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百业,俗称三百六十行。所谓三百六十行的行,最早似乎是指街巷所设的贩卖摊和商店的行列,这在唐人小说文献中可以证明。
此外,街巷也可以称行,在一条街上,往往会开设同类店铺,因此同种职业也称为行、同行,如冶铁行、织锦行等。同职业的店铺间产生一种组织,所以行也指同类店铺的组织,行也指行会。
(一)历史演变
传统的三百六十行,是我国农耕社会中的各行各业,特别是指人们赖以为生产、生活,即与衣食住行用等紧密相联的手工业、商业的泛称。
1.三十六行 俗话说得好:敲锣卖糖,各干一行。关于行业,自唐代开始就有三十六行的记载。三百六十行无定型,中华地大,习俗不一,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三百六十行只不过是形容行业之多罢了。即使在古代,也并不是一直有三百六十行之说。最早称三十六行,或七十二行。
三十六行是旧时对各行各业的通称。三十六行是中国唐代社会主要行业的统称,反映当时社会行业的分工。三十六行延伸出我国民间常用的七十二行或三百六十行的行业分类之说。三十六行的论述,见于宋代周辉的《清波杂录》。徐珂的《清稗类钞·农商类》、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中也有论述。
三十六行其实只是虚指数,实非具体数字,不过是各行各业的概称而已。我国历来有用语的习惯数字,比如三六九、三十六、七十二。孙悟空会七十二变,也没有人统计过他究竟会那些变化,所以大数通常泛指很多或综合。
据《清波杂录》记载,三十六行是指酒行、肉行、米行、茶行、柴行、纸行、巫行、海味行、鲜鱼行、酱料行、花果行、汤店行、药肆行、宫粉行、成衣行、珠宝行、首饰行、文房行、用具行、棺木行、针线行、丝绸行、仵作行、驿传行、铁器行、玉石行、顾秀行、扎作行、皮革行、纲詈行、花纱行、杂耍行、鼓乐行、故旧行、彩兴行、陶土行。
2.一百二十行 宋元时,习惯称一百二十行。此时的戏曲平话多有涉及,《大宋宣和遗事》、元关汉卿的《金线池》、元末浙江象山的文人汤式写的《南吕一枝花·赠钱塘镊者》都用一百二十行来指代各行各业。
到了明代中叶,经济迅速发展,行业越来越多。据正德《江宁县志》记载,当时江宁县为官府效力的铺行即达104种,而至嘉靖、万历时期,社会经济相当繁荣,新的行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3.三百六十行 显然是人们感到再用一百二十行来形容,未免不太确切,于是逐步改用三百六十行的提法。佚名的剧作《白兔记·投军》中就已经出现了三百六十行这个名词。从此,三百六十行广为流传,直至今日,已成为人们的口头禅。
民国三十年,齐如山先生著成《北京三百六十行》一书。此书分木工、铁工、铜工、皮革工、器具、物品、纺织服饰、装饰品、食品、文墨、乐器、玩物、游艺、修理旧物、银钱业、娱乐事业、街头小贩等20多类,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半个世纪前北京的540余种行业,真是称得上洋洋大观了。
但为何要将各行业总括为三百六十行呢?传统说法是出自《鲁班书》:金、皮、漂、澄、风、火、雀、耍、财、马、利、夸,每字管六门,共七十二门,每门管五行,总计三百六十行。
九九归一。也有认为三百六十行出自9的倍数。中华传统文化很推崇数字的功能,尤其对数字中的9字颇见崇拜,9为数字中最大者,也表示最多的意思。
由此,在世俗社会,多以9和9的倍数作为吉利,如寺庙敲钟为108响,道教有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民间传说也要将原来十六罗汉改为十八罗汉的。用于行业的总称,选用三百六十行即为三十六行、七十二行、一百二十行的倍数。它们当然都有一个共同坐标轴,便都是9的倍数。
这同时也证明了以三百六十行来称谓各行业,乃是形容随着明代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细致,它正是经济史家说的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一个象征。
另外还有七十二行的叫法,陶行知《自动学校贺诗》中就有这样的说法。其实也是泛指各行各业,七十二行如同三百六十行一样也是一个虚指数。
(二)行业分工
中华上下5000年,早自奴隶社会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就有了初步分工。商朝出现了以贝为交换媒介的商业形式。周朝有封建领主的官手工业和作为农民行业的民间手工业。官手工业分工细,行当繁多,在铜器的铭文中,就有百工之说。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劳动与职业的分工日益细致。据《考工记》记载,春秋时期木工分为7类,金工分为6类,皮工分为5类,染工分为5类,玉工分为5类,陶工分为2类。
战国时期手工业分工门类就更多。分工的扩大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与工商业的繁荣,使手工业逐渐脱离农业向城市集中,自由工商业者不断涌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也日渐明显,出现了士的阶层。社会分工迅速发展的客观存在,在先秦思想家的头脑中得到了生动的反映。先秦诸子除道家与早期农家反对分工外,其余均赞成分工。
战国与秦汉时期,冶铁业兴起,纺织业亦盛,增加了很多行业。各业聚集,形成不少商业城市与都会。秦汉以后,分工思想又有所发展。晋代傅玄主张定市民人数,士工商超过实际需要的都归为农业。
隋唐时期,手工业发达,出现了大批作坊,有丝织、蜡染、采矿、造纸等。唐代韩愈提出君出令、臣行君之令、民事其上的社会分工观。同时,他还把农工商的分工从相生相养的角度作了说明。
两宋时,对外海上贸易兴盛,城市、乡镇的集市、草市等定期举行,促成商业的繁荣景象。商人普遍组成行会。
从元代起,棉布业兴起,造船业也应运而生。明代,商品经济益趋繁荣,至明代中叶,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尤其是苏州地区,行业大增,行会组织的会馆公所使各行业都有行规、行业道德。大概在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三百六十行。
