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066300000004

第4章 舞龙制作及表演

舞龙是一种大型的团体性的习俗活动。从龙的制作到舞龙队的组织,再到现场表演以及表演后的道具处置等,是一个参与者众多、程序颇为繁琐的活动。

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舞龙也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样式,主要有龙灯、布龙、香火龙、百叶龙、灯笼龙、板凳龙等。

(一)龙灯

龙灯也称“火龙”,这是流行最为广泛的一种龙舞。这种龙由篾竹扎成龙首、龙身、龙尾,上面糊纸,再画上色彩。

龙身有许多节,节数可多可少,但必须是单数。节日中点燃蜡烛,有的地方不点蜡烛,而是用桐油、棉纱或灯草做成的油捻。这种油捻能燃烧很持久,龙灯舞动时五光十色,始终不会熄灭。

下面装有供舞者手持的木柄,龙前还有一人手举红色绸珠指挥龙舞。如广东阳江的《鲤鱼化龙》,灵活奇巧,善于变幻,舞龙手身着可开可合的鲤鱼皮,观众起先看到的是一条条戏水之鱼,可随着明快的乐曲突然一变,鱼儿成龙,然后一条口中喷火的鲤鱼跃过龙身,象征“鲤鱼跳龙门”之意。

有的地方闹元宵,各路龙灯汇集竟达百余条,队伍长达一两千米。每条龙灯队伍还伴有锣鼓,甚为壮观。

“舞龙灯”是瑶族人民逢年过节时十分喜欢的舞蹈,以祈求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尤其在大旱之年,更要组织举行盛大的舞龙灯活动,盼望天降甘露,以保好收成。

出于对龙的崇拜和信仰,舞龙灯一直在瑶族人民的心目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所以,舞龙灯在瑶寨广泛流传,经久不衰。

瑶族民间曾有这样一段传说:在很久以前,瑶民世代在高山峻岭的山坡地开荒,刀耕火种,种出了各种作物。但经常受到毒虫、野兽的糟蹋损害,甚至连人们的生命也受到极大的威胁。

“龙宫大帝”为了给人间消灾除害,于是化身成一条色彩斑斓的巨龙,在山岭上空翻滚游动,浓雾滚滚,并放射出五颜六色的光芒,发出隆隆的巨大响声,久久地在山间回荡着……

从此之后,害虫、野兽再也没有出现,获得了好收成,人们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人们为了感谢龙宫大帝的恩德,就用篾扎纸糊成一节节的龙灯,点燃灯火,举着龙灯欢快地起舞。此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每次举行舞龙灯时,首先要举行请龙仪式:众人举着已扎制好的龙灯,一齐到溪、河边,面对河流,洒酒点烛、烧香化纸后,再到土地神位处,点烛、烧香化纸,拜求土地神灵允许舞龙灯。然后,才开始串村过寨,从年头一开始,至元宵节通宵达旦地进行表演活动。

舞龙活动结束前,要举行送龙仪式:由舞龙者举着龙灯又回到河边,面对河水,洒酒点烛,烧香化纸,同时将经灯点燃烧掉,以示送龙归海。

龙灯由龙珠灯1个、龙头灯1个、龙身灯7个至9个、龙尾灯1个组成,另加鱼灯2个,牌灯4个,共18人组成龙队。每人手举一灯,按次序排列:龙珠灯在前引龙,龙头灯随着龙珠灯的晃动方向追逐;龙身灯一个接一个跟随着龙头灯走动和左右、上下晃动;龙尾灯紧跟在最后,不断地摆动;两个鱼灯随着龙的滚动,在两旁衬托配合自由地游动;4个牌灯分别在表演场地的边沿4个方位站立,不参与舞动。

龙灯表演时,根据场地的条件,每套动作可舞两个方位,多数是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转动做完一套动作后,便可以接着舞第二套动作,直至舞完为止。

舞龙灯以鼓、钹、京锣、云锣等乐器伴奏,有时也可加入一支或两支唢呐,跟着击乐吹奏一些瑶族的曲调。在表演中,按舞龙动作的舞动状况,默契配合,最后进入高潮。

龙灯的制作精致,用篾扎成型,表面再用各色纸糊贴出一些瑶族花边、花纹图案。每个龙珠、龙身灯,都制扎有8个风耳,舞动起来能自行转动,灵活、轻巧。每个灯内还可以点燃灯火,夜间舞动时,龙灯迎风转动,人走灯移,五彩缤纷,宛如游龙,别具特色。

