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943700000001

第1章 布施:多行布施广种福田

佛陀说布施

佛教有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门,而六度修行作为众多法门中的一种,被佛教中的几大宗派大力提倡。净土宗的第十三世祖师印光法师,也大力提倡六度修行这一法门。

那么六度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六”指的是数量,而“度”是佛教用词,与“普度众生”的“度”相同,意思是从烦恼的此岸到觉悟的彼岸。“六度”是指六种从烦恼的此岸到觉悟的彼岸的方法。

布施是这六种方法中的第一种。布施是一种施舍,这种施舍是以帮助他人他事的心念衍生出来的行为。

印光法师开示:“凡夫修行,当发利人利物之大菩提心。其利人利物之事,则力能为者,勉而为之。不能为者,必令此心常存。发菩提心,信愿坚决,以此自行,复以化他。做到这样,就是凡夫的菩萨。”

释迦牟尼也教化世人在应当布施的时候要尽力帮助他人。

有一天,一个人去找释迦牟尼,他哭着对释迦牟尼说:“无论我做什么事情,从来没有成功过,上天为什么如此不公平,总是让失败落到我头上。”

释迦牟尼告诉他:“因为你太吝啬了,从来没有施舍过什么。”

“可是我已经身无分文,我一个做什么生意都赔本的穷人,哪还有东西施舍给别人呢?”这个人迷惑不解地说道。

释迦牟尼说:“其实你很富有,虽然你身无分文,但你有七种东西可以布施于人。第一种是布施赞美。遇到不自信的人,你可以针对他的特长或优点多加赞美,别人就会得到鼓励变得自信;第二种是布施微笑。笑脸迎人会使人心情舒畅;第三种是布施真诚。打开心扉,以你的真诚和别人沟通,你和别人都会有收获;第四种是将理解和善意的眼神布施于人。你不用多说什么,一个理解的善意的眼神传递过去,对方的心里就会觉得温暖;第五种是你可以用亲力亲为的行动布施于人;第六种是你可以用礼让于人来布施;最后一种就是你可以将自己空余的房子为需要的人行方便。有了七种布施,你做事情就会成功了。”

这个人听了释迦牟尼的话,暗暗牢记,从此他一改往日吝啬愁苦的心态,用善心和行动布施于人,他的生意也渐渐好起来了。

很多人一听到布施这个词,会马上想到布施就是给别人钱或者具体的物品,基于这种认识,有些人的想法就和故事里那个人的想法相似:“我没有钱,物质上也不富有,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拿来布施给别人。”

但实际上,以为布施就是给人钱和东西的想法是不全面的,所以释迦牟尼告诉这个人他很富有,他可以布施的东西有很多。

人通过布施,能放下越绑越紧的自私的念头,一定程度的摆脱小的自我,将心量打开。那么布施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呢?

你拿什么来布施

上文中释迦牟尼说每个人都很富有,他告诉贫穷的年轻人可以布施微笑,可以为人行方便等等,那我们来看一下么布施的内容到底是什么。

按照所施的物品,布施可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而按照施舍者的不同目的和心态,又有“八施”之说。

八施,指的是八种布施,即(1)随至施,(2)怖畏施,(3)报恩施,(4)求报施,(5)习先施,(6)要名施,(7)希天施,(8)为庄严心、为资助心、为资瑜伽、为得通慧菩提涅槃上义故施。

以所施的物品为分类标准,没有人会有疑问,但按照施舍者的不同目的和心态分类,我们就需要做一些解释了。

依照大多数人对布施的理解,施舍者是不应该抱有任何目的的。人们会觉得既然是施舍于人,就应该一无所求才对,但事实上人们的根器不同,做同一件事儿的想法也就不同,所以我们应该以更客观、更开放的心态来看待这类施舍者。

佛祖度众生时,会根据众生的根器弊病采用不同的方法,简单来讲,这与因材施教是一个道理。佛门提倡布施,但众生根器不同,不是每个布施者都能从一开始就能毫无私心,所以教化者就会告诉下品、中品根器的人,你若懂得施舍,必然会获得福报等等,这些教化使本来不愿意布施的人渐渐放下自私的心念,学会了布施。

但这一来,疑问似乎不是被解决了,而是被转移了,被转移到佛门的教化者这里来了,他们是在欺骗、诱惑人们去布施吗?

其实都不是,他们只是说了实话而已。一切事都有因果。印光法师说:“因果二字,遍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罄无不尽。盖不特佛教之所尚,亦世法所不废也。”慧远法师也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所以那些教化众生行布施者,只是说了个因果关系,比如你布施了善心,你就会得到好报等等。这就好比因是种子,果是收成,春种秋收而已。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即便一个人想积德积福才去布施,行为上还是帮助了别人。而且在布施的过程中,他的心得感受会使他的境界提升,这种提升会使他逐渐放下目的,渐有所悟。因此我们也不必轻慢这些带着目的去布施的人,反倒是我们应该放下这轻慢之心。

人们做一件事儿,总有它背后的驱动情绪,人们所想象的那种无我的布施,不是常人所能达到的。关于布施,佛教里有“三轮体空”的说法。三轮体空指的是布施时的一种态度。它包括:

施空:指施舍的人不执著施舍之中,无实在的能施之我,这样,布施时便无希求福报之心。这也是人们想象的无我的布施境界。

受空:指对受者不起慢心。

施物空:指对所施物品不起贪惜心,资财珍宝一切所施物品本来皆空。

凡夫布施很难达到“三轮体空”的境界,只有菩萨行施才能达到这种境界。

除了上述两种布施的常见分类之外,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还有其他分类方法,但鉴于其他分类过于生僻且只适用于出家人,这里就不再一一介绍了。

放下惜财心,财物施他人

财施就是财富上的布施,把钱或者吃、穿的、用的、住的等等施舍出去。把钱或者物施舍出去的时候,施舍的人也放下了心头的贪念,不起贪念就不会无事生非,也不会造恶。

明朝时候,有一位书生参加科举考试。屡试不中,后来他干脆放弃了科举,跟一些佛门信徒交朋友。这书生虽然算不上出身富贵之家,但是家境也还过得去,所以他不必整日为生活奔波,因此常常和这些朋友去寺院里向法师们参拜请教。

有一次书生和几个朋友来到一座庙里拜访一位法师,进到庙里的大殿后,书生看到大殿残破不堪,便把身上带的十两银子全部拿出来给了寺庙的主持,他对主持说:“大师,这大殿已经残破,该休整一下了,这十两银子就请用来休整大殿吧。”

主持大师感激地说:“施主实在是好心,但十两银子不够修正大殿的费用啊。”说完合掌念佛。

书生听了之后,就让身后的小书童把木箱里的衣服都拿出来捐给寺庙。木箱里面有一件衣服非常昂贵,而且一次也没有穿过。小书童拿到这件衣服的时候犹豫了一下问:“公子,这件衣服还是留着吧,总得留一件衣服替换才行啊!”

