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065500000004

第4章 民俗风物

嘉峪关地区自古便属于八百里秦川,在这里,演变出了一支流行于全国各地的秦腔。秦腔素有吹火、变脸、顶灯、打碗、鞭扫灯花、踩跷、牙技、尸吊八种传统绝技,让人叹为观止,拍案叫绝。

嘉峪关地处河西走廊最西端,西域文化和中原文明在这里交相辉映,反映古代将是征战沙场的仿古出关仪式成为今日嘉峪关一项广受好评的民间娱乐活动。

葡萄美酒夜光杯,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句所赞叹的夜光杯的生产地,就在嘉峪关,戈壁石画、嘉峪石砚、戈壁奇石风雨雕、嘉峪关驼绒画,种种你闻所未闻的嘉峪关特产让你流连忘返,神思向往。

(一)秦腔

秦腔,是起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是在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来的,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

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盛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演变,蔚为大观”,是相当古老的剧种,堪称我国戏曲的鼻祖。

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俗称“桄桄子”。秦腔因其流行地区的不同,衍变成不同的流派,明末清初前后,正式形成了5个流派。

流行于关中东部渭南地区的称东路秦腔,流行于关中西部宝鸡地区的称西府秦腔,流行于汉中地区的叫汉调秦腔,流行于西安一带的称西安乱弹,也就是中路秦腔。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影响,在语音、唱腔、音乐等方面,都稍有差别。

中路秦腔以嘉峪关等地为代表,流行于西北地区及秦人聚集的许多内陆、沿海等省市的部分地区和台湾。

嘉峪关秦腔的音乐特色鲜明,风格朴实豪放,情绪强烈,以情动人。调式很特殊,有欢音和苦音两种。

嘉峪关秦腔所用乐器,文场有板胡、二弦子、二胡、笛、三弦、琵琶、琴、吹管乐和唢呐、海笛、管子、大号等。武场锣鼓有暴鼓、干鼓、堂鼓、句锣、小锣、马锣、铙钹、铰子、梆子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板胡与梆子两种,最能体现剧种特色。

嘉峪关秦腔有八种传统绝技,样样称绝,让人惊叹不已。

1.吹火,亦称喷火,一般多用于有妖怪、鬼魂出现的剧目中。秦腔《游西湖·救裴生》中,李慧娘用此技。

吹火的方法是先将松香研成粉末,用箩过滤,再用一种纤维长、拉力强的白麻纸包成可含入口中的小包,然后剪去纸头。演员吹火前将松香包噙在口里。用气吹动松香包,使松香末飞向火把,燃烧腾起火焰。

常见的吹火形式有:直吹、倾吹、斜吹、仰吹、俯吹、翻身吹、蹦子翻身吹等。就其形状可分为:单口火、连火、翻身火、一条龙、蘑菇云火等。

所谓单口火,就是一口一口吹火。主要用鼻子吸气,丹田用气,冲着火把的火苗直吹。

连火就是用气方法与单口火相同。吹时要连紧一些。在火头上吹第一口火,乘其未灭时,紧接着在第一口火上再吹一口火,使火延续不灭。而翻身火,则踏左步,半卧鱼势,从火头上引火翻身,转一圈后,火仍然连续不断。

一条龙,即半卧鱼势俯冲火把头吹火,然后离开火把,均匀地一口气吹的引过火来,使火苗不断延续长达数尺,犹如一条火龙一样摆过去。

最为神奇的是磨菇云火,演员成半卧鱼势,在“一条龙”火的龙尾上紧接着再摆回来,重重地一口一口吹火,即成一朵一朵的磨菇状。磨菇云火也叫天女散花或火中凤凰。后来吹这种火时,还可将火的颜色变成雪青色。

2.变脸,变脸是嘉峪关秦腔的一种独门特技,其变法有“变脸型”和“吹面灰”两种。

变脸型在《三人头·揭墓》中曾经使用过。揭墓贼用腰带做好套圈,一端套在僵尸脖子上,另一端挂在自己脖子上,扶起僵尸脱衣时,感情变化复杂,面部表情也随之变化。

揭墓贼发现死者衣着豪华时,高兴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线,嘴角翘到了鼻子两侧,喜得浑身发抖。当尸体的盖脸飞落,露出阴森可怖面孔时,他被吓得脖子一缩,裂开大嘴,瞪着两眼,眉毛不住地跳动。

