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849800000004

第4章 吸引力法则——《为政》讲读(上)

人生有了理想与追求,并为此而执守,生命的意义便富有了质感。它充实于内,光大于外。它需要知行合一;需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做人,要做事。这就是广义的“为政”了。然而,为了更加高效的“为政”,还可以再聚焦,再具体。聚光灯将会敏锐地映照于社会的决策系统、管理系统,这可以名曰“政治”。当然还可以再聚焦,再具体,就是“为政者”。其中的道理不言而喻: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在纷杂的社会治理体系中,孔子的政治理论由核心切入,从“为政”谈起,这是通达理想之境最有效的路径。所以,当鲁哀公向孔子请教“人道孰为大”这样的话题时,孔子的回答是“人道政为大”。政治治理是第一要务。面对这人道的第一要务,它的最高追求又是什么?在《孔子家语·王言解》这篇,孔子谈到“王言”:“不出户牖而化天下。”政治治理的最高追求反而是“无为而治”。何以实现?孔子认为应该“为政以德”。首先为政者要有德,然后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当位而行,各得其所,这也是对“无为而治”的最佳诠释。

如此看来,为政者理应成为道德模范。这个愿望自然是好,但是会不会如有些人所理解的那样,这一切很容易成为乌托邦,成为“人类最古老的人文幻想”?这值得深思。

孔子的一生志于学道、求道、行道。他忧国忧民,为理想奔波,颠沛流离,但义无反顾,坚定前行。在那个“天下无道,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的生活状态并非苦大仇深,而是“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满是祥和。这就如同在风暴的中心书写风暴,因为风暴的中心不是风暴,而是湛蓝的天空,载着满满的平静与祥和,是“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它灿若星辰,繁纷,但有序。

恰恰因为孔子在心中看到了最美的风景,所以他坚定前行,四处呼吁“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若依此而行,“人类最古老的人文幻想”就是现实,就在今朝。

问题索引——

“为政以德”是真正的为政大道,还是孔子一厢情愿的“人文幻想”,是他幻想出的乌托邦?

诗与政治有怎样的关联?

“为政以德”与“为政以法”,孰轻孰重?

孔子以三十几个字总结了他的一生,短短的自传却千古流传,他的自传讲了些什么?

孝与政治是怎样的关系?

为政者不仅要自身有德,还要善于“用德”“识德”,该怎么做?

子曰:“君子不器。”难道君子不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和才华吗?若是无才,如何为政?

孔子说他可以预知百世,果真如此吗?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这段话放在篇末,与首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有着怎样的关联?

2.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一章开篇点题,亮明为政的方针、方法与最高境界。

在我国先贤圣哲的思维体系中,方针与方法、理念与通达路径往往是一个同步的概念。如何为政?“以德”来为政,这是为政的方针与方法,是最高原则,也是具体的通达路径。说得通俗些,就是为政者要有德,以美德来教化人,感化人,吸引人,实现政治的目标。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如同天上的北极星灿然居中,群星环绕。

然而,这样的期望是不是多有理想主义的成分,讲起来主动,行动起来被动,结果落入虚无,成为束之高阁的“大道理”?这是真正的为政之大道,还是孔子一厢情愿的“人文幻想”,是他幻想出的一个乌托邦?是什么使得孔子讲出了这样的“大道理”,我们需要从源头处追溯。

《皋陶谟》是《尚书·虞夏书》中的一篇,全篇字数不及两千,但内涵丰富,意义精微,记载着舜与大禹、皋陶的讨论谈话,涉及修身养德、顺天应人等许多治国安民的根本道理。解读《皋陶谟》,我们很自然就能发现该篇与儒家主张之间的联系,并将皋陶的思想看作儒学的源头。

孔子论《皋陶谟》,一曰可以观治,一曰可以观政,与孔子心中的理想政治意思完全一致。读《帝典》,孔子说他见“尧舜之圣焉”;于《皋陶谟》,孔子认为他见“禹、稷、皋陶之忠勤功勋焉”,这就是孔子心中为政者的形象:君王圣明仁爱,臣属勤恳尽职。