特别是明代中期以后,社会分工又有所扩大,进一步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与城镇的繁荣,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由于封建统治者推行崇本抑末政策,一般士大夫又受宋明理学的影响,不言利欲,不习生产技艺,不熟悉社会经济生活,致使社会分工的扩大仅在很少的思想家的著作中得到反映。
明代陆楫指出,分工扩大导致商品经济活跃,富人的消费欲望增长,他认为分工扩大能使百姓生计增多。关于职业分工,明代姚旅将百姓区分为24民。清代王源则将正当职业分为士、农、军、商、工、役、仆,前5者为良民,后两者为贱民。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我国职业兴替的周期正在不断加速。据统计,我国目前已经有了1838种职业,其中不少是新兴的职业,并且还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所谓360行,内容就更加丰富了。
(三)文化内涵
农耕社会的行,有它丰富的文化内涵。
1.基本特点 每个行业自有它的传统行规、行话,甚至对同一行当的称呼也会因地域的不同而各异。如对馄饨担的称呼:广州、福建称云吞摊,成都称抄手担子,上海则普遍称馄饨担。
各个行业是独立的、分散的,因而此时的行业,乃是从历史、亲缘、地区的角度来发展凝聚力,从而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剃头师傅多是江苏句容人,衙门里的师爷多是绍兴人,而典当多是徽州人了。
2.祖师财神 行业中的人都要膜拜祖师,有的行业祖师就是佛教、道教的神。最初,是行业中人出于饮水思源,对创业发明的古人的崇拜,但久而久之,淡化了祖师对行业的贡献,多数人是祈求祖师保佑他们发财致富。也有一些人联系同行祭祖师爷,笼络有实力的同行,为自己树立在同行业中的地位。
祖师或行业神多从古书、神话传说,甚至小说戏曲中寻找来。有的确有其人,确有其事,也有的不免牵强附会。多数行业除了供奉祖师爷外,还供财神。
民间相传有文武财神。文财神是比干、范蠡;武财神是《封神榜》里的赵公明和关羽。直至今天,关羽仍是行会最走红的供奉神,如在台湾,关羽还兼钱庄、描金、皮箱、香烛、糕点、理发行业之神。
3.行业组织 从隋唐时期起,随着行业增多,商人多聚集在一起议事、交流。北宋时期,各行业的组织形成,称之为行。到了明代,同行的组织渐趋完善,共同制订并遵守规章,选举带头人。清代后期称董事、司事,并且有固定的聚会、议事、祭神之所,称为会馆或公所。
公所是个大团体,以许多不同行业行当的小团体组成,主要为同乡人排解纠纷和困难,普及教育,办医院、小学,施棺木、灵柩,救济孤寡等。
三百六十行作为我国传统手工业和商业的基础,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一个时代的特定产物,也是中国民俗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领域。
对于三百六十行的再现,能够唤起人们对正在消逝事物的美好回忆,让海内外华人及后代了解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这是中国人的根,它维系着我们华人之间的亲情和感情。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人创造行业,行业也造就人才。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不少人,出身三百六十行业中,经过磨练和努力,最后成为杰出的科学家、艺术家、企业家以及政治、经济、工农业和商业各界的一代宗师和中流砥柱。
如今,三百六十行这个概念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手工业和商业,而是辐射到大机器生产、高科技诸领域的方方面面。它所涵盖的内容更新、更广、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长期以来,三百六十行这一卑微者的谋生行当向来不为人们重视,为之著书立说者也很少,能完整保存下来的更是微乎其微。但值得欣慰的是,一些有识之士正在开始进行三百六十行的研究和宣传,这对于保护这些传统文化,特别是濒临灭绝的某些行业是非常有意义的。
(四)行行出状元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谚语也不知流传多少年,可以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关于这句话,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在宋朝的时候,有个叫叶元清的人被点为状元,叶元清骑着高头大马,得意洋洋地在街上走着。来到一个路口时,只见一个樵夫不避不让,照旧往前走,衙役们高喊让道,樵夫才停在路口说:“新科状元有什么了不起!如果我小时候能够上学,现在也是一个状元!”
叶元清闻言大怒,喝道:“山村匹夫,如此不自量力!还是老老实实砍你的柴去吧!”
樵夫不以为然地说:“天下学问多的是,就说砍柴吧,我想怎么砍就怎么砍,你能吗?”
状元不信,椎夫拿过一块方木,在上面画了一条线,举起斧头往下一劈,正巧沿线劈开了木头。这时,又走过来一个卖油翁,嚷着说:“这有什么了不起,如果我是樵夫,我也能这样!”
叶元清一听,就说:“好!我买你一斤九两油,但得用手倒。”卖油翁哈哈大笑,拿出一个小瓶,又在瓶口放了一个铜板,拿起油桶便倒。只见油如同一根线一样落入钱眼中,称一称,一点不差。
状元看了两人的表演,叹了口气说:“真是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啊!”
后来,人们又把三十六行改为三百六十行,就成了现在说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