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042900000152

第152章 粮食,行军打仗最重要的就是粮食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三天不吃饿得慌。而打仗,打的就是钱粮。

古人常说皇帝不差饿兵,军无粮则兵散。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此可见粮草的重要性。

古代军队吃得非常差,有考证在宋朝以前,军队很少有铁锅,大多数都是陶器,而陶器只能煮饭,常常加一点野菜,而不能炒菜。

光是煮饭,大家也吃得非常差。秦朝规定,高强度工作,早晨小米半斗,晚上三分之一斗,而无战斗,则早上晚上各小米三分之一斗。

如此才有里馈粮,士有饥色的说法。

而解决之道,最好的方法就是士兵携带粮食。

汉朝开始出现烧饼,宋朝之时,士兵出征,命令城内制作干粮、麻饼、酒等粮食,将士们背着麻饼、酱饼、硬块盐等,成为所谓的锅盔饼军队。

在明朝更有发展,则将圆饼用炭火烤热,然后中间戳一小孔,然后用绳子串起,作为压缩饼干,吃饭的时候,用热水泡饭,这就是明朝的方便面。

行军打仗,将士们可携带十斤这种干粮(作为五天军粮),以作为短期作战之用。

即便在前世朝鲜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军粮习惯也没有什么改变,当时战事正酣的时候,周总号召民众为军队炒面,烧烧饼,美军认为自愿军礼拜攻势,除了弹药之外,更包括军粮供给吧。

在冷兵器时代,每个将士穿着厚厚铠甲(二十余斤),背负五六斤棉被与五六斤衣服,携带十斤军粮,携带兵器,如此每个将士携带重量达五六十斤,再加上行军帐篷什么的,如此每天行军速度最多不过四十里。

而火枪部队,每个将士胸前背着七八斤铁块,背负棉被与衣服,携带火药、铁砂、铅子、火绳,携带十斤军粮,以及鸟铳、铳刺什么的,如此携带重量少了十多斤。

长途作战军粮运输,《孙子兵法》曾经有这样的说法:

余尝计之,人负米六斗,卒自携五日干粮,人饷一卒,一去可十八日,米六斗,人食日二升。二人食之,十八日尽。若计复回,只可进九日。也就是一人补充一人,十八天后断粮。

二人饷一卒,一去可二十六日;米一石二斗,三人食,日六升,八日,则一夫所负已尽,给六日粮遣回。后十八日,二人食,日四升并粮。若计复回,止可进十三日。前八日,日食六升。后五日并回程,日食四升并粮。也就是三人补充一人,二十六天后断粮。

三人饷一卒,一去可三十一日;米一石八斗,前六日半,四人食,日八升。减一夫,给四日粮。十七日,三人食,日六升。又减一夫,给九日粮。后十八日,二人食,日四升并粮。计复回,止可进十六日。前六日半,日食八升。中七日,日食六升,后十一日并回程,日食四升并粮。如果三人补充一人,三十一天断粮。

《孙子兵法》曾说过,三人补充一人粮食,这已经接近极限了,但如此也之能保证一个月粮食无虞。

上次流寇攻打顺庆,被烧了两万担军粮就受不了,最后攻城不克就退走,除了忠义军战力强悍之外,还主要是军中面临断粮危机。

自汉朝末年,虽然大车,独轮车大规模推广,但汉人马牛不多,最主要运输工具还是独轮车,陈毅不是说淮海战役是老百姓有独轮车推出来的,大概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一辆独轮车,运输一石粮食(古代一石约在150斤),一人饷一人,二人每天吃4升,如此可以吃三十六天,也就是超过过去三人补充一人。

