盘股表现突出,使得我的股票市值有了很大飞跃,投资心态和个人影响力更是大大提升。随着股票市值的飞速增长,我也开始逐步兑现部分收益来改善生活:先是补偿了过去几年应有的支出,然后通过贷款买了套位置不错的房子,同时还陆续做了些其他方面的投入。考虑到每个月要还3万元左右的房贷,加上生活开支也相应上升不少,为稳妥起见,到2010年底时,我留了较多的现金放在银行理财,以备不时之需。2011年整个市场走弱,我重仓的省广和水晶出现持续大跌,市值也急剧缩水。尽管前两次大熊市已把我磨炼得非常淡定,但当市值持续缩水时,面对着每月高昂的开支和周边一些铁杆粉丝沮丧、失望的表情,我的压力其实也非常大。但是考虑到自身的影响力,又无法将这种压力传递给任何人,依旧只能靠自己来硬撑。所幸这个时候内心已经逐渐强大,对上市公司的分析能力也比以前提升不少,于是一方面不断和上市公司进行沟通和交流,通过掌握企业的基本面来给予自己信心,另一方面又认真在博客上对投资标的进行系统性梳理和分析,让部分铁杆支持者也吃了颗定心丸。

再回到始于2015年6月的这波熊市上来。对于去年的行情,最初从估值角度和历史经验来看,我都是持不乐观态度的,加上我开始计划参与创投,于是在2014年年底,我陆续从股市套现了约四成的资金。2015年上半年小市值股票集体疯狂,大大超乎我预期,随便抓个什么股票,都能有很高的收益。有了解内情的朋友戏称,“如果你把资金都投到股市,那赚得会更多”。虽然也是这个道理,但我并没什么遗憾,毕竟这些年在股市上积累的收益已经让我非常知足,更何况市场泡沫也很严重。尽管感觉到较大的市场风险,但考虑到留在外面的闲散资金较多,也就没再从股市抽资,只是在品种和结构上做了些调整。6月开始了所谓的股灾,我的市值出现断崖式缩水,跟前面两次熊市相比,这次暴跌时我的心态要好很多,除了在消费上略有压缩外,其他完全没影响。这一方面是因为我没有任何融资行为,手上又握着充足的现金,另一方面是原本对去年就没什么盈利预期,不属于我的短期利润并不急于套现,所以大跌前压根就没打算跑路,做好了利润随时被没收的心理准备。8月从欧洲回来后,周围的人都谈股色变,为了平复一下朋友们的恐慌情绪,我在雪球上发表了两篇文章,同时自己也对新的市场环境和所持公司的基本面做了仔细分析。经过股灾2.0后,少数前期涨幅过大的优质成长性公司,泡沫已被挤得较为充分,也跌出了价值。正好此时我的创投计划又有了些改变。上半年在寻找项目时,可选择的标的实在太多,大批的项目分析书和公司资料令我眼花缭乱,也耗费了我不少精力。由于很多数据都没有经过审计,虽然也有业绩和上市对赌之类的承诺,但内心总感觉不如我投资上市公司那般踏实,在不断的纠结中,最终也就投了一个项目。毕竟我属于个人投资者而不是一个团队,我的优势仅在于对二级市场的把握,而创投除了考验人的眼光和胆识外,更多地还是人脉和资源的积累,这并非我强项。虽然说创投一旦成功即是暴利,但我早已过了单纯追求财富增长的阶段,与其将资金被动交与别人,还不如在股市上自己主宰更有乐趣。再三考虑后,我决定不再刻意寻找创投项目,而是打算将原先留做创投的资金一部分回流到A股,另一部分用于境外美股投资(计划用2年左右的时间研究摸索下美股,先小规模试水,找到规律后再逐步加大投入。理想的结果是将A股的一些经验复制到美国的优质成长股上,实现A股、美股双赢;最坏的结果就是水土不服,而且对A股的思路又形成干扰,造成两军集体覆没)。