书生听完说道:“不用留,只要能为诸佛菩萨修整这残破的大殿,我就光着身子也没关系。”

主持大师听了书生的话,感动得泣不成声,他说:“施主的财物有限,但是施主这份心实在是让人感佩啊。”说完接了钱和衣服,然后和寺庙里的师傅们一起为书生诵经祈福。

书生虽然不是极为有钱的富贵公子,但是却有一颗不惜财的施舍之心。主持大师和寺庙的师傅们一起为书生诵经祈福,不仅仅是因为书生捐了钱物,更是因为他有一颗施舍的心,有一颗能放得下的心。

印光法师也说:“凡夫的心态总是先顾自己,不想布施是因为对方并非自己的亲眷或好友,以致觉得事不关己。仁者应该有一颗布施之心,不分亲疏,扩展心量行舍他人。”

冷淡的态度是滋养孤独的温床,令我们的生活无可避免地愈来愈封闭,贪婪和自私只会让我们更加吝啬。放开心量将财富施舍给需要的人,我们的内心也是快乐和温暖的。

隋朝有个姓李的人,父亲早逝,被母亲和舅舅抚养成人,后来因为博学多才,被朝廷重用,家境渐渐好起来。他常常把家里的米面拿出来借给贫穷的百姓,人们都叫他李善人。

有一年遇上大旱灾,百姓们几乎没有收成,他召集了很多贫穷的百姓到他家门外,当着众人的面把所有借据全部烧掉,他对大家说:“从今以后就没人欠我米面了。”然后他又拿出家里的米面分给众人,而且告诉大家,如果没有吃的东西了,可以随时来找他。那一年,他救活了不知道有多少人。

第二年春天,他拿出粮种送给耕种的农人们。有人说李善人是积阴德,他说阴德是人们都不知道的,既然知道了就不是阴德,他只是觉得大灾之年大家需要帮助而已。

后来有一个托钵乞食的和尚来到此地,李善人就想供养这个和尚,让他为当地的百姓诵经说法,免去荒年之灾。

和尚笑笑说:“当地百姓是有荒年之灾,不是被你救助了吗?不是我诵经说法免去荒年之灾,是你广施财物帮大家度过了荒年之灾。本来今年你命中有灾祸降临,但是因为你广行布施,帮助了很多人,所以你的灾祸也被你自己的善行免了。”

在这场自然灾害中,李善人没有顾惜自己的财物,一心想着帮他人度过难关,表面上看是舍才,实际上是他心里有一个“舍”字,他能舍下自己的私欲,毫无杂念的为他人着想。

施财的人把财物给予他人的同时,也将贪妄的杂念放下,使自己和自己身边的人都变得至纯至善。

布施当中,财施对人的帮助是显而易见的,那么法施是怎么回事儿呢,它又能对接受施舍者起到什么作用呢?

以法施帮助他人

法施是指用佛法去开导他人,帮他人解脱心理上的痛苦,或者点拨他人,使他人获得谋生技能。印光法师解释说:“其人不知善恶邪正,及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并了生脱死切要法门,方便善巧而为宣说。或以佛、菩萨、祖师、善知识所说契理契机之书印送流通。俾见闻者生正信心,渐次深入,以至了生脱死,超凡入圣者,皆名法施。”

在佛陀的时代,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佛陀出去化缘的时候,在路上碰到一位非常年迈的驼背老者。他正一手拄拐一手拿碗在路边乞讨。驼背老者慢慢地移动,看上去很吃力的样子。佛陀看着这一幕,怜悯之心顿起,赶紧走过去伸出双手扶住老者,他说:“老人家当心,你行动如此不便,怎么还出来乞讨,难道没有孩子照顾你吗?”

哪知老者却回答说自己有七个儿子,而且七个儿子还都已经成家了,只是他们都忙于照料自己的妻子儿女,没有人愿意照顾他这个没用的老头子,所以就把他赶出了家门。老者在回答问话的时候,一抬头认出了佛陀,于是下跪恳求佛陀想办法教化自己的七个儿子。

佛陀很耐心地告诉老者:“这个不难,只要讲讲道理就可以了。”

老者回答:“我的七个儿子是不会听我讲道理的,这样教育他们行不通。”

佛陀却说:“道理是说给你的,只要你用心听就行了。”

老者不解地问:“只要我用心听?那应当怎么办才好?”

佛陀却说:“你就不要多想了,只要你用一颗虔诚的心拿好自己的拐杖,走路小心,若有恶狗来了还可以用拐杖打跑它。”

老人什么也没有说,不过他是有些明白了,这个拐杖还真的就是他现在唯一的依靠呀!”从此老人真的依照佛陀的指示,心无他想,只和这个拐杖相伴,于是他也慢慢高兴了起来。似乎再也没有了烦恼。

有一天老者的七个儿子听说城里有一位佛陀可以赐福给世人,于是他们分别带了妻子儿女去祈求一家人平平安安,他们到那的时候,看见佛陀正在给人们说法。恰好老者这一天也来到了佛陀说法的地方,佛陀看到了这个老者,就请他上台上说说,为何他一个叫花子还这样面带笑容,春光满面的样子。

老者不知自己的儿子就在台下,于是说了自己的经过,还说自己现在心无他求,一心和这个拐杖相伴,因为这拐杖曾帮助他走过十分危险的路;也曾让他渡河时能知水的深浅;假如有恶狗,它还可以帮他把狗赶走。只因有了它的陪伴,自己现在真的是毫无烦恼,高兴的很。

老者的七个儿子听到这儿,个个心里觉得惭愧之极,争相接老者回家赡养。

故事中的佛陀布施道理和方法,最终使老者的几个儿子放下私心重拾孝道。

与财施相比,法施的作用更大,因为财施的作用是有限的,你给他一千块钱、一万块钱,他总有用完的时候,你告诉他一个道理,比如上文中的孝道,不但他自己有所改变,还能影响周围的人和他们的子孙也奉行孝道。

印光大师声誉很高,远离世间繁杂一心修行,民国大总统孙文送他匾额他闭关不出,有钱人愿意供养,他果断谢绝。出家人修行不为名誉,但求广度众生。

阿弥陀佛为比丘时,曾发四十八愿,求托生一切众生中。他愿“同其形体,通其语言。以设教化故,上自天帝,下至微细虫蚁,皆托生其中,设化无量劫。”

不只是印光大师和阿弥陀佛发愿广度众生,所有出家人都有度化众生的誓愿,无德大师也是一位不求名誉,广度众生的大师。

一日,无德大师在院子里除草时,有三个修行者来找他,他们问无德大师:“人都说皈依佛门即可除去人生的烦恼与疾苦,可是我们已经信佛多年了,为什么还是烦恼连连,不高兴,到底是我们那里做的不对了呢?”

