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看到这幕画面,肯定会先仔细思考其中隐藏的真义,然后带着对这八个字的认知,继续阅读。顾笑生却与众不同,他没有继续翻开下一页,而是沉默了片刻后起身走到书架前,寻找出数本与星辰有关的书籍,快速翻动起来,发现这些书籍的扉页都有着相同的八个字,才会回到椅子上将这些书籍研读大概,心神落在书纸上,再无他物。
《一念星辰》是天狱司修行总纲,从它创造之初便有无数人前赴后继地研读,他们要用书里的知识与智慧,开启自己的心智,试图从中总结出不一样的道路来,然后体会到最终极的变化达到巅峰。所以他们将所感所得尽数编辑成书卷,让后来人能够理解他们所走过的路,从而强大自己的认知。
关于星辰的记载并不是太多,但却很精炼。
顾笑生仔细读着,然后与《一念星辰》上面的简洁文字做着对比,很长时间后方才读完第一篇。这篇内容讲的是如何凝炼识念,他并没继续往下研读,而是开始进行着思考与尝试。
他取出笔墨,不翻书卷,只凭脑海中的记忆开始记录自己看书时的某些想法。
不多时,宣纸上便密密麻麻出现了很多字。
待他最终将笔放在砚台上的时候,他并没有选择按照那些想法去尝试,而是闭目沉思起来。
过了二十余息时间,他睁开眼睛,再次翻开书页进行重复研读。
这一次他用的时间比第一次短些,只用了数柱香的时间便再次读完,然后提起笔来将新的想法腾跃在宣纸上。
然后再次闭上眼睛开始与书页上的内容两相印证。
数息后,他睁开眼睛,再一次开始研读。如此重复数次,从穹顶上倾洒下来的天光已然炽烈。
当他最后一次合上《一念星辰》的书页,便再没有打开,也是在那瞬间,他已经将第一篇里包含的所有内容记个滚瓜烂熟,就是像是雕木一般,深深刻进了脑海里。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结束,他研读《一念星辰》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敲响玄门道鸣,开始修行。
洗尘境的第一步是凝炼识念——识念便是修行人的精神力量,用更通俗的语言解释,就是:“去认识去念想”。去认识书籍和尘世里那些至理,去念想一草一木间的那些律动。只要念想足够强烈、足够专一以至于物我两忘,便会变成某种力量。
听上去这不难,仿佛只要拼命把眉头挤成山川,便可以想象瑰丽风景里自己自由地来往徜徉,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识念如此产生,完全依赖于神魂纯粹与否。
神庙的天坛祭司们很坚信人有躯壳神魂之说,躯壳主掌承载真元命理之用,而神魂则需要孕养识念道魄,让修行人能够更好的感知到天地痕迹,来达到更高深的境界。
所以越是纯粹的神魂,越更容易凝炼出识念,然后沟通天地之力洗去一身尘埃。这是最基本的天赋,与努力搭不上半点关系,就算一个普通人再如何努力,神魂纯粹程度没有达到标准,也不能够修行。
顾笑生一直想修行已经想了很多年,更准备地说,当他第一次接触到修行人开始,他一直为此付出过努力,然而他用了很多年也不能凝炼出识念。
当然,这种让人感到绝望的事实,在无数年前肯定会有无数拥有大智慧的人们开始思考这种问题的解决方法,因为不能修行的人有很多。在以往的史记道卷里,也经常有过类似于某位不甘者寻找到了天才的方法从而变成绝世强者的记载,比如天狱司第一代首座袁天罡。
那么他创出的修行法门,自然能够解决这种问题。
在天书院或是国学院这样的地方,学生们如果需要突破洗尘这一关,自然有教习告诉他们,洗尘最关键的便是通过大量的时间静思念想,以达到增强神魂纯粹程度,从而一举凝炼出识念的目的。
天狱司里同僚上司们也告诉过他,但从未教过他方法,因为这种事情不是教导便能成功的。
凝炼识念的方法,其实是保持心的空明,于任何境界不迷失,常人追随欲望念头,迷失在各种境界中。修行人安住本心,保持心思清明,不追随境界,心思就不会迷失,实际上就是所谓的念想专注了。具体的修炼方法,就是静心打坐,观各种境象生起灭去,安住本心不动,在生灭中提炼那点灵觉。
这是一个很枯燥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各色欲望与纷乱境象的逐步增加,你可能会一跃成为识念强大的修行天才,但也极有可能,你会渐渐迷失在欲望里最终根本无法凝炼出识念,只能做一个普通人。
希望与失望,将会随着静想的过程不断地放大,最终这会变成一个极大的赌局。没有人知道赌局的结果,只有你自己牢牢把握着输赢的关键,当静想结束后,结果便自动会出现。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必须要静思结束,才能把神魂锤炼到凝结识念的程度,绝大多数的时候,只需要进行到途中,修行人的识念便凝炼出来,完成了这个最基本的过程。
这个过程并不是越要完成越好,静思的目的什么?是凝炼出识念。该用什么方法静思?自然是将修行法门研习通透。如果只把方法理解个大概,便凝结识念成功,那个人必是历史上识念最弱的修行人。相反,理解方法越深刻,越通透,神魂则会被锤炼的越来越纯粹,直到最后终于凝结识念成功,这样的识念才算强大。
那种感觉,就像是蓄水一般,池子越大越宽,能容纳的清水越多。相反,若是池子浅如平地,窄似门缝,那便会水满则溢。
顾笑生将自己所有的想法整理好,然后仔细认真地看了一遍,走到书架一旁放置的蒲团前坐下,闭眼开始静思起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