9月,我陆续把部分闲散资金回流到了股市,虽然当时趋势还不明朗,但我是从长线投资的角度来考虑的,并做好了被套一年的打算,只是没想到四季度反弹力度会这么大,不少个股都收复失地甚至创出历史新高。在建仓新品种的同时,我也大幅调整了持仓品种和结构。前期随着市场大跌,个股无论质地好坏,都是泥沙俱下;从资产置换的角度,我将手中一些估值过高且经营前景黯淡的公司抛出,换成了估值合理且治理结构完善、成长性较为明确的企业。前两年小市值公司过于受追捧,市场泡沫严重,导致我也逐渐偏离了原先价值投资的轨道,开始淡化企业的内在价值,而更多地倾向于补涨、小市值和热门题材。事实上在2015年4月,我就已经意识到这个现象,并持续写过几篇周记来反省和调整,准备重新回到价值投资的轨道上来。如果是细心的股友,从我公开的某些持仓变化应该可以看出,二季度我就开始逐步减持基本面下滑的股票了。由于四季度市场整体反弹力度较大,让我全年还是取得远超预期的收益。不过基于种种考虑,此后我没有任何的减仓行为,所以今年1月股市暴跌,我的市值缩水也是相当惨重的。在前期的下跌中,我又将原本用于境外投资的少量资金用于抄底A股,虽然从日常开销的角度来看,我目前的现金流还算充沛,但A股的配置比例已经超出预算,考虑到后期还会有些其他投资方面的支出,如果股市仍继续暴跌,我估计也只能跟大部分投资者一样老老实实卧倒了。

从目前的市场形势来看,的确是比较严峻。一个是整体的估值还处在历史偏高的位置,泡沫还未完全挤去。另一个是全球的经济形势都不乐观,中国更是面临着诸多问题,企业的生存环境比以往要困难不少。不过越是艰苦的环境,我觉得越有利于大浪淘沙,让真正的优势企业发挥潜力,体现出更强的竞争力,就像真正优秀的投资人大都能安然度过熊市一样。尽管我知道现阶段企业面临的压力普遍都很大,但我相信勤奋刻苦的国人还是能适应在夹缝中生存,真正的优质公司以后也会越来越多。通常来讲,熊市阶段由于缺乏赚钱效应,投资者信心严重不足,市场资金也会比较短缺,但场内资金并不可能完全撤离,有限的存量资金往往也喜欢集中在那些真正优秀且增长明确的企业上避险。弱市阶段,投资者普遍都期盼政策上的利好,其实这些往往只起到短期刺激效果,很难真正让投资者赚到钱,就像每轮大牛市都要绞杀大批股民一样。对我这样的长期价值投资者而言,能很容易找到低估值的优质品种就是最大的利好,而市场泡沫过大、优质公司被资本哄抢造成高估值,或者整个市场一潭死水完全没有人气,才是真正的利空。

中国的股市虽然有近30年的历史,但跟西方成熟市场比较起来,总体还处于摸索阶段,有着诸多的不完善。应该说,体制上的漏洞和监管的缺失以及执法的不力,是造成中国股市畸形发展的主要根源,不过投资者的盲目、浮躁和贪婪也是股市大起大落的原因之一。体制上的问题我不便讨论,但如果我们在投资习惯上能有效地自我约束,还是有希望很好地存活的。结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在投资习惯方面给予普通投资者以下几点忠告。

(1)不要盲目去炒股。大多数人买股票,既不精通,也非兴趣,而是一种盲目的行为。一种是随波逐流,原本是不关注股票的,看到很多人都在参与,而且似乎都在赚钱,于是不管自己是否适合,就一头扎了进去。潮流这个东西,我觉得除非你能引领,如果刻意去追随,迟早都会被潮流所淘汰。二是通胀倒逼的逻辑。经常会听到人讲,“目前银行利息太低,连通胀都赶不上,我们又没别的理财渠道,只能买股票了”。其实这个逻辑是不成立的,就像大家都要去河的对岸,但是没有别的方式,只能靠游泳过去,如果你不习水性而扑通跳进水里,那会是个什么结果?没有其他理财渠道,并不能保证买股票就可以让你抵御通胀和增值。股市看似简单实则风险很大,大部分人以为看几本书,或者找几个高手学一下就能掌握要领,其实这是个误区。如果对股票本身没有兴趣和悟性,只是单纯地为了赚钱,那往往是很难成功的。

(2)普通投资者慎用杠杆。就目前来讲,中国股市可能是个人投资者占比最高的,而成熟市场的参与主体则是专业的投资基金。正是由于这种群体差异,很多金融衍生品其实并不适合中国,因为这些需要很专业的金融知识和投资技能,还要有相当敏锐的市场嗅觉,而大部分普通个人投资者是不具备的。特别是融资融券等杠杆,很容易放大投资者内心的贪欲,这样反倒会加快个人投资者被市场消灭的进程。我周围投资股票的朋友,通常都会记得我的两个劝告:一是要用闲钱来做投资;二是不要借钱和用杠杆,有多大能力和财力就做多大的事。