无德大师站起身,看了他们三人一眼,说道:“想要除烦恼得快乐十分简单,但是你们先要清楚自己是为什么而活着。”

三个人相互对视了一眼,不知大师为什么有此一问。他们中的一个回答说:“反正不可以死呀!不是说好死不如赖活嘛。”另一个接着回答:“我活着是为了挣好多的钱,将来老了可以享受儿孙满堂,衣食无忧的生活。”最后一个说道:“我没想那么多,只知道如果我现在死了,我的一家老小就没人养活了。”

听完他们的回答,无德大师笑了:“难怪你们如此烦恼,你们的生活只是为了活着,养老,或者被迫无奈,没有自己的信念,你们当然会活的痛苦疲惫。”

三人都相视一笑,不约而同地说道:“信念,说出来简单,信念能当饭吃吗?”无德大师随即问道:“那你们说,你们怎样才会快乐?”

他们中一个说:“有一个好名声,被人们敬仰,自然就快乐了。”另一个则说:“得有美满的爱情婚姻,这样才会快乐。”最后一个说:“必须有很多的钱,不然不会快乐的。”

无德大师听完三个人的话大声说:“可是我想问一下你们,为什么有的人名誉很好,可也有烦恼,家庭美满且也有痛苦,钱财多的花不完居然也有很多的忧愁,这是什么原因呢?”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无话可说。

大师接着说:“我们的理想信念不是空的口号,而是我们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有了这些我们才可以以一种好的心态,服务于人、奉献于人,才会得到人们的敬仰,得到爱情婚姻,才可能快乐,有了钱财也是要用在该用之处,只有以此帮助别人才会有真正的快乐。”

三个人听了无德大师的话充满感激,他们明白了怎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从此生活中的痛苦就少多了。无德大师的盛名越来越大,于是有更多的人来找他,他也为更多的人解除各种烦恼。

有一位信佛的家庭主妇,她每天都要采摘自家花园的花去寺院拜佛。有一次她拜佛出来刚好遇到无德大师。

无德大师赞赏地对她说:“你每天这样虔诚拜佛,必将有好的福报。”

主妇当然非常高兴,回答说:“多谢大师,这是我应该的,我每天到这里来都会有种心灵被洗涤的感觉,觉得非常轻松。只是这好的心情总无法持续保持,一回到家就又会被家庭琐事扰乱,不知如何是好。”

无德大师问道:“你既是每天以鲜花供佛,自是对花草非常了解。我问你,对这花,我们应如何保持其清新鲜艳。”

主妇回答说:“这很简单,只要勤于浇水,修剪残肢就可以了。”

无德大师说:“对内心清净的保持是一样的,我们应当每天以理想信念浇灌我们自己,修剪我们的心灵残枝,这样才可以保持一颗清静的心。”

主妇听了顿时大悟,从此她每天都心情愉快。

一念佛一念魔,法施者的指引既是保持清凉本心的指引,在这清凉本心的指引之下,很多人都会受益。修行人广度他人却不求世间福报,只为护持众生,让众生放下痛苦和繁琐快乐地生活。

法施能帮人改变观念转恶为善,能让人们摆脱痛苦找到快乐,那无畏施又怎样呢?

融化心中的恐怖

无畏施是指在众生身心不安、恐惧、害怕的时候,能够帮助他,消除她的恐惧。比如国家受到外敌入侵的时候,我们的军队去前方保卫国土,保障人们生活的安宁,这就是无畏施。再比如,有胆小的人不敢走夜路,胆大的人陪他走夜路,这也是无畏施。总之,能使众生身心安定、远离恐怖的布施都是无畏施。

印光法师说:“无畏施,一切众生,好生恶死,普劝同人,戒杀护生。并人有怖畏,或弭其祸,或启其衷,是小无畏施。一切众生,终难免死,死而复生,生而复死,永劫长怀此之怖畏。令彼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渐次进修,至成佛道,是名大无畏施。”

车不能超载,否则就有车毁人亡的危险。人也是如此,人生之路,漫长坎坷,要适时为心灵减负,否则一旦人的心理负担过重,就会感到压抑,会把自己捆绑的越来越紧,甚至会到几乎窒息的程度。心灵的重负终归需要解脱,只有松开绑缚、解脱内心才能祥和平静。

人在生病的时候往往会有抱怨恐惧,尤其是在病情重大总是医治不好的情况下,恐惧的心理会更加突出,圣居士生病的时候,印光大师给圣居士写了一封信:听说圣居士生了病,应该会一天比一天好,慢慢起来的。世间不明佛理的人一生病,要么怨天尤人,要么求神驱鬼,这样做有损无益。居士一向修持净业,而且现在夫人料理家事,妻贤子孝,心中没有可以忧虑的事情了,因此应该将家事、包括自己的身心都放下,让内心一尘不染,专心修持,不起丝毫的杂念。如果是寿命不该尽,这病也是消除了业障,如果不这样想,一直担心能否迅速痊愈,反而添了病。

印光大师明确了恐惧对人造成的不利影响,恐惧起到的是一种加深负担、加重病情的作用,大师给圣居士写信,正是为了给圣居士鼓励和对待病症的方法,让其消除恐惧不起杂念。

消除一个人的恐怖,使他放下恐怖内心安宁平静是无畏施最大的作用。

印光法师说:“财施、法施、无畏施这三种施,财施只在现生,后两种直尽未来。凡欲利人宜随己力而实行之。”那么按照施舍的目的来分类,另外几种布施又是什么呢?