过去看古书,常说出兵多少万多少万,除了可能浮夸之外,大概就是将这些运粮部队算到里面,若是三人补充一人,十万大军,真正能战之士不过两万五千人而已。

简单一个独轮车,其间减少多少军粮消耗,减少多少劳役。

即便这样,军粮消耗,劳役征发减少很多,但杨轩还是认为独轮车运粮太少,若有其他工具代替,无益于平添数营军士。

顺庆府到CD500余里,即便按照日行军40里(正常行军),也需要13天,在古代算得上远征,为此杨轩需要考虑改变军粮供给方式。

有人考证,湘军为何能够战胜太平军,通过水师运粮,建立水上粮道,如此保证粮草供应无虞。

中国南方河流纵横,水道交错,若能将粮食用运输船只载到附近渡口,建立粮道,如此运输距离不过数十里,可大大缩减运输距离,减少其中军粮消耗。

穿越之后,杨轩也曾考察了道路,虽然不像现代这样高速公路,柏油马路,普通公路四通八达,但这个时代也有自己的高速公路。

自战国以来,为了加强对地方控制,全国建立多个道如褒斜道、金牛道,米仓道,武关道,如此大道,道路宽约四五米,道路全部打夯夯实,方便人员通行,这可以说古代的高速公路。

在明朝的时候,洪武帝朱元璋不愧是农家子弟,游方和尚出身,在其执政之时,虽然将中国建成一个小农经济社会,但道路建设方面,还是实打实的。

朝廷、地方征发劳力,加固这些军事、经济要道,有的地方甚至铺上块石,方便大车通行。

即便不在这些交通要道之间,各县之间也有大路相连,这些大路大概相当于前世的柏油马路,普通马路一样,一般大车、马车、独轮车还是可以自由通行的。

在感叹古人勤劳智慧,在感叹古代工程历经数百年还经久耐用之余(古人可能产品品种有限,但实用性,耐用性颇强,小的时候老父亲曾经说过去一双胶鞋穿数年而不坏,不像改革开放之后,基本上年年买,年年坏),杨轩充满遐想。

若是能够制造一种工具,代替古代独轮车运粮,如此不但可保证军需,减少后勤辎重人员,而且更能够增加部队机动能力。

毫无疑问自行车、三轮车是首选,前世那个没有玩过自行车,三轮车,再说自行车、三轮车完全依靠机械驱动,结构简单,在这大道上行驶也没有什么阻碍,完全适合当时环境。

前世一辆自行车(八十年代那种)后座可以拖150斤粮食,三轮车轻松拖5,6百斤粮食,即便因为道路原因,因为技术原因,自信还是可以拖300斤粮食。

再说了,在这种夯土上每天可以轻松走七八十余里(去时载粮60里,回来空车100里),如此每车补给1个小队,即便加上运粮的护卫的,一天三十斤计算,如此也可以十天。

这样,完整的后勤补给方略就非常明确了,那就是用水军建立粮道,粮食运输到后方百里之内(相当于前世大宗军需通过火车运输,小宗用汽车运输),然后再用三轮车进行运输。

三轮车两天往返一次,足足可以保证一个小队十天粮食所需,保证一个中队3-4天粮食所需,如此可保证粮草无虞亦(相当于前世短途货物通过汽车运输)。

除此之外,每个小队有一个伙夫,若是每个中队配备一辆三轮车,两辆自行车(或独轮车),如此不但可以运输军中锅碗瓢盆,而且还可以额外携带一定粮食蔬菜。

即便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老周还在鼓励民众炒面给将士们吃。

战事最激烈的时候,老周最关心的就是汽车数量,一个劲希望苏联提供汽车援助,而不是兵器。

若能够建立水上粮道,建立三轮车、自行车短途运输网,如此大军后勤无虞,如此行军打仗,乡绅也不用担心大规模征发劳役运输军需。

在古代征发劳役运输军需,那场景才叫凄惨,被征发的劳役一个个九死一生,一年半载回来,可能妻子改嫁,子女送人。

而没有男劳力,不但家里土地无人耕种,生活一下跌倒谷底,妻离子散的,故遭遇战事,一些人高呼反战而百姓踊跃支持。

在两宋年间,虽然外有强敌,朝廷每年馈送数十万白银,不但没有被掏空,而宋朝经济一直为人津津乐道。

步兵装备三轮车、自行车、独轮车等器械,不但可以运输粮食兵器,更重要的是防御。

由于缺乏战马,大明通过战车对抗北方鞑虏,而三轮车、自行车、独轮车恰恰起到战车的作用。

有人评价,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相比,有四不如,首先是射箭不如,他们一天到晚放牧打猎,从小到大练习射箭,汉人不如亦。