(3)要具备独立思考能力,不要迷信和依赖任何人。大部分人进入这个市场,基本没什么自己的观点,要么是自己胡乱操作,要么跟着所谓的大V操作。无论做什么,我认为都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在不断地学习和总结中让自己成长和成熟。对于大V和成功人士,我们可以借鉴他们一些适合自己的好东西,但没必要完全迷信和一味模仿。再优秀的人,也不可能任何时候或任何方面都正确,有时候反倒还不如常人。跟着大V操作并非没有风险,即使你运气好,遇到德艺双馨愿意无私帮你的大V,但如果你一直不会独立在股市运作,一旦大V出现失误或者大V失联,你就会非常被动,很可能一次损失便将你多年的利润全部吞噬。所以说,靠人不如靠己,我个人比较欣赏新东方俞敏洪说的这段话:一个人与其有钱,不如让自己变得值钱,值钱的人才能体会到什么叫成就感。

(4)股票爱好者不可过度痴迷。由于股票本身具备较大的吸引力,部分人参与到这个市场,除了希望赚钱外,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兴趣。经常会看到有些职业和非职业股民,每天要花大量的时间关注股票:早上起来要浏览各类财经信息,交易时间要紧盯盘口,下午收市后要找其他人进行交流,晚上则要浏览上市公司的公告,还要进行复盘选股,抽空还得上股吧和雪球等论坛去灌水,一整天下来都十分紧张和忙碌。对股票喜欢固然没有坏处,但凡事过犹不及,无论是短线还是中长线,我觉得都没必要花太多的精力。姑且不论这样是否有效率,如此这般辛苦和劳累,即便赚到大钱,却没有时间和精力享受生活中其他美好的东西,甚至还把身体搞垮,真的有些不值。更何况有效的方法比勤奋更为重要,就好像读书的学生一样,有的从早到晚在学,但成绩却一直不好,而有的人表面看似乎经常在玩,但最后的成绩却总让人折服。其实这不完全是智商方面的差异,学习方法和效率才是重点。投资其实也是一个道理,需要随时保持冷静的头脑和理性的思维,要是一天到晚都围绕着股票,不仅情绪会受市场波动影响,也容易神情恍惚,这样就很难理性分析和操作。

(5)准确自我定位,不要好为人师。股票属于高风险的投资品种,但很容易给人操作简单的表象,这也导致很多入市的人都十分自信。赚了就认为是自己的实力,亏了则喜欢找客观原因。而且我还注意到一个现象,不管是赚钱还是不赚钱的,都喜欢给别人建议和指导,好像自己就是专家一样。有些人在市场取得一定成绩后,内心便开始膨胀,不管自己是否有这个能力,也不考虑风险和责任,就盲目地做起了委托理财或私募。十多年前我也有过类似的想法,觉得利用这种杠杆能加快财富积累的步伐,当时曾计划经过两次熊市洗礼后,再去从事这个事情。不过到了后来,一方面觉得自身积累已足够,另一方面发现做私募压力太大,需要很强的承受能力。毕竟自有资金和他人的资金操作起来心态完全不一样,就好比模拟和实盘的区别,所以后来我决定不去从事这个职业。坦率来说,我是不具备这个心理承受能力的,更何况在金钱和自由面前,我肯定要选择后者。有时也感觉那些基金经理真不容易,虽然有少数人职业道德欠佳,但大部分都还是想尽力做好,只是很多人自身的能力和心态达不到,再加上体制的约束,所以业绩不怎么理想。

(6)保持淡定,让内心真正强大。钱钟书的夫人杨绛曾经说过,“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真正的智者,心态其实都是非常平和的,十分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和能做什么,很少去做与己无关的事情。有些投资大盘蓝筹股的股民,本身水平其实还可以,过去几年累计复合收益率也还不错,但这几年看到创业板个股涨得离谱,内心渐渐不平衡了,一会指责别人投机,一会为自己叫屈。内心真正强大的人,通常只会专注自己熟知擅长的领域,而不会有精力去关注自己不认可或者不感兴趣的东西,这样就不太容易被陷阱所迷惑。如果你是个真正的价值投资者,不管那些垃圾股和题材股如何疯狂,都不要去关注和动心,这样你的内心就会很平静,也不会上当。但如果你明明知道股价已经严重高估,还是要去博题材、赌庄家,等到最后输的一塌糊涂时,你就没有理由再去责怪别人,而只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最后,我再针对几个问题做一下解释。