揭墓贼为了抑制心中的恐惧情绪,忽地眉头一耸,圆鼓双眼,翘起鼻翼,眦着牙,显出凶残之相。死者穿了七套衣服,每旋转一次尸体,就脱掉一件衣服,同时还要穿在自己身上,并要变化一次脸型。

揭墓贼一时变得憨傻痴呆,一会儿又变得机智勇敢;一会儿扯长脖子,收起下巴,舌尖顶住下唇,把头和脖子拉成一体,变成又长又细的脸型。

一会儿皱起双眉,缩着下颚,撅着下巴,变成两腮无肉的险恶者;一会儿又鼓起两腮,松开双肩,变成大胖子;一会儿缩着头,收起下巴,变成瘦子……形态百出,变化无穷,全靠一张脸的功夫。

吹面灰,则是演员给自己脸上吹灰,使之变化。西安乱弹《毒二娘》、汉调桄桄《药毒武大郎》等,皆用此法。武大郎一时毒酒下肚,腹疼难忍,指骂潘金莲。潘下狠心猛扑过去,用被子捂住武大郎。

到潘金莲起身坐在被子上时,面灰已吹上脸,一副阴森黑煞之脸相。《太和城》中孙武也有变脸的情节。

3.顶灯,演者将一盏油灯点着,置于头顶,耍各种动作。秦腔《三进士》的丑角常天保因赌博被其妻处罚顶灯。常天保头顶油灯,跪地、行走、仰卧、钻椅、钻桌、上桌等,均很自如,并能使油灯不掉、不洒、不灭。这全凭演员脖颈的平衡技巧。

4.打碗,打碗是秦腔中演神庙会戏时常用的打鬼特技。《打台》的天官,《太和城》的孙武子等净角、须生也用此技。打碗的表演方法是将一碗掷于空中飞转,用另一只碗飞出击打,两碗同在空中粉碎。打碗表演有平打、斜打两种打法。

平打,就是先将一碗底朝下平掷于空中飞转,再将另一碗底朝上掷出,两只碗底对击相撞,破碎落下。

斜打,则是两手各拿一碗,碗底相对转磨,打时先将碗侧立掷出,使其在空中如车轮滚行状旋转,然后将第二个碗如法掷出,以碗底边撞击而破碎。

5.鞭扫灯花,鞭扫灯花是嘉峪关秦腔中的一种表演特技。有鞭扫灯花和纸摆子扫灯花两种。

《太和城》中的孙武子与《黄河阵》中的闻仲用过鞭扫灯花,其表演法是,先用黄表纸在鞭梢扎成纸花,然后加足灯油,拉长灯捻,使其多出灯花。

演员在兵卒下场后,跨右腿,左转身,躜步,左前弓后箭,面向观众,对着舞台左前角吊的油灯,在打击乐《脚底风》伴奏中,双鞭从下向上,反手交叉挽面花,双鞭梢前面的纸花,反复扫向灯捻上所结的灯花,使其扩散,洒向空中。

接着,跨左腿,右转身躜步,右前弓后箭,面向观众,对着吊在舞台右前角的油灯,动作要求与锣鼓经同上,只是方向不同。接着,舞一套双鞭,在《倒四锤》中,到舞台右前角扎势亮相。这时,舞台空间火星闪闪,四下飘落,忽明忽暗,扑朔迷离。

靠近演员亮相的那盏灯,因灯花被扫掉而灯光由暗转亮,使观众清晰地看到演员面部的表情与眼神。扫灯花,在添油、拨捻子、结灯花、扫灯花上,均需掌握好时间,恰到好处,配合默契,才能显示出技巧的高超。

