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皇密见五皇子时,身边只有自己的两名心腹。
一名是内侍大总管,大太监王传。王传自幼跟随师傅服侍庆王左右,庆王还在封地时,王传师傅因老告病,王传补了他师傅的缺。他为人机灵有手腕,特别擅长察言观色,当时还是庆王的穆绩,只觉得使唤他格外顺手,但是还不足以成为心腹。起义夺位后,庆王登基,他抛妻弃子自愿净身继续服侍承元帝左右,更是直接在净身之后安排妻儿给自己做了丧事立了牌位,令当时一干起义官将们又是鄙夷又是佩服,承元帝更是感动不已,后直接任命他为遵奉谕旨办理宫内一切事务的正三品大总管。
另一位是承元帝的私人近卫队羽林卫总统领常贲。羽林卫实则是由当时还在封地的庆王私下操练的精兵改名演化而来,队伍有二十八人,个个身怀绝技武艺高强,直接听从承元帝本人指令,负责承元帝的安全。他们二十八人不归兵部管理,也不由五皇子统领的禁军管理。他们的名单除了承元帝,并无人知晓。
大太监王传和羽林卫总统领常贲看似无交集,对承元帝忠心耿耿,实则内心深处都有一丝不能开口的小秘密。
这个秘密都是来源于皇贵妃白氏,闺名白仪敏。
前任白家家主是皇贵妃白氏的父亲白霄。白家祖上是商户,贩私盐起的家,到了白氏父亲白霄手里,他力求给整个家族找一个靠山,贩私盐虽说是暴利,但是朝中无人,苛捐杂税层层压迫下来,就算自己的妹妹为知州大人最疼的小妾,也帮不上什么忙。
白霄目光独具一格,人也有魄力有闯劲儿,他先是培养出一个知书达理不比世家闺秀差的女儿白仪敏,又培养出一文一武两个儿子白仪堂和白仪珲。闺女和儿子全部都跟随自己效力于当时还是庆王的承元帝。
白仪敏是以侧妃的身份进入庆王府的,庆王穆绩当时娶她完全是因为她娘家有钱,可以给自己充足的财力支持。要知道,当时养私兵、囤粮草、买武器,哪样不是要花大价钱。有了白家的财力支持后,庆王明显感觉到手头宽松了一大块,不用每天愁心劳神的想方设法贴补钱财了。
娶了白仪敏以后,庆王发现好处不仅仅是有了财力的支持。当时庆王妃钟氏是武将出身,和她交流切磋武艺兵书还可以一谈,但要是跟她谈论时政和诗文,完全就是对牛弹琴。侧妃白氏却聪明沉稳,往往自己一句话还没说完,她就知道下一句要说什么,他点评时事,她也常常能从女性的观点切入,给他一个不一样的思路。就这样,庆王的心完全倾向于白氏,加之白氏手里钱财充裕,有这样一个女人在自己身后,直接致使他后来起义时信心满满。
庆王府里受过白氏恩惠的不只庆王,他手下的幕僚政客、府里的仆妇丫鬟,也都多多少少的受过白氏的恩惠。
在这之中,就有王传和常贲。
王传当时只是庆王手下的一个随仆,虽然机敏,但是并不足以让庆王放在眼里,只是用着很顺手的随仆罢了。
他当时娶妻后,刚刚生子,前前后后不到一个月家里突遭变故,父母双双病故,祖坟被迫要迁,加之师傅生病也要靠他养活,仅靠他微薄的月例根本无法支撑。有次白氏去书房找庆王,看见他在一边愁眉苦脸,顺口问了一句,大概了解了事由之后派人给他送来了两张银票,后又给他放了长假,让他去处理家事。就这样,王传受了白氏的恩惠,在心里默认,要对庆王和白氏忠心不二。
常贲也是如此,他来庆王府以后,家中只余一个老母亲,老母亲年纪偏大,浑身都是病,常贲无法时常陪伴左右,看病吃药钱财上也无法维持。白氏知晓后,立即给常贲的母亲买了一个丫鬟伺候,又通过庆王的赏赐,直接给他银子用以给他母亲看病买药。
也就是说,庆王在前白氏在后,将人心笼络的完完全全。尤其是后来成为庆王心腹的王传和常贲,更是感念白氏的恩情,在后来白贵妃被赐死后,自觉查找线索,给五皇子放水牵线。
当时,庆王妃钟氏眼看着侧妃白氏在庆王心里的地位越来越高越来越重,气愤不已却也无可奈何,她既不能给庆王出谋划策排忧解难,又不能在黄白上面支持庆王。但是她凭借着武将家庭出身的敏感,觉察到庆王训练私兵的动作,猜到应该会出大事,所以她修书一封给自己的父亲,让他力保自己的地位不动摇,支持自己和自己的儿子。
庆王答应了钟家的要求,因为当时要起义的话,没有武力支持,他们根本连封地都打不出去,所以钟家作为武力保障,助他起义。
而白家却未提任何要求,白侧妃的哥哥和弟弟都效力于庆王,一个是庆王的幕僚,一个在帮庆王带兵,白氏父亲白霄在其大后方提供财力支持。
所以说,钟家和白家,是庆王起义路上的两大保障。
现在庆王登基为帝改号承元帝,他因约立的皇后钟后却因为私心,联合钟家逼迫自己立大皇子为太子。时间稍稍不如他们的意,钟后就在饮食里下慢/性/毒/药,让自己气血两亏一病不起却不是一下致死。
之后钟后还和宫中其他几名嫔妃,因着嫉妒仇恨,联手逼死了他的白贵妃。
虽说当时是他下的令,那也是爱之深恨之切。
承元帝顺理完头绪,当时就恨的直吐了口血,他喊住了慌慌张张想要叫太医的王传,抬手擦去嘴角的血迹:
“朕不会再让这毒妇毒害一方!”
五皇子跪倒在地,一面伤心自己的母妃就这么香消玉殒,一面又恨自己的哥哥和嫡母这样手足相残。
他悲愤不已,不仅仅是皇帝此时的昏聩和不信任,还有自己的不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