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中成长的中国空军
随着美军五星上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指挥的“联合国军”于1950年9月15日在朝鲜仁川登陆,朝鲜战局立即发生了逆转。预感到形势不妙的金日成马上请求苏军空中支援,斯大林当时满口答应,后由于担心与美军正面交战,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最终没有实现自己的承诺。
9月28日,汉城重新沦陷。
9月29日,美军进抵三八线。
10月7日,美军越过三八线。
10月19日,美军占领平壤。
战火向中朝边界鸭绿江滚滚烧来,正当斯大林对朝鲜的战局变得绝望之时,已经看清当前形势的******决定在美国对中国从台湾、越南、朝鲜三个方面的战略包围中选择朝鲜战场与美军进行一番迟早要发生的较量。于是决定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
素来不畏强敌的******当然也看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身上的劣势,装备落后,尤其缺少空中掩护。因此他在政治局对出兵朝鲜问题作了初步的讨论之后,便立即派******、****前往苏联请求支援,履行当初对中国的承诺。可是斯大林除了答应提供枪炮等武器装备外,在派出空军问题上再次找借口退缩了。斯大林甚至悲观的请******转告******,准备让金日成的主力部队撤往中国东北建立流亡政府。
******决心已定,并在10月18日召开的****中央会议上坚定地宣布:“无论有天大的困难,即使苏联暂不出动空军,志愿军渡江援朝不能再变。”10月19日由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率领的志愿军在安东、辑安开始秘密渡江。
******领导下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敌的英雄气概和宽广的胸怀,或许引发了斯大林的一丝愧疚,斯大林被感动了。原先他担心******是第二个铁托的顾虑烟消云散,于是他下令向中国派出空军。
抗美援朝战争初期,强大的美国空军令彭德怀领导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吃尽了苦头,被迫昼伏夜出,尤其是后方补给线遭到了严重的威胁。如果部队的粮食、弹药等物资不能得到及时的供应,将严重影响战争的胜负。终日焦虑的彭德怀一面加紧催促苏联增加空军兵力,一面催促中国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加紧志愿军空军的组建和战斗训练。
1950年11月15日,斯大林主动给中国方面来电:为加强志愿军后方苏联空军对美国空军的作战能力,拟增派120架米格—15战斗机分两批来华,并将苏联空军在华的师一级指挥机构改成军一级指挥机构。
1951年2月3日,斯大林应彭德怀的要求,复电同意派遣两个苏联歼击机师“在别洛夫将军的指挥下进入朝鲜境内作战,以掩护中朝军队的后方。”
1951年3月15日,中朝空军联合司令部(简称空联司)在辽东省安东(今辽宁丹东)成立,刘震任司令员,随后成立了轰炸机指挥所和强击机指挥所。受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双重领导。12月,因作战任务变化,撤销轰炸机指挥所和冲击机指挥所。1952年1月16日,中朝空军联合司令部与东北军区空军机关合并。在安东组织领导志愿军空军部队的机关,对内称东北军区空军机关第一梯队,对外仍称中朝空军联合司令部。为了锻炼组织指挥能力,取得指挥作战经验,9月,华东军区空军指挥机构接替中朝空军联合司令部的作战指挥任务。11月,华东军区空军司令员聂凤智任中朝联合空军代司令员。1953年1月20日,空军第2军军部、空军第3师等8个航空兵师和浪头场站等单位,划归中朝空军联合司令部建制。4月,聂凤智任中朝联合空军司令员。成立安东防空区司令部,归中朝空军联合司令部建制。成钧兼任空联司副司令员和安东防空区司令员。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字,朝鲜战争结束。12月,东北军区空军司令部接替中朝空军联合司令部的任务。
志愿军空军抗美援朝作战,根据敌情和任务的变化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从1950年10月至1951年9月,为参战准备和实战练习阶段。志愿军空军决定在进行参战准备期间先以小部队进行实战练习。经过对组织机构、指挥体系、情报保证、战术技术、物资器材、机场建设等多方面的准备,1950年12月21日,志愿军空军第4师第10团第28大队,在苏军的帮助下,进驻安东(今丹东)基地参战。1951年1月21日,志愿军空军与美空军进行首次空战。继第28大队之后,志愿军空军第4师第10团第29、第30大队和第12团的各个大队,先后进行了实战练习。通过少量部队的实战,取得经验后,于1951年9月初结束实战练习,正式担负掩护后方目标和交通运输线的任务。从1951年9月至1952年6月,开始进入大批部队参战,配合地面部队进行反“绞杀战”阶段。中、朝军队经过五次战役,把“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打退到“三八线”附近。1951年7月,双方开始进行停战谈判。美方一面谈判,一面发动新的攻势。美军总司令李奇微要求其空军在谈判期间,充分发挥空军威力,凭借空中优势对中、朝方面施加压力。8月18日,美国空军开始执行以切断朝鲜北部交通线为目标的“绞杀战”计划,以取得军事上的优势求得谈判主动。当时,在朝美国空中兵力已增至19个联(大)队,作战飞机1400余架。