6.踩跷,踩跷是秦腔中旦角表演特技。跷子是木制脚垫,尖而小,约三寸长,外面套绣花小鞋。

演员只能用两个脚指穿假鞋,而且要将鞋绑在脚指上,因此,称之为扎跷。

扎跷之后,演员只能凭两个脚的脚指行走,脚跟高高提起,扎跷演员则始终都得用二指着地。戏演完后方可解跷休息。

更难的是,不仅要求模仿三寸金莲的步子和形态,还有特为扎跷设计的高难动作,如踩跷走凳、踩跷过桌、踩跷踢石子等,沿低上高,蹦跳不止,方能显出演员的踩跷技巧来。

7.牙技,牙技是秦腔中毛净所用的一种特技。牙技分为“咬牙”和“耍牙”两种。咬牙,也叫磨牙,手净常用此技。演员用上、下牙齿咬紧磨动,发出“咯吱吱”的声音,表示咬牙切齿的恨。

这一技巧主要在于控制,咬响并不难,难点在于声音要响并要传得远,还不能有疹人的噪音。

耍牙,即将牙含在口中使其活动。所耍的牙有两种。一是将两颗较长的猪牙洗净,空根部灌铅,外部刻细槽,扎上细丝线,使两牙相连,演出时含于口中,以舌操纵,一种是用牛骨磨制而成的。

8.尸吊,也叫作“大上吊”,是秦腔中又一种特技。演出前,先将一根长吊杆,平绑于入场口的柱子上,杆的一端在台口,另一端藏于台内侧。

剧中人上吊时,站椅上,将白绫吊圈绑于杆头,然后将吊圈套在脖子,蹬倒椅子。这时台内即将吊杆一端压下,右移,使杆头上翘并伸出台口,使上吊者高高吊于台前。

演员在化妆时,腰里扎一椭圆形铁裹肚,上端有两个铁钩,由胸部直通脖颈。上吊时,往脖子上套的吊圈一定要套在铁钩上,然后将一水袖绕脖搭肩,以作掩饰,另一水袖下垂,呈现出活人被吊死的景象。

嘉峪关秦腔的主要剧目有:《庵堂认母》《宇宙锋》《苏武牧羊》《五家坡》《黄花岗》《汉宫案》《屈原》等。

(二)仿古出关仪式

在嘉峪关,还有一项十分受人欢迎的本地风俗,那就是“仿古出关仪式”。仿古出关仪式是仿照古代将士出嘉峪关时的情形而举办的一种仪式,用来迎送重要客人和举办重大节日。

明清时期,嘉峪关处于边塞地带,嘉峪关关城的关闭与开启都有着十分严格的出入关制度,过往客商必须验明身份,由驻守官员签发和验证通关文牒后,方能开关放行。

仪式上所有人士都得穿着古代武官和士兵的服装。将军武士队、民俗队、古乐队、波斯商队、舞龙舞狮队以及中外游客,浩浩荡荡汇聚在雄关脚下。

当仿古仪式开始时,鸣放鞭炮,开启嘉峪关关城锁钥,推开两扇大铁门。骑马的明代武官和士兵、旅商驼队在嘉峪关验发关牒,随着签发关照仪式的进行,出征将士的威武雄壮与关城巨防的磅礴气势交相辉映。

胡商贩客的亟亟归心同庶俗眷属的依依别情相映成趣,再现了古代往来通商的情景。接下来是仿古士兵演练,在关城演武场,演员向游客展示古代守关将士威武壮观的军事生活场景。

随着大将军在点将台上震耳的鼓声,士兵开始操练,队伍排列有序,战旗飘扬,游客身临其境,仿佛回到了古代。士兵逼真的对打演练引来游客阵阵热烈的掌声。随后,举行仿古士兵巡城与士兵轮岗值守。

身着古代服装的将军和士兵分为两组分别从东、西马道上城,在城墙上进行值守和巡逻,每隔20分钟进行一次互换轮岗。互换轮岗时有一个简短的接交仪式,同时各门都有两名士兵身穿盔甲手持兵器站岗。游客在观看关城的同时也了解到古代守关将士的军事生活场景。

更让游客震撼的是军傩舞表演,军傩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是古代人在将士出征前举行的一种为将士祈求平安、鼓舞士气的活动。

在演武场,众将士头戴怪异的军傩面具,身着军傩服装,大将军在点将台上下令开始,随后众将士大声高唱《军傩御酒歌》,声音雄壮苍凉,让游客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突然间,狼烟四起,将军一声令下,鼓炮齐鸣,两路将士分别从关内、关外北坡冲出西奔杀敌。

