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日子,张振生忙得脚不沾地。刚改造完低产田,又要筹建教学楼。为了各项工作有条不紊进行,他把主抓教学楼的事交给梁校长打理。
晚上,张振生感觉身体疲困,无心看电视,就躺下休息了。他刚刚入梦,忽然响起了敲门声。
妻问:“谁呀?明天再来吧,我们睡下了!”
“村长叔,我们有急事,请开门吧。”
妻子起身去开门。进来的是两个男青年,他们是亲兄弟高大江和高二江。
张村长问:“你们有什么急事?”
大江说:“村长叔,是这样,我们遇到难题了,请您帮忙想个辄。我和弟弟最近都搞了对象,打算最近回家办理婚事,可是,没想到遭到母亲的极力阻止。我母亲说她宁可寻死,也不让我们哥俩成婚!”
张村长很震惊。按实说,儿子要结婚,当妈的高兴还高兴不过来呢,哪有阻止的道理?
“莫非你妈精神上有毛病?不然怎么会那样呢?”
“不是啊,”二江说,“其实我妈的做法也有她的道理。就是……”
“你们把话要讲得清楚,具体些,别东一榔头,西一斧子的。我也弄不明白谁是谁非。”
“从哪里说起?”
“从头讲。从你们的恋爱史讲起。”
兄弟二人开始叙述:
大江今年27 岁,二江25岁。在农村,这般年岁,都算大龄青年了。最近,哥俩都有了心上人,又各自都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大江是个很棒的泥瓦工,闻名遐迩。一次,他给一富户修建庭院。户主要求大江在门前的大理石墙壁上刻画出一幅有创意的图案。大江应允。就手拿刻刀铁锤,叮叮当当地不停忙碌起来。不到三天,图案刻画出来了。第四天开始上色。左边是一对儿梅花鹿撒欢嬉戏,地上草儿茂盛青翠,花儿艳丽欲滴;右边两只凤凰凌空飞舞,周围一群彩蝶追随。
“啊!太美了!太美了!”
大江闻声抬头看,身后站着一个漂亮的姑娘。她白皙的瓜子脸,弯眉入鬓,杏眼蕴笑,声音悦耳。此时她正在拍手称赞,并且还用迷人的眼神在大江的身上扫描着。
大江看到自己的作品让人家夸赞,心里暗暗高兴。就问:“姑娘,你喜欢吗?”
“特特喜欢!你真是一名有才艺的师傅!”姑娘向他竖起大拇指。
大江受宠若惊,他又觉得有些不好意思,就谦虚的说:“姑娘过奖了,我也是正在学习呀!还望多多指点。”
姑娘向他投来会心的微笑,走近前,帮他弹掉粘在身上的尘土。忽然说:“大哥,能送我一件礼物吗?”
大江一开始不明白她的意思,抬眼看到她的眼神和悠然羞红的脸,略有所悟,点点头问:“可以。姑娘,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小青。请容我告诫:不要食言呦!”
第二天,大江真的送给她一件礼物,那是一只玫瑰花,是他熬夜做成的。可是,这花与别的花不同,因为它是用花岗岩镂刻而成。
姑娘把这支花捧在手里,花红叶绿,胜过真花。她喃喃地说:“真花很快就会凋落,而这支花能万古长存!”说完,她挽起大江的胳臂……
二江上过技校,毕业后到东风机械厂当挡车工。他是个勤奋的孩子,工作干得过硬,经常受到车间主任的表扬。在紧挨着他车床上作业的是个青年女工,名叫萍玉。经过一年多相处,两人配合默契。有时萍玉完不成任务,二江主动帮忙;二江的衣服脏了,萍玉替他洗。虽然两人各自有意,但都埋在心里。
一次下班时,二江笑着对萍玉说:“萍玉,我们玩个游戏好吗?”
萍玉兴奋地回答:“好啊,怎么玩法?”