这一切都有一个最为基本的起点,就是为政者个人的修养。从修德、修身开始,为政者需要诚敬地遵行“德”的原则,而且要不懈地坚持下去。在早期儒家的视野中,“人”处在最为根本的位置,是最受关注的对象,是社会最基本的构成要素。解决了人的问题,也就解决了社会的根本问题。社会基层的人要按照一定的行为规范处世做人,社会的管理者更要按照德政的要求为政治国。孔子说: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修德、修身是知人、安民的起点。所以为政以德除了要求为政者要有德,还要求为政者会用德,具备对德行进行认识和辨别的能力。如此,才能够识别和理解臣下,选取人才,进而任命和使用人才。

衡量德的标准,即为皋陶所言“九德”:

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宽厚而不失威严,柔顺而不失主见,随和而不失庄重,具有治世能力而又谨慎认真,温顺而不失刚毅,正直而不失温和,宽大简洁而不忽略小节,刚正果敢而实事求是,坚强而不失良善。这九德的要求两两相对,允执厥中。以此再来看孔夫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实为一脉相承。

其实,在儒家形成之前,早期文献就有完善的“德行体系”,名曰“三德、四德、六德、九德、三行、三达道、四道、五教、六行、七教、八政、九行、九守、十伦”,名称不一,内容不同。但总体在表述个人的品质,或者是社会基本的人伦关系,有的是两者的结合。儒家思想的内容同样如此。

由此看来,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德行的传统,儒家的道德体系正是对这一传统的继承。然此九德与仁、义、礼、智、信、忠、孝等道德范畴意义不同。如有人认为“此九德为人之性格、心理以及行为能力方面的特点”,即天然本性乃是道的源起。仁、义、礼、智、信、忠、孝等道德范畴,更多的是可以通过示范与导向、学习与教化来实现的。

再来读老子的话: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老子不欣赏失道而后的德、仁、义、礼,不赞扬失去天然本性之后的人为示范与约束。但事实是,失道之后的德、仁、义、礼虽然不是上善之举,却也是无奈状态下的最佳选择。

所以,为政以德的最高境界实在是“上德不德”,是“无为而治”。好像什么都没有做,遵循事物、社会内在运行的规律,一切都是自然。没有名曰“德”,但自然地实现着德。德者,得也,使万物各得其欲。当位而行,北辰居中不动,群星环绕。这其中还有一个很深的寓意:纵然是斗转星移,时光变迁,美德的要求将如如不动,将是永恒。

这样看,孔子之所以坚定,就是因为那至善至美的政治,实在不是一厢情愿的“人文幻想”。那是曾经的现实,也是充满希望的未来。

2.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温柔敦厚,诗教也。”政治在于教化,诗是教化之方。《孔子家语》《大戴礼记》都说孔子施教“先以诗”,可见诗在孔子教学中的重要性。

《诗经》有三百零五篇,“三百”乃举其整数。诗本于人们对于生活本身的兴发感动,情动于中,故形于言,所以就有了诗,有了“诗言志”。诗的本质其实是直接而深刻的生命体悟。也正是因为对生命体悟得直接而深刻,所以若是以一言来表达诗的意蕴,就是“思无邪”,是诚,是正,是真。诗有一种纯净和深思,有唯美的情感,健全的心智,还有无限的遐想。诗在表达生活,也是教化之方,它所起到的作用更是一种灵动的、触及灵魂的熏化。诗如同春风化雨,柔软、温暖、富有人情味,给人以滋养;也恰似一方好土,土好,庄稼更易繁茂。心地纯正,思绪无邪,正是为政以德的根基所在。

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礼记·乐记》云:

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

政策是用来统一行动的,刑罚是用来防备奸邪的。无论是统一行动,还是防备奸邪,自然都是政治管理的必要方法与目的。问题的重心在于政策的制定是否基于民心,若非此,仅是以权力来支配,民众会执行但不一定服气,由此便留下祸患。而以刑罚来防奸佞,结果往往是防不胜防,如老子所言“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禁忌越多,民众产生的叛逆之心越多。纵然是威慑于刑罚,但民心弥乱,投机取巧,罕有知耻之心,自然是防不胜防。