放下独占随时布施

随至施,是八施中的第一施,指的是施邻近者、施亲近者、施现至者。

人人都放下独占欲,将爱的东西分与他人分享,幸福和快乐就会越分越多。

印光法师说:“众生心性,与佛同俦,迷悟向背,各有其由。大众受苦,我岂独乐。凡欲利人以期圆成自己福慧者,宜随己力而施之。”法师心性好施,要众生快乐而非独乐,只有做到这一点,才可以称得上是真正拥有了幸福。

一花独放花香微弱,百花齐放香飘百里,一位修行中的高僧,在寺院的角落种了一棵菊花,风雨洗礼中过了两年,竟然已是满院子的菊花了,只要是来寺庙上香的人都会赞叹这菊花的美丽迷人。花香四溢,飘到了离寺庙很远的村里去了。于是便有人向高僧提出请求,想要些菊花种到自己的院子里。高僧答应了,并且亲自动手挖了几株最美丽的,连带根须,一起送给了这个人。

人们听说这个消息后,都纷纷到寺庙里来要花。高僧也非常高兴地一一答应,并亲手为他们挖菊央。就这样没过几天,院子里的菊花就被挖了个一干二净。在一个秋末冬初的黄昏,高僧的徒弟们看了这没有菊花的空院落,都不禁感叹:“多么可惜呀!这满院子的菊花,就这样没有了。”

高僧却不以为然,他笑着对其弟子说:“你们不应当为此叹息,应当高兴,用心想一想,再过几年这里将会是什么样的景象,整村的菊花,到处都是菊香扑鼻!”

“整村的菊花,漫山遍野的花香,那将是多么迷人的景象啊!”徒弟们心里一阵阵欢喜。

高僧见弟子们个个向往的神情,满脸的笑容,恰似那菊花的绚丽灿烂。

是呀,美好的东西只有大家共同分享,让每个人都体会到幸福地滋味,哪怕是因此而使得自己一无所有,也应当是件非常幸福的事。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香满园,这就是独乐不如众乐的道理。

帮助他人并非提前计划好的,很多时候是随意的、是不经意的。

无为居士给大众讲过这样一个助人恰好助己的故事:

在抗日战争的时候,曾有一位年轻的士兵在上前线的途中救了一位正跳河自尽的村妇。可是村妇被救之后并不感谢这个士兵,而是不断地责怪他。士兵十分不解,一再追问。于是村妇告诉他,自己的丈夫被别人陷害入了监狱,家中只留下三个等待养育的孩子和一个年迈的老母。如今老母病重,她把家中所有值钱的全部当了,却只当了一块银元,没想到的是就连这一块银元居然还是假的,现在真的是走投无路,只有跳河了。

这个士兵听完了村妇的诉说,非常同情她的遭遇,于是把自己身上仅有的一块银元给了村妇,让她给老母治病,却把她的假银元随手拿在了身上奔赴前线。

可就是这一块假银元,在一次阻击战中救了这个士兵的命。原来在战场上,刚好有颗子弹打中了这士兵,可被打中的部位正好放着那个假银元。士兵时候惊叹:“这假银元真是千金难买呀!”

士兵布施的时候,没有惜才心,只想着安慰救助那位陷于困境中的村妇,这是随至施的典型事例。

人人都乐于助人,人人也都可以得到帮助。生命总是充满着无限的可能,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助人之风刮便人间大地。

送你一个心安

怖畏施是八施中的第二施,不少佛门大师解释这种布施说是有畏故施,因为怖畏缠而行惠施。怖是恐怖,畏是畏惧、害怕,怖畏施就是在人们恐惧害怕的时候,给人以安慰,指导,帮人解决实际的问题、摆脱恐怖的心境。

这种布施和上文中提到的无畏施是同一类布施,只是无畏施是从施舍者施舍什么的角度来说的,而怖畏施是从为什么要布施,即布施的原因的角度来说的。

这种布施不像布施金钱和物质一样,布施金钱和物质看得见,摸得着,成效是显性的。怖畏施的成效是隐性的,但是作用却是长久的,治愈一个人的恐怖,让他有安全感,对一个人来说,这种灵魂上的帮助是受益终生的。

当给予一个人怖畏施的时候,布施者就必须放下私念,用善良和智慧帮对方解决问题。宋朝时候有一家富户钱粮充足,但是这家的主人王三吝啬苛刻,不管对待他家里的佣人还是对待相邻,他都如此。三年之后,王三做生意赔了,从此家道败落。到最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了,王三带着一家老小流浪街头。

王三的母亲年纪大了,经不住这样的折腾,一下子就病倒了。王三没钱给母亲抓药,想想自己平时做的那些坏事儿,心里后悔极了,他觉得对不住大家,也没脸去求大家帮忙。看着被病痛折磨的母亲,他心里难过极了。

刚巧一个僧人从这里路过,他问王三怎么回事儿,为什么不找别人帮忙等等,王三一边流泪一边倾诉。这位僧人听了王三的诉说问他:“现在要是用你的生命换你母亲的命,你愿意吗?”王三连忙说愿意。僧人说既然你愿意,我保证你的母亲就能够得救。你临死前还有什么话说吗?王三忽然变得很难过:“我有钱的时候对相邻和家里的佣人不好,常常算计他们,现在我自己流落街头,尝到了贫穷的滋味,死倒没什么,就是觉得心里不安,我会在恐惧和后悔中痛苦地死去。”

僧人说:“既然如此不安,你的相邻们都还住在周围,你也知道以前佣人们的家乡住址,那你临死前可以当着他们的面去悔过,等你都对他们悔过了,再回来找我求死,我保证到时候你的母亲已经好起来了。”

王三按照僧人说的,一家一家、一个人一个人地当面去道歉,人家骂他他就听着,打他他也挨着,大家看他诚心悔过,出出气也就不再计较了,两个月之后,王三回到僧人那里,看到母亲和一家老小都面色红润,看来母亲的病真的好了。

王三对僧人说,现在他心安了,可以死了,僧人听了哈哈大笑:“王三啊,你已经不用死了,你看,因为你的悔过,你的相邻们花钱给你母亲治好了病,而且他们还找了一间房子给你的家人住,你以前的佣人看在老人孩子的份上,照顾你母亲直到病好。我不是真的要你死,我是要让你悔过,还你一个心安,以后好好生活吧。”

这位僧人的布施,就是怖畏施,治愈了人的心病,让人对人生有新的理解,重新做人,这种布施使人获益终生。

放下自私知恩图报

你既然对我有恩,我也应该回报你的恩情,这是报恩施,是八施中的第三施。报恩施这个说法明确了施者布施的原因。受人恩惠的人不忘回报对方是一种美德,但是报恩需要自我牺牲精神,需要放下很多自己在乎的东西心甘情愿地去给施者帮助。