(二)布龙

布龙也称“彩龙”。制作布龙,工艺复杂,要掌握编、插、织、嵌、镶、缠、挂、剔等10多种技巧,共有200多道工序,所需的材料达100余种。

制骨架的竹片、竹篾,要选择不易虫蛀的毛竹,制作龙衣的布料,要选择质地最牢固的,用以印染龙鳞等的染料,也要用最上乘的产品。

布龙能否制作得传神、逼真,很大部分体现在龙头,龙头是布龙制作的关键部位。从编扎龙头骨架,到制作龙角、耳朵、眼睛、牙齿、舌头,道道工艺,要十分尽心才行。

舞布龙主要在白天表演,节日中不点燃蜡烛,所以表演时腾飞欢跃,好似江海波翻浪涌,气势非凡雄伟,别有一格。舞龙时,循势连贯表现巨龙盘旋欢腾,动作非常复杂。

舞布龙主要分形、舞、曲三部分。形,以彩色布为主要原料,配以竹、木等辅助材料,制成逼真,威武雄壮的布龙。

舞,舞龙队员运用滚、翻、伸、跳等全身动作,舞出龙腾云驾雾、翻江倒海的动态,展示出龙灵活、气吞山河搏击长空的雄姿,反映了人类勇敢拼搏的豪迈气概。

曲,有龙歌和伴奏音乐。节奏运用或缓慢、或激越、或如夜雨定叶、或如微风摇曳。描绘出龙由静到动,由开始、高潮,到结尾全过程。

现在,舞龙已成了人们表现幸福生活,逢年过节大家欢乐的一种文化活动形式,促进了人们对我国传统的舞龙文化的认知。

(三)香火龙

香火龙流传已久,在湖南汝城县志早有记载。据传,汝城香火龙最早起源于祀龙止雨、祀龙止水,其形象主要来源于当地寺庙中有关龙的壁画和雕塑。

香火龙的制作材料,以当地所产的稻草、棕叶、楠竹、向日葵杆、特制的龙香为主,所用工艺也是当地传统的扎制工艺。

舞香火龙的招龙仪式,在每年正月的元宵节前后夜间进行。火龙有圆龙、扁龙,还有特制的磺龙,长度分为7拱、9拱、11拱等,最高4米多,最矮也有3米。其制作材料简单、制作工艺精巧、工艺流程复杂、造型威武、气势恢宏,展演程序清晰、香火明丽、气氛热烈、场景壮观、群众参与性强,具有典型的地域标志性文化。

表演香火龙时,必有两龙,即母龙和子龙;两狮,即母狮和子狮陪随而舞,一狮在龙前引路,一狮在龙尾跟随。

香火龙的全身用竹子和稻草扎成。母龙长度一般为7节,子龙长度一般为5节,用当地特制的大约为半米长的“罗汉香”插满龙的全身。

当夜幕降临时,以土炮3响为号,鼓锣管弦乐器、花炮齐鸣,众人手持火把点燃龙身全部香火,抬龙出游,情景十分壮观。

香火龙的表演程序是:翻滚、喷水、沉海底、跳跃、吞食、睡眠等动作。沉海底和吞食表演技巧上难度较高。引路和尾随的两头狮子,除各自做翻滚跳跃的动作外,还做些引龙和随龙护驾的动作。

民间舞香火龙常在虫灾发生时举行,点燃的香火插在龙身上,点点火光组成了一条光闪闪的龙在夜空邀游。虫萤追逐龙身的点点火光飞来,香火龙穿过街巷,舞至田边地头,飞虫追逐香火,越集越多。突然,舞龙队伍在水塘边停下,猛地将草龙连头带尾,深深扎入水中,水淹没了龙,也淹没了飞扑香火的虫群。

香火龙在除害虫这一点上,较其它形式的舞龙有更高的实用价值。

汝城的香火龙,是一种造型威武、结构精美、技艺精湛、场景壮观、气氛热烈、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综合艺术活动。

汝城香火龙的制作很讲究,先用稻草扎成长数百米、直径0.04米粗细的“赵公鞭”待用。按照设计图分节,依次用赵公鞭扎成龙头,龙颈、龙身,龙尾,再在规定位置扎上龙足、龙爪和龙脊。龙头结构复杂精美,先生角,次生嘴,依次是龙须、龙眼、龙耳、龙牙、龙鼻、鼻须、龙额、龙珠。环环紧扣,形成整体。

待各部分扎成后,沿水平方向于龙身两侧插龙香,每隔0.02米插一支龙香于“赵公鞭”上,用细篾片连接形成连线。每支龙香长0.6米,按造型插遍龙香,包括插成龙鳞,需龙香40000支左右,密密匝匝,十分壮美。

插好龙香后,在祖祠前将每一节构件用竹竿绳索连接好,装上抬杆,非常好看。

等到舞龙的当天晚上,待数十声三眼炮响彻夜空,前来观龙的人们成群结队从各家各户赶来。在“龙灯会”的组织和指挥下,男女老少纷纷持松明火把,给香龙和双狮、双鱼生肖吉祥物都点上火,加上几十盏红光闪闪的龙灯,一片珠光宝气。

火光到处,红光闪闪,场面热烈壮观。龙灯会长一声令下,20支三眼炮争先轰响,接着鼓乐喧天,鞭炮齐鸣,100多位青壮年头顶草帽,身穿防火衣一齐上阵。舞龙头每8人一组,其余每两人一扛,刹时间将一条很重的香火龙抬起来,舞起来。

先绕宗祠大门旋转三周,一旋一拜,三拜后沿村内主道和村边游走。特别在水田边,天幕黝黑,香火龙将万点火光倒映水中,既雄壮,又轻盈,阵阵香烟随风飘动,整条香火龙就像在腾云驾雾。