王道之治贵在自源头上解决问题。若反其道而行,动辄就用刑罚来纠正,就是设置圈套来陷害百姓,相当于今日所谓的“钓鱼执法”。事实上,先祖的论述似乎对百姓更加负责。孔子曾向闵子骞讲起古之为政的方法,他说:

善御民者,壹其德法,正其百官,以均齐民力,和安民心,故令不再而民顺从,刑不用而天下治。

根据德的要求,“立言垂法”,于是就有了礼法。礼法在古代是一套完善、系统的政治体系,是衡量、布量为政之方的天秤、绳墨、规矩所在。有了这套系统的礼法,所有的事情就都一目了然,是非标准也清清楚楚。礼法的系统性表现在方方面面,如《礼记·王制》所讲到的职官、班爵、授禄构成的官僚等级体系;土地制度、关税制度、行政区划制度、刑律体系、朝觐制度、祭祀制度、自然保护制度、贵族丧祭制度、学校养老制度等传统所谓的典章制度。

这一套系统的礼法使得长幼关系序位明晰,门里宗族和睦相处,官职爵位尊卑井然有序,田猎之事娴熟,军队作战取得胜利,宫室的规模符合制度,鼎俎等礼器大小符合形制,万物能适时生长,音乐符合节奏,车辆符合规格,鬼神得到供享,丧葬中能表达哀思,辩论中有拥护者,官吏们做事得体,政事顺利施行。把礼施加于自身并放在最前面,各种举动都能得其宜。礼法因此成为实现为政以德的达道。

礼法与法制有所不同,礼法包含法制,法制又自然包括刑罚。礼法于法制多了几分温柔的情性。礼的目的是“领恶而全好者”,治理坏的而保全好的。如果说法律是底线,触犯法律,就必然受到刑罚的处置,那么礼法的作用则在于做出示范,引导积极的行为。刑罚为事后行为,使人引以为戒;礼法则是事前行为,将羊圈加固。所以,先王在百姓有所失的时候,亦是先从礼上去找原因。丢了羊要想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还是要回到羊圈上想办法,即亡羊补牢。治理由礼开始,以礼贯穿,正视结果又会追溯至礼的源头。以德、礼治理天下,人民知耻,心悦诚服,自觉地遵章守道,才能真正达到天下大治。

但是也有人偏激地认为儒家讲求“为政以德”,就会忽视“为政以法”。事实上,“德法不二”,讲到德,自然要有法做保障,关键是谁引导在先。是德在引导法,不是法在引导德。德引导法,民众生发自觉遵守的意愿,法的作用也就是以防万一。法引导德,有时可以免于刑罚,但没有自觉守法的意愿,没有羞耻之心更可怕,因为没有哪一部法律可以保证法律得到彻底的执行。

为政以德,本质是“为政以德以法”。就如同我们的先人讲到“道”,就寓意着“道器不二”。道不能没有载体,器不能没有根基。同样的道理,是“道”在引导“器”,不是“器”在引导“道”。先有轨道,才有火车的行进路线,讲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们先祖的思维方式常常在“大与小”“动与静”“国家与个人”之间不停地互参互动。因为这其中的关系实在是两两相对,相互依存,互为参赞。讲了为政的原则,明确了为政的导向,具体的操作就要人来执行,这就离不开每个人对于自己的认知和定位。孔子以自己为例,以最为简明的言语对自己的一生进行了总结。

十有五而志于学:古代的男子一般是十五岁左右开始进行“大学”教育。大学教育就是“大人之学”。大人之学教什么?教穷理正心、修己安人之道,学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穷理,就是了解社会,了解人生,自然也包括天地自然的道理。然后是“正心”,即端正人心。修、齐、治、平以修身为基础,如何做人是首要的问题。孔子讲自己十有五而志于学,核心是“志于学道”,学习修己安人之道,明确一生的目标与方向。

三十而立:人要能够在社会上立足。“亻”+“立”=位,能立足,就自然有位。所以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用担心没有官权之位,需要思考的是自己以何立足。这是志于道的根基所在。

