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144300000004

第4章 人物(3)

罗菲:你会经常和年轻人在一起念诗吗?

于坚:我们经常这样,我们经常讨论诗。我跟他们最重要的一点是,帮他们认识到好的东西是什么,帮他们重建经验。今天的知识很丰富,但年轻人缺乏对知识的判断。比如曾经伟大的经典,年轻人会以为过时了,遥远了。他们以走红与否来判断文明的价值,这是年轻一代的误区。我和他们在一起主要是告诉他们什么是真正好的东西。文明是一个金字塔结构,文明的生态是一个平台。每个人都有一刻钟的机会,但是它是有一个金字塔的价值体系的。尽管安迪·沃霍尔讲每个人出名15分钟,但实际上安迪·沃霍尔自己不止15分钟。因为他的确预言了这个时代,关于人的生存状态,他必然居于金字塔的塔尖。

罗菲:人类文明有其经典的因素。

于坚:人是材料决定的,文明也是一样的,文明也是在黑暗里不断淘汰决定的。如果只有一首诗,这首诗肯定是唯一的最好的。但有很多诗的时候就要进行比较,留下最好的,就有经典的问题。我觉得这是上帝创造的游戏,不可能结束。15分钟是15分钟,经典是经典。安迪也许鄙视经典,但仅有经典会招降他。我认为这种事情不会结束,不可能每个人只关心自己面前那个平台。如果嫉妒、较劲、最高都不存在了,那么人类都变成一群绵羊了。

艺术家

徐冰

文字背后的故事

文/王菲宇

徐冰

1955年出生于重庆,198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并留校任教。1987年于中央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曾于1990年受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邀请为荣誉艺术家,移居美国。2008年回国,为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他荣膺美国文化界最高奖“麦克·阿瑟天才奖”;2004年在英获得世界视觉艺术最大奖项——首届“Artes Mundi国际当代艺术奖”;2007年在荣获美国版画艺术终身成就奖。徐冰与现当代中国文学界颇多交流,著名诗人欧阳江河曾为其作品写作同题诗歌《凤凰》,著名评论家李陀、诗人翟永明也数度为其撰写采访与评论文章。

邂逅:“德里达”还是“铃木大拙”?

艺术家徐冰已经忘了自己第一次知道“德里达”这个名字是哪一年。但他记得,那是一篇评论他艺术创作的文章。自那以后,他发现许多中外学者、艺评家,甚至学生的论文都喜欢用德里达的理论分析他的艺术。尤其在评论作品《天书》时。

1980年代末,徐冰用木版印刷术,制作出装置《天书》。地上堆陈着线装书,天上垂下的书卷模仿了古代经文的样式,墙壁四周的纸张则借意公共报栏。所有纸张都密密麻麻印满文字,这些“文字”看似真实与熟悉,但再一细看就会发现根本无法阅读。徐冰将通常的汉字拆解开来,创造了四千个崭新的“伪”汉字。

徐冰自己曾经带着些戏谑地表示,在文化人言必称德里达的年代,套用“解构”理论来“解构”《天书》太合适了。因为太多人把他的作品与“德里达”联系在一起,徐冰一度觉得自己必须要把“德里达”和“解构”搞清楚,否则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但他到现在都没有把任何一本他的书从头到尾读完过。徐冰喜欢的,是铃木大拙的书。他解释说:“我是真正的东方人,读起中国哲学、禅学这套东西都觉得舒服得很。”

“想到而说不出的东西”

东方的哲学和禅学曾经不止一次在徐冰的作品中出现。在纽约911事件之后,他在曼哈顿世贸中心废墟附近收集了一些“双子星”倒塌后的尘土,将它们处理成极细微的尘埃。2003年,他把磨细的尘土塑造成白色的玩具娃娃带到卡迪夫。在卡迪夫国家博物馆内,徐冰布置好两列PVC材料模板后,他将尘土喷撒到空中,使它们沉降在画廊里爱德华时代的镶木地板上。揭去模板后,呈现在地板上的是一个古老的禅宗偈语“As there is nothing from the first,where does the dust collect itself ?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很多人觉得徐冰的《何处惹尘埃》有种“四两拨千斤”的智慧。然而徐冰觉得作品只是呈现了他一贯的创作理念:不管是何种艺术自然是使用的材料越简越少越好。用一种材料能说清的就不要用两种,如果多用一种材料又没有多说什么话,就一定不要用。

