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塘关石刻文化博大精深,地方特色鲜明。这一特有的文化现象作为三峡文化母题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子题,内涵极其丰富。瞿塘关石刻熔文学、艺术、历史、宗教等于一炉,堪称三峡文化的大观园。
要想知道瞿塘关石刻文化的详细情况,我们得从唐代说起。
(一)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主要分布在三峡地区的湖北宜昌、秭归、巴东等县市境内和重庆的奉节、万县、云阳、涪陵、丰都等县、市境内。三峡摩崖石刻不仅分布广泛,而且历史跨度很大。
1.三游洞石刻 是宜昌境内摩崖石刻历史最悠久、名人名作最集中的一处。据《旧唐书·白居易》记载,唐元和十四年三月十二日,著名诗人白居易由江州司马迁任为忠州司马刺史,与弟白居简同行,在夷陵遇上友人元稹。三人同游此洞,饮酒赋诗题壁,并由白居易作《三游洞序》写在洞壁,三游洞就是由此得名的。
又据《宋史·文苑传》记载,宋嘉祐元年冬,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自眉州到汴京,途经夷陵时欣然登陆游洞,赋诗唱和。因此,有“前三游”和“后三游”的说法。他们的赋诗、题刻至今还在。此后,欧阳修、黄庭坚、陆游等名家,明清两代的文人墨客都曾相继来寻胜游洞,赋诗题字都镌刻在洞壁上。
2.孔明碑石刻 长江巫峡北岸集仙峰下的孔明碑,上刻“重岩叠峰巫峡”六个遒劲有力的大字,相传为诸葛亮所写。它的下边还有两行大字,一行是“名峰耸秀”,另一行是“巫山十二峰”。中间还有许多模糊难辨的小字,但从其中可以辨认的“嘉靖年”等小字可以看出,碑文很可能是明代时所刻的。
然而多年以来,人们却说那些小字是诸葛亮规劝东吴大将陆逊的文章。据说当年夷陵之战,陆逊追击蜀军到达这里,读到这个碑文,很受感动,就退兵回去了。所以,人们便称它为孔明碑。
孔明碑的历史传说虽然很不可靠,但它却寄托着当地民众对诸葛亮这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深切怀念,同时也显示出古代巫山的能工巧匠们在危岩绝壁上高超的石刻艺术。
3.粉壁墙石刻 奉节县境内的摩崖石刻主要位于号称“夔门天下雄”的瞿塘关峡口一带。在瞿塘关西口南侧白盐山下,有一段岩壁,人称粉壁墙。
从宋朝开始,在光滑如壁,绵延一千多米的石壁上,历代摩崖石刻、碑刻比比皆是,篆隶楷行,四种书体布列一壁。这就是有名的瞿塘峡粉壁墙碑群。它们刻意精工,书家造诣尽显无遗。
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有清代张伯翔所书“瞿塘”两字和刘心源所书“夔门”两字。除此之外,还有明代诗人、翰林博士沈庆在景泰五年所刻七律诗《瞿塘上峡》:
三峡瞿塘据上游,险由天设古今留。
云烟翳树猿揉下,风浪翻江贾客愁。
山势西来开蜀道,水声东去会湘流。
天桥铁柱连环锁,驻节看碑志远游。
4.龙脊石题刻 云阳境内的龙脊石题刻是瞿塘峡中一个奇特景观。
龙脊石是云阳县城南长江之中形如巨龙的一段砂岩石梁。长二百多米,宽十来米,随着夏秋丰水,冬春枯水,石梁或像龙一样潜在江中,或露出龙脊在碧水中戏耍,所以称它为龙脊石。
龙脊石上的诗文题刻将各代书法与镌刻汇集在这里,是古代各个历史时期保留至今的难得一见的艺术宝库,从中可窥见近千年来历代各阶层人士的生活面貌和思想状态以及当时的乡风民俗。
5.白鹤梁石刻 涪陵境内的白鹤梁石刻是长江中上游著名的水文古迹。石梁上布满了石刻文字、佛圣雕像和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石鱼。其中一条石梁上,用鱼眼作为最枯水位的标志,与现代的水位零点相当。
白鹤梁石刻题记共有三万多字的水文记录,对长江水位变化、枯落程度的考证以及探索长江上游枯水的发生和水量变化的规律,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古代水文资料和科学依据。由此它引起国内外科技界的关注,被誉为世界稀有的“最古老的水文站”。
白鹤梁除了石鱼以外,还有历代骚人墨客如黄庭坚、王士祯等人的题刻。白鹤梁集文化、科学、艺术之精粹,因此有水下碑林之称。
(二)摩崖造像
瞿塘关摩崖造像虽不像摩崖石刻那样分布广泛,但它的内容丰富,年代久远,特别是它所体现的宗教主题和高超技艺,为研究宗教对当时人们的信念和生活的影响,以及艺术创作的水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瞿塘关摩崖造像的年代看,上自唐代,下至清末,历史跨度很大。如忠县境内的临江岩摩崖造像、龙滩河摩崖造像分别凿于唐代中、晚期。临江岩摩崖造像是瞿塘关最早的摩崖造像。