四十而不惑:明确方向,夯实基础,这个过程不是一步到位的,中间有反复,需要向前看,也需要不停地回头看,在迂回曲折中坚定。有坚定清晰的价值体系,则遇事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知天命的本质在于对自我的认知,看似人的一生一直在不断地向外寻逐,但就其本质而言,其实是一个自身与社会、与自然相参互动的过程。对自己的认知愈是到位,则在互参的过程中愈是尽性,从而由尽人之性到尽物之性,赞天地之化育。也正是基于对自我和天命的正确认知,所以孔子无论是出仕,“学而时习之”,从心底感到喜悦,还是周游列国,颠沛流离,均是“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六十而耳顺:有人认为这是说听人说话能辨明是非,未必。古人解为声入心道,无所违逆,知之之至,不思而得,所闻皆道也。义近。其实,更准确的意思可能是:闻听事情之然,即知事情之所以然。正如《论语·里仁》篇所记孔子之言“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在这样的境界中,孔子可以由结果推知原因,可以判断事情的发展趋向,他已清楚人们形形色色,错误形形色色,什么样的错误就出自什么样的人。仔细观察这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是什么样子的人。他是什么样的人,就会说出什么样的话,既然如此,不论什么样的言语,都不足以令人大惊小怪了。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里明示出了人生的最高境界。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随性自然皆为天理之当然。理智与情感、个体与集体融为一体,人在自己的矛盾中自然而然地把握、超越。最终,情感和理智都归于自然而然。自然地表达情感,以理智中合情感,超越情感,最后复归于情感。它随己心,合乎俗。

2.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姓仲孙,名何忌,“懿”为谥号。鲁国大夫。其父亲为孟僖子,据《左传·昭公七年》记载,孟僖子临终前,嘱咐他向孔子学礼。

鲁哀公曾向孔子问政,孔子作了系列论述,《孔子家语·哀公问政》篇有详细记载。其中孔子重点讲述了“五达道”“三达德”和“九经”的内容。

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

三达德: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九经: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夫子关于为政之道讲得这样详细、完备,纲目并举,请问从哪里开始做呢?”哀公提出了疑问。

孔子的回答是:

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长始,教民顺也。教之慈睦,而民贵有亲;教以敬,而民贵用命。民既孝于亲,又顺以听命,措诸天下,无所不可。

树立仁爱的观念从“亲亲”开始,教会百姓和睦相处;树立敬爱的观念从“尊贤”开始,教化百姓合敬相顺。教之慈睦,百姓们珍爱亲人;教之尊贤相敬,百姓就知道珍惜职责、使命。父慈子孝,合敬顺命,这样的举措施行于天下,无所不可。

原来,大孝之道就是大教之方,为政之法尽在其中。

所以,接下来有四个章节都在谈论“孝”。

孝首先贵在以礼的要求来养生送死。所以,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孔子生活的时代礼崩乐坏,大夫僭越礼制的现象比比皆是,孔子也是以此来提醒孟懿子,不要违背礼制的要求,由孝养父母,想到尊君敬长,当位而行。

2.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孟懿子之子,名彘,“武”为其谥号。

父母对子女有一种天然的情感,这种情感使得父母对儿女的身体、疾病最为关切与担忧。所以《孝经》云: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但是,再来看子女对父母的情感,却由天然之情到了人性的自觉,这是两个不同的层面。天然的情感,不学就会,但人性的自觉却需要学习与修养。因为子女对父母尽孝需要人性的自觉,所以孔子提醒天下的儿女,想一想父母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自己又该如何做。

在本章,孔子将“父母唯其疾之忧”讲给孟武伯听,还有一层意义值得思考。孟武伯是鲁国的大贵族,重要的执政者,百姓的“父母官”,理应反思有没有真正关心过百姓的疾苦,就像父母关心儿女那般。

2.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孔子弟子。姓言,名偃,字子游,比孔子小四十五岁。

或许有人认为既然子女对父母的情感源于人性的自觉,想到父母对自己身体、疾病的关切与担忧,理应反哺于父母,要“养”。接着问题就来了,犬马也能“养”,如果不敬,那又有什么区别呢?