(1)目前我的博客仅对自己开放,其他任何人都看不到,希望不要再发私信要求开放博客了。去年我的某些文章尚能在小范围内流传,但从今年开始,除了少数理念心得型的文章会选择性公开到雪球等公众平台,其他公司分析和个股操作思路的文章,都将暂时当作商业机密封存,没有第二个人能看到,敬请谅解。

(2)由于我极少登陆雪球,球友们发的私信我大部分看不到,这次登陆时发现有近万条信息,但实在来不及看,更谈不上回复了,也请谅解。本身平时我的事情也多,所以宁可给人高冷和装逼的印象,也不愿把时间浪费在交际上,而且我也一直在缩减自己的圈子,希望能多些时间和精力做自己感兴趣和有意义的事情。虽然雪球的粉丝看着不少,但基本都不交流,像我的微信好友也就400左右,真正互动交流的实际也不到100人。

(3)很多人对我的理解和认识过于机械和刻板。任何事物都是动态变化的,过去的习惯不代表今后还会沿袭。比如很多人都认为我的股票一定要赚多少倍才会出局,但事实上我是根据公司基本面和估值体系来操作的,有些股票可能只拿1个月或者半年就会抛出,比如2013年的沃森和2014年的某几只股票都是半年内就已清仓。另外我也并非常年满仓,账户市值越高时,非股票资产的配比也会相应提升。还有很多其他关于我的评价,其实都是有误的。

(4)大多数人以为我实现了财务自由,成天到处旅行,就没有任何压力,实则不然。人在不同的阶段,处在不同的层次,都会面临不同的难题和压力,越是达到一个高度,压力反倒会越大,就好比企业老板的压力要远大于中层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一样。尤其是像我这种单打独斗的,很多事情跟以前比操作起来都要难得多,只不过我一直在努力让自己的状态变得轻松和充实。

同类推荐
  • 长投专刊023:金鹅饲养指南

    长投专刊023:金鹅饲养指南

    "存钱”这个事比投资理财要现实的多。首先,虽然你没钱就可以学习理财,但是只有有钱才能够投资。其次,对于现在的小白领和大学生来说,攒钱可真不是什么容易事,“花钱如山倒,攒钱如抽丝”也绝对不为过了。
  • 乡村物语

    乡村物语

    本书收录的精彩动人、发人深省的隽永故事,内容涉及心态、宽容、尊重、亲情、爱情、友谊、善良、感恩、幸福、做人、做事、挫折、成功等重大人生课题。通过阅读本书,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性情,而且可以获得宝贵的知识经验,会对人的一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毫无疑问,它会成为你的终生益友,将持续不断地为你的生活提供深刻的经验和智慧。
  • 雪球专刊第128期:旅行见闻录(国庆特辑)

    雪球专刊第128期:旅行见闻录(国庆特辑)

    每逢长假必出游,你的旅行计划准备好了吗?雪球专刊将球友们之前整理的游记汇总起来,这里面既有国内的目的地,也有国外的;既有自然风光,又有人文政经,还有各种实用的旅行小贴士。本期雪球专刊推出《旅行见闻录》,希望大家能从中有所收获。【台湾环岛游小记】高速公路旁边,会见到传说中的槟榔西施。身材火辣的小台妹,穿着透明的薄纱,里面没有内衣。【杭州、乌镇游玩小记】杭州:整体生活节奏比北京慢些,物价更低,人更温和,也更幸福。乌镇:乌镇是个好地方,适合情侣或小伙伴游玩。这里很小,玩一到两天足够了。【日本游记】走在日本的大街小巷,表面看到的是干净。背后反映的是日本民族性格里边的高度统一性。……
  • 青年作家(2015年第4期)

    青年作家(2015年第4期)

    《青年作家》是一本老牌纯文学读物,创刊于1998年,由文学巨匠巴金先生撰写创刊词,曾被誉为中国文学刊物“四小名旦”之一。
  • 青年作家(2015年第10期)

    青年作家(2015年第10期)

    《青年作家》是一本老牌纯文学读物,创刊于2005年,由文学巨匠巴金先生撰写创刊词,曾被誉为中国文学刊物“四小名旦”之一。
热门推荐
  • 踏天独尊

    踏天独尊

    不甘、不愿、不敢,既然穿越了,那就要轰轰烈烈,先天限制又算得了什么,早晚磨平。十几年磨练,不就是为了今朝。不再沉默中爆发,难道还要让人看扁不成。无耻也罢、邪恶也罢、嗜血也罢,只求活的自在。即便是这天,也休想遮住我的目光,早晚将之踩在脚下。
  • 武侠之神镖天下