瞿塘关摩崖造像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庞大、凿刻最集中、表现最典型、影响力最大的是重庆市境内的大足石刻。
在大足石刻现存造像中,最早的是唐高宗永徽和乾封年间的尖子山摩崖造像。尖子山摩崖造像在唐末有较大发展,经五代至南宋达到鼎盛,现存作品中,宋代造像占总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当今学术界大多认为山西云冈石窟是早期代表,河南龙门石窟为中期代表,大足石刻为晚期代表。从时代的代表性而言,大足石刻就是我国的三大石刻之一。
大足石刻内容非常丰富,不仅有佛教造像,还有体系完整的道教造像和石窟造像中十分罕见的纯“儒教”造像,加上历史人物造像,共六万尊。伴随造像出现的各种经文、傍题、颂词、记事的石刻铭文达十五多万字。
大足石刻纵贯一千多年,造像精美,完好率高,多棱镜般地折射出历史长河中的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的大足石刻是在我国石窟造像走向衰落之际而崛起的摩崖造像群,它把我国石刻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古代大足石刻造像分布在四十多处。其中以北山、宝顶山摩崖造像最集中,规模最大,艺术最精湛,内容最丰富。
大足石刻在延续两千多年的庞大石窟家族中,虽然诞生较晚,却显示了超乎前辈的成熟性。它表现义理准确且系统,涉猎社会生活面广阔,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它的创造性具有里程碑意义。
(三)碑刻文化
碑刻是瞿塘关最常见的一种历史文化形态。碑刻比摩崖石刻分布更广泛,内容更丰富,年代更久远,历史跨度更大,在历史、文学、艺术等多方面都有十分宝贵的研究价值。
湖北当阳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名胜古迹很多,其中就有大量碑刻。玉泉寺有唐代画家吴道子画的观音像及历代诗文等数十通碑刻,其中大通禅师碑是湖北境内第一大唐碑。关陵有数以百计的明清两代名人碑刻,其中最珍贵的有关云长圣像碑和明代文学家袁宏道、袁中道撰写的诗文碑记。
瞿塘关附近最集中、最有名的是三游洞碑刻和黄陵庙碑刻。三游洞风景秀丽,历史悠久,洞内外现存有石刻、碑刻一百多件,不少诗文为传世佳作。
黄陵庙碑刻同三游洞碑刻一样名闻千古。黄陵庙相传是春秋时为纪念神牛助禹开江所建。三国时,诸葛亮由水路入蜀,路过这里见庙破败,就主持重修,并亲自撰写了《黄牛庙记》,刻在六棱石碑上。
碑记上写道:
惜乎!庙貌废去,使人太息。神有功助禹开江。不事凿斧,顺济舟航,当庙会兹土。仆复而兴之,再建其庙貌,目之曰黄牛庙,以显神功。
黄陵庙至今保存的各种历代碑刻近百通。从时代看,它上自汉代,下至清朝;从碑形看,有六棱石幢、穿孔圭碑与二龙戏珠帽碑,还有附础七寸碑;从碑的性质与内容看,更是丰富多彩,有歌功颂德的功德碑,有刻乡规民约的诫碑,有写景状物的诗碑,更有修缮庙宇的记事碑,还有记录长江洪水与治理情况的水文碑。碑文体裁,诗、词、散文应有尽有,书法则兼具隶楷行草。
秭归和原属秭归的兴山名胜古迹有很多,诗文碑刻也多。其中最集中、最著名的无疑是屈原庙、屈原祠和昭君宅的碑刻,内容主要是赞颂、缅怀屈原和昭君。
奉节县境内的碑刻,在白帝城最多。现陈列有八十多通碑碣,分为东碑林和西碑林。保存至今的碑碣,上自隋唐,下至民国,各代都有,是研究地方史的极好资料。碑文字体篆、隶、楷、行、草等无体不备,风格各异。
其中,《金轮寺舍利塔碑》《龙山公墓志碑》《加号大成碑》《吊何承光诗碑》《凤凰碑》《竹叶诗碑》等,文采书法都是上乘,不失为珍贵的艺术品。此外,在奉节城太白岩下高笋塘西山碑亭内,保存有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的撰题《西山碑记》。
云阳境内的碑刻主要集中在张桓侯庙。张桓侯庙内各处陈列的碑碣石刻共有两百多通,从汉唐起,直至明清,其中不少是存世精品,所以该庙有“文藻胜地”的美称。
陈列在障川阁内的《出师表》,因为它的刻、书、写都好,被世人誉为“三绝”。
涪陵境内的中华易园也有不少有名的碑刻。涪陵对岸黄旗山北山坪南麓的北岩,是八百多年前北宋理学家程颐精心注释《易经》的地方。南宋绍兴六年,涪州牧李瞻在这里建了程子祠,并塑程颐像崇祀。从此,名人学者频频来访,题碑刻壁,留下许多遗迹。
涪陵彭水是革命老区,彭水境内存有德政碑和红军渡石刻,那是人民为缅怀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贺龙早期革命活动及其领导下的红军的革命战斗历程而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