孝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无违于礼,敬是礼重要的情性。有着内心的诚敬,才有真正的爱心,有爱心地敬养父母才是孝。反之,如果没有虔敬之心,那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本章将“孝敬”和“孝养”的内容进一步具体化。有了事情,年轻人替长辈去做;有了酒饭,让长辈首先享用,这就是“养”了,但是不是孝呢?如果不能和颜悦色地做,那就不是孝。由于父母对子女有着最为天然的情感,最为无私的包容与担待,所以子女对待父母往往是“肆无忌惮”,不能和颜悦色。

在《孔子家语·困誓》篇中,子路曾向孔子请教关于“孝”的困惑。

“早起晚睡,耕地除草种庄稼,手脚都磨出了老茧,来奉养父母,却还是没有得到‘孝’的美名,为什么呢?”子路不解。

孔子说:“是不是因为你举止不恭敬?言辞不柔顺?表情不和悦?古人说:‘人心相通,互不欺骗。’虽然你给我衣服穿,什么都给我准备好,但对我不恭敬,我还是不能依赖你。”

子路说:“假如竭尽全力奉养父母,没有前面三种过错,为什么还是没有孝子的名声呢?”

孔子说:“子路,你记住!即使你有像全国闻名的勇士那样的力气,你也不能把自己举起来。这并不是力气小,而是形势不可能啊!不注重培养内在品质,是自身的过错;品行好而名声不显著,是朋友的过错;品行好了,名声自然就会树立起来。所以君子在家行为淳厚,在外结交有道德、有才能的朋友,怎么会没有孝的名声呢?”

子路困惑的本质是,一个人的美名是来源于自己的行动,还是来自于别人的评价。如果一个人实际行动一般,却自认为自己做得很好,困惑于别人对他的客观评判不高,因为没有得到“美名”而耿耿于怀,那就犯了做人的忌讳。人心淳厚,均为肉长,人与己与,互不欺骗。这段对话值得深思。

同类推荐
  • 对联楹联(中华国学经典)

    对联楹联(中华国学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远不是一本书所能囊括的。本丛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与此同时,我们给一些文字选配了图片,使读者形成更加直观的印象。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 好莱坞的强权文化

    好莱坞的强权文化

    《好莱坞的强权文化》一书披露了好莱坞电影业同美国国防部、中央情报局和大牌军火承包商之间的密切联系。作者阿尔福特在书中分析探讨了近年来拍摄制作的100多部各种类型影片,向我们表明有些貌似开明的影片,如《夺金三王》、《卢旺达旅馆》,其实常常同美国军方插手拍摄制作过程的影片一样(如《黑鹰坠落》、《钢铁侠》和《变形金刚》),只不过是一些墨守成规、具有误导作用的影片。
  • 新媒体时代的文化批评

    新媒体时代的文化批评

    本书收录了作者2008—2011年的文化研究成果,分为上海文化、文化形象、传媒文化、文化教育、世博文化五辑,呈现了新媒体时代文化和文化批评的现状。该论集的文章获得极好的社会反响:《大都市文化发展趋势与上海文化发展坐标、定位问题研究》一文获得第七届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二等奖,《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一文发表后为《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新媒体时代的文学创作与阅读》整版刊载于《文汇报》学人演讲栏目。
  • 困窘的潇洒:民国文人的日常生活

    困窘的潇洒:民国文人的日常生活

    本书的写作受到赫勒“日常生活”理论启发,主要关注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日常生活,透过他们在私人日记、书信和回忆录等中的记述,揭露其在历史变换中的真实心理状况,研究其人际交往、经济生活、师承关系、思想轨迹等情况,展现他们的痛苦与欢乐、喜悦与悲伤。借由对文人日常生活的个案解读,作者也尝试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20世纪中国文化史的全新视角。
  • 中华成语故事(第七卷)

    中华成语故事(第七卷)

    本书辑录古典文学语言的精华,它言简意赅;形象生动,成语故事则让儿童在妙趣无穷的故事中熟知一定的成语。从而对学习语言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儿童丰富词汇、增长知识大有益处。科学研究表明儿童在学龄前及小学低年级这一阶段是知识启蒙,道德启蒙的最佳时期,这些内容健康,浅易显懂的成语故事,必将会使儿童终身受益。
热门推荐
  • 诡三日