有一段时间,徐冰总要随身带着铃木大拙的书,特别是他的一些带有禅入门性质的小册子。随手翻开任何一页,就觉得一种想到而说不出的东西就被他说出了。就如铃木大拙的书作一样,徐冰的艺术创作常能带给人说出了“想到而说不出的东西”的感觉。

徐冰语录

艺术语言与作家语言

艺术家的本事是必须要对这个时代有种超出一般人的认识,而又懂得转换成过去没有的,一种全新的艺术语汇来表达的能力。所以艺术语言的贡献是重要的,就像作家,有些人只会讲故事,但是有些人建立一种文体,把故事讲得更好,又给别人提示了一种方法。最终还是在文体上有所建树的作家,是对人类文明有所贡献的。

“背后的故事”

2004年,徐冰应邀在德国东亚美术馆举办个展。第二次世界大战末,这间美术馆中90%的藏品被苏联红军抢回苏联。在谈论这些佚失作品时,馆长布茨(Herbert Butz)说的一句话让徐冰深感触动:“当然,我给你讲的只是这些作品、在这段时间内的事情,我相信,在这之前它们一定有更长的故事。”

布茨馆长的话在徐冰脑中生了根,生长出作品《背后的故事》。徐冰决定做一件新作品,并且结合“博物馆的历史、柏林的历史、我本人的文化历史”。几经权衡,徐冰选择了三幅作品:中国明朝画家戴进的《松亭贺寿图》、日本战国时代画家狩野永德的山川风景画,以及日本桃山时代的六扇佚名屏风绘画。

使用毛玻璃的灵感则偶然产生于西班牙转机中。徐冰看到签票处毛玻璃后的盆栽植物,光线投射,植物的剪影活像一幅水墨画。那一瞬间,他想到了郑板桥依竹影画竹的故事,中国山水画的知识、光影的经验也一并在脑海中浮现。他因而设计了三个装有毛玻璃的灯箱,并将它们摆放在这些画作以前的陈列之处。徐冰向来喜欢日常生活中看似无关紧要、随手可得的物品。《何处惹尘埃》《烟草计划》中他都用上了很多不起眼的现成品。这一次,编织袋、渔网、塑料箱、树枝、麻丝、鱼线、旧报纸都成为了原料。在光影和毛玻璃的帮助下,这些看来并无价值的现成品,如魔术般变成了亦真亦幻的山水画。

徐冰将“破烂”变成装置的过程,原先只在大英博物馆的纪录短片中展露过一次。2011年,大英博物馆首次邀中国当代艺术家办个展,徐冰带去了《背后的故事-7》。三号馆的大门敞开,让人们远远就能看到展厅里高达四米的毛玻璃灯箱。灯箱里是一副雾气氤氲的中国山水画。只有走近装置、绕到灯箱后面,观众才会发现,这幅山水画原来只是用些废弃物构成。

山水卷轴与光的绘画

视频记载了徐冰和助手们为完成装置的十天奋战。他们在伦敦就地取材,从不同角落找来了玉米皮、报道威廉王子大婚的报纸和其他废弃物。枯枝和树叶则来自英国皇家植物园,在使用之前,全部被放入冷柜中冷冻三天。徐冰和助手小心翼翼将这些材料用透明胶布固定在毛玻璃背后。他创作的灵感是大英博物馆馆藏的一幅清初“四王”之一王时敏的山水卷轴。展出时,这件珍贵的藏品被放置在徐冰的大型装置一旁。虽然使用的材料和方法差别巨大,但“破烂们”经由灯光照射,投影在毛玻璃上的轮廓与原画基本无二,甚至呈现的节奏、章法和气势都与王时敏所使用的相似。

