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约内德人散乱不齐的阵型时,叶峰的军团则是灰茫茫的一片,除了少数的黑色点缀之外,如同灰色的巨浪,向着杂色的人群席卷而来,灰色的海浪缓缓的向着约内德人逼近。
约内德人的军事统领伊万,看着散乱的联军,再看看整齐的军阵的匈人军团,头上竟然渗出了汗,在暴雨的冲刷之下,伊万竟然还能紧张的流出热汗,他对战斗的胜负一点信心都没有,他从来没有过这种无力的感觉,但是,现在,他却是有了。
但是,不管他愿不愿意,他只能硬着头皮上战场了,他骑上了褐色的骏马,一脸严肃的盯着前方的灰色巨浪,根本毫无办法,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之上,根本没有什么奇兵,只能正面对抗。
而胜利的全部这个时候已经不是智慧了,而是勇气,狭路相逢勇者胜,平原也是一种狭路,因为别无选择,约内德人也有骑兵,但是根本没有形成规模,而且数量少的可怜,质量也出奇的差,不过是驽马而已。
约内德人的轻骑兵根本难以在战场上作战,让他们侦查敌情还可以,但是仅凭着五十名侦骑,丢到叶峰的大军中,甚至连一点浪花都不会掀起,这就是约内德人的骑兵水平。
约内德人的骑兵,那种驽马,在面对这种肃然的气氛,全都焦躁不安,别说是作战,那些骑兵控制马匹都有些困难。但是约内德人的勇气让人佩服,他们这种为家人和部落而战的精髓,却是让叶峰佩服不已。
虽然双方的士兵数量差距不大,甚至散乱的约内德人看起来要比匈人多一倍,因为匈人的的军队都排成了密集的方阵,除了约内德人的普通士兵,稍微有些见识的人都已经预料到了战争的胜负,还有的,就是约内德人的长老,他们有些紧张,但是对战斗的胜利并不怀疑。因为扎伊采夫。
约内德人的最强的一只部落的首领,还有科罗温,约内德人中有名的勇士,都对战斗的胜利充满了信心,他们已经在募集第二支军队。
在叶峰被击败之后,两军会和,彻底的打垮匈人的入侵,让匈人不敢来犯。
这些不懂军事的军盲,还有该死的扎伊采夫和科罗温,他们以为匈人已经完了,大错特错,都是一群蠢货,但是我现在不得不为他们的错误买单。伊万不满的想到,但是还是不得不冲在军队的最前线。
杂色军团,约内德人大多身着深色的亚麻布衣,有蓝色的,有红色的,还有褐色的。还有其他的各种颜色,但是叶峰并没有掉以轻心。
叶峰的队伍吹响了号角之声。
呜呜呜!!!
褐色的牛角被吹响,叶峰侧翼的五百小灰袍教团骑士开始向后撤退,这让对面近在咫尺的约内德人一脑浆糊,亲临战线的部落长老们有些奇怪和兴奋的对伊万说道:
“匈人害怕了!匈人恐惧了!他们的骑兵逃跑了!丢下了步兵们!”
伊万皱了皱眉头,他自然不会天真的认为匈人真的害怕恐惧撤退了。他脑子里面也浆糊了一下,突然一个激灵,匈人这是表面撤退,实际是要侧翼包抄,在两军激战之时,匈人的骑兵突然出现,以雷霆之势将约内德人的背后凿穿。
越想伊万的心越惊,越想背后越凉,他也顾不上和愚蠢的、兴奋的长老们解释,而是左右为难,对方有抛去了五百骑兵之后,差不多还有四千余人,如果自己留下一千的步兵预备队防御五百骑兵,根本是杯水车薪,毫无用处。
而且这样还会削弱正面战场的战斗力,没有办法了,只能在匈人的骑兵没有到达之时,击溃匈人,这个时候才能抽出足够的兵力对付骑兵。伊万的眼中闪出了精光,这是目前应对战局的最好方式。
叶峰看到对付没有预留后备军,而是压上了所有的军队,让军队加速前进,不由的笑了笑,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都是徒劳的,螳臂当车。
伊万根本不知道骑兵的速度有多快,不用几分钟,匈人的骑兵就能从任何的角度插向约内德人。而约内德人绝对无法就在几分钟内击败匈人。
叶峰挥手,褐色的牛角再次被吹起。
呜呜呜!!!
三百灰袍教团骑士出现,金色马头袖章被暴雨冲刷的几乎掉色,在暴雨的轰击之下,三百灰袍教团骑士闪耀出现了地平线之上,滚滚马蹄由慢到快,匆匆而过。
三百骑士组成了一道骑墙,随着哒哒马蹄声急促,骑兵的速度越来越快,匈人骑士大口呼吸,任凭着大雨冲进自己的口中,这种剧烈、刺激的运动让人氧气不足,寒冷的空气刺痛着肺腔。
灰色的巨浪咆哮着滚向了约内德人,而约内德人也开始加速,前面的灰色巨浪虽然小,但是更加的猛烈和迅疾,后面的灰色巨浪则是茫茫的一片,中军是两千五百名灰袍教团步兵,两翼是高卢改宗者。
叶峰将高卢战奴和高卢自由奴隶混编成为高卢改宗军团。
杂色的绵柔空气和灰色的巨浪碰撞在一起,发生了激烈的化学反应。
砰砰砰!!!
瞬间,只是一瞬,数百名约内德人被灰色长枪洞穿,灰袍教团骑士席卷而过。没有断肢,没有残体,只有被洞穿的猩红脖子,被洞穿淋漓鲜血的肚子,有的脑袋被瞬间刺破,脑浆、肉末横飞。
白色的肠子混杂着血色的肉沫,还在冒着热气,在大雨之下,噌噌噌!骑士长剑出鞘,利剑出鞘之日,骑士归来之时。这瞬间的震撼,让约内德人明白了什么是高效的战争机器,约内德人在匈人面前,只不过是一群玩弄着木剑的孩子。
匈人,第一次让原始的氏族式的约内德人明白了什么是战争的艺术,齐齐出剑,如同慢镜头般的艺术,紧接着,人头横飞,残肢乱飞,血色弥漫了约内德人的眼睛。
推荐一本同是外国历史的书《重生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