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849800000008

第8章 仁,守礼的自觉——《里仁》讲读(上)

《商君书·画策》说:“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每个国家都有法律,可是,又有哪部法律可以保证法律得到执行?所以孔子认为只有“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才能“有耻且格”。以德来引导法,以礼来引导刑,在人的内心建立起一套系统的价值体系,在道德的范畴内产生超越的价值和约束的力量。这套价值体系立言垂法,制礼作乐,经过上古三代的长期培育,到西周时期,最终建构起了一套伦理学、教育学和政治学的礼乐文明体系,也构建了一套宇宙哲学,有着它崇高的理想追求及通达路径。可是,若是没有守礼的自觉,如何谈礼?如何作乐?仁,便是这守礼的自觉。

人性的自觉不在别处。《大学》引用《太甲》:“顾天之明命。”上天赐给每个人的光明本性,就是仁。但是这天然本性客观存在,却不代表人可以觉知到它,只有觉知到才是真正的仁。当人有了对于自我的觉知,人生就开始有了境界说。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讲:“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人亦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亦自成高格,自有仁人。仁,就是自觉,在礼制的社会中,就是守礼的自觉。仁本来天然存在于人心,可是真正实现它,却又是学习和修养的结果。这种学习与修养源于人性的自觉,源于内在的动力。如此看来,孔子言“反求诸己”的意义就在于此。人们觉知自己的光明本性,敬顺天之明命,天地就在人心,人心可以囊括世界,超越贫与富、贵与贱,无处不自在就不是传说,是现实的存在,与仁同在。

学习与修养的本质是追求和了解自我本性的过程。人对自我的觉知与自然之本性有着非常微妙的关系。二者有时很近,有时又很远。

天下的父母都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孩子,为了孩子付出一切都心甘情愿,这是一种天然的情感。但是,到了儿女来反哺父母时,却是一种需要自觉的情感。孝还是不孝,要看这做儿女的自觉性高不高。所以,人之所以为人,人性自觉的起点,就是对父母的孝,这是仁的起点。起点便是根基,根基不牢,地动山摇。

由自然到自觉,对内是人性的自觉,对外是守礼的自觉。有了守礼的自觉,由自觉便实现了觉他,由自觉也将实现自在,忠恕之道,修己安人之学就尽在其中了。人之所以为人,那份深情厚义,那份恻隐之心,那份理性的价值判断,那份超越,那份人生境界说,尽在其中矣。

还要说明的是,仁客观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它是内心深处的真善美,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与之相逢,都是为了认知它,觉知它,安于它。向内走,你将与它相逢,有个美丽的邂逅,牵手终生。

问题索引——

孔子认为连黄口小鸟都知道自己应该止于何处,人怎么能不如鸟呢?否则,哪里能谈得上“智”?那么,人应该止于何处?

能否做出理性的价值判断,基于一个人对问题本质的把握能力。何人可以具备这样的能力?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对人性最为基本的好与恶,可以超越吗?

孔子说自己没有见过好仁者。实现好仁,恶不仁,好像都很难。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到底是“知道”,还是“不知道”?

孔子认为士志于道,若还在“吃得不好”“穿得不佳”等问题上纠结,就没有什么好与他交流的。那么,君子应该议些什么?应该将什么放在心中?

孔子所说的道一以贯之,具体指什么呢?

义与利一定是水火不容吗?

关于仁,这守礼的自觉,你知道它的起点与根基在何处吗?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以何喜?以何惧?

孔子赞扬君有诤臣,父有诤子,人有诤友,但是子游认为侍奉君主,过于烦琐,会招致侮辱;对待朋友过于烦琐,反会被疏远。这是自相矛盾吗?

4.1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里:《说文》曰:“里,居也。”《广韵》曰:“里,止也。五十家共居止也。”

里仁:居于仁,止于仁,依于仁,无终食之间违仁。

本章即为本篇点题:君子应该以仁为美。无仁,智就无从谈起。这如同无德,才就无从谈起。

孔子有自己关于仁、美的标准:止于仁,依于仁,无终食之间违仁,如此,才是美。

真正实现仁,是学习与修养的结果。内在的自我觉知与外部环境相互影响,不停地互动。在《孔子家语·六本》篇有一个小故事:

齐景公打算以“下卿之礼”聘任曾子。卿是古代的高级官员,西周、春秋时期分上、中、下三等,下卿之位应是高官了,但曾子坚决不受。就要辞行的时候,晏子来送:“我听说,君子赠送给人财物,不如赠之忠语善言。兰草的根与鹿肉酱浸在一起,三年后,可与鹿肉美味相媲美。并不是兰草的本性会有鹿肉的味道,而是浸润在一起的肉酱、佐料起了作用。愿君审慎地选择所浸渍熏陶的环境。居必择处,游必择方,仕必择君。选择志同道合的君主,方可出仕任职;确定方向、方法,才能更好地修道。环境改变人,移风易俗,怎能不谨慎?”