“大英这次的创作”让我发现了‘光的绘画’的概念。这次的效果丰富细腻,让观众震惊。”在对《背后的故事》系列进行回顾时,徐冰毫不谦虚地评价这次成功的创作。

大英博物馆的亮相是背后的故事系列在七年间的第七次现身。无论是何时何地现身,这些作品都吸引了大量关注的目光。在艺术研究者们看来,徐冰的《背后的故事》系列蕴含着无数解读的可能。无论从自然风景、视觉理论还是从文化记忆、档案记录视角出发,《背后的故事》都可以被大书特书。

建筑大师贝聿铭很喜欢《背后的故事》系列。他把徐冰请到自己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希望也能为博物馆的开幕带来一件作品。徐冰选择了那里的一幅龚贤的山水画作为灵感,创作了《背后的故事-3》。龚贤画作中层层积墨的“披麻皴”笔法,被徐冰用真实的苎麻在装置中再现。2008年在浙江第三届中国媒体艺术展制作展出《背后的故事-4》,依据的是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的《富春山居图》后段《无用师卷》。这幅黄公望的名作先是因险遭焚毁的故事被奉为传奇,后又在历史变迁中留下的自己的印记。然而徐冰却无意于用装置简单地为艺术品背后的命运故事做注脚。

徐冰语录

现实生活与梦的感知

其实中国人很懂得“意念”的作用—作为现实的一部分。怎么讲?所有的意念也好,精神也好,让人们满足了现实生活中缺失的东西。我们感受到的真实生活也是要通过你的意念和“意识到”来确立的。

任何东西最终决定是否存在,不是真正由存在决定的,是由意识到决定的。比如说,我知道我梦见了谁,我把梦作为我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因为实际上在梦中,我感受到的程度和我现世生活中感受到的是完全一样的,不是指内容一样,是感知程度是一样的。就像我母亲有一次,说她昨晚又梦见谁了,她就说怎么就不让我梦见你父亲。作为一个很有佛教传统家庭出来的人,她就很期待能让她梦见我父亲。她认为梦到了,就是感知到了,这一段感知的时间,与她们在一起时其实是一样的。

符号的真实与虚幻

在近三十年多年的艺术创作中,徐冰沉迷于拆卸、重组以及随之产生的真实性和虚幻性。他的作品《天书》被认为是“85新潮”装置艺术的高峰之一。此后徐冰移居美国,又回到中国,但作品很多仍在符号的真实与虚幻上做文章。《风景》系列中,他在纸上用浓墨勾画山峦河川,风景中的元素是经过编排的中国字。这种符号的游戏,一直贯穿入《背后的故事》系列。《背后的故事》系列中,用树枝、棕、麻勾勒的草木、楼台,与他在《风景》中以文字组合而成的山水,有异曲同工之处。2003年开始,他开始创作《地书》。这本书讲述了一人的日常生活,但没有一个字,全是各种图标。

在柏林创作《背后的故事-1》时,徐冰用纸笔画下了作品的草图、标识了灯光的位置,更写下了这次创作的六条核心要义。六条中的最后一条即是:“观众可到展厅墙后面去。”

魔术师通常惮于解密,但徐冰却邀请观众到灯箱后面来看他影像魔术背后的故事。他在当时的展览图册中这样写道:“最终,观众看到的是隐藏在这些优美画面背后的东西,我们是会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蒙蔽,特别是美的东西,只有努力找寻隐藏于外表下深层次的东西,我们才可以探究其不为人所知的内在。”

《凤凰》最受文人和底层工人喜欢

2008年,他应邀为北京环球金融中心新大厦一层的玻璃中庭制作一尊雕塑。第一次看到建筑工地,徐冰觉得非常震撼:外来务工人员修建豪华的高楼大厦,工作环境却是那么可怜。于是他决定从那处工地搜集建筑残片和工人们使用的工具,用来创作凤凰展翅起飞的雕塑。

开发商拒绝了这对鸟儿,但徐冰决心完成它们。他在北京郊区的一个工厂里继续制作,最终花费了两年时间才大功告成。用建筑工地的废料搭建的两只鸟——一凤一凰一共12吨。这件庞大的装置作品先是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展出,后来又来到上海世博会。