汝城舞香火龙有一套完整的程序:舞之前要到祠堂举行祭祖仪式,设案、焚香、作揖、施叩礼,这时村民们一脸虔诚,绝无一点嘈杂嬉闹声。

仪式过后,将龙抬起,在祖祠前叩首三次,方可“舞龙”,沿街的人家要燃放爆竹,谓之“接龙”。按规定的路线舞过后,又回到祖祠前,龙首居中,盘成3圈,村民扯香后,即烧龙谓“化龙”、“龙归天”。第二天清晨将龙灰倒入溪流中,寓“龙归大海”之意。

千百年来,汝城人民以村为单位,年年都有舞龙的盛会,各村都有一整套的相关器具、一整套的锣鼓点子和唢呐牌子,大势相同,却各具特色、丰富多彩。

2008年6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汝城县“香火龙”榜上有名。

(四)百叶龙

“百叶龙”发源并流传于浙江长兴县林城镇一带,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

最初,长兴百叶龙是以纸扎的花篮和花瓶为基本道具,主要在春节元宵期间的灯会上亮相。清朝道光后期,民间艺人对其制作工艺进行改进,突出了表演时的变形:把“聚宝盆”改为“龙头”,“荷花灯”变“龙身”,“蝙蝠灯”变成“龙尾”,“寿桃灯”变“龙珠”,使原来一览无余的“花龙灯”变成了“进门是花灯,出门是龙灯”的“化龙灯”。

再后来,道具中的“九连灯”又改成片片荷花瓣,再由9片花瓣围成一朵大荷花,几百片荷花瓣组成龙身,使百叶龙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进一步得到提升。

百叶龙,顾名思义,由百叶构成。而此叶却非一般的树叶,乃是一瓣瓣荷花的粉红花瓣。

百叶龙的主要特点就是整条龙既是龙身,又是荷花。百叶龙由龙头、龙身、龙尾组成。在制作龙头时,先用金属丝或竹片做出龙头骨架,再用桃花纸糊面,纸糊彩绘后,用荷花做出龙颈,接着用线制成龙须。

制作龙的眼睛难度很大,不但要使龙眼有神,且开闭自如,眼珠又要能转动。由于龙眼的“点睛”作用,百叶龙静则睡态可掬,动则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即使整条龙呼啸而来,也不会有凶猛的感觉,而是让人感受它的活泼可爱。

龙身是主体部分,由81朵荷花分9段连接组成,每段有9朵荷花,每朵由63片布制成的花瓣叠成,荷花花瓣代表龙鳞,龙鳞共900多片,龙身共长16米。

制作龙尾的巧妙在于,要做出可以张合的蝙蝠状骨架,纸糊彩绘后固定在木杆的一端。双翅张开时为蝙蝠,合拢时即为龙尾。

现今的百叶龙在表演时,荷花能在瞬间突变成龙是其最显著的特点。它将我国传统的舞龙转化成龙舞,通过“湖水荡漾”、“荷叶摆动”、“荷花盛开”、“彩蝶扑飞”、“荷花变龙”、“蛟龙嬉戏”、“龙变荷花”等动作和情节,完成一个完美的舞蹈过程,展示出江南水乡的绝美意境,堪称“江南一绝”。

与古朴刚劲、粗犷豪放的我国北方龙舞相比,在江南水乡里诞生的百叶龙以造型轻巧精致、外形秀丽见长。它在表演风格上讲究构图维美,动作轻灵典雅,气氛活泼灵巧。

百叶龙盛传百年之久,依然为人民所喜爱,这与百叶龙几代的工艺造型民间艺术传人的不懈探索是分不开的。几十年来,民间艺人在百叶龙的制作工艺上不断改进,不断完善。

现在的百叶龙不仅舞动时越来越轻巧,而且造型更逼真,色彩更绚丽,组合更加完美。

2006年6月10日,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百叶龙被批准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灯笼龙

灯笼龙又叫“灯龙”,此种龙大都盛行在土家族聚居的集镇。

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三出灯,十五结束。灯龙由9节组成,意为老龙被斩为9段。龙头用竹条扎成架子,糊上白色清明纸,涂上各种颜色,形态逼真,有角、有嘴、有眼、有胡须。

龙身各节用细篾扎成圆筒形,外糊清明纸。龙尾亦扎成鱼尾形,用红布带将龙头、龙身、龙尾连接起来,并在龙头、龙身、龙尾各节内点一蜡烛灯,似为灯笼。

舞灯龙时非常热闹,前有2对至4对排灯开道,标明此灯龙是哪个村寨或街道的巨龙,排灯后还有鱼、虾和蚌壳、灯笼等,在锣鼓、号角声中晃头摆尾,畅游各街头巷尾。

玩灯龙的动作有“黄龙下海”、“金龙抱柱”、“二龙抢宝”、“老龙翻身”、“金龙过海”等。灯龙所到之处,鞭炮不断,烟花弥漫,围观者水泄不通。

有的人家为了迎接灯龙进屋,门前排列着大花筒鞭炮36对,鞭炮数万响,胆大者进院一试。灯龙进入院内,四周门外的花筒炮、鞭炮腾空爆炸,焰花四起。此时,除灯龙各节有灯光外,其它灯光全熄。灯龙在鞭炮与焰火余光中飞舞,十分壮观。