整项活动场面宏大,在极力诠释嘉峪关在过去多少个世纪的迎来送往中所扮演的历史角色的同时,真实再现了嘉峪关古代往来通商、验照通关、金戈铁马、烽火传报、征战沙场的悲壮场面。

(三)安塞腰鼓

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在嘉峪关地区广为盛行,是陕西民间舞蹈中具有较大影响的舞种之一。

陕北腰鼓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悠久的发展历史。在一些主要流传地区,几乎是村村有鼓队,家家有鼓手。而且世代传承,经久不衰。

正由于腰鼓流传的时间长、范围广,参加的人数多,所以,舞蹈的基本形式和动律虽然大致相同,但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表演风格和习俗。嘉峪关地区盛行的安塞腰鼓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安塞腰鼓由来已久,本是古代军旅以增军中士气及传递情报所用,这里是用来表达胜利的欢呼和丰收的喜悦。颇密的击鼓声,强悍的步伐,变幻的阵势,雄壮的呐喊,尽现男子阳刚之美,在国际上极富盛名。

安塞腰鼓多采用集体表演形式,鼓手少则数十人,多时可达百余人。队伍包括拉花女角、伞头、蛮婆、蛮汉等角色,和“跑驴”“水船”,等各种小场节目组成浩浩荡荡的民间舞队。

在表演上强调整体效果,要求动作的整齐统一和队形变化的规范性,主要通过鼓手们豪迈粗犷的舞姿和刚劲有力的击鼓技巧,充分展现生息在黄土高原上男子汉们的阳刚之美。

安塞腰鼓有完整的表演程式和活动习俗。过去,多在喜庆节日和庙会中演出,每年的春节至元宵节,是集中的活动时间。

活动开始前,要由庙会会长先组织祭祀活动,称为“谒庙”。舞队在伞头的带领下,敲起锣鼓,吹着唢呐,有时还要抬着整猪整羊和其它供品前去寺庙烧香敬神,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并在庙内广场踢打一阵,意在娱神。

“谒庙”结束,正月初八九后,腰鼓队便开始了挨门拜年活动,俗称“沿门子”。当地有这样一句谚语:“锣鼓唢呐直响哩,屁股底下棍撬哩!”群众也都坐不住了。

这时,腰鼓队按村中情况依次走串各家,在主家院中、窑前表演一阵,伞头根据各家情况,触景生情演唱几段吉利秧歌,以表贺年之意。

主家则认为腰鼓队进院入户敲敲打打、跳跳唱唱,可以消灾免难、四季平安。这可能是古“乡人傩”的习俗遗风。

有时两队腰鼓在途中相遇,一般都由伞头互唱秧歌,共贺新年,让道而行。但有时也会出现互不让道的情况,此刻就要竞技赛艺,争个高低。

两队锣鼓大作,唢呐声、腰鼓声,好似春雷滚动。鼓手们尽情击打、跳跃,如疯似狂,打至高潮,鼓乐暂息,由双方伞头出场对歌,这也是竞赛技艺的一个方面。

直至有一队阵角先乱,动作不齐,鼓点、队形也都统一不到一块或对歌对答不上时,就算输了,于是主动让道,让胜者先走。

“沿门子”结束后,邻村之间的腰鼓队还要互相拜年,彼此互访,进行交流演出,这和陕北秧歌一样,称之为“搭彩门”。

正月十五时,各村腰鼓队云集广场,开始了互比互赛活动。各路鼓手各显身手,互比高低,成为一年里腰鼓表演的高潮。这不仅活跃了农村春节文娱活动,还通过彼此观摩、切磋技艺、推动了腰鼓的普及和提高。

当晚还要举行“转灯”,几乎是人人争游,阖家同转。届时鼓乐齐鸣,灯光闪烁,腰鼓队在前引导,众人随后,呈现出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

