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069100000004

第4章 除夕的欢庆活动

农历腊月三十为除夕,俗称大年三十儿。人们辞旧迎新的主要庆典都集中在这一天,因此,这一天是最隆重、最热闹的日子。

(一)贴条幅设天地桌

为了点缀年景,营造新春纳福迎祥的气氛,从早晨起,人们就都梳妆打扮整齐。

旧时,女人们都戴上象征吉庆有余的绒花、绢花,门前贴上红色春联、门心,词句因户而异。有的还要贴上红绿挂千,在窗户的玻璃上贴上窗花。室内贴上“一入新年,福在眼前,合家欢乐,人口平安”之类的春条和福字。

此外,钱柜及大型生产工具,买卖店铺的幌儿、招牌上,都贴上黄纸做的“道有儿”。但是,一些王府门头或较大的宅门往往不用这些装点,他们只将标有自家堂号的大红“气死风”灯挂起来就行了。

为表“慎终追远”和“思时之敬”,有祠堂的一律将宗亲三代的主牌亮开,先人有画像的一律要悬挂起来。没有祠堂和主牌的也要临时设位,供几个装有花红纸钱的包裹。

三十儿晚至初一凌晨,传说诸神下界考查人间善恶。因此,院内要设天地桌,上设五供,焚香秉烛,以求过往神灵在新的一年里赐福。

摆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统一,如堂屋地方宽大,可置于屋中,如屋内无地,就置于院中。

正厅设八仙桌,挂上红绣片的桌围子,摆上香炉、蜡扦,插上红蜡。蜡扦下边还分别压着黄钱、元宝、千章,谓之“敬神钱粮”。

各家所供的神像不一,大致说来,一是“百份”,即天地爷和诸神木版刻印的相册。头一张是黄纸彩色的玉皇大帝,半插半露地插在一个红灯花纸的口袋里,再夹在一个木夹子上;二是在大幅黄毛边纸上拓印的木刻水彩印刷的“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的全神码;三是福禄寿三星的画像或瓷像;四是接进来的财神码,是给夜间接神准备的祭坛。院内设生铁铸成的大“钱粮盆”一个,内放松木枝、芝麻秸,两旁各设一挂至数挂鞭炮。

旧时,如家里有佛堂、神龛的,一律要上供,供品通常有:

一是成堂套饼。即五个大小不等的月饼叠起来,上边摆个带红寿字的面桃,此为一碗,共五碗。每碗插一支供花。

二是成堂蜜供。面块小条过油后,滚上蜜,叠成小塔,高的有数尺,矮的只有几寸。除灶王供为三碗外,余者皆为五碗一堂。

三是成堂面鲜。即用面粉制成的各种水果形的点心,亦为五碗,每碗亦插供花一支。

四是成堂鲜果。如柑桔、苹果之类,只有梨不作供品,亦为五碗,每碗亦插供花一支。

五是其它干果或炒菜,多为素食品。供品堂数不拘,有用一堂、三堂、五堂乃至九堂的。

此外,还要做一碗年饭,摆上桂圆、荔枝、生栗子、红枣等年饭果,中间用一块大柿饼插上带松木豆染红的松枝,以红绳拴五枚小铜钱挂在上边,谓之“摇钱树”,再用黄、白年糕各一块,一块枣朝上,一块枣朝下,放在碗内,上插刘海洒金钱的元宝。这两碗供品对称地放在供桌两边,前边摆设五供祭器,并点上大红蜡,以渲染年夜的气氛。

所有这些活动仪式,都表达了人们祈福保平安的美好愿望。

(二)吃团圆饭

除夕的晚宴谓之团圆饭。除夕这一天,对中国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都在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

吃团圆饭时,家里的成员要齐全,菜饭要丰富,让人有充实感,预示来年生活美满。因为这顿饭是对年菜的首次品尝,可以荤素一齐上。

孩子们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儿当天掌厨做出来。

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儿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菜板上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家家户户传出的剁肉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噼噼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账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共叙儿女情,心头的幸福感难以言喻。

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盘、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

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等。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在古代,过年喝酒非常注意酒的品质,有些酒现在已经没有了,只留下许多动人的酒名,如葡萄酒、兰尾酒、宜春酒、梅花酒、桃花酒、屠苏酒等,都有丰富的文化品味。