舞灯龙者,大多赤膊绑腿,与巨龙翻腾融为一体。灯不熄,龙不停,鞭炮不断。一旦灯龙口中喷水,主人便拉着龙须挂彩披红,用上等佳肴款待舞龙队伍。

如果舞龙者胆小,怕焰花、鞭炮,到门前没龙抬头敬礼则退场,就得不到主人的彩绸,品尝不到上等佳肴。所以,舞灯龙者,都是眼快手快舞技高强的能手。灯龙进院,尽管焰火横飞,都烧不着龙身和人体。舞技不强者,也有舞着巨龙进院,光着竹圈出院的情形。

灯龙玩至农历正月十五结束,从正月十三至十五是烧龙日。烧龙,是在溪河边或有水的沟边进行,烧龙时,把龙放在地上,众人把事先准备的花筒炮、烟花和鞭炮等火花直对龙身喷去。待龙燃烧完后,众人“啊”声连天,尽兴跳跃一阵,将灯龙残骸送入水中,浇水冲去,意为“送龙归海”。

(六)瑞安布龙

瑞安的舞龙历史久远,可以追溯至宋代。瑞安风行的舞龙有布龙、鱼龙、板凳龙……其中以布龙为多数,它归属武龙。

布龙制作很是讲究,由龙头、龙尾与龙身组成。龙头用竹篾或者细铁丝扎成扇骨子,外表糊上纸,再装扮成骆驼脸、鹿角、牛耳、虎眼、狮鼻,下巴还配上长长的龙须;龙尾也用竹篾为架外糊彩纸,状似带有尾鳍的金鱼尾;龙身是由很多节竹篾扎成的篓状体组成的,中间可插烛,俗称“龙档”。

每节之间保持一米多的距离,上边蒙上绘着彩色斑纹与鳞甲并用白布镶边的龙布,民间称“龙被”。把龙头、龙尾与龙身结合起来,即成一条栩栩如生的彩龙。

9节龙全长20多米。除此之外还有龙珠。它虽不起眼,但是很关键,舞龙表演的全过程都是盘绕着龙珠而动。龙珠是用细竹篾扎成一个球体,中空可插烛炬,外面蒙上一块红绸,似一颗赤红的彩球,并镶上木柄,由一人操作。

一支舞龙队由舞蹈与音乐两部分人员组成。舞龙人员按龙档计较,每档一人外加执龙珠一人,如10档龙则需11人。乐队也要看使用的乐器的多少,一般使用鼓锣、钹等打击乐器的,有6人便可。此外还有参龙、执旗等总共20余人。

在龙队的诸脚色中,执龙头、龙尾与龙珠的三脚色甚为重要,舞龙头的要力气大、跳患上动、举患上高;执龙尾的要机警,配合龙头,做到首尾呼应;使龙珠者是领头人,要在蹿、蹲动作中见长。

舞龙者都是男性,因为舞龙会使身体的力量耗损大,跳跃动作多,常从人身上跨过,女性不宜;龙寄意为阳,历史上有“龙生九子”,这与舞龙者9人偶合,9位舞者正似9位龙子,在龙腹下嬉戏、玩耍、欢腾。

旧时,民间龙队舞龙前还要进行一定的仪式,“龙”一般要放置在龙王庙,也有放于其它古刹的,出行前先在庙中行“起香”式,一般在早上六七时进行。开始祭龙、净龙、开桂圆,由参龙师长教师致词,时间可长可短,全凭参龙者的程度与现场情形而定。

参龙师长一边儿击鼓,一边儿唱参龙词,参龙词都用四句七言韵文,用方言押韵。其内部实质意义大部分是称道龙的英武、好事与希求龙神保佑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舞龙,各地风俗不一,各有特色。布龙首要偏重于花腔技法,民间叫“掉头”,瑞安最多见的有见面礼、龙穿门、龙缠柱、龙衔尾、龙穿花、潜龙、盘龙、两头顺、龙障壁、倒穿抽、龙打滚、龙抢珠、二头运等30多个。

舞龙的乐队所使用的乐器,首要是锣、鼓、钹、小沙锣等打击乐,但有的也还有响嘁等其它乐器。舞龙也有其经常使用的词调,如:《慢长锤》“呛一乞一患上一乞,呛一乞一患上一乞”;《快长锤》“呛乞、患上乞,呛乞、患上乞(快速)”;《吃紧风》“关乞、关乞、关乞(连续急剧)”;还有《将军事命令》用响嘁伴奏。

舞龙很具有观赏性。龙,在一阵欢畅的鼓锣声中进场,一条金碧辉煌、栩栩如生的彩龙,在龙珠的指导下蜿蜒而出,绕场一周。跟着龙珠的举起,遽然抬头回头,遽然左右翻滚,场外鞭炮齐鸣,鼓锣声、喝彩声迭起。