2014年夏天,徐冰出现在一场名为“与文学重逢”的座谈上。当时《凤凰》远渡重洋,正展翅在美国圣约翰大教堂的门前。徐冰说,自己的这件作品在中国当代艺术圈子里不受欢迎,“有两种人最喜欢,一是文学家,二是社会底层比如出租车司机。包括在纽约展出时,装置工人都特别爱干这个活,因为每个材料都是他们熟悉的,他们感到在装置自己的作品。”

在《凤凰》的制作过程中,李陀、欧阳江河等都来看过,都对徐冰产生了启发。徐冰的作品同样给这些作家带来了灵感。看了徐冰的《凤凰》,欧阳江河在两年时间里七易其稿,写作了一首同题长诗。在徐冰看来,欧阳江河的这首诗独具“一种可触摸感”,诗歌中的密集用典,恰与装置每一块材料背后的故事相呼应。

徐冰语录

思想方法与艺术创造

我很反感所谓好的和标准的现代艺术,在西方,培养大量的艺术学生都会做这类艺术,他们都是按照西方艺术史写作的脉络来培养学生的,所以大量的艺术家都会做这套程式化的工作,其实他们都挤在这样一条窄路上,作品都是千奇百怪,但创作的线索与思维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根本的、核心的创造力。

中国当代艺术也是这样的问题,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中国当代艺术未来的可能性。因为中国社会具有潜力,中国当代艺术也就是有潜力的。对当代艺术的判断,真正要看这个国家的当代艺术,到底提供什么新的思想方法,对整个艺术进展有什么新启示、新作用。现在,中国艺术家离这一步还远。

同类推荐
  • 悦读MOOK(第十四卷)

    悦读MOOK(第十四卷)

    本书采用现今流行的“杂志书”的形式,设有多个固定专栏,它既是一本书,又有杂志贴近生活的时效性等特点,内容活泼,雅俗共赏,带有一定的引导性和专业性,具有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其中有学者和专家的精辟的评论分析,书界人士剖析书坛风云,大量的图书信息,丰富的各类书籍的精彩片段,是一本与众不同的书,可谓是爱书人的良师益友。
  • 居家生活实用妙招经典

    居家生活实用妙招经典

    本书就收录了居家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妙招,并且将这些妙招介绍给读者。通俗易懂的语言能够让读者非常快速地掌握这些技巧,并且很容易地应用于实际生活之中,慢慢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 四川文学(2016年第4期)

    四川文学(2016年第4期)

    《四川文学》: 文学刊物。以发表短篇小说为主,同时容纳其它文学体裁、品类,注重思想性与文学性的统一,刊物融现实性、艺术性、可读性于一体,聚读者、作者、编者为一家,所发作品受到省内外广大读者和全国各家文学选刊的青睐。
  • 四川文学(2016年第2期)

    四川文学(2016年第2期)

    《四川文学》: 文学刊物。以发表短篇小说为主,同时容纳其它文学体裁、品类,注重思想性与文学性的统一,刊物融现实性、艺术性、可读性于一体,聚读者、作者、编者为一家,所发作品受到省内外广大读者和全国各家文学选刊的青睐。
  • 谁的青春没有秘密(原创经典作品)

    谁的青春没有秘密(原创经典作品)

    善读精品美文,拾取久违的感动;体悟百味人生,感受成长的快乐。阅读其间,时而在惊险悬疑的案件中悚然而惊,时而为体察入微的真情潸然泪下,时而又涌动着想针砭时弊的激情……掩卷而思,人性的美丑,世事的善恶,人生际遇的变幻无常不禁让人感慨万千。
热门推荐
  • 宠妻成婚

    宠妻成婚

    转业回家,心爱的姑娘要嫁人?!是抢回来还是抢回来还是抢回来?这是一个问题,夜子爵心想,抢是不道德滴,还是宠回来吧。
  • 青涩尘嚣

    青涩尘嚣

    陈儒是超级“富二代”,她挥霍无度、年少任性,对西方社会的盲目向往,让她刚踏上留学生涯,就抛弃了中国男友,痴情于一个俊朗的澳洲男孩。生活无常,她的高官父亲由于贪污逃亡海外,经济困境袭击让她经历着艰辛的蜕变:打工、苦读、沦为小三、最终获取奖学金...当她沉醉于新的爱情时,她的过去却成为基督教戒律下的罪恶,像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挡在她和恋之间。“青涩尘嚣”呈现一个90后中国留学生在悉尼這个大都市的喧哗中沉浮。她开放、热烈的性格冲击着西方保守、傲慢的一面。她好,她坏,她让人爱也让人恨,她就是一个有争议的女孩。男女主角這对年轻的恋人最后在一个热门的电视相亲节目里鸳梦重溫。若有雷同,纯属巧合,他们的爱情──就在欢呼祝福中画上完美的句号。
  • 为师有道