知恩图报是人性中的善,是让人们心灵相通的钥匙。印光法师在讲解修净土的法门时,曾提到报恩法门的修行,在这一法门中法师教化众生知恩图报。

印光大师说:“静下来想想我们这一生,对我们恩情最大的,就是我们父母了。母亲十月怀胎,三年哺乳,以及父母的教养恩德,这样的大恩德,我们怎么才能报答呢?我们从无量劫中来,生生世世不可穷尽,未报的父母恩情也不可穷尽。我们的无量宿世父母,有的正经受苦难煎熬。如果我们不相信,就像母鸡被杀了而小鸡不信一样。我们如果不思救度,犹如小鸡虽然看见母鸡被杀了但不知救度一样。说道这里,应当涕泪交加,举身投地,为宿世今生父母,以及恩师和眷属们发菩提之心,至心称念若干声佛号。念念中先免其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往生之后,回到娑婆世界再尽行度脱。如果有至亲骨肉、新遭丧亡的人,也应该一并回向。”这是印光大师在报恩法门中说的一段话。报恩不仅是印光大师一个人提倡,佛门把报恩当作一个法门来修,有一天,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祗树孤独园为常常伴随在身边的弟子们说法,听法的除了长随他身边的五百人之外,还有菩萨摩诃萨三万八千人一起听法。释迦牟尼一边给众弟子说法,一边往南走,忽然他看见路边有一堆枯骨,他五体投地,恭恭敬敬地对那些枯骨行大礼。

这时阿难尊者对释迦牟尼合掌说道:“世尊,为什么要顶礼膜拜这些枯骨呢?”

释迦牟尼回答说:“你们虽然是我的座上弟子,出家的时间也不短了,但是知道的事情还是不够广博。这一堆枯骨或是我前世祖先的骨骸,或是我多生累世父母的骨骸,所以我才对他们顶礼膜拜。”

释迦牟尼接着对阿难尊者说:“请你把这一堆骨骸分成两份,男人的骨骸颜色白而分量重,女子的骨骸颜色偏黑而分量轻。”

阿难尊者说:“人活着的时候,从着装穿戴上一眼就能看出男女,人死了变成骨骸,弟子们看着都是一堆白骨,为什么还能分男女呢?”

释迦牟尼说:“男子活着的时候,多有听讲佛经戒律,礼拜三宝,口念佛的名号,所以骨骸白而重。女子大都缺乏理性,偏重情感,把养育子女当作自己一生的责任,养育婴儿的母乳是有血液变成的,每个婴儿吮吸多于八斛四斗还要的白乳才能成活,所以,女子死后骨骸是黑色的,颜色也比较轻。”

阿难尊者听到这里悲伤的眼泪不自觉地流下来了,心也痛如刀绞。他大声说:“母亲的恩德,我们怎样才能报答呢?”

释迦牟尼说:“广施恩德,渡父母脱苦,渡众生脱苦。”

父母之恩,是世间最大的恩德,我们应该时刻记着知恩图报。报恩不只限于对父母,世间有缘人给我的们的帮助都要回报。只是因父母恩情而回报父母,这是子女对父母的回报,虽属于报恩施,但叫做孝道,因他人帮助而回报他人的回报可以直接叫做报恩施,因得到父母他人的帮助而回报众生的布施,是有大智慧的报恩施。帮助他人是一种善举,回报他人是良知,以自己的善举唤醒他人的良知,生活中就会多一份善良和美好。

放下杂念积累福报

求报施是八施中的第四施,求报施这三个字不难理解,它的意思是:我用真诚的心将你需要的东西布施给你,但我期待得到相应的回报。

上文中的报恩施,起码是受人恩惠回报于人的做法,我们尚可理解和接受。但对于求报施里面所含的目的性我们可能有些质疑。

以我们对布施的理解,会觉得布施是应该不求回报的,起码带着这样明确的求回报的目的去布施的做法,是让人难以接受的。

但凡提到布施,我们就会默认为它是无私的,每个人都对崇高境界充满向往,尤其是对于佛教中的布施,我们更不能接受它是存有私念的,但是这私念恰恰反映了人性的一部分。布施时修行的一个途径,是为了让人在行为中体会布施带来的价值,从而放下自私、杂念。

众生有别,心念也有别,所以布施的时候带着自己的私念也是众生的特性,我们必须接受这一客观事实的存在。

印光法师告诫我们:“人生在世第一先要做好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焉。第二要行善积德。一举一动,勿任情任意。必须想及此事,于我于亲于人有利益否。不但做事如此,即居心动念,亦当如此。起好心,即有功德。起坏心,即有罪过。要想得好报,必须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有利于人物,无害于自他方可。倘不如此,何好报之可得。譬如以丑像置之于明镜之前,决定莫有好像现出。所现者与此丑像了无有异。汝果深知此义,则将来必能做一正人君子,令一切人皆尊重而爱慕之也。祈审慎思察,则幸甚幸甚。”多行善布施,以求积累功德福德,最终让自己脱凡出苦。

放下杂念求得福报的人中,最明显的就是袁了凡了,袁了凡年轻的时候曾遇到以为孔先生,孔先生说袁了凡跟他有缘分,要给他算一卦。于是袁了凡将孔先生带回家,把孔先生的话告诉母亲。母亲同意让孔先生给儿子算一卦后,孔先生算定袁了凡命中没有科第,没有子女,世寿五十三岁。

后来事实证明,孔先生这一挂算得很准,一下子就算定了袁了凡的一生。从此袁了凡不再升起其他欲望。

有一次袁了凡去一座庙里,恰巧遇到了云谷禅师。云谷禅师看他三天三夜没休息,竟然没起一个妄念,精神依旧很好,云谷禅师称赞他说:“你三天三夜不打妄想,不是凡夫俗子。”

袁了凡很老实地把孔先生算卦的事儿跟云谷禅师说了。

云谷禅师说:“我还以为你不是凡夫俗子,原来你只不过是个凡夫俗子而已。”

袁了凡追问缘由,云谷禅师告诉他:“你被命运之说束缚,认为命有定数,所以只是个凡夫。”

云谷禅师告诉他:“自从遇到孔先生之后,你的命就由他算定了,命数是可以改的,命由我做,福自己求。一切福田不离方寸心,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

云谷禅师让袁了凡放下杂念积累福报。袁了凡命中没有科第,后来却在京城附近为官,命中没有儿女,却得了一儿一女,命中世寿五十三岁,可他六十九岁的时候还为后世子孙写了《了凡四训》。