一年一度的团圆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

(三)除夕之夜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除夕晚上,一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是炎黄子孙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

1.吃年夜饭守岁 守岁时间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吃至深夜。

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就已有了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其中就有“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诗句。

探究守岁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相传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叫“年”。年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之色变。

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365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吞食家畜,伤害人类,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百姓们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称作年关。并且,人们还想出了一整套过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

作为一种民俗,除夕守岁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

隋唐时期,守岁之风极为盛行,历史上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守岁诗,如“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范成大在《卖痴呆词》中吟道: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苏轼也有诗写道: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一个“强”字,把孩童对守岁的企盼与迷恋表现得淋漓尽致。

除夕守岁的热闹景象,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最爱。梁代徐君倩在《共内人夜坐守岁》中写道:

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

酒中喜桃子,棕里觅杨梅。

帘风开入帐,烛尽炭成灰。

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

杜甫在《杜位宅守岁》中,则把亲人团聚的场面描绘成:“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意思是说亲人团聚,热闹非凡,让在槽边吃草的马都受惊了;彻夜通红的烛光,吓飞了林中的乌鸦。

守岁是一种回忆,是对逝去一年时光的总结。有的人以守岁为契机,反省过去,或因虚掷年华而惭愧,或因“精彩回放”而自喜。据《唐才子传》记载,贾岛就有这样一个好的习惯,他在每年除夕守岁之时,“必取一岁之作置几上,细心阅览,去粗存精,年复一年,岁岁如此。”

守岁,是人们对新的一年的憧憬和向往。

2.熬年的传说 据说,老天爷为了让天下的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每逢大年三十儿晚上就把大门打开,把库里的金银财宝撒往人间。那个时辰,遍地金灿灿、银闪闪,所有的砖头、瓦块、石头都变成了金银。

但是,有一条规矩必须遵守,就是谁都不能贪心,拣到的金银还一定得放在屋里,等天亮才能开门。

据说有个名叫李家庄的村子里有兄弟俩,老大为人尖酸刻薄,爱财如命;老二心地善良,勤劳忠诚。这年三十儿晚上,兄弟俩都坐在屋里等着天门开。

老大就想:我得想个办法,等天门一开,就能不费力地多弄一些金银。于是,他将一大堆大石头和大磨盘都搬到了自己门口,准备天门一开就把这些东西搬进屋里。老二却一动也不动地坐着,耐心等待着。

三更时分,天门开了,院子里的砖头、瓦块果然都变成了金银。老二把金银放进筐里,搬回屋内,关上房门。老大拼出全力,把预先准备好的大块石头搬进屋内。

他想,从今往后自己就是天下最有钱的人了。他着急地等待天亮,天却总不亮。他耐不住了,也顾不上“不到天明不开门”的规矩,便开门出去看天。等他回到屋里时,发现所有金银又都变成了石头,他气得痛哭起来。而老二则是等到天大亮后才打开门,一筐金银财宝把人眼都照花了。

后来,老天爷发现像老大那样贪财如命的人越来越多,一生气,就再也不开天门了。但人们希望能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总是存着侥幸的心理,痴心地等待着。

虽然等了一年又一年,天门总不见开,但是,在这天晚上,人们还是全家团聚在一起,点上蜡烛,等到天亮。就这样,慢慢形成了熬年的风俗。这种风俗一直传到现在。

3.除夕守岁烧辣椒杆和沉香树头 在我国有些地区,除夕守岁,还流传着烧辣椒杆和沉香树头的习俗。

相传,古时候有个文人叫韩文玉,他年轻的时候,家里很穷。有一年的腊月三十儿,左邻右舍都欢欢喜喜地过起了年,他却穷得没肉下锅。

这天,邻居的娃儿出来玩儿,手上拿着油腻腻的香鸡腊肉啃。韩文玉的娃儿见了,哭着回家要肉吃。韩文玉的妻子没办法,只好到邻居家借了两坨肉来煮。谁知肉刚下锅,邻居的当家人回来了。这个当家人怕韩家日后还不起,硬叫韩夫人把肉提了回来。没办法,韩文玉哄着娃儿,一家人才勉勉强强地过了个素年。