    为师有道

    一句“谁说女子不如男的霸气”宣言,让沈墨陷入无穷无尽的天风之争“我那只是句玩笑话,你拿剑指着我也没用,再说我做到的你真能做到?”说完沈墨脱光了身上的衣服。妹子别跑啊,脱光了,我就助你打下这大大的江山
  • 落花离歌:请你爱我

    落花离歌:请你爱我

    上一世,他们因为相爱,她免于牢狱之灾,却为了拯救她的世界,狠心喝下忘情水,忘情绝爱。这一世,他追她追到了人间,为的是再次掳获她的心。深情总裁追妻坎坷路,且看深情总裁如何讨喜迷糊娇妻?帅气总裁如何迷惑呆萌甜妻?重生后的她,又该如何拯救她的世界?
  • 梦幻游戏场

    梦幻游戏场

    末世降临,地球变成了一个游戏场。“蝼蚁们,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吗,那就在这场末日游戏中好好取悦我吧!”且看自身系统融合了梦幻西游私服的林潇如何在这场游戏中带领亲人和小伙伴们一步步走向巅峰。。。。。。
  • 她爱他他却不懂

    她爱他他却不懂

    她爱上了一个少年,可少年却不懂。后来,他不在出现在她的生命里了,她渐渐淡忘了他。她开始……爱上了她本不该爱的少年,可少年却……
  • 异女病毒

    异女病毒

    一个高中毕业的农村仔满怀希望到城市打工,却发现这里有很多女人都感染到了一种不知名的病毒,原本娇柔温婉的她们变得无所不能,无所不为。病毒逐渐由这些大都市扩散到全世界,人类格局因为特异女人们的出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作为极罕见的男性感染者,原本只是想当一个打工皇帝的他依然担负拯救世界的使命,在被女人统治的世界开辟全新的道路。
  • 鹏宇课后班那些疯丫头淘小子

    鹏宇课后班那些疯丫头淘小子

    在鹏宇课后班的孩子们每天都有妙趣横生的奇葩故事发生。淘气包子王大鹏、飞毛腿捣蛋鬼马斌、话唠许小欣、“熊二”徐志鹏、假小子关宁等在小说中都有精彩的“表现”。这群淘小子疯丫头在孩子王李振东和王欣悦的关心教诲下,都出人意料地向好的方向转变,有的还考上了重点中学或名牌大学。小说展现了孩子们的快乐和烦恼,构成了一个个既让人开心又叫人深思的故事,读后让人捧腹大笑,耐人寻味。???????
  • 红尘一曲:倾城醉

    红尘一曲:倾城醉

    姑奶奶我魂穿肿么了?我收了阎王做小弟,白莲花又怎么样,男主是我的就足够了,一生一世一双人?不稀罕,我要你和我定下契约,同生共死!干吗?不就一个女配而已嘛,原来小说里什么男主男配争女主的剧情老掉牙了!我只要他!你说她才是女主?我告诉你——我的未来是有我做主!!
  • 朱门藏娇

    朱门藏娇

    当你身边最信任的人亲自出手夺了你的性命的那一刻,心中会有怎样的震惊和不甘了?梦娘就带着这样的情绪重生到了自己九岁的时候。只是这一次她不要在被人孤单的安置在一个“金屋”里没有自由的活着。藏住了娇颜,隐瞒了入梦的能力,梦娘发誓要一步步抽丝剥茧,揭开身边所有的谜团……一句话广告:藏住娇颜,解密谜团的人生,上古巫之灵女,带着占梦之术,邀请你看人生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