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思念在大海东,
大海茫茫,
水天交界处太阳火般红。
我日日夜夜牵挂她,
忧愁,伤悲,苦难……
——我都咽下在心中。
非她不爱我,
实因压迫重重又重重。
礼教的束缚,
殖民地的奴隶教养……
片刻打不起浪涛的汹汹,
也许她将永在大海东,
犹如太阳,
她朝朝照耀得我心通红。
我戴着太阳走我的路,
不怕艰难和险阻,
她心在我心,我心长英勇!
我是真理之子,
真理长在我心中。
那怕瘴氛横阻大海东;
我要用大炮轰去一切氛和雾,
我要用热情、教养去扫荡那蛮风!
但是,云涛滚滚,
踏着铁的飞轮,
她也许会横过太空:
我是地球,
太阳永远亲近着真理的孩子,
快快呀,快快呀,朝西蠕动。
(选自一九三七年二月上海诗歌出版社《摇篮歌》初版本)
1942年8月,当他以一名新四军战士的身份倒下时,年仅31岁。身后留下15部诗集、4部论文集、2部译诗。
1935年11月,他在日本以黄飘霞为名出版了长篇叙事诗《六月流火》,热情讴歌了中国的农村革命。
他是五四新文学时期,第一个用新诗讴歌长征的诗人。其时,中国工农红军刚走完二万五千里之长征,诗人即以“咏铁流”予以礼赞:“铁流哟,到头人们压迫你滚滚西吐,/铁流哟,如今,翻过高山,流过大地的胸脯,铁的旋风卷起了塞北沙土,/铁流哟,逆暑披风,无限的艰难,无限的险阻!/咽下更多数量的苦楚里的愤怒,/铁流的到处哟,建造起铁的基础!”滞留日本的郭沫若在东京与诗人巧遇,翻阅其诗集时说:“至于《六月流火》,虽无主角,但也有革命情调作焦点。其‘咏铁流’一节,可以把全篇振作起来。结尾处轻轻地用对照法作结,是相当成功的。”张建智在《博览群书》上刊文说:诗集流传到国内,鲁迅曾购买多部,以寄赠北方的青年学生和好友。鲁迅于1936年4月1日致曹靖华信中写道:“《六月流火》看的人既多,当再寄一点。”曹靖华也在此信注释中写道:“《六月流火》,清新活泼,充满革命朝气,颇受当时革命青年所欢迎。”
他就是现代著名诗人蒲风。生于1911年,广东省梅县人。早年就读于上海中国公学,1927年开始诗歌创作。后参加左联,与穆木天、任钧、杨骚等组织中国诗歌会,出版《新诗歌》。1934年去日本,与雷石榆等创办《诗歌生活》。抗战开始后,曾一度在广州主编《中国诗坛》。诗人任钧曾说:“假如说中国诗歌会的确曾经对中国的新诗运动发生过多少推动作用的话,则蒲风之功,显然是最大的。”
1936年8月下旬,蒲风从青岛来到福州,常在留日同学曾建平负责的《星光日报》发表诗作。他三次写诗怀念台湾,如:《我的思念在大海东——献给台湾》、《飞鹰,飞向台湾去吧》、《可怜虫》等。这首《我的思念在大海东——献给台湾》,浓缩着作者蓝色的海洋意识,在烽火纷飞的年代,不忘祖国的宝岛台湾。“我日日夜夜牵挂她”,是母亲对宝岛的呼唤;“快快呀,快快呀,朝西蠕动”,是宝岛在向母亲依偎。
1938年春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他受中共组织派遣,到国民党陆军154师922团任上尉书记。1940年秋参加新四军,在敌后他写了大量的墙头诗、传单诗、明信片诗、短诗、歌词等,鼓舞部队战士奋勇抗日。
建国后,蒲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著有《现代中国诗坛》、《抗战诗歌讲话》、《茫茫夜》、《生活》、《黑陋的角落里》、《抗战三部曲》等。
人们将永远记住他作为诗人、作为战士的形象,吟诵着他投身抗战的诗句:“假如我战死,葬我时,把我的头朝向南方,朝向我亲爱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