战刀不如,对方骑在战马上,大刀较长,而中原民众多为步兵,战刀较短,不如亦。

骑马不如,对方从小到大骑在马背上,战场上常常两马三马互换,而中原民族除了大富大贵之家有战马之外,虽然可以训练骑士,但最多一人一骑而已。

后勤补给不如亦,远征大漠,需要从遥远的南方运输粮食,长途跋涉,运到前线一担粮食,中间消耗的可能数担。

流寇各部虽然装备甚为简陋,但主要将领亲军则是马匹近两成,骡子毛驴近六成,快速机动远在官军之上。

三轮车、自行车不但可以运输粮草、辎重,更可以增加步兵机动能力,在战场上可以联车为营可以阻挡对方冲击。

在明朝,常常在战车傍边支起挡板,如同偏厢车如同移动城堡这样,而步兵躲在战车后面放箭放弩,以在平原上抗击北方骑兵。

同类推荐
  • 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

    本书是《中国现代史演义》系列之一:《中国现代史演义》以演义体的形式,叙述了从辛亥革命孙中山缔造共和到今天海峡两岸企盼统一的现状。它把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邓小平历史巨人在百年中国历史上的惊涛骇浪表现的淋漓尽致。该书还展现了当今海峡两岸重要人物的重大活动。这是一本给读者以深思的书。
  • 清末权臣

    清末权臣

    满清末年……历史出现了让人惊叹的变局!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变局,只是因为一个人——陈敬东!...........................................................慈禧生命中的最后一句话:“陈敬东,我大清之栋梁,亦我大清之罪人也!”.........................................................一本清末的政治军事文,看着应该会很爽!爽完之余投投票支持下!
  • 亚欧硝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亚欧硝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本书内容包括法西斯极权统治的建立、二战爆发前的世界格局、日本法西斯首开战端、德意在欧非燃起点火、风云际会的欧洲天空、欧洲战争的全面爆发。
  • 唐朝穿越指南:长安及各地人民生活手册

    唐朝穿越指南:长安及各地人民生活手册

    如果有一天,您一睁眼发现自己穿越到了唐朝——不要惊慌,来,拿起这本《唐朝穿越指南:长安及各地人民生活手册》:先过了语言关,学几句中古汉语、唐朝国骂;再混进官府食堂开开小灶,品茶喝酒。记住,像穿越小说中那样大大咧咧走在街上,随手拿出纹银几两是会悲剧的,户口簿、暂住证一个也不能少。可随旅行团游览长安城最热门的五大景点,顺便逛逛青楼,看看马球,带上豹子去户外狩猎。更可入乡随俗,像个唐朝人一样过端午、春节、七夕情人节。想洋气一点也没问题,圣诞节唐朝就已有!运气好的话,还能受邀去别人家里做个客,唱K、跳舞,乐不思蜀,最后买套占地十亩限价房。
  • 华夏武魂之名将绝代

    华夏武魂之名将绝代

    想要领略那些古之名将,金戈铁马,纵横天下吗?想要领略绝世名将的谋略才干,过人风采吗?想要领略兵法谋略,快意恩仇吗?那请读此书,有我带领你去浩瀚的历史长河之中去探讨,去领略那些绝世之才的英雄事迹!千载之下,仍有后人缅怀崇敬!
热门推荐
  • 极品大神戒

    极品大神戒

    从一个卖“如来神掌”的老头手中买到了一枚猪头戒指,没想到竟然可以自由来往许多个世界,从此一切都变了。寻秦记,生化危机,天龙八部,倚天屠龙记、神雕侠侣……纵横逍遥各大世界,又可以在都市之中快意生活、挥金如土,你想不想?想就来看,说不定神界就落在你手中了。
  • 异界之逆龙兑换