孔子听说这段话,大赞晏子:“君子哉!依于贤才能不困惑,依于富才能不穷竭。马蚿是一种多足的虫,斩了足后还能行走,为什么呢?因为辅之者众。”

君子应审慎地选择朋友、师长,审慎地选择环境,居必择处。里仁为美,择处仁,就是明智。当然,里仁为美,还需心里美。心中有个桃花源,处处都是云水间。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约:困顿。

仁,源于人性的自觉。觉知到什么?《大学》引用《太甲》的话:“顾天之明命。”觉知到自我的光明本性。可以名曰爱,名曰德,名曰良知云云。自我的光明本性,本身就天然存在,但是人这个主体需要时常顾及它,莫使这世间的尘埃覆盖了它。本性如日常清,如月常明,但是当浮云覆盖本性,如同水起波浪,困约、安乐都为之所动。贫者易于“谄媚”,富者易于“骄纵”,高位者易于“凌下”,下位者易于“援上”,穷困者易于如同泛滥的洪水,行险以侥幸,无所不用其极,而乐极易于生悲,如老子所言“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对于约与乐、贫与富、贱与贵、上与下、得与失,均安之若素,事无事,味无味,唯有自觉的人才能做到,这就是“仁者安仁”。

真正的仁者并不以仁者自居,在高度自觉的前提下,仁者习惯成自然,游刃其间。有这样的美德,自然有所得。如孔子所云“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大得,乃大利。大智者明达于此,将行仁于天下,方得大利,利于行仁,利于万物,利于人,利于己。

所以,自我的觉知是安身立命的根本。脱离了这种自觉,不能安于贫困,乐极可能生悲。自觉者安于这种自觉,而真正的智慧将成就这种自觉。可以做到长处,久处,安仁,利仁,就是有礼了。仁,便是这守礼的自觉。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能否做出理性的价值判断,取决于一个人对问题本质的把握能力。能否把握问题本质,则取决于对于人本性的认知和把握。

仁就是人之光明本性。光明本性即为天地之本心。衡量价值的标准在于天道、人心。唯仁者与天地同在,方具有衡量的标准。有所好,有所恶,通达于人情与人性,有着高度的自我觉知,便超越了“自我的好恶”,得天下之正。

所以,修身在正其心。其心正,得天下之正,得好恶之正。

反之就很难得其正。如《大学》中所言: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当个人的忿懥、恐惧、好乐、忧患之情产生时,朱熹称之为“欲动情胜”,人在情绪之中,就很难对事、对人做出理性的价值判断。可这“忿懥、恐惧、好乐、忧患”分明就是人之常情,不是要消除这样的情感,而是要保持觉知,保持警醒,进而保持距离,这个距离就是感情用事与理性的距离,就是人欲与天理的距离。这份觉知,就是仁。唯有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保持立体的观照,进而“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否则,若“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先”,就“过也”。

4.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仁者,恶不仁,恶他有不仁之行。即使如此,仁者仍不希望他在人性的自觉上继续坠落。如那个麦田里的守望者,不忍心看到别人奔向悬崖却不自知,就要从什么位置冲出来,在悬崖边拉住他。志于人心、善心,心中无恶念,行动无恶举,自身亦无所恶之所处,就是“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如老子所言:“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心中无恶念,行动无恶举,自身亦无所恶之所处。于是,人就具有一种超越的能力。这种超越性不是虚空,是真实的存在,超越真实的现实境况,无处不自在,是生活对仁者的最佳回报。

因为,一位对财富与地位患得患失,将希望和害怕都集中于自我的人,是不能镇定自若地看待富与贵、贫与贱的。富与贵、贫与贱境况的变化都可能使他不知所措,摧毁他所应生活的世界。如孔子所言:“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因为自觉,志于仁,无恶,对自身的境况由“安之若素”到“行之可乐”,随处可乐。在终食之间,在造次之时,在颠沛之处,无违于仁,无违于天理人心,富贵、贫贱均得于天地之正,当是处之安然。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仁者因自觉而自在。

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孔子说自己没有见过好仁者与恶不仁者。好仁者,因为内心好之,向往真善美,所以主动追求。我喜欢,我追求。恶不仁者,因为不喜欢,所以不使不仁者近身,我恶之,我避之。看似一种被动的防御,但确是一种好办法,“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就是如此。可是,无论是主动地追求,还是被动地防御,实现好仁,恶不仁,好像都很难。不然,孔子怎么会没有见过这样的人呢?