    诡三日

    7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开车外出旅游,不幸涉入森林绝境,传言此地阴气过重,常有鬼魂作祟,可好奇心催促七人四处“抓鬼”,就在短短三日内,全部惨死林中,谁知,一切竟是一场惊天阴谋.....
  • 倾世女魔

    倾世女魔

    花残现,往生劫,痴缠错!执念难散?怎究谁之过!
  • 花栽二首

    花栽二首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炼狱学院

    炼狱学院

    2016年12月30日就在这一天,我的学校犹如灾难再现,沦陷为人间炼狱,我再也无法记起,而我的同学一个个相继死亡,一切都从今天开始。恶鬼亡灵追逐死亡斗争你,要加入我们吗?
  • 碎梦传

    碎梦传

    清梦易碎,碎梦难圆。梦不是我们所知的睡梦,而是一种虚无的寄托,是困惑内心,是执迷不醒,是遗忘自我,亦是真与假的界限。上个轮回末段,曾发生过的一场神秘的斗争……从此拉开了几大势力角逐的序幕…………这个世纪,群雄并起,人杰齐出,绝代佳人,傲世英才,万年一次的仙界争锋,百万年一次的世纪之战,在迷雾的阴云笼罩下,谁人问鼎绝巅?或许,那一切的最后就是‘梦’的终极ps:由于新书冰城旧梦获得签约,所以本书暂停,望大家谅解
  • 都市之最强雇佣兵

    都市之最强雇佣兵

    四年前为报血海深仇,一人之力掀起腥风血雨,最后被迫离开祖国,变成了一个让人闻风丧胆的雇佣兵,代号撒旦四年后回到祖国,昔日的敌人也都尽数死去,过惯了枪林弹雨的日子,回归都市之后,却发现自己的艳遇不是一般的强。性感的女老师,清纯的女学生,万人迷的女明星……且看最强雇佣兵莫皓回归都市,再掀风云!!
  • 天荒神域

    天荒神域

    极于荒残,天之一端,时间之始,谓之为——天荒!一座狱,镇压万古青天,锁尽无穷神与皇。一把刀,破天裂地斩虚妄。莫张狂,莫嚣张,且看在下成神皇!这是一个奇异的世界,一个只以‘心’为基础的世界。相传,人心有七窍,而在这里……讲究的却是‘心若玲珑十八窍’、窍窍皆通通神台。我本张狂,动手不骂娘。我本嚣张,打架不叫娘。我本善良,杀你没商量。看什么看?没见过帅哥吗?!瞪什么瞪?分分钟钟弄死你个崽子。眼珠子转什么转?信不信给你挖出来,踩爆了?闭嘴!否则打残你!就是要这么狂,就是要这么嚣张!
  • 强吻99次:老公轻轻爱

    强吻99次:老公轻轻爱

    第一次正大光明的见面,”小姐,你打算在我怀里呆多久?“叶小姐囧了。他是黑白通吃的南宫当家,她是普普通通的良民!却不想因为自家儿子的一场安排相遇,叶小姐彻底陷入了恶魔之手,”老公,你能轻点嘛?“叶小姐被某人拽到床上调教。”这和叶小姐你的叫声成反比。“叶小姐默了……
  • 夏日独直,寄萧侍御

    夏日独直,寄萧侍御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呆萌小青梅:腹黑竹马诱拐99次

    呆萌小青梅:腹黑竹马诱拐99次

    五岁的乔艺什么也不知道只知道眼前的小哥哥很好看,看着他,傻乎乎的笑了一下对他说:“我..喜欢你,你真好看”从此以后楚熠然身后有一个跟屁虫,一口一个“小哥哥,喜欢你”十五岁乔艺认识到我喜欢你不能随便乱说,从此再也不对楚熠然说了。楚熠然看见乔艺没有对他说“我喜欢你”把她抵在墙角,对她说:“你怎么不对我说我喜欢你了呢?嗯?还是说你喜欢别的人了?”支支吾吾回答:“我喜欢你不能随便乱说的“哦?这样啊,我喜欢你用英语怎么说?”“ilikeyou这么简单你...”话没说完,楚熠然便吻下来,在她耳边说我也喜欢你结婚之后乔艺感受到楚熠然满满的套路,对他说“自古套路得人心,你太可怕了”"你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