    武侠之神镖天下

    前世,他是二十一世纪伶牙俐齿玩世不恭销售经理;穿越,他初入江湖学得追星梅花镖绝学但屡遭陌生人陷害;<重生,他打败天下无敌手夺取武林盟主之位但他又双手奉送他人;花前,他绝顶聪明武功高强引来众美女追捧,而他却心如死灰难忘一人;变化,他后知江湖险恶变得心思缜密缺也难防敌人暗算,错信他人走入魔道;天机,他最后到底如何且看正文慢慢解密...他与他的敌友有何基情?他身背宝剑手持神镖,他笑傲江湖!我不入江湖,他们却逼我入江湖我若入江湖,我则逐他们出江湖--凌枫(李牧)三生石上三生缘,有缘无份独自怜。江湖不过一声笑,且问几人看的穿!
  • 神只会是我

    神只会是我

    原本废柴楚艺鸣,突然遭五大神兽图腾侵身,神般崛起,机遇如流水,站到武者巅峰,成为人语中的神,看主角如何站到武道巅峰,美女怀坐。
  • 异界穿越混都市

    异界穿越混都市

    叶少梵在异界手掌大权,以为人心巩固,却不知自己表面忠诚的手下姜陌同背地里勾结魔族想反叛,就在叶少梵冲击不朽主宰的时刻,姜陌同以损失九千九百九十九万神界精华炼制诸神灭亡大阵进行灭杀叶少梵时,一股无上神气将宇宙贯穿……从此,诸神湮灭,新的纪元重生,但叶少梵被一股无上神气传送到一个蔚蓝的星球。从此,叶少梵在地球发生了什么,谁都不知,因为命运轮盘将他的命运硬生生地排除了……
  • 半兽时代

    半兽时代

    这是属于半兽人与鬼的时代!国际特工组跨洲执行S级斩鬼任务,他只是一个普通的高中生,却卷入了这场半兽人与鬼的种族争端。他与半兽人并肩作战,却又荒唐地与恶鬼萌生情愫,最后的最后,才发现原来他自己也并非普通人。。。本书有二十万存稿,附完整行文大纲,只签买断,外站编辑非诚勿扰!作者QQ:3238962348微信:Pasamary
  • 绝世双妃邪王左右

    绝世双妃邪王左右

    她是21世纪的第一杀手,却不料被亲人所杀,穿越成了个废物。废物?谁敢说姐是废物。姐有金手指,分分钟秒杀你。神器很珍贵?姐家看门狗都是用的神器。神兽很稀有?姐姐我分分钟召唤神兽大军吓死你,神丹更是可遇不可求?姐我都是当糖豆吃。待她傲视群雄时,妖孽出现“娘子别玩了,我们回家造人。”妹妹出来“姐姐我想要个妹妹玩。”
  • 玄幻次元海

    玄幻次元海

    宇宙辽阔,无人知其大。次元无限,无人知其深。精品宠物店老板莫名穿越神奇宝贝世界,本以为能在这神奇的世界度过一生,可谁想这只不过是他旅途的开始……非种马后宫文,想看推土机主角的请点右上角。请务必看到20章,若觉对口,请用票拍我。若觉不对口,请用票砸我,狠狠的砸,砸死算我的。
  • 极灵完算

    极灵完算

    银河纪二百年,渊景大陆一如以往的核平。天渊星宫、言亭圣教、皇族、上三家、中十家、下三十七家、风月联盟、三千院、凤凰院等等势力保持着互相核平已经近百年了,相互之间绝对不会产生任何倾巢出动的行动的。就在这个核平的时候,萝莉星银踏上了寻找自己的萤姐姐的道路上,她将擦出怎样的火花,将渊景大陆这一大盘浆糊全部引燃呢?(噫?他们打架怪我咯?)PS:这并不是一本装逼番,而是对方不想看你装逼并且扔过来一个辣鸡游戏一样的番。
  • 严璐返回爱的又三年

    严璐返回爱的又三年

    爱情能有几个三年?秦小璐与严小辉的平淡生活全纪录
  • 倾神之世

    倾神之世

    洪荒之力的复活让人神、禽魔、妖兽、精灵四族失去心智。冰封禽魔、火烧妖兽、屠灭精灵,只有人神一族苟且存活了下来,在他的带领之下,人神族逐渐强大,兼并四族为统一大陆——锦绣,四族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他和她、她、她四人有一段与常人不同的炼情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