腰鼓队的活动常延续到正月十七、十八,祭罢土地神后方告结束。此后,老乡们就安心去准备春耕生产了。

腰鼓的表演形式可大致分为“路鼓”和“场地鼓”。

“路鼓”是腰鼓队在行进中边走边舞的一种表演形式,前由两名伞头领队,后随由挎鼓子和拉花组成的舞队。伞头身后紧随的一位挎鼓子,称“头路鼓子”,他必然是技艺精湛的击鼓能手,全队的动作变换和节奏急缓,统由他来指挥。

队伍的后部,是扮成蛮婆、蛮汉的丑角,也有的扮成孙悟空、猪八戒等唐僧取经中的人物,随意扭动,逗笑取乐,以增添节庆的欢乐气氛。

“路鼓”由于在行进中表演,一般动作简单,幅度较小,多做“十字步”“走路步”“马步缠腰”等动作。常用的队形有“单过街”“双过街”“单龙摆尾”“双龙摆尾”等。

“场地鼓”是指腰鼓队到达表演地点,打开场子后的表演形式。开始时由伞头挥伞号令,顿时鼓乐齐鸣,众舞者随伞头翩翩起舞。这一段叫“踩大场”,表演节奏缓慢,目的是打开场地,拉开队伍,稳住观众情绪。

第二段载歌载舞,表演节奏渐快,动作幅度较大,队形变化繁多。常用的队形有“神楼”“古庙”“神前挂金牌”“富贵不断头”“和尚游门”等。

到引出“太阳弧”图案后,伞头站到场中央领唱秧歌,唱词视场合和对象而定,“谒庙”时,有拜庙祭文,一般演出有向观众拜年问好的,也有喜庆丰收和祝愿吉祥等内容。

伞头唱时,众舞者在场边慢步转圈,并重复接唱每段的最后一句,俗称“接后音”。唱完后,伞头退出场地,由挎鼓子和拉花入场表演,走出各种复杂多变的队形。此刻不受时间的限制,舞者尽情表现各自的技艺绝招,情绪热烈,起伏跌宕,使表演达到高潮。

近年来安塞腰鼓为了突出挎鼓子的技巧,表演“场地鼓”时由挎鼓子在场内单独表演。众鼓手在头路鼓子的指挥下,精神振奋,击鼓狂舞,此时只见鼓槌挥舞,彩绸翻飞,鼓声如雷,震撼大地,声势逼人,极富感染力。

小场节目结束后,再接着表演一段大场腰鼓。此刻锣鼓敲得快,唢呐吹得紧,击鼓更激烈,情绪更欢快,使整场表演在强烈的气氛和高昂的情绪中结束。

(四)夜光杯

夜光杯是我国古代久负盛名的玉料酒器,因盛酒则月光可透壁入杯而得名。

早在周穆王时,西域曾向朝廷献“夜光常满杯”之玉杯。汉东方朔《海内十州记》载“周穆王时,西胡献夜光常满杯。杯是白玉之精,光明夜照,夕出杯于庭,天比明,而水汁已满。”唐代诗人王翰脍炙人口的诗作“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更使夜光杯在中国文化史上焕发耀眼的光彩。

嘉峪关所产的夜光杯已成为当地的一大特产。嘉峪关夜光杯是用从祁连山采的玉石精雕细琢而成,造型古朴典雅,色彩斑斓,晶莹如翡翠,美酒倾入杯中,立刻灿然生辉。夜光杯既是高档酒具,又是艺术珍品,有实用和收藏双重价值。

(五)戈壁石画

戈壁石画是嘉峪关戈壁滩和讨赖河中天然形成的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卵石。经过加工处理,把图画在上面。它多姿多彩,寓意幽深,豪放潇洒,错落有致。

戈壁石画的内容较广泛,有戏剧脸谱、12生肖、古建筑、风光人物等,很受旅游者的青睐。

(六)嘉峪石砚

嘉峪石砚取材嘉峪山石,砚石质地润泽,色彩绚丽,青、绿、赤、黄等条纹的石料,为制砚上等良材。

嘉峪关石砚的制作,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砚台造形古朴,雕饰精美,为当地工艺珍品之一。