龙如果在《将军事命令》的乐曲伴奏声中,会追着一颗红色宝珠,时而翻滚,时而回旋,忽而腾空跃起,气焰磅礴地翻腾,扶风云而雷霆万钧;忽而俯冲下扑如破波入水,翻江倒海,激起惊涛万顷;忽而摆尾嬉戏,轻捷矫逸地蜿蜒,晃头摆尾而婀娜多姿。

表演者不断地做着跪、卧、伸、扭、屈、扑、跳的动作,把一条巨龙的跃、滚、游、盘、翻、戏的动作表演得活灵活现。

如果双龙齐舞,则更为精彩。两龙来回穿梭、双龙彼此绞花或者双龙抢珠、双龙戏水等,排场更热闹,好像在汹涌澎湃的浪潮中翻滚,在闪电雷鸣的云雾里狂舞。精彩热闹的情景,还有龙队出乡巡演。届时,前有灯笼、火把、火铳、长号开路,后有五彩缤纷的旌旗、仪仗和乐队拥随。长长龙队异彩纷呈,或者穿村绕庄,或者越野过桥。尤其在黑夜,龙队上灯后,那华光闪烁,在河水中反照,流光溢彩,蔚为壮观。龙队所到的地方鼓锣喧天、鞭炮震地,一片灯烛辉煌,人群沸腾的场面。

当龙队在村中拜年访问演出时,挨家挨户地到乡村居民家去贺喜、祈福,各户的正堂中摆设着礼品,迎接龙灯的到来。

按民间习俗,舞龙也是为了“讨彩”。每一年,当龙灯到来每个人都很开心,谁家如有不孕媳妇,或者要求“早生贵子”,龙灯在演出中还会耍个出格的“花腔”,将龙身缩短,令一个小孩子骑在上边,在堂前绕行一周,谓之“吉祥物送子”。

龙与吉祥物同属灵物,那缩短的龙身正象征吉祥物。

(七)烧火龙

烧火龙又叫“舞火龙”,是流传于广东丰顺一带的独特的民间传统项目,一般在春节和元宵夜举行。

烧火龙由烧火树、烧禹门、烧火龙组成,至今有300多年历史。

“埔寨火龙”由铁丝、竹料、纸等扎成,绘上鳞、角、爪,龙首至龙尾长达数十米。在龙身上安装烟花、炮竹、火箭多达数千枚,龙头、龙尾装的火药更数不胜数。一条火龙由三四十个赤膊青年手擎,加上鼓乐手、龙虾、金鱼等人,整个队伍达200多人。

关于烧火龙,民间流传着许多故事。传说很久以前,丰顺一带来了条火龙,混身喷火,兴妖作怪。从此,土地干裂,禾苗枯死,农民心焦如焚。

这时,一对年轻夫妻挺身而出,带领大家凿山引水。然而,水通了,火龙又来了,它张开血口,喷出烈火,烧死年轻夫妇,烤干了水的源头。

年轻夫妇留下一个男孩叫张共,他继承父志,到峨眉山求仙学法。3年后归来,与恶龙苦战3天3夜,用神火将恶龙烧死在洞里,他自己也力竭身亡。从此,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当地人民为纪念张共,庆祝丰收,每年元宵之夜要举行烧龙活动。年复一年,形成风俗。

烧火龙的“火龙”,是用纸扎成的,长15米至20米,四周扎满五颜六色的鞭炮。起舞前,先燃响鞭炮,以引龙出海。然后一队赤膊袒胸和举着火棍的舞火龙者,随着快速的锣鼓声在场上快跑,反复三次,名叫“请龙”。

接着,火龙出场了,它在场上绕着大圈子,先从龙嘴中喷出火来,然后,龙身上扎着的鞭炮被点燃了,从头至尾,火光四射,霹雳连声。巨大的龙身就在烟火和爆响的包围之中,上下翻飞,左右腾舞,煞是好看。

此时,预先准备在场上的烟花架,朝天射出串串烟花,五彩缤纷,璀璨夺目,从而把舞火龙推向高潮。

整个活动持续10多分钟,待烟火熄灭,火龙也被烧掉了。而舞火龙者的胳膊上、胸脯上灼起一个个血泡,以血泡最多者为“吉利”。

“烧烟架”是火龙表演的一个项目。把安装好的烟架,竖起在广场适当的地方,由下向上顺托次燃放。同样是用“老鼠游梁”击中引火线,在爆竹声中,第一托飞下一条“蜈蚣”,一位勇士立即抓住它的头部,蜈蚣一边吐珠和放出艳彩,一边不停地飞舞。

第二托上飞降一条口吐火光的小龙,又名软龙,一勇士立即抓住它的龙头。小龙就一边放出灿烂的火花,一边在不停地轻柔地腾舞。第三托上就放燃着口吐金珠的大鲤鱼,接着散下一群小鲤鱼。