天快黑了,邻居早已点亮了年灯,全家老小围着火堆,说说笑笑地开始守岁了。而韩文玉这时还在山上砍准备烧火守岁的柴。他妻子缝了一下午破烂,又去房后捡煮饭的柴。

一位好心的老太太看见了,就对韩夫人说:“我们还有一堆辣椒杆送给你,还可以煮几天饭。”韩夫人谢过这位好心的大娘,把辣椒杆背了回来。这时,韩文玉也在山上挖了一个大树头,拉了回来。

韩夫人烧辣椒杆煮饭,烟气很呛人。吃饭后生火守岁,她又用辣椒杆做引火柴。这时正是亥时,天上的凶神奉了玉帝之命去人间降灾,阴司中的无常鬼也奉了阎君之令,到人间给人们定生死。

凶神出了南天门,刚到凡界,就被辣椒味呛得他直打喷嚏,眼泪长淌。于是,凶神吓得躲到天上不敢下来。无常鬼也缩在阴间不敢出来了。

再说韩文玉挖的那个树头,原来是根万年沉香树,燃着后香气四溢,直冲天庭。玉帝闻到沉香大喜,赞扬凡人竟烧如此异香敬供,便派善神下凡,减了天下人七分罪,并且遍洒甘露,降福人间,同时派文曲星官下凡,暗助韩文玉考上状元。

第二年,天下果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过上了好日子,韩文玉也考上了状元。

从此,人们每逢过年守岁,到了亥时,总先要烧一阵辣椒杆,希望能驱逐凶神免灾,然后又烧沉香树头,希望善神降福人间。

神奇的传说,无不蕴涵着人们对新一年过上幸福生活的向往。

(四)年三十儿发压岁钱

除夕的高潮是在年饭后,长辈开始发压岁钱。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1.长辈送压岁钱 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发给晚辈,因为“岁”与“祟”是谐音,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有的人家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压岁钱,并勉励儿孙在新的一年里学习进步,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

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有的为了热闹追讨到长辈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大家围攻摸索,直到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喧闹着散开。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

有童谣说道:

三星在南,家家拜年;

小辈儿的磕头,老辈儿的给钱。

要钱没有,扭脸儿就走。

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现在,长辈给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钱的数额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此外,还有一种名副其实的压岁钱,是由晚辈给老人的。“岁”在这里是指年岁、岁数,压岁意在期盼老人健康长寿。

2.压岁钱的由来及演变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后,当恶鬼妖魔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讨好它们,从而化凶为吉。

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儿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了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作“守祟”。

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因而将孩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年三十儿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在旁边守着,不敢合眼。

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出道道闪光,吓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从那以后大家都学着做,孩子就平安无事了。

原来,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暗中来保护孩子的。因为“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

到了明清,“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所以,一些地方把给孩子的压岁钱叫“串钱”。

到了近代,压岁钱演变为红纸包100文铜钱赐给晚辈,寓意“长命百岁”;对已成年的晚辈,红纸包里则放一枚银元,寓意“一本万利”。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辈们喜欢到银行兑换票面号码相连的新钞票给孩子,祝愿孩子“连连高升”。

发压岁钱的习俗,体现了长辈们对晚辈无尽的关爱与美好的祝愿。

(五)年三十儿放爆竹

我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噼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是我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祥。

到了夜里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华夏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历代的诗人墨客总是以最美好的诗句,赞颂新年的来临。如王安石的《元日》诗写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时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也是喜庆心情的流露。

对于经商的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而且要想发大财,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当然,这只是人们祈求富足生活的一种美好的愿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

(六)年三十儿接神

接神是为新旧年分野,但接神时间不太统一。有的在除夕之夜子时一到就开始举行仪式,有的到“子正”之时,即午夜零时开始接神,有的则在“子正”之后方接。祭灶后,诸神都回天宫,不理人间俗事,到除夕子时后,即新一年来临时,又降临人间理事。

接神的仪式在天地桌前举行,由全家最年长的人主持。因为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时来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于接何神,神从何方来,要预先查好宪书,然后带领全家举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宪书上指示:财神正东、福神正南、贵神东北、喜神西南、太岁神西南等。

全家人按方位叩首礼毕后,肃立待香尽,再叩首,最后将香根、神像、元宝锭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备好的钱粮盆内焚烧。焚烧时,同燃松枝、芝麻秸等。