若是如此之难,每个人已经尽力,而力量不足以去实现仁,于是放弃它,仿佛也是天理之当然。如同天上的明月,纵然光鲜美丽,可实在是遥不可及,如何还会想着摘下它呢?

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实现好仁,恶不仁,到底是难,还是易?真的是由于能力和力量而产生的差异吗?孔子接着讲:“如果有人用一天的时间将其力量用于行仁,我未见力不足者。或许也有,但是我没有见过。”

成为好仁者与恶不仁者,是难还是易?是因为没有力量和能力去实现吗?孔子认为这不是关键。难、易也只是相对的,有没有力量与能力去行仁,关键在于动心起念,在于是不是愿意做,并且乐意做。不是能力上的差异,是“不肯做”与“没有能力做”之间的差异。

孟子与齐宣王讨论过这个话题。

齐宣王问曰:“不肯做与没有能力做在表现上有什么区别呢?”

孟子回答:“要携着泰山跨越北海,对他人说‘我没有能力’,的确是没有这个能力。若是为年老的人折一根树枝,对他人说‘我没有能力’,这是不肯做,而不是没有能力。”

看来,是应该多多思考:这行仁,这自觉,还有好多事情的执行,是因为不肯做,还是没有能力做?

去做,难也不难;不为,易也不易。

4.7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孔子认为,只有仁者,才能好人、恶人。同理,通过观察一个人好什么,恶什么,也可以来判断这个人是否为仁。在这个逻辑上进一步延伸,观察一个人的表现,包括他所犯的过错,就可以推知一个人内心的境界与自觉。

人是各种各样的,人的过错也是各种各样的。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他就会犯什么样的错。观察一个人犯的错误,就可以了解一个人。而错误也有相对性,如皇侃所言,若是农民不能种田,是其过,若是农民不能读书,就不是其过了。同样,读书人不读书是其过,若是不会种田,就不是其过了。

4.8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在中国文化语境中,“道”往往有多重含义。“道”有时指形而下的法则、原则、方法,有时指形而上世界的本体,有时则指道义。孔子这句话,给后世留下很大的解释空间。无论是形而上,还是形而下,都是事理之当然,常理之永恒,姑且称之为真理。

孔子是位英雄,但英雄亦有终结。罗素认为没有哪一种热情,没有哪一种英雄主义,没有哪一种强烈的思想和情感,能超越坟墓而维持一个个体的生命。只有在面对失败百折不挠的坚实基础上,灵魂的处所才能安全地建构起来。这亦是真理。

贵在朝夕、旦暮、生死之间不离于道。为了真理而献身,亦是义无反顾,死而无憾。这不是引导人们做无谓的牺牲,而是告诉人们:有了对于死的认知,才生得安然。接受死,则生得自在。只是,这是孔子的境界,常人则多是贪生怕死。所以,孔子尊重死,但不愿意多谈死。

有人认为,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迫切要闻道,这说明孔子可能还没有闻道。但事实是,孔子从来没有离开过道,他是期待“天下无道”的现实得到改变。他在道中,做好了所有的准备,包括死。如此,孔子便始终于饱满的价值理想中兴起,在灿烂的生命境界中行走。任重而道远,坚忍而不拔。这个境界大约就是“道境”了。

4.9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士志于道,志于奉行仁道,志于心存天地之正,身行天地之仁德,为此,全力以赴,死都不足挂齿,又怎会为一己私利与私怨而耿耿于怀?反之,若还在为“吃的不好”“穿的不佳”纠结,心中又如何会安放天地之大道,仁者之仁心?又怎么会记挂苍生百姓的温暖生活?所以“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自然是不足与议,没有什么好与他交流的。

同类推荐
  • 祝酒辞大全

    祝酒辞大全

    本书是一部祝酒辞的选集,收入了各类祝酒辞数百篇。这些祝酒辞大多符合祝酒人的身份,符合当时的各种环境,可以作为酒宴上祝酒时的参考。作为一种酒文化,祝酒辞也有不少传统的成分,值得学习借鉴。
  • 中国龙文化

    中国龙文化

    龙凤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翼,它们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展现中华文化的精神,如果从龙凤文化原初的象征拓展开去,是不是可以将它们的文化含义排成两个相对的系列;龙:天、帝、父、权利、凶悍、战斗、伟力、进取、崇高、威严、至尊等等;凤:地、后、母、幸福、仁慈、和平、智慧、谦让、优美、亲合、至贵等等。龙凤的精神其实也可以乾坤二卦来象征:乾卦的精神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的精神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龙代表中华民族刚毅、进取、万难不屈的一面、凤则代表中华民族仁慈、宽厚、智慧灵魂的一面。龙凤文化相对、互补、相渗、互含、合一,深化出中华文化的大千世界。
  • 中国鄱阳湖