志愿军空军为配合地面部队进行反绞杀战,采取“逐步前进,轮番作战”办法,先后以9个歼击航空兵师和2个轰炸航空兵师的部分部队参战。在苏联空军的帮助下,与美大机群展开激烈空战。至冬季,反“绞杀战”进入最紧张时期,美空军加强了对新安州周围地区的轰炸,志愿军空军与高射炮兵配合,在安州、定州、博川、价川、顺川地区,连续进行双方200至300架飞机的大规模激烈空战。美国空军连续受挫,其空中优势受到削弱,战斗轰炸机被迫退到平壤以南活动,新义州至平壤和熙川至平壤两条铁路干线昼夜都能通行。至1952年5月,志愿军空军击落美机123架,击伤43架,已夺取并保持清川江以北重要地区的制空权,与志愿军防空部队、地面部队相配合,粉碎了美空军的“绞杀战”计划。此间,志愿军空军还于1951年11月,参加了配合地面部队攻占朝鲜北部西海岸大、小和岛等敌占岛屿的作战。志愿军空军对空指挥能力、空中战术技术水平迅速提高。总结形成了“一域多层四四制”的空战战术原则。空战打得比以往主动自由。从1952年6月至1953年7月,是以保卫重要目标为主要任务的轮番参战阶段。1952年夏季开始,美国空军突击的重点转向工业、农业和军事设施,连续组织大规模空中战役,破坏朝鲜北部的水力发电、水利灌溉和军队补给系统。志愿军空军遵循“以保卫重要目标为主”的方针,遂以7个空军师的兵力进行轮番作战,保卫拉古哨发电站、鸭绿江桥以及平壤、元山以北交通线等重要目标。秋季,美国空军调往朝鲜空战性能先进的F一86F型飞机,志愿军空军也改装了米格—15比斯型歼击机,双方都改善了作战条件,连续进行大规模空战。志愿军空军运用“一域多层四四制”战术原则,灵活运用引诱、迂回、夹击、打大机群和打小机群穿插进行等战术,空战打得比较主动。美国空军为了增强空中斗争力量,于1953年春将F一86型飞机联队增加到4个,组织“空中封锁交通线战役”,重点轰炸清川江桥和大宁江桥,并在清川江以北地区以F—86型飞机设“阻击屏幕”,以掩护其轰炸行动和争夺空中优势。志愿军空军为保卫重要目标,掩护地面部队和物资调运,不断以小机群多梯队连续出击,越过“阻击屏幕”,前出清川江至平壤以南地区打击美战斗轰炸机,使其难于北犯。5月,美国空军除加强对重要交通线、桥梁等目标的轰炸破坏外,还开始破坏朝鲜北部水利设施,以瘫痪朝鲜北部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志愿军空军为了有效地保卫重要目标,克服雨季气象条件不利的困难,连日战斗起飞,与美国空军进行大规模空战。这个阶段志愿军空军已能在昼间复杂气象条件下进行中、低空作战和在夜间作战,在作战规模、地面指挥、空中战术、战斗动作等方面有较大改进和发展,战斗力已有明显提高。此间,志愿军空军共击落美机206架,击伤52架,给侵朝美国空军以沉重打击。志愿军空军在保卫重要目标作战同时,还于1953年1至3月,执行了掩护志愿军地面部队进行抗登陆战役准备的作战任务。自1950年12月至1953年7月,志愿军空军在掩护战略战役后方目标安全,保障后方交通运输和配合停战谈判斗争方面,完成了既定任务,配合志愿军地面部队取得了抗美援朝作战的最后胜利。其间,有10个歼击航空兵师21个团、2个轰炸航空兵师3个大队参加实战。总共战斗起飞2457批26491架次,实战366批4872架次。击落美机330架、击伤95架。被击落飞机231架,被击伤151架。
1993年,俄联邦武装力量总参谋部将朝鲜战争时期的文件予以解密。1953年11月3日,参作战管理总局《关于空军作战情况的总结》显示,参战的苏联空军第 64歼击机军(首任军长别洛夫,共轮战10个师)空战1872次,击毁敌机1106架,自身损失飞行员120人、飞机335架。
在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年轻的志愿军空军所建立的赫赫战功早已为人们所熟悉;然而,志愿军空军参战的幕前幕后,却仍然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其中当年很少被人提及且最具神秘感的应首推情报战,应当承认我空军即使加上苏联空军与二战后发展起来的强大美国空军相比,在朝鲜战场上一直是处于劣势的。我空军要想以弱胜强就必须在预警和情报方面多下功夫。空战中要想成功拦截对方,就必须随时掌握对方飞机型号、数量、时间、方向、高度、攻击目标等情报数据。美军当年就是依靠准确情报成功击落日军山本五十六的座机的。要获得美机带有密语的空中情报对于刚刚从零起步中国空军谈何容易,当时刚从英国牛津大学毕业获得硕士学位回国工作的舅舅和以父亲为代表的国内各名牌大学的在校生或毕业生加入志愿军担负起了这个艰巨而光荣的特殊任务。在舅舅的带领下,经过战友们的艰苦奋斗,从零做起,从最初的杂乱无章到最后的完整有序,建立了一整套对敌行之有效的侦听体系。从最初建立的丹东郊区后方侦听台一直发展到将侦听台建到了靠近三八线的敌人鼻子底下,美机在汉城以北的金浦(代号K—14)和水原(代号K—13)两个一线基地的跑道上只要一滑行(Taxing),我前方侦听小分队就听到了,为后方的空战指挥获得了宝贵的时间。值得一提的是在战后苏联红军和朝鲜人民军都派出人员到我空军侦听台接受英语和技术培训,回国后建立了各自的侦听队伍。这在我空军创建初期,我军内部强调人人、事事、处处向“苏联老大哥”学习的背景下,是相当罕见的。
眼看着父亲的老战友相继乘鹤西去,心中感慨之余总觉得应该为他们做点什么,思来想去还是决定将他们那段无人知晓的战斗经历以小说形式流传下来,让后人知道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有这样一些热血的知识青年,在祖国需要他们的时候,勇敢地站了出来,用他们的青春和热血为祖国的强大尽了匹夫之责,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以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