(七)戈壁奇石风雨雕

戈壁奇石风雨雕是经过千百年风雨侵蚀形成耐人寻味的一种蜂窝状奇石。

经过人工雕琢塑造后,一个个美丽动人,婀娜多姿,形神兼备,呼之欲出。

整体设计风韵独特,富有诗情画意,充满着浓郁的大漠风情,这些艺术品多次在国内展览会上获得殊荣,成为国家定点生产的旅游产品。

(八)嘉峪关驼绒画

嘉峪关以出产驼绒画而出名。驼绒画是艺术家们创造的一种全国独一无二、风格独特、能够展现西部风情的艺术作品。

驼绒画利用骆驼身上不同部位不同颜色的驼绒,经巧妙的工艺将驼绒浓淡不一,薄厚有度,疏密有致的粘在备好的纸板上,制作出图案花样繁多,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艺术作品。

画中的各种动物如牦牛,骆驼,八骏图等个个神采飞扬,活龙活现,有的腾空飞奔,有的仰天长啸,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鲜活艺术感。

嘉峪关驼绒画的内容有花鸟,山水,动物,是室内精美的装饰品,具有极高的艺术观赏价值。

同类推荐
  • 十三经开讲:诗经开讲

    十三经开讲:诗经开讲

    本书以自由活泼又不失庄重的叙述方式,向读者展示《诗经》博大精深、包孕丰富的内容,精妙绝伦、美不胜收的艺术,以及这部经典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学所产生的巨大、深远的影响。考虑到《诗经》文字的深奥古僻,为了读者阅读方便,本书所引用的作品,大都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尽量达意、通顺。书末“鉴赏举隅”章,旨在通过对部分作品的赏析,使读者感受到《诗经》无穷的魅力。
  • 山河扣问

    山河扣问

    山河扣问,是邓涛在叹惋历史文化足迹中,娓娓道出的对生命、对往昔的体验感知;是通过心灵关切探寻着沧桑世道是非曲直的文化捕捞;是用内心独白式的温润对秦砖汉瓦的深情抚摸;是一支秀气的笔,在拨开朦胧,于迷雾中印证自己紧抱不弃的人生信条。
  • 中华茶道(第四册)

    中华茶道(第四册)

    茶文化是中国文化中别有情韵的一部分。通过茶道可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参禅悟道,最终使精神得到升华,人格得到陶冶。所以,只有通过茶道人才能体味茶的妙处,才能体会到以茶为载体的思想和美学境界。《中国茶文化》集趣味性与实用性于一体,让读者领略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 信赖·互惠·共生:东亚地区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信赖·互惠·共生:东亚地区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本书以东亚地区交流的历史变迁与发展状况为中心,分别从“19世纪中期以前的东亚地区交流”、“近代西洋殖民主义的冲击和东亚各国的关系变化”、“冷战与冷战后的东亚地区交流”三个专题,汇聚了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国际关系学等专业的中日学者跨学科的讨论成果。
  • 藏族传统民俗(E眼藏地行 卷八)

    藏族传统民俗(E眼藏地行 卷八)

    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藏族的聚居地以青藏高原为主,分布于我国西藏自治区、四川、青海、甘肃和云南等省。另外,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和不丹等国境内也有藏族人居住。藏族也是居住地海拔最高,距离太阳最近的民族。藏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文献典籍的种类之繁,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在我国各民族中仅次于汉族,位居第二。公元20世纪中叶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后,藏民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个成员,与各兄弟民族生死相依,荣辱与共,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
热门推荐
  • 旧年逢时

    旧年逢时

    青春里有一个姑娘,美如春风,又恰似一场大梦,我们遇见又错过了……赵当离心里有一个人,却又不得不放下,这符合大多数人的人生,我们遇见那些让我们无可奈何又苦笑不得的人,放下,原来真的就放下了。我与你相逢在旧年某时……
  • 绝世弓修

    绝世弓修

    陨落的半圣弓修方恒,重生于一个将弓修视为炮灰消耗品的低层世界,开始了冲击至高圣位的重修之旅。快热小白书,无憋屈不废材;技术流主角,无一力降十会。无退婚、无族斗、无老爷爷、无青梅竹马、无炼丹嗑药、无逆天功法。
  • 吸血鬼少女的传说