袁了凡是一个凡夫,他改造命运的方法是:放下心中杂念,布施行善,而他所求的科第、儿女也都得到了,他没有求长寿,但是世寿也超过了他命中注定的五十三岁。

世间人大多都有得到福报的愿望,人是可以求福报的,而且求得到,但报在因上求,哪里是因呢?心就是因,发什么样的心是最根本的。把你的各种欲望杂念一起放下,只求一颗清净心,世间人不想出家,但是可以行善,用一刻没有杂念的心行善,这福报就得到了。

从因果上来说,报是果,行为才是因,是种子,只有去除杂念恶念,你的种子才纯善,你的果报才是福德。所以求报施对世间人来说,随时欲望,确实有益于众生的,也是很值得提倡的。

我学先祖常行布施

习先施是对祖上行善布施的传承,“我家长夜惠施无断。我今生在信家施家,我家本来常乐布施。我若不施;便断种族。为护种族而行惠施。是名习先施。”习先施不只是施者个人的善念,还是施者的一种责任。

施者传承祖上的布施善行时,若自己的私念与这一善行传统发生冲突,他必然会放下私念延续祖上的传统,这也正是习先施布施的根基所在。

印光大师讲过这样一个公案:乾隆辛巳,豫省黄河溃决,陆地上水深过丈,受水灾地区的房屋大部分被淹没,陈留县有个姓曹的人,他的房子也沉没了,三天三夜之后,人们都说房子里面的人肯定没有生还的可能了,但是水退了之后,他的房子居然没有崩塌,而且他和他的家口也都安然无事,有人问他有过什么善行,他说他们家每年收的租子,除了一家人衣食足用之外,全部都接济相邻的贫困之人,到他这一代已经是第五代了。

虽说是人有实德,天有奇报,但他说他从未刻意求过福报之类的,这布施的行为只是为了承袭祖上的传统。

如果是不明这种布施的用意,只是承袭了先祖的遗训和承担了维护祖宗德行的责任,从修行上说,这种修行是在事相上修。

从修持方法上来说,修行分为从心上修,从理上修,从事相上修,从心上修是最深层次的修行,从理上修是比较深层次的修行,从事相上修是最基本的修行方法。从心上修能成佛做祖,从理上修能成为大德大贤,从事相上修能积累福德果报。习先施者如果不明先祖深意,就是从事相上修,这就好比广种世间福田,有福报的收获也是必然的结果。

印光大师讲习先施的公案故事,是提倡人们多行善事,广种福田。这不是针对佛门修行人的,这是针对世间大众的。世间大众每个人都可以为子孙做榜样,每个有着积德行善家风的子孙都有责任守护先祖荣耀。

只为了却凡尘事

在八施当中,希天施希求生天胜异熟果才去布施。他们想命终之后生天上,今天的布施会使他们受天妙乐。希天施更贴合出家人的修行,也有佛教书籍上说希天施修的是菩萨道,但无论布施的目的和原因是什么,布施行为终归是施惠于他人的一种善行。

拿起和放下是一种心念的两面,除非连放下也一起放下,人才会变得纯粹,然而这种纯粹是很难存在于人世间的,所以希天施为了放下凡尘杂事成就修行而布施的目的,也是人生修行的一个阶段。

印光法师认为希天施是出家人修行到某个阶段后必然产生的心念,是把修行推向圆满的必经之路。

在佛陀的时代,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天致远大师出去化缘的时候,在路上碰到一位年迈的驼背老者,他正一手拄着拐一手拿着碗在路边乞讨。驼背老者慢慢地移动,很吃力的样子。致远大师看着这一幕,怜悯之心顿起,赶紧走上前去,伸出双手扶住老者说道:“当心了老人家,你行动如此不便,怎么还出来乞讨,难道没有孩子照顾你吗?”

哪知老者回答说自己有七个儿子,而且还都已经成家了,只是他们都忙于照料自己的妻子儿女,没有人愿意照顾他这个没用的老头子,就把他赶出了家门。老者在回答问话的时候,一抬头认出了致远大师,于是下跪恳求致远大师想办法帮自己教化一下自己的七个儿子。

致远大师很耐心地告诉老者:“这个不难,只要讲讲道理就可以了。”

老者说:“我的七个儿子是不会听我说道理的,这样教育他们行不通。”

致远大师却说:“道理是说给你的,只要你用心听就可以了。”

老者不解地问:“只要我用心听,那应当怎么办才好?”

致远大师却说:“你就不要多想了,只要你用一颗虔诚的心拿好自己的拐杖就行,走路小心,若有恶狗来了还可以用拐杖打跑它。”

老人什么也没有说,不过他是有些明白了,这个拐杖还真的就是他现在唯一的依靠!”从此老人真的依照致远大师的指示,心无他想,只和这个拐杖相伴,他也慢慢高兴了起来。再也没有了烦恼。

有一天老者的七个儿子听说城里有一位致远大师可以赐福给世人,于是带了妻子儿女去祈求一家人平平安安,他们到那时,看见致远大师正在给人们说法。

恰好老者这一天也来到了致远大师说法的地方,致远大师看到了这个老者,就请他上台上说说,为何他一个叫花子还这样面带笑容,春光满面的样子。

老者不知自己的儿子就在台下,于是说了自己的经过,还说自己现在心无他求,一心只和这个拐杖相伴,因为这拐杖能够帮我走路、帮我好好的生活,它曾帮助我走过十分危险的路;也曾让我渡河时能知水的深浅;假如有恶狗,它还可以帮我把狗赶走,保护我。只因有了它的陪伴,我现在真的是毫无烦恼,高兴的很。

老者的七个儿子听到这儿,个个心里觉得惭愧之极,争相接老者回家赡养。

之后,老者和老者的儿子一起去拜谢致远大师,致远大师说他只是在做一个修行人该做的事儿,在这种布施中,他会早成正果,受天妙乐。

致远大师的这种布施就是希天施。其实放下凡尘事一心为修行的希天施,也可引申到生活中来,人生原本就是一场修行,在这场修行中,沿着内心的直觉真实的行走才能知道我们要到何处去,我们为什么要在人生中修行,所以希天施不一定非得是修行人的专属,它可以是每一个人的行布施时的心念。

广行布施美名传

本节要讲的是八施中的第七施——要名施,为得广大妙善称誉声颂美名,遍诸方域而行惠施称为要名施。

人生短暂,布施便布施了,不必非要有所得,但凡尘俗世,走到哪里都有诱惑,有人放得下钱财,有人放得下繁琐,也有人放得下功名,人的所求不同,放得下的和所需求的也就不同,所以施者有要名施这个目的也在常理之中。