第四托是“菊盆”。五光十色的火花在旋转,像一盆盛开的菊花。第五托“轮船”。在金色的火花中乘风破浪向前进。第六托“对联”。第七托“珠灯”。

第八托“花篮串”。第九托“箭担”。第十托“大箭桶”。第十一托“大珠盘”气火树银花,金光溢彩,变化万千,如像群星倾泻,火蛇凌空,时如像金色的瀑布落“九天”。

特别是最后的“大箭桶”转动时,叫“雪花盖顶”漫天雪花飘落,“大盘珠”万箭齐发,长空溢彩,天地间浑成一体,这就是,“临火金光迎新岁,瑞雪漫天兆丰年。”

舞火龙也是广东省的大路边镇与星子镇中秋节的传统习俗。据说,舞了火龙后村子可以逢吉避凶,风调雨顺。

从中秋节起,连续三天,大路边镇与星子镇都会舞火龙,特别是最后一天,舞火龙会达到高潮:一条条的火龙走街串巷,给各家各户带来好运气,然后聚集到镇中心,集中舞蹈。

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携带鞭炮等候火龙的到来。旁观者用鞭炮往赤膊的舞龙者身上丢过去,鞭炮在年轻人的身上炸开。但是勇敢的舞龙者却不在意,而且欢迎你这样。只要鞭炮不停,火龙就会不停地舞下去。

第二天的白天,你走过大路边镇与星子镇,可以看到带着一身伤口的年轻人,他们用红药水涂在伤口上,而在他们的脸上却呈现出一副自豪的神情。据说,红药水涂得越多,来年的生活越红火,运气越旺。

(八)板凳龙

板凳龙是一种舞龙运动。相传源于汉代,由“舞龙求雨”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

相传,在很久以前,遇上了大旱,东海的一条水龙不顾一切跃出水面,下了一场大雨,但水龙由于违反了天规,被剁成一段一段,撒向人间。

人们把龙体放在板凳上,并把它连接起来,人们称之为板凳龙。人们不分昼夜地奔走相告,希望它能活下来,舞板凳龙的习俗也由此产生。

关于板凳龙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从前,湖南祁东某地有个叫刘牛的农夫。刘牛家里很贫苦,50岁才娶亲,先后生了两个儿子,不久老婆就去世了。刘牛只好辛辛苦苦地拉扯着两个小孩生活。

刘牛的两个儿子不到十二三岁时,刘牛病倒了,十天半月起不得身,两个儿子守着父亲床前哭哭啼啼。

刘牛抚着着两个儿子,流着眼泪说:“儿呀,父亲没能力把你抚养大了,父亲有罪哩。”

两个儿子听了,哭得就更伤心了:父亲病倒了,他们没能给父亲做点好吃的,没能给父亲买上一剂药。他们只晓得哭喊:“父亲呀,你不能离开我们。”

刘牛说:“父亲只有一个要求,父亲平生最爱看龙,若是别人办喜事舞龙时,你俩能扶我去窗口边饱饱眼福,父亲死了就满足了。”

两个儿子听父亲这么说,心里急得很。他们只好天天站在窗口边,盼望着富人家舞龙来。可是一天又一天,哪有龙的影子!父亲的病却一天天地重了,眼看就要不行了,两个儿子急得直跺脚板。

两兄弟急中生智,突然想出了一个好方法:他俩试着举起板凳当龙耍,一个做龙头,一个做龙尾,在父亲床前舞动起来。兄弟俩舞得真好,舞的生龙活现,惹得父亲开心地笑了。

父亲说:“好孩子,父亲看到龙了,这比富豪人家做的龙还好,这是一条多好看的板凳龙啊。”说着,父亲闭上了眼睛,嘴角边还留下一丝笑容。

从此,耍板凳龙成为当地的一种习俗。祁东、祁阳一带,每当逢年过节,民间都要耍一耍板凳龙。这古老的节目,直到今天还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板凳龙还有“干龙”、“湿龙”之分,干龙多为娱乐,湿龙则为求雨。龙到之处,百姓必泼水助威,舞者一身透湿。

板凳龙有多种式样的耍法,其中有独凳龙。一条家用普通花条板凳饰以彩龙,可由2人至3人舞。一人玩时,两手分别执前后腿。两人玩时,一人执前两腿,另一人执后两腿。3人玩时,前两人各以侧手执一腿,后一人双手执两腿。舞动时按照规定套路,合着鼓点,有规律、有节奏地舞出各种花样。

还有多凳龙,每人各举一凳。前一名示龙头,后一名示龙尾,其余为龙身。另由两人举宝珠逗引龙行进,数人协调行动,节节相随,时起时落,穿来摆去。

有时,一条龙从头至尾,要用80多条板凳相连,板与板之间用一木棍相连,每一个木棍有一人拿着,每条板凳上都扎着花灯以替代龙体,花灯上都画了自己喜欢的花草、树、鸟等图案。

由于每只花灯都按自己的喜好所画,为此80多只花灯的图案竟各不相同,甚至五六条龙走在一起也找不出相同的图案。

到了夜晚,花灯内点燃烛光,形成一条长长的灯。有篾扎板凳龙,即用竹篾扎成龙形置于板凳之上,以木脚示龙爪,造型逼真。耍板凳龙又分两种舞式,一为独凳龙,一为9节龙,即由9个板凳相接。