    吸血鬼少女的传说

    我是一个吸血鬼,我不喜欢血液,我想做一个人类,想做一个正常人,已经忘了活了多久,已经忘了自己谁。
  • 真宋之古槿花开处

    真宋之古槿花开处

    真正的宋朝是什么样子?操着普通话大把花银子,那肯定是要被当细作的。真正的宋朝是怎样打仗的?用几个将骑着马用大刀片对砍决胜负,其实那也是来搞笑的。地雷,火枪,手榴弹……其实我们宋朝的祖宗们便已发明:“火药炮”埋设于地下,突火枪为竹制枪管,手铳、手炮为铁制枪管,“火球”、“火炮”、“震天雷”与现代手榴弹原理一般。大炮自不必说,活塞火焰喷射、毒药烟毬、火箭、蹴鞠、报时机器人……八大科技、一百项发明,这才是我们辉煌的大宋。让我们随着四位现代人的穿越,一道去目击蒙古铁骑毁灭之前大宋,真正的大宋。
  • 别无它求

    别无它求

    来自大清沟的一棵大学苗,为了一份我和天堂的约定,甘愿回到穷山沟,当起了最年轻的村长。自主创业,带领乡亲们走过,路过太多的崎岖与阻碍,把穷山沟摇身变成为景色宜人的休闲山庄。他不是官,但他有官应有的灵魂!他把人间大爱发扬光大,洒在了那片苍茫大地之上。
  • 心如莲花静静开

    心如莲花静静开

    现代社会心理医生成为了热门的职业,心修类书籍成为了热门书籍,由此可知如今的职业男女的压力,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种高压的生活氛围,每天的情绪不停地在发生着的变化,浮躁、怒吼,以及各种难以言表的情绪,由此,在都市中的人们都需要这样一本温暖、恬静的心灵修养之书。《心如莲花静静开》从逻辑的角度来描写心灵净化过程,读者可以跟着本书的节奏来了解自己内心的不同,参照自己的内心进行改变,这正是本书的魅力所在。加上现代人对于自己的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更需要一本禅静的书来引导他们释放内心的压力。《心如莲花静静开》就如同一股清水冲击着每个读者的心,同时,语言之中透出一种淡淡的“佛味”,让读者能感受到温暖。
  • exo陪你走到底

    exo陪你走到底

    叶琦,(21岁)一个可爱的女孩,同时也是一个令人怜惜的女孩,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一直忍受着酗酒的父亲的摧残。那一天对叶琦来说是灾难,从出生到现在最疼爱她的母亲残忍地被喝醉酒的父亲杀死,几近奔溃的她离家出走,离开了这个没有一丝温暖的家。在闺蜜的帮助下,她找到了一份工作不错的工作,没想到的是她当上了exo的助理,接着发生了一系列让她意想不到的事情,也渐渐的打开了自己的心扉。。。
  • 弑神王妃

    弑神王妃

    古老的传说永恒的灵魂逝去的记忆情遗蛊毒待浮花浪蕊俱尽,伴君独幽。那女子手握潇湘扇,面对天下人指责不语。三世为人,那颗没有温度的心,渐渐融化。他,给予的温度,暖化她的心。可终究逆天......~~~~~~~~~~~~~~~~封存的记忆永恒不变通过那漫漫星路谁能存留轮回万年只为她的存在守护的使命意义...是何...
  • 英伦骑士

    英伦骑士

    回顾亚瑟王时代的不列颠,恩斯特从小兵开始一步一步攀爬到亚瑟王的身边。为了王的荣誉,为了不列颠的光芒,拔起手中的剑起誓:我是英伦骑士,我是不列颠骑士,我发誓毕生守护不列颠!ps:本文为架空历史,毕竟亚瑟王也是神话传说,很多文人墨客都有写。我随便添加一点也可以理解吧。
  • 从零开始的异世界

    从零开始的异世界

    东历2026年,一个自称为创世神的疯子瘫痪了整个世界的网络,并开放了一款名为“幻域”的异世界游戏。从零开始的异世界,受到强制召唤的林凡,决定在这个“游戏”中大展身手。可爱小萝莉,傲娇美少女,腹黑大姐头。S级神兽坐骑,四方领域之战,克图格亚帝国。且看林凡如何征战这个异世界!(新人新书求点击求收藏求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