接神时鞭炮齐鸣,气氛极为热烈,反映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待。

(七)年三十儿踩祟

接神后,将芝麻秸从街门内铺到屋门,人在上面行走,噼啪响声,称为“踩岁”,亦叫“踩祟”,取长命百岁的意义。

除夕之夜,把许多干芝麻秸一根一根地扔在院子里,分布均匀,四隅皆满。一下台阶,走入院内,就把芝麻秸踩得“嘎嘎”作响。大家你来我往,直到芝麻秸全被踩碎,才算完成了“踩祟”的仪式。

“碎”与“祟”同音,取一年开始驱除邪祟之义,大约和古时在门口立桃二符、挂松柏枝的用意相同。小孩子们总是一根一根地挨着个儿踩,非常认真。

(八)年三十儿祭祖

古时,除夕祭祖的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

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为隆重,大多是八碗大菜,中设火锅,按灵位设杯箸。在除夕、元夜,都将火锅摆上,随时换菜。

除夕夜供素煮饽饽,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头,献供新茶。

祭祖形式虽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上供。亲朋至近的,拜年时也必须叩谒祖先堂,借此保存其人敬其祖的美德。

(九)年三十儿送财神

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

送财神的人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了表示欢迎财神,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口中,当然总免不了要说些吉利话,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左边有对金狮子,右边有对金凤凰”之类的口彩。

另外还有一种就是装扮成财神爷的模样,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着假胡子,身上背着一个收钱的黄布袋,后面跟着几个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地去散发财神爷像,以便讨赏钱。

每到人家门口,就唱起“左厢堆满金银库,右边财宝满屋堆”。一大堆讨吉利的话不绝于口,直到主人欢喜地接过那张红纸财神爷像,给他们些钱。扮财神的这些人连声道谢之后,就起劲地敲打一阵,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转到别家去了。

送财神的习俗适应了人们希望在新的一年过上富足生活的心愿,因此流传了下来,给喜庆的除夕添添色彩。

同类推荐
  • 从多元走向一体:中华民族论

    从多元走向一体:中华民族论

    中华民族史的研究走了85年历程,总体上看成了一个马鞍型,即从常乃惪的《中华民族小史》开先河,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一个高峰,至50到70年代跌入低谷,再到80年代以后又形成一个高峰。真可谓蜿蜒曲折,取得今天这样的成果实属不易。
  • 风流不见使人愁:北京的名人与往事

    风流不见使人愁:北京的名人与往事

    本书作者用兼具理性和诗意的笔触,描摹着北京这座迷人城市值得缅怀和追忆的名人与往事。
  • 中国古代规模最大丛书:《四库全书》

    中国古代规模最大丛书:《四库全书》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 国学下午茶:国学大师的24堂心灵课

    国学下午茶:国学大师的24堂心灵课

    人的一生,充满了种种变数,在瞬息万变的当今社会,更是如此。我们可能很努力,但收获寥寥;我们可能很执著,但前途茫茫;我们可能很用情,但总被情伤;我们可能很真诚,但总被雨打风吹去。世界很精彩,世界很无奈。有人因此颓唐,有人因此慌张。其实,所有的问题都是心态问题。改变内心的纠结,关键在于改变对万事万物的看法。因此,本书汇集了胡适、冯友兰、梁漱溟、季羡林、南怀瑾、林语堂等数十位国学大师的慧心妙语,用他们的人生经验为我们当下的人提鉴对生命的认识、对自我的肯定、对欲望的清洗、对幸福的珍惜。将人生感悟、生活经历、智慧心得与读者共同分享,在喧嚣的社会中,为自己找寻一个人生的方向。
  • 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奇言趣语

    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奇言趣语

    本书是一本融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价值于一体的、完美的语言文化读本。书中内容包括:琅琅上口的谚语,充满智慧的歇后语,诙谐幽默的精彩对联,深入浅出的日常俗语,知识丰富的谜语,意境优美的唐诗宋词,是浓缩了中华民族文化经典的优秀读本。
热门推荐
  • 韶华时光曾旖旎