凡是有明确目的的布施都可能会被认为功利性比较强,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布施的目的不同,恰恰说明布施者的境界不同。

要名施者为得广大妙善称誉声颂美名而布施,从平常人的角度讲,名声是一个人的尊严,历史上有多少英雄为留清名舍弃生命。不贪财、不求利,一心布施,留得一个好的名声,这也是施者对生命尊严的呵护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从出家人的角度说,这倒有点像以身传法,布施者善妙美名广传,对向善的人是一种激励,而且会让他们有方向感,也会效仿布施者广行布施;除此之外,这流传的善名还给了需要救助的人一种希望,这善名善行让处于困境中的人知道人间还有真爱在,还有大善之人广行布施,希望是一种精神粮食,是一种激励,能辅助人战胜困境。

众生根器不同,善悟之人心先悟,而后才有行为,而渐悟之人则更适合在行为中开启心智,印光法师讲到布施的时候,曾说要名施是由行为而化心念的一种修行法门。

无德大师修行的就是这种法门,一日,无德大师在院子里除草时,有三个修行者来找他,并问无德大师说:“人都说皈依佛门即可除去人生的烦恼与疾苦,可是我们已经信佛多年了,为什么还是烦恼连连,不高兴,到底是我们那里做的不对了呢?”

无德大师站起身形,看了他们三人一眼,说道:“想要除烦恼得快乐十分的简单,但是你们先要清楚自己是为什么而活着。”

三个人相互对视了一眼,不知大师为什么有此一问。之后他们中的一个回答说:“反正不可以死呀!不是说好死不如赖活着。”另一个接着回答:“我活着是为了挣好多的钱,将来老了可以享受儿孙满堂,衣食无忧的生活。”最后一个说道:“我没想那么多,只知道如果我现在死了,我的一家老小就没人养活了。”

听完他们的回答,无德大师笑了,“难怪你们如此烦恼,你们的生活只是为了活着,养老,被迫无奈,从没有自己的理想信念,那当然就会活的痛苦疲惫。”

三人都相视一笑,不约而同的说道:“理想信念,说出来简单,就靠着就又饭吃吗?”无德大师随即问道:“那你们说怎样你们才会快乐那?”

他们一个说:“有一个好名声,被人们敬仰,自然快乐。”另一个则说:“得有美满的爱情婚姻,才可以快乐。”最后一个道:“必须有很多的钱,不然不会快乐的。”

无德大师听完三个人的话大声说:“可是我想问一下你们,为什么有的人名誉很好,可也有烦恼,家庭美满且也有痛苦,钱财多的花不完居然也又很多的忧愁,这是什么原因呢?”三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无话可说。

大师接着说:“我们的理想信念不是空的口号,而是我们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有了这些我们才可以以一种好的心态,服务于人、奉献于人,才会得到人们的敬仰,得到爱情婚姻,才可能快乐,有了钱财也是要用在该用之处,只有以此帮助别人才会有真正的快乐。”

三个人听了无德大师的话,渐渐明白了先前不快乐的原因。无德大师不断地帮人们除掉烦恼,布施快乐,于是名气越来越大,声誉越来越高。更多的人来向无德大师求助。

一位信佛的家庭主妇,她每天都要采摘自家花园的花去寺院拜佛。有一次拜佛出来刚好遇到无德大师。

无德大师非常赞赏地对她说:“你每天这样虔诚地拜佛,必将有好的福报。”

主妇当然非常高兴,回答说:“多谢大师,这是我应该的,我每天到这里来都会有一种心灵被洗涤的感觉,感觉非常轻松。只是这好的心情总无法保持,一回到家就又会被家庭琐事扰乱,不知如何是好。”

无德大师于是问道:“你既是每天以鲜花供佛,自是对花草非常了解。我且问你,对这花,我们应如何保持其清新鲜艳。”

主妇遂回答说:“很简单了,只要勤于浇水,修剪残肢。”

无德大师于是说:“对心灵的保持也是一样的,我们应当每天以理想信念浇灌我们自己,修剪我们的心灵旁支,这样自可以保持一颗清静的心。”

主妇谢过无德大师,并对大师说:“大师声誉日渐高涨,心里可高兴吗?”

无德大师毫不掩饰地说:“高兴啊。”

主妇不解地说:“听说大师帮人解除烦恼是为了有更大的名声,对此我一直很困惑,出家人本应该不求名声的呀?”

无德大师笑道:“我的声誉越来越大,那些像你一样有烦恼的人就会来找我帮助,我就可以布施更多地快乐给他们了。”

主妇听了渐渐明白,”原来大师向要美名声誉是为了布施更多的快乐呀!”

放下红尘杂染事

本小节是八施中的最后一施,佛教典籍上解释该布施:“为庄严心、为资助心、为资瑜伽、为得通慧菩提涅盘上义故施。”

一个人的心日日夜夜被贪嗔痴所染,心被杂染了,他的世界就没那么清净了,如果心能清净的话,他的世界就会变得清净,如果去布施,一个人的杂念就会在布施的过程中渐渐地放下,便能身轻心安,心定能生智慧,一个人的智慧能帮助他更为客观地看待这个世界,当一个人看到这个世界的真面目之后,他的心便开始远离红尘了。这样不断地布施下去,他的心量越来越宽广,更会渐次增长智慧,直到展转证得菩提涅盘,微妙上义。

印光法师教化:“华严经云:‘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无碍智,则得现前。’”布施的行为能渐渐去除人的妄念,让人的智慧逐渐得以显现。

印光法师告诉我们行善布施极为重要,它不但有利于我们自己脱离苦海,修得正果,还有利于社会稳定,天下太平。另外就是人心本是就具有佛性善根,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相信这一点,并以自身的的言行经常加以诱导,使人们一心行善向佛,则终会得佛果。

七里禅师就是看透了盗贼的山根佛性才以宽容感化教化盗贼的。曾经有一个盗贼把刀架在七里禅师的脖子上,要禅师交出所有值钱的东西。七里禅师便告诉盗贼:“所有的钱都放在抽屉里了,你可以自己过去拿,请不要打扰我参禅打坐。”于是盗贼跑了过去把抽屉里的钱全都拿了出来。没想到禅师又告诉那盗贼,应当留一些钱给自己,自己还有其他的用途。盗贼行窃以来,从没遇到过这样的人,感觉很奇怪,可他还是留了一些钱给禅师。正当盗贼转身要走的时候,禅师又告诉他拿了别人的钱应当说声谢谢。那盗贼还真的说一句,然后匆匆走了。没成想他刚出门就遇上了官差,被抓了回来,原来这是一个惯盗,差人早就跟着他了。