耍独凳龙时,将板凳翻过来四脚朝天,一人出右手一人出左手合抓一头,第三人双手抓住另一头的两只脚。耍起来时,要求头尾相顾,配合协调。当头高时尾要随低,头向左尾则随向右摆。头往上引,耍尾者松手换位。舞龙尾的角色必须由步法灵,速度快,眼力好的角色担任。舞龙头的两人要求身高一致。

耍9节龙,由9个长凳组成,第一节为龙头,第九节为龙尾,其余为龙身。龙头在耍宝人的带领下,时起时落,穿来拐去,活像出水蛟龙。整条龙要求配合默契,节节相随。

板凳龙动作有“二龙抢宝”、“黄龙穿花”、“二龙戏水”、“金蝉脱壳”、“黄龙盘身”等。

板凳龙中,较为有名的一个分支是江苏兴化沙沟的民间板凳龙。沙沟板凳龙源自明末清初的东岳庙会,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沙沟板凳龙已被列入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浙江金华东阳和浦江、永康、义乌、兰溪、磐安以及重庆市的巴县等地,也有舞板凳龙的习俗。

(九)奉化布龙

奉化布龙因起源于奉化而得名,是全国很有影响的代表性龙舞之一。

奉化布龙由敬神、请神、娱神,逐步演变成为富有特色的民间舞蹈,其舞姿优美、风格独特,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迄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古典舞。

奉化山川秀丽,有很多山涧渊潭。旧时,人们把这些深潭视为龙的隐身之处,称为龙潭。又把生长于潭中的蛇、鳗、蛙等水生动物视为龙的化身,尊称为龙王。每当干旱,田地龟裂,禾苗枯萎之时,农民们就敲锣打鼓,成群结队去龙潭祈祷,向龙王求雨,待到旱情解除,又把它送回原潭,这成了定规。

奉化的龙舞,到了清末民初之间,已经形成了一套固有的程式,以后更有发展,队伍也有扩大。

舞得活、舞得圆、神态真、套路多、速度快,是奉化布龙的主要艺术特征。奉化布龙的舞姿变化多端,整个舞蹈动作有盘、滚、游、翻、跳、戏等40多个套路和小游龙、大游龙、龙钻尾3个过渡动作。

具体舞蹈动作有盘龙、龙抓身、挨背龙、龙搁脚、左右跳、套头龙、龙脱壳、龙翻身、双节龙、背摇船、圆跳龙、满天龙、游龙跳、靠足快龙、弓背龙、龙戏尾、龙出首、快游龙、直伸龙、快跳龙、滚沙龙、大游龙、小游龙和龙钻尾等。

其中,许多不同的跳跃动作和躺在地上滚舞的技巧,都是民间艺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来,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提高和完善。

舞者速度快,调动的幅度也相当大,技艺娴熟,动作干净利落,灵活敏捷,所有的舞蹈动作都在龙的游动中进行,舞动时做到“人紧龙也圆,龙飞人亦舞”“形变龙不停,龙走套路生”。舞得狂,舞得活,龙身圆,形态神。

动作间的衔接和递进十分紧凑,再加以热烈而奔放的锣鼓,只见龙在飞腾,人在翻舞,龙身迎风,呼呼有声,煞似蛟龙出海,令人屏息凝神,目不暇接,确有一种翻江倒海的磅礴气势。

奉化布龙以竹篾制成骨架,又用布料作为龙面、龙肚,故名。奉化布龙在形制上有9节、12节、18节、24节、27节不等,一人持一节。龙身既有龙面布,也有龙肚布,外观优美。12节以上的布龙制做得粗大结实,各节可以点燃红烛,夜间起舞时,五彩斑斓,犹如真龙凌空飞舞。但形体庞大,演出场所受限,唯有9节龙由于节数适中,形象矫美,舞动起来,显得灵活矫健,不择场地。在院子、厅堂随处可舞,深受群众欢迎。

奉化布龙传统套路为一般龙舞所罕见。其中,有的已被用作国家体育舞龙比赛的规定动作,被大江南北的许多龙舞所移植。

1996年,奉化市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即布龙艺术之乡。2005年被浙江省政府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被国家文化部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舞龙的习俗,在海外华人的手中得到了发扬和光大。每逢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和重大庆典活动,他们就会舞起狮子,耍起龙灯,呈现出一片浓浓的东方风俗。

同类推荐
  • 中国传统道德论卷(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中国传统道德论卷(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人生际遇(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人生际遇(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重门天险:居庸关

    重门天险:居庸关

    居庸关,是京北长城沿线上的著名古关城,地势险要,且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居庸关的得失昭示着王朝的兴衰成败,更成为改朝换代的象征。此外,居庸关一带的汉族与关外游牧民族在此交汇,融合成具有居庸关特色的民俗文化。它雄伟的关城及众多的历史遗迹,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大门。
  • 中国神话史

