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凌振明便安排了五十人中的十二人装备好后,站在半里开外,拿着靶子竖着一字排开,听候自己发令后就左右来回地跑动;随后凌振明和常遇春便跃马而上,提着弓箭,两人又在马上商量后,决定加大难度,两人从射击场的两头一起跑,这样既要顾及前面的靶子,又要在马上保持一定的平衡度,从两头跑的话,对马来说也是种挑战,它们既要保证前行不能相撞,又要保证在射击场有限的宽度内,能够折返。
凌振明说道:
“那常大哥,吾等就在这训练场中,三个回合定胜负吧!”
常遇春点了点头表示同意后,便拍马而奔,两人的第一回合较量就此开始!在奔驰中的快马上除了要保持平衡外,还要瞄准,拉弓搭箭,这对于双方的腰腹力量是极大地考验,而长期习武、练箭的两人腰间韧度是刚好合适的;
但两人面对的是移动的靶,且是在半里开外的竖着排开,这就意味着射箭的难度就会随着距离越来越大。所以这一回合下来,两人只射出了两枚箭。
到了第二个回合,两人都适应了这强度,但凌振明在对射箭打靶的瞄准和领悟上,明显地高于常遇春,所以这第二个回合,凌振明射出了七枚箭,比常遇春整整多出了多射出三枚箭!眼看着凌振明还有三支箭就要完成,而自己还有一半没有射出,常遇春的心情有些急躁了,再定眼看了看靶子,离两人最远处的靶子上已经挂着一只箭,而那靶子又是自己从未涉及到的;所以常遇春索性一拼,在第三回合的时候,一开始拉弓就搭上了三枚箭!
等马跑到半路上时,常遇春也看准好靶子两两之间的差距,朝着天空六十度角便是三箭齐发!这招一出,连在战场上惯用三箭的凌振明都感到惊讶了,惊讶之余,最后一射出的箭居然射偏了;凌振明虽然提前完成了比赛,但想到只有十一箭中靶子,心里还是很不踏实;而常遇春则是凭借着最后一回合的两次三箭齐发,竟然将十二枚箭都打到了靶子上!
两人下马后,便同几名先锋队的士兵一同前去查看,经过众人的清点盘算之后,凌振明所用的红带箭中了十个红心,算作十个十分;还有一枚中红心的周围,算作九分,共计一百零九分;而常遇春所用的黑带箭只有五枚射中了红心,其余的都是中了八分的区域,共计一百零六分;凌振明以微弱的优势险胜后,常遇春不由得对凌振明赞叹道:
“凌贤弟的射术真是精妙绝伦,俺佩服,佩服啊!”凌振明说道:“常大哥言重了!小子只是在分数上略显优势,而在其箭术上,还远远不及常大哥!”
常遇春摇了摇头,说道:
“凌贤弟也莫要谦虚!来吧,这第三场比试为何啊?”
凌振明想了想,说道:
“不知常大哥是否会潜水鱼呢?”
常遇春听后先是一愣,随后便大声笑道:
“这捕鱼乃是俺自幼便会,汝不会是想比这捕鱼之术吧!”
凌振明点了点头,面带微笑地说道:
“ 小子不才,是在近几日在郭兴兄弟的帮助下,才学会的捕鱼之术,还望常大哥多多指教!”常遇春沉思了一下,说道:
“这样吧,这捕鱼吾等可不能不受限制地在小溪中比试,而且还要加上时间的严格限制,从现在开始,待吾等去到小溪,就限于今晚子时结束;不知凌贤弟,意下如何啊?”
凌振明当然是欣然地点头同意,因为自己唯一抓到的那条鱼,便是在黑夜之中捕捉到的,所以对于在夜晚捕鱼,自己还是有些心得的;正当自己想开口同意并做好细则的约定时,朱元璋便已骑着马,来到了射击场,听到了二人对话后,便大笑,说道:
“我有二位如此骁勇之悍将,何愁此番渡江不成功?”两人一看是元帅来了,便立即下马参见朱元璋,听完朱元璋的话后,凌振明和常遇春便欣喜地抬其头,凌振明先问道:“是否元帅决定了启程的时间?”
朱元璋点了点头,说道:
“吾等正在忧愁于没有战船渡江之时,便忽然得报巢湖帅廖永安兄弟,以及俞廷玉父子二 人,派人缴纳了钱款,表明愿意率领着千艘船只来归属我!此乃天意,让吾等成功啊!所以我立即决定,机不可失!”
凌振明,眉头紧蹙一下,说道:
“那是否将那千艘船只收纳?廖、俞二人又是否要突然投靠于元帅呢?此番未必过于蹊跷。”
朱元璋听后迟疑地点了点头,说道:
“恩,那千艘船只以及归降的军队,吾等已亲自验收!也派人查到,这廖、俞二人是与那庐州盗魁左君弼有恩怨,此番前来投靠于我,无非也是有着乞求支援之意!但吾等这又有何惧呢?只要能纳为己用,吾等又有实力,那便即可渡江!”
凌振明沉思着,没有说话;常遇春见其不语,又见朱元璋如此的坚毅,便说道:
“既然元帅已作出利用这千艘船渡江,吾等便不再多言;小子只想再问,此番前去可能为先锋?”