    韶华时光曾旖旎

    我有一个关于文学的梦,也有一个关于青春的梦。第一次写小说,虽然小说纯属虚构,人物的情感却是我真真切切设身处地去思考,甚至能够感同身受。当文学系才女遇上建筑系校草~~一个爱情的故事便悄悄地油然而生。故事相对真实、简单而平凡,却希望能成为你一个短暂的陪伴~
  • 异世之炉鼎:水族巫女倾天下

    异世之炉鼎:水族巫女倾天下

    月家大小姐月冷冷为了争夺家主之位和哥哥一起跌落陌生的古代,意外的成为了修仙家族的二小姐,拥有了神秘宝盒的她开始了自己的修仙之路,从姐姐那获得了巫族的印记,开始了仙巫同修,遇到了风云阁主萧宇,水族族长,妖帝,魔尊,假扮冰族圣女,成为修仙大派弟子,成为水族巫尊,开始了一番不同寻常,又充满爱恨情仇的修仙之旅。魔尊认错人了,把她捉去当炉鼎……
  • 平笙

    平笙

    皇权在握,执手江山,另立新妃,宰相谋反······平笙的命运只能是葬于皇权之下么······
  • 妖神纪

    妖神纪

    这是一个以武为尊的世界!这是一个妖乱天下的年代!由血炼身,化身上古凶兽,造就妖神纪元!
  • 溺爱:强势相恋520天

    溺爱:强势相恋520天

    {二对一,大小姐vs两位总裁}虾米?!我,苏落清,北穆市令人畏惧的苏家大小姐,美少女一样的存在,竟然被爸比妈咪催婚了!!相亲对象竟然是一个30岁的老男人!!OMG,我才16岁,是个貌美如花的年纪,不去,死也不去!但她却没想到,那两位大叔,竟然是暮叶国的传奇…好不容易同意去相亲,来到房间一看:花美男啊!还是两个!老夫的少女心要泛滥啦!!当刁蛮大小姐碰上冷酷面瘫男,与笑面狐狸男,会擦出怎样的火花,擦亮眼睛,拭目以待吧!
  • 蜜糖千金百分百

    蜜糖千金百分百

    “听说圣蒂斯转来一名不得了的保送生?”五校草的脑残粉丝团嘶声力竭,从此夏慕雪成了圣蒂斯的红人。“夏慕雪,你踩我画像的能耐哪去了?”病态双面美男在某墙角壁咚着某人。“你抱也抱过了,我会对你负责。”冷面冰山好不羞耻的点着她的额头一脸得逞的笑。“慕雪慕雪我们永远在一起好不好。”正太此言一出便被几人噎了回去“小孩子一边玩去。”【看蜜糖千金温暖这个冬天】
  • 妖魔灭世传

    妖魔灭世传

    一个你所熟悉的世界里,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妖魔乱世,谁来维护人间秩序?谁来斩尽妖魔?一个平凡又不普通的青年,踏上了一段又一段玄幻冒险之路,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传奇一般的故事。
  • 豪门宠婚:总裁老公亿万妻

    豪门宠婚:总裁老公亿万妻

    他薄情狠厉,杀伐果断,b市最有权势的男人。他每一次的强取豪夺,都是尽情尽力的折磨。“女人,别试图挑战我的耐心”他狠狠扼住她的下巴,冷酷无情。终于她忍受不了,偷偷的跑了,而且一走就是三年。再次见面,他霸道邪魅的将她绑在床上。“这一次还吃药吗?”他冷漠的双眸狠狠盯住她。“不……不吃了。”她脑袋昏沉的喃喃开口。最后,她成功怀孕,成为他的专宠。
  • 女行长的贴身掌眼

    女行长的贴身掌眼

    少爷的伙计,误打误撞进了蒙达达银行,俩表兄弟同时爱上了他们的美女主管......何杰成为地下古玩字画鉴定专家,邵叶逐步升为银行专项信贷经理;一个为了美女甘愿默默无闻奉献,一个穷追猛打不择手段;一个挣钱却不收钱,一个不挣却会花钱......伙计自始至终一直跟着少爷,因为是他们从小养成的习惯,但美女的芳心却让他们改变了格局......何杰成为银行小掌眼,涉及上亿古玩字画业务由他说了算,因为他成了总行专项贷款审批人......
  • 我挽明月九魂歌

    我挽明月九魂歌

    她酒杯杂烩,她千杯还醉,她穿越成美,她让天下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