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一单稿费,费好大劲才查出是《河北青年报》刊登了有关孙女故事的小段子,说起这事,潇潇问我:“爷爷,你发表这些文章有没有俺跟歌平的功劳?”我连忙笑笑说:“有,当然有,你跟歌平第一功劳!”
我这么说并不夸张。近年把时间,我有二十余篇孙女故事被报纸、杂志、专著选用,尽管这些文章长短不一,但是,如果不是孙女在现实生活中演绎出或生动感人或幽默风趣的真实故事,我不可能有写作的素材,更没有写作的动力,更何况很多时候的确是孙女帮我修改文章。
潇潇从很小就对我坐在电脑桌前敲敲打打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她问我写了些什么,要我读给她听;后来认字了,便常常不等我写完,就凑过来说:“俺看看、俺看看。”直到全部读过,才心满意足地离开。
真得要感谢孙女的老师,教给孩子比较扎实的语文知识,潇潇有的时候居然能在我文章初稿中找出别字和不够恰当的词语,这给我很大的启发,于是,我记述孙女故事的时候,便主动征求孙女意见,让她看看文章跟事实有没有出入,这么写行不行,直到她满意为止,后来又慢慢扩展到我写的所有文章,就这样,孙女渐渐成了我文章的第一位读者和帮我修改文章的小助手。
前些日子为了迎合元宵节报纸用稿,我写了篇第一次吃元宵的小文章,题目是《第一次吃元宵吃成疙瘩汤》,记述二十五年前省城同学送我二斤元宵,结果我骑自行车带回家颠成了面团的一段经历,说的是吃元宵,表达的是同学情谊。为了说明来龙去脉,我用了一段文字介绍同学帮我这个家在农村的“一头沉”卖鸡蛋、我送同学鸡蛋等等。潇潇看过之后,先是说“俺觉得题目很罗嗦,不如就叫元宵疙汤,”又说“有点儿头重脚轻,卖鸡蛋那段写得太多。”我觉得潇潇的意见颇有道理,推敲之后把题目改为《难忘的元宵疙瘩汤》,又用“朝夕相处的生活、学习,同学们之间结下了深厚情谊”一句话代替了原来的一大段文字。文章投稿后,即被《平顶山晚报》采用了。
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还真不可以拿小学生不当文化人,有些时候孩子也可能给予我们一些实实在在的帮助。当然,潇潇对我的大多数文章提不出什么意见,这也无妨,从另一个方面讲,只要有助于她丰富阅历、提高她写文章的自信心,无论对我帮助大还是小,都应该继续发挥这个小帮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