    中国鄱阳湖

    详细讲解了鄱阳湖古今历史之演变,描述鄱阳湖周边各地的民俗文化、风土人情以及地理资源概况,熔历史、思想、知识及趣味性于一炉,资料丰富详实。
  • 文明之旅:图话世界十二大古文明

    文明之旅:图话世界十二大古文明

    古往今来;多少故事都已尘封,多少城邦都已漂灭,从源远流传说故事到充满争议的古老文明兴起与崩解,那些失落在时间与历史之间的人类文明渐渐演化成了一个个神秘的不解之谜。结合最新研究成果,真实档案文献,配合大量精彩图片,重读消失的文明。
  • 一个人的战斗

    一个人的战斗

    本书是单世联教授最新的一本文化批评集,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切入经典作家,把握时代脉搏。内容包括对海涅、君特·格拉斯、狄更斯等的评议,对《红楼梦》、明代经贸问题等的新解。全书内容熔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炉,是一本适合浅阅读时代的口袋知识读本。
热门推荐
  • 盗理

    盗理

    无限好书尽在阅文。
  • 寻天碑

    寻天碑

    相传修炼到极致,封神踏仙,寻得天碑,便可获得高于天道的秘辛,从此超脱天地,唯我独尊……因修歧,而天碑。这便是,“逆天修”的由来。但,或许只是无稽之谈罢了……
  • 溺爱成婚:首席的追妻令

    溺爱成婚:首席的追妻令

    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的女人跟老公搞在了一起,不仅每天给她下避孕药,还怀了老公的孩子。她不忿,却不想被老公一巴掌打晕,在医院里昏睡了三个月。三个月后醒来,一切翻天覆地,她从天堂,坠入了地狱。为了惩罚那对狗男女,她不惜和整个京城最有权势的男人做交易,闯入另一个地狱。那晚,她从枕头下摸出他的手枪,抵在他的胸膛,“一年的同居期限到了,你可以放过我了吧?”男人扬唇,笑颜魅惑地在她耳边呵气如兰,“孩子都能打酱油了,你还走得掉吗?”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异界奇传

    异界奇传

    莫名其妙来到这个世界,稀里糊涂在战乱中逃生。他知道自己不是这个世界的人,却又没有另外一个世界的记忆。没有远大的志向,只想找回遗失的记忆,直到为了躲避战争却无奈加入军队。。。
  • 拂歌尘散

    拂歌尘散

    弹指流年,拂歌尘散。绕指的情愫,一生的眷恋。琴瑟和鸣中,演绎了一场又一场岁月留恋。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 拱手河山讨你欢:错为帝妻

    拱手河山讨你欢:错为帝妻

    “深宫寂寞,臣妾今日就让皇后娘娘懂得什么叫做真正的快乐,可好?”控制不住的直接冲出冷宫,直到自己吃饱喝足以后,身侧却早已无人。落难凤凰不如鸡,曾经三千宠爱也不过过眼云烟。不过她也不稀罕,神马宠爱都是浮云,一人吃饱全家暖就好。
  • 灵玘

    灵玘

    一朝孤凤鸣云中,震断九州无凡响。努力,足以和天赋抗衡;坚定,足以和山海较量,灵玘大陆,强者如云,以武为尊,以道为上,看陈末如何一步步走向巅峰,傲世苍穹!
  • 贴身家丁

    贴身家丁

    这里没有魔法,没有斗气,有的只是兵魂,引动星辰神兵修炼兵灵气,养育兵魂,灌入神兵,达到兵人合一,破碎星空!唐云,本是一烹饪技校的学生,这下好了,到了异界,连兵魂都是火烧棍;火烧棍?真的只是普通火烧棍?开玩笑!他可是靠这个,成了小姐的贴身火夫;还靠这个,成了各类仙女相互争抢的有名火夫;最重要的,他还靠这个成了绝世强者,连天道都要让着他;备注:强大暖男,逆袭高富帅,抱得美人归,一统各界。
  • 恋墨殇

    恋墨殇

    绝情崖。完颜若尘与南宫玉麟决斗已过亿招,轩辕与赤霄剑历经七天七夜的拼斗,皆在最后这一击里,爆射出盛大光华。所有的激烈气氛,瞬间沉寂,入眼的是一地破碎的衣裳残片和血红的液体。她,如此突兀的出现,却,再无法出现。“师兄,以吾之血,阻你们相残。愿这情谊生生世世,不灭不散。”“墨儿!”“瞳瞳!”他,雪山之巅下,一夕白发。他,欲望魔海里,一朝红发。她,千年轮回,凤凰涅槃。最终,谁是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