二江说:“明天是周末,我们约定早八点在华苑公园门前见面,双方要各带一件礼物相赠。这件礼物,只有自己知道,不公开。”
“好的。”萍玉微笑着应承。
第二天,两人都准时到达预定地点。大江穿着灰色休闲服,萍玉着一套迷你裙,四目相对,火花迸溅,但互不知对方带来什么东西。
沉默了一会儿,二江说:“我们把各自的东西准备好,同时喊一、二、三,就把手展开,怎样?”
“照办!”萍玉欣然同意。
于是,两人同时喊:“一二三,开!”
随着话落,两人的手同时打开了:二江的手里是一根崭新的直径六毫米的螺丝杆;萍玉手里也是一只暂新的螺母。把螺母套上螺丝杆,一毫不差,环环相扣!
二人的眼里同时涌出兴奋的泪水。
就这样,他们相爱了!
哥俩同时把女友带回家,可把母亲乐坏了。好吃的东西摆满一大餐桌。母亲看着两个未来的儿媳要模样有模样,要才气有才气,她暗暗祷告苍天有眼,赐给他们这么好的运气。
但当兄弟俩提出要约定结婚的日期时,母亲说:“别急,先把两个儿媳的生辰八字告诉我,我得找先生算完命再定。”
很快,命算出来了,让人意外的是:两个儿子与儿媳的命运都不合婚,八字相克。
妈说:“这个婚姻不成!我不答应!”
母亲的这一决定让两双恋人大为吃惊!
背地里,小青说:“都什么时代了,你妈还信这个?真糊涂!”
萍玉道:“你娘是不是脑袋里进水了?她做得多么荒唐啊!”
大江耐心解释,因他懂人意,了解母亲的心情。他说:“妈也是好意。她为什么信命?因为早在她结婚前曾算过命,算出她的命克丈夫的命。她当时没有相信那种说法,照样结婚了,结果爸在三十七岁时夭折。妈没有再嫁,含辛茹苦把我们哥俩养大成人,那种苦痛是不言而喻的。从那时起,她就打定主意,绝不能让儿子重走自己的老路!”
二江也发言了:“妈的想法无可厚非,可是我们咋办哪?依着妈吧,咱就得双燕分飞两处;不依她吧,她就会伤心欲绝,我们就成为不孝之子了。嗨!小二黑结婚又有连续剧喽!”
听完哥俩的叙述,张村长感到啼笑皆非。怎么去化解矛盾,使两对青年终成眷属呢?他知道,大江妈一贯做事执拗,虽然快到二十一世纪了,但古老的宿命论仍在她的观念中根深蒂固的存在着,要想说服她并不容易,但也不能让有情有义的两对青年分手呀!
见村长默然不语。二江催促道:“村长叔,您就快想办法吧,愁死人了!”
村长接过大江递过来的一支烟,边抽边琢磨。忽然说:“有了,调调包行不?” 大江摇摇头:“不明白村长的话意,怎么调?”
村长说:“调调包就是把大江的媳妇配给二江;再把二江的媳妇配给大江。调完以后,再让你妈找人重新算算命,如果合婚,就确定结婚的日期。”
哥俩都急了,不行!不行!这不是过家家,也不是在商场买衣服那么简单,说调换就调换,男女之间的感情怎能调包交换呢?”
村长说道:“实在不行,我也是石板上滚车轱辘——没辙啦!我想,采取这样的方式结婚,也许是唯一的上策,无论怎样调换,反正你们没出一家,相互对自己的心上人还会有一些照应,无不是件好事。反之,你们天涯各处,懊悔终生!”
村长的话也不是全无道理,可是很难让人接受。这两对恋人,可称为是非常之恋,恩爱情深,又都已发誓许愿了,怎么能调换过去,与无爱无恩的另一个结婚?这是多么伤心的事情?但如果不这样,就得让妈妈伤心。该如何选择呢?兄弟俩难住了。
最后,兄弟俩狠狠心,说服自己的恋人,宁可自己伤心,也不能让母亲伤心呐!
哥俩回去后,把村长的建议都跟女友讲了。两个女子都哭成了泪人。村长啊村长,你这招也太损啦!
村长来到大江的家,对大江妈说:“既然你两个儿子的婚姻都不合婚,我看不如给他们调调包。
大江妈说:“调调包?怎么调法儿?”