    异界之逆龙兑换

    一个猥琐的小导游,因为一枚戒指穿越到的一个废材小王爷的身上,这枚戒指改变了这个猥琐小胖子的一生。靠着戒指中兑换的物品纵横在了这个未知的大陆,所有的敌人一律踩在脚下,所有的美女一律揽入怀中。小弟新人新作,求各位大大支持。
  • 夫君被隔壁老王拐走

    夫君被隔壁老王拐走

    百年大傻逼遇见千年大腹黑,会是怎样的碰撞?她与他三世姻缘,终究不能修成正果。这一世,她穿越来他的世界。只为再续前缘。“夫君不要改嫁啊”“我就要,谁叫你不理我!”悠然心里苦闷的呐喊“都是隔壁老王的错!”
  • 钩弋夫人麑尘传

    钩弋夫人麑尘传

    那是一个帝国最为昌盛的时代,他是一代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他一生爱过无数个女人,而她,则是他最后的爱与迷恋。她,就是钩弋夫人赵麑尘。他们的爱恨痴缠,尽在幽怨深远的未央宫中。一个士大夫的女儿如何博得武帝瞩目,进得深宫。在处心积虑的后宫生活中,她如何由纯爱少女一步步在未央宫中生存下去。她身怀绝技却从不恃宠而骄,她是汉武帝最后的爱人,宠冠后宫。她的运命到底如何?一切尽在《钩弋夫人麑尘传》……
  • 桃之妖妖之拐个上神做夫君

    桃之妖妖之拐个上神做夫君

    她说:我吃定你了!他说:我是你养父!她说:那是你的一厢情愿,我可从来都没承认过。他沉默了!她笑了可当前世的记忆重组的时候,她明了他从来都不曾属于她,一厢情愿的一直都是她自己。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不如莫遇:倾我一生一世念

    不如莫遇:倾我一生一世念

    本书又名祸水神医:九王,我在现代等你。讲述一个现代女医师穿越之后遇到的真爱。她为了他,留了下来,最后为了他,终究回到了现代的故事。“神父,这个世上有比忘不掉更痛苦的事吗?”她在教堂做着祷告。“也许是记不得吧!”他深沉的说了这么一句。顾西城行走在人群中,整座城市好像一张刻意调成暖色调的照片,转角之际,她的目光对上了一对熟悉的眼睛,依旧是没有暖意,深邃空洞。
  • 交织的幻与实

    交织的幻与实

    一位从小只想父亲认同自己的主角,从小就不曾获得过小孩应有的童年。进入新的校园发生新的事故之后,就好像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一件件事故发生在他身边……从小到大被混混缠上,被不认识的女性缠上,被奇怪的陌生人缠上,被神秘的黑衣人缠上,对主角来说事件的程度一次比一次大。终于,他失去了生平中仅有的陪伴在他身边的人之中的未来可能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人。莫名的愤怒,莫名的悲伤涌上心头,当一切都结束的时候,事情的真想好像并不是偶然,命运的齿轮不是自然的转动,而是被人强制推动,再也无法停下……
  • 电影世界的猎人

    电影世界的猎人

    时而于星际间遨游;时而于中世纪见证玄奇;时而于都市间猎杀恶魔;走过《星际传奇》《寂静岭》《康斯坦丁》《哈利波特》《聊斋志异》《大话西游》,最终才发现,已然永恒!
  • 污能力供应商

    污能力供应商

    第一、这不是淡淡小清新,这是浓郁污能量。第二、这卖的是污能力,不是巫能力,更不是超能力。第三、这位记者女士,请不要妨碍我卖东西,至于你问的x巨星、x天后、x总统有没有来过这里,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私下谈!等等!你想干什么,别往我身上靠,我是个很正经的人!吃我一发大理段氏一阳鹰之指!王乌看着瘫坐在地上,一脸红晕的女记者满意的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