    中国神话史

    本书是中国第一部神话史。中国古代神话,一向以零散不成体系著称,致使我们这个拥有神话资料最丰富的国度,国一度被外国人误解为缺乏神话、乃至没有神话,袁珂先生首次将散落在群籍中的吉光片羽遴选、缀集起来,用简练、通达、优美的文字将从上古迄于明清时代的神话材料,作了纵贯的系统的论述。对少数民族神话则联系汉族神话,作了横向的分类的鸟瞰式介绍,勾勒了中国神话的历史全貌。此外,本书还专章叙述了中国神话研究的历史状况,神话对历代文学的种种影响,等等,材料丰富,剖析透彻。
  • 汉族风俗史(第五卷):清代后期·民国汉族风俗

    汉族风俗史(第五卷):清代后期·民国汉族风俗

    本书作为《汉族风俗史》之第五卷,经过10余年风雨的磨练,现在终于要出版了。
热门推荐
  • 盛世嫡女:多面王爷独宠妃

    盛世嫡女:多面王爷独宠妃

    他是神秘莫测的静远山庄庄主,还是慕容皇朝体弱多病的二皇子?但对于楚筠惜来说,他始终都是那个救了她、护着她、又爱上她的慕容灏。所以,慕容灏,无论你是谁,我楚筠惜都跟定你了。
  • 帝业

    帝业

    权利、天下,帝业之间的尔虞我诈从来不会停止。亲情与爱情,爱情与家国,我们又该如何取舍。如今这一切的是非恩怨都凝在了她的身上。对与错本就没有明确的界限,只是有些事,一旦选择了便再不能回头。也许她不是个好姑娘,但她也没那么坏。
  • 重生之好好当军嫂

    重生之好好当军嫂

    这是一本写着七十年代的爱情故事,军婚如歌。女主是一位重生幸运儿,高敏,从前世的悔恨中回来,然后现在她决定她要好好的爱着这个男人。她要把以前的错误全部给改正过来,她想让自己的身边的人过得更加的好,她不希望自己再像以前一样那么的愚蠢,那么就让我们期待女主的重生归来。场景一“咱当兵的人,就是不一样!”外面还在唱着这首歌。“别这样……”某男一脸羞答答的说。“宝贝…是怎么样啊~”某色女压在某男身上。场景二“你今天说谁好帅!”某男笑得一脸阴谋的说。“没…没谁。”某女一脸苦逼的等着他“进来”场景三“首长,嫂子长得真好看。”“围着训练场跑20圈!”“什么…””50圈!”
  • 暖玉轮回

    暖玉轮回

    一块暖玉引得她从孤女到小姐从小姐到仙尊。一场青梅竹马和前世恋人的苦战。她一身医术可医人一手毒法也可杀人。她为爱奋不顾身也为爱受尽折磨。“仙尊,我们成亲可好?”“不好,我们还是……先谈谈恋爱吧!”漫漫红尘,究竟何为归宿谁为良人?
  • TF之我不完美的梦

    TF之我不完美的梦

    什么!?不完美的梦,没开玩笑吧?没有没有,你来看看就知道了!
  • 我家男神是妖怪

    我家男神是妖怪

    当呆萌少女遇上腹黑男神,当见习捉鬼师遇上千年妖王,一段奇葩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幽兰暗雪再次换网站凑人气作品《我家男神是妖怪》初入江湖,还请大家多关照。
  • 夜少独宠:恶魔,放开我

    夜少独宠:恶魔,放开我

    【全文免费】大家都说他是个禁欲的男人,只有她知道,他其实禁不住!他人前扮演好哥哥的角色,人后却是不折不扣的恶魔,每晚翻窗爬进她的房里。大家都说她刁蛮任性,背着他胡作非为,只有他知道,她其实只想他的疼爱。他是夜氏集团的继承者,操控着一切,无人敢惹,却唯独对这刁蛮任性的小丫头束手无策。
  • 我愿对你付今生

    我愿对你付今生

    我愿对你付今生,付这短暂的一生..........致EXO十二个少年们:我放下了尊严,放下了个性,放下了固执,都只是因为放不下你。脸上的快乐,别人看得到。心里的痛又有谁能感觉到。痛过之后就不会觉得痛了,有的只会是一颗冷漠的心。我想哭,可是我已经不知道该怎么流泪了。在原谅与绝望之间游荡,唯一的感觉是伤!伤!伤!思念一个人的滋味,就象是喝了一杯冰冷的水,然后一滴一滴凝成热泪。我赢了所有人,但却输掉了你。淋过雨的空气,疲倦了的伤心,我记忆里的童话已经慢慢的融化。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失去的东西,其实从来未曾真正地属于你,也不必惋惜。
  • 倾尽繁华,天下第一萌妃

    倾尽繁华,天下第一萌妃

    她明明是强到看不出的地步,却偏偏被误认为废物。认识穿越女,原本以为有了朋友,却来抢自己男人。真是忍无可忍,看她如何对付他们。
  • 绝色掌门:废材小姐

    绝色掌门:废材小姐

    她是21世纪峨眉派的继承人,师傅将掌门之位交与她,奈何师姐嫉妒仇恨毒死了她,穿越来到异世大陆,小身体的主人天赋卓绝,可惜脑子不好使,是个傻子。。。看看她如何替傻子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