可是当差官向禅师取证的时候,禅师却说,这盗贼没有偷自己的钱,这钱是他向自己借的,临走时他还跟自己道过谢呢。官差无奈,只好又把盗贼放了。盗贼终于被七里禅师的言行感化,本性回归,善心出现,随即拜入七里禅师门下。

太宗李世民时期,有过390名死囚同时被赦的奇迹:原来是这390名即将行刑的死囚集体向李世民请求,希望能够在临死之前回家探望一下家中的老小妻儿。李世民再三斟酌,做出了惊人决定,同意他们回家,而且不派人跟踪,但是所有死囚必须在9个月后自己回来服刑。原来太宗也想借此机会,探究一下人心的究竟善恶。朝中大臣都不同意这样做,他们认为这样罪大恶极以致死刑的囚犯只要回了家就不会再回来了。但李世民还是下了这道旨意,没想到的是,九个月后这390名死囚竟无一例外地都回到了监狱中。李世民有感于人心本善,特将这390名死囚都免了死罪。印光大师对此说:“人心若不被外物所迷,自己性德流露,都有这种感人的善心。”

布施善心,则人心向善,而布施者在布施的行为中彰显佛性,体验佛性,则终归向正果修行,已达涅槃。

同类推荐
  • 圣经故事(第一册)

    圣经故事(第一册)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 谈佛说道悟人生

    谈佛说道悟人生

    这不是一本说佛论道的书,这是一本让你用佛的境界和道的胸怀来点释人生的书,情感·利益·事业·修身·修为·修性。人生说起来或许真的很沉重,一路生活,一路坎坷。难以设计定局,一个偶然的选择,便被归入了另外一种生活,我们要明白人生的短暂以及命运的不可预知,所以只要安于生活,我们就能够活得精彩。
  • 圣经故事3

    圣经故事3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 身心富足的智慧:佛家教会你幸福的人生哲学

    身心富足的智慧:佛家教会你幸福的人生哲学

    内心的丰盈富足会成为一种能量,给人带来源源不断的幸福。本书以佛门智慧为指引,引领人们从做人、做事、行善、经营财富和名利、经营情感等方面平衡身心,迎接富足,并在富足的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财富观和爱情观的引导下,用智慧处理生活,让内心达到健康、充实的状态,让幸福不请自来。
  • 佛心禅语:受用一生的佛禅哲理与智慧

    佛心禅语:受用一生的佛禅哲理与智慧

    为什么很多人不快乐不幸福?为什么很多人活得很累?为什么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败?……原因在于缺乏智慧。佛说,有大智慧者,方能得大圆满。佛学博大精深,蕴涵着人生的大智慧。佛学中所讲的智慧,除了指聪明、明事理之外,主要是指灭除人生的烦恼和欲望,通过修行而达到人生的解脱与圆满的方式方法。《佛心禅语(受用一生的佛禅哲理与智慧)》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和工作,以佛禅哲理故事的形式,从快乐、平常心、放下、慈悲、无欲、包容、智慧、成功、得道、随缘等十个方面入手,对佛家智慧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常读这些佛禅故事,不但能对佛学有所了解,更能增长智慧——大智慧。
热门推荐
  • 当个元素师挺好

    当个元素师挺好

    若是说我是一个普通人,你错了,我在这个世界绝不普通。若说我只是一个小小的修炼者,你错了,我还是个元素师
  • 三位复仇公主与王子

    三位复仇公主与王子

    她,冰冷,她,活泼,她,可爱。八年后的她们归来复仇,途中却遇到了他们。在经历了背叛后的公主们,能否与王子们在一起?而她们的心会被温暖吗?
  • 空离合

    空离合

    空叹时光逝,莫把光阴负,物是人却非,遗恨空留,伤心难度。
  • 神魂天体

    神魂天体

    魂,万灵之源,体,万物之根。魂者掌控万源,体者承载万物。世间一个毫不起眼的一个次元空间孕育出了一个万魂之祖的最强之魂,不为人知的祖魂之魂,承载一个少年身上,而一无所知少年欲定永恒的法则,命运注定不会平凡,强者之路的风雨坎坷,这些将伴随着少年将会踏上怎么样的巅峰之路.....
  • 修仙继承者之玄灵社

    修仙继承者之玄灵社

    简介可不可以慢慢写,最近脑子笨,写不出来,先注册了慢慢弄
  • 修真之魔修难为

    修真之魔修难为

    柳昔卿一朝穿越到修真界,连受惊吓无数。面对口嫌体直的大妖兽、用人骨作歌的美少女、邪气凛然的书生郎……她决定认命,按部就班修真养老,以期得道飞升。然而回过头才发现,她修的……竟然是魔道?摔,简直不能更坑好嘛!
  • 夏花浓稠之岁月流沙

    夏花浓稠之岁月流沙

    那年夏天,她遇见他——那个看上去冷酷实则很暖的他。那年夏天,他遇见她——那个单纯端庄的她。那年夏天,他们相遇,发生了许多……在那所美丽的大学校园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比赛,一起训练,一起做兼职;一起放松,一起观海,一起静静地等着日出,一起静静地等着日落……那些年,他们发生了太多太多……他爱她,却不说出口,只在背后默默地守护她。她爱他,却不说出口,只在背后默默地喜欢他。他们彼此喜欢,却没有勇气说出口……他们的故事,他们的青春,他们的懵懂,他们萌芽的爱情……《夏花浓稠之岁月流沙》敬请期待!
  • 异界秒杀系统

    异界秒杀系统

    如果有一拳干不倒的敌人,那我就再打一拳!这个故事,将从系统降临异界开始…
  • 女尊之青柠,卿宁

    女尊之青柠,卿宁

    简介:她二十一世纪编导系大四生,一朝魂穿成了她。会怎样呢?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他皇商之子,和外出游玩的她相遇,俩人之间又发生了怎样的爱情呢……。【这是羽儿第次写文希望大家多多关照。也多多指教羽儿。还有羽儿是高中生所以更新会很慢】
  • 盟约之上巳节

    盟约之上巳节

    农历三月初三,盟约领袖东皇前往天庭参加蟠桃盛宴,人间秩序就由盟约其他成员管理。百无聊赖的苏凌意外在上巳节前夕加入盟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