村长说:“就是把原大江的媳妇配二江;再把原二江的媳妇配大江。要定在同年同月同日同时结婚,怎样?”
大江妈先愣了一下,随后笑了:“好啊,反正都是我的儿媳,肥水不流外人田嘛。成!不过,还得先算算命。”
算命结果:合婚。结婚日期定在八月初十。
这边大江妈喜笑颜开,忙着筹备结婚用品。房子早就盖好了,东三间给大江,西三间给二江。
可是,只有四位新人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两个媳妇更是心事重重,暗中哭得眼圈红红的。女孩的娘家也不知道内情,因为她俩都没向家里人说明真相,怕引起争议。
结婚的日子到了,前来迎亲的还是原来的姑爷,娘家人并没有看出其中之奥妙,只觉得女儿今天不快乐,认为这很正常,虽然是喜事,但女儿离开娘的那种难舍难离的感觉难以言表。
直到拜堂时,大家才看出端倪:大江与萍玉拜堂;二江与小青拜堂。
亲友们大惊!
有人提出异议,嚷道:“拜错了!拜错了!”
还有的亲友开始起哄:“不行!不行!这是咋搞的?”
人群中一阵吵吵嚷嚷。
村长灵机一动,大声说:“各位亲友请安静,没有拜错。我们村自古留下风俗,凡是哥俩在同年同月同日同时结婚者,拜堂时都要交替拜堂,这种方式预示兄弟妯娌之间长久和睦,吉祥如意。”
经过村长的解释,亲友们这才松了一口气,转忧为喜。
可是,四位新人还是喜不起来,他们甚至后悔不应该答应这件荒唐事。一想起今晚要与自己不爱的人入洞房,那简直是一种折磨!难道我们都被村长耍了不成?
乌云笼罩着四颗年轻的心!
村长对新人们说:“今天是你们的好日子,应该高高兴兴才对呀!”
大江轻声说:“高兴?愁还愁不过来呢!”
村长道:“别急嘛,急了吃不了热豆腐!”
晚上开席前,村长把两个新郎官悄悄叫到身边,咬了一阵耳朵,两个新郎官笑得眉飞色舞。
第二天早晨,大江妈发现:小青和大江从东房里出来;萍玉和二江从西房里出来,他们都恢复了原配。这回该老人家惊呆了!
大江妈二话没说,赶忙去找村长。说:“好你个村长,你把我给骗了!”
村长说:“怎么是我骗你?这是你亲口答应的呀!”
大江妈一愣:“我怎么答应的?”
“当初我对你说‘调调包’三个字对不?”
“是啊,你是说‘调调包’,我说行。那现在你怎么又调回来了?”
“没错!我的意思是,第一个‘调’,表示把两个媳妇调换位置;第二个‘调’,表示在第一次的基础上再调换一次,明白不?老嫂子?”
“啊呀,是你把我糊弄啦!这下我家要祸事临头了!”
大江妈急急往家走,在大门口,她碰到一个算命先生。她把算命先生请回家,让他算一算家里的运相。
先生说:“可喜可贺,你家紫雾缭绕,祥光照耀,灾难完全解除了。”
“怎么见得?”
“当初你大儿和儿媳、二儿和儿媳的命相都不和对吧?这回可不怕了,因为拜堂时进行了互换,就把所有的晦气冲掉了!”
“是嘛?那入洞房哪?”
“上天只承认拜天地,与入洞房无关。”
先生一句话说得大江妈乌云散尽。她兴奋地大喊:“大江、二江、儿媳都过来,再摆一桌好宴,我要和你们碰杯庆贺!”
算命先生拿着一百元赏金走出门,他趁四面无人,赶紧撤下化妆,原来是柳涛。他是奉村长的吩咐执行特殊任务的。
第二天,张村长又向镇里递交一份报告:
亲爱的韩镇长:
经研究,我村为了抵制不良风气,提高村民们的政治思想觉悟和文化科学知识,打算建图书室。但缺少图书,望镇政府支持两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