朱元璋笑道:
“ 此等需日后战场再议,尔等做好准备便是。”得到了朱元璋的口谕后,常遇春便没有也无语。朱元璋接着说道:“既然尔等都已明了好,那此番第三轮比试,就该为与敌军的作战,如何啊?”凌振明和常遇春两人相视一眼后,便立即同意!
一个星期之后,一切都已经准备就绪。
朱元璋便率领手下的众位将领踏上了渡江的船上,等众人到了巢湖,与廖永安等人会和,由朱元璋亲自慰问一番后,百诺调令所有的船只,扬帆出湖!朱军的众艘船行驶到了铜城闸,已经越过湖口了,仍然是一碧如洗,没有任何的敌舟阻拦,众将领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只是在心中暗中庆幸着,而凌振明却一直警觉着,看着四周。
船队一进入铜城,廖永安就走到船舱内,祝贺朱元璋,毕恭毕敬地说道:
“元帅到了此地,先声夺人,区区盗寇,自然是不占自溃,从此可安心渡江了!”
但刺眼一处,便有士兵前来报告,说道:
“禀报元帅,前面忽有大舰驶至!”话毕,朱元璋便带着凌振明等人走出船舱,走到船的较高处,向着远传遥望,果然见到有几艘大船,逐浪而来;那几艘大船的上面还有着无数的士兵,等仔细一看,便看到那些大船上还悬挂着“元中丞”等字样的大旗!
廖永安不觉地惊呼道:
“莫非那是元将领蛮子海牙的部队么?他现在官至中丞,屯兵在百里之外,如何会闻报到此处呢!定是有人与吾作梗!”
朱元璋也是愤怒,说道:
“难道是那个左均弼与之勾结?或有着是贵部部下没有与君协商好,泄露了吾等渡江之军机!现如今,吾等不如暂且避开敌人的锋芒,改道去找小道出去!汝等可知附近有哪个道可以出去?”
廖永安立即说道:
“这此只有两条道路可出,这一道已经被封住,也只有转入马肠河了。”
朱元璋立即下令回走马肠河,迅速行驶而去,元军的船只追赶不及,逐渐地被朱军甩开。朱元璋见后面再吾元军追兵,便叹了口气,心中的大石刚一落下,便听到一直警觉着的凌振明惊呼道:
“不好!在这远处隐约有重兵驻扎;看上去,这数量可不比之前的少!”
话毕,朱元璋恨得咬牙切齿的,怀疑定是廖永安的部队中出了奸细!便立即下令停止前行,命令廖永安检查随队的各个艘船只,查看是否有缺漏。在众人的一番调查后,廖永安向朱元璋抖索着上报道:
“元....元帅,已经寻查每艘船只,众人都在,但是少了一小船,是一个叫赵普胜的人所开的!”
朱元璋立便对廖永安说道:
“那照此看来,这马肠河口,也一定是有元兵的重兵了!吾等不可能冒着如此之大的风险去强渡!目前需要先找一处屯泊,再细作打算!”
命令一处,廖永安就立即命令各艘船只后退屯在黄墩。等安顿好这些船只后,凌振明便将这一路上的谋划告诉朱元璋,低声说道:
“义父,吾等不如与廖永安说好,打算先从陆地返回和阳,然后派遣自己的船只再与之一起进攻!而实则吾等怕其有变...”
没等凌振明说完,朱元璋就点头称快:
“好!此计谋果然为好!事不宜迟,汝等快先去准备!”
凌振明笑着抱拳,说了声“是”后并准备着返回;与此同时朱元璋便与廖永安商量一番后,众人就在凌振明、徐达等人组织下,从陆地返回了和阳。一回到和阳,凌振明等人就着急地招募船只,凌振明不好容易从几个贩卖私盐的船商处,招募到了几艘商船,便立即载着朱军精兵猛士,又回到了黄墩处。
朱元璋见凌振明等人回来之后,便立即亲自督战,带着朱军,向元兵杀去!出发时,凌振明还向朱元璋暗地说道:
“义父,小子在那昆仑山处,为了缓解当地的干旱天气,学到了些许求雨之术。今日这天空并未晴朗,或许真能求到雨来为吾军助阵!”朱元璋听后欣然接受,立即命令人来搭建神台,又向准备好求雨的凌振明问道:
“尔等这是武当之道术?”
凌振明点了点头,说道:
“是,但这无风不起浪,吾等只需等待风的到来。”
当元军与朱军两方船只快要交战的时候,江上便真的刮起了风,穿着平民服装但也佩戴着武当道士所用之符的凌振明,见时机一到,便立即拿出符咒默念了几声,又将手上的木剑在神台前比划了一下,天上的黑云顿时卷起整整狂风!如走马一般地,刹那间大雨磅礴,河水陡涨!朱元璋立即下令,各个船只,立即从小港中出行,奔向大船而来!
蛮子海牙见这天气和水位不利于自己作战,便立即跳到船头,迎风御敌人;但这巢州的各艘小船都是轻捷便利,几艘小船就围着元军的大船忽东忽西,忽左忽右,忽环形进攻,又忽而退防,打得行使着大型船舰的元军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