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943600000008

第8章 心中无我普济众生

关爱同行幸福相伴

财务、关爱越求越少,越分越多,不要将财务独自占有,不要总是向别人要关爱,舍下积攒索要的念头,与大家共享才会快乐。

太虚法师开示:“人生的解释:狭义说,是人类整个的生活;广义说,人是人类,生是九法界的众生。故谚曰:‘人为万物之灵’。因为它太灵活,所以向上也容易,向下也容易,人做得不好就可以堕下,做得好就可以向上。若不能向上,总要保持为人之道,勿使堕落才好!人生,不论古今中外的宗教贤哲,总是教人为善,与人为善,向上进步以养成完美的人格;增益人类共同的生活,以求安乐、和平。佛教于充实人生道德,极为注重,人生佛教尤以此为基本。”正如太虚法师所说,我们行善向上是非常有必要的,不然真的是妄为做了一次人。

在大卫城内曾住着一位非常富有的长老,这位长老之前的历代陀先都有一副好的心肠,都十分的喜爱用自己的财物去布施他人。但是这样一个好的习惯,在传到地十二带主人的时候给取消了。因为在第十二代主人看来,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家业为什么要布施给别人,这岂不是便宜了那些接受布施的人。他于是揣着这样的想法,就开始大肆的聚财,不再行善。

他于是将陀先一直行善布施的用的大斋堂一把火烧掉了,这个大斋堂中有一个非常大的厨房,还有吃饭的地方,原本都是陀先用来给贫苦的人们做饭用餐的地方。之前的陀先们一般说每隔几天都会在此做些简单的粥饭,免费供应给大卫城中极其贫困的人们,这是一代代传下来的规矩了。但是这些在第十二代主人看来都用不着了,这样做太不值了,所以他一把火烧了大斋堂。他下定了决心不再行善布施,不禁是对对贫苦的外人。就是在自己的家里,他规定每日里的三餐都只准吃些腌制的咸菜,不让用油,由此可以想象第十二代主人是多么的抠门至极了。

终于有一天,第十二代主人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了有个身上穿的非常破烂的人,坐在路边的大石头上,手中拿了一瓶都已经发酸了的酒在哪里美滋滋的喝着。这个主人闻到一股酸酒味,他当时真的羡慕眼馋极了,他在也忍不住了,但又不敢在家中明目张胆的喝酒,他害怕让别人闻到自己家的酒味,那样每个人岂不是都要来自己家喝酒不成。第十二代主人向自己忍着不喝,也不再在路上遇到的一切。但是这样真的是痛苦极了。如此的精神折磨让他倍觉的艰辛,他开始想象假如现在能喝到一口酒就真的是太幸福了,如此他不禁加快了回家的脚步。

进的家门,第一件事就是叫他的夫人去给他打地窖里的酒来喝。夫人看到他的样子非常的担心,是不是得了什么怪病。但是主人只是告诉她自己没事,就是想喝一口酒了。他的夫人于是说道:“这还不是非常简单的事呀,我们家的酒还有很多那!”主人于是赶紧插嘴说:“好了,小点声音,不要叫别人听到。我也不能在家里喝,不然让别人问到我们酒的味道,就会慢慢的没有了,所以我要去外面喝。夫人于是劝说去阁楼上喝酒好了。但是主人还是不放心,他最后还是决定去村口的小树林内去偷偷的喝酒。他于是让自己的夫人做好菜又打来酒,然后密封好,夫人对此感到非常的无奈,但还是照做了。

这个主人于是拿了夫人给准备好的东西,来到了小树林,他看了看四下无人,于是将酒和菜都一一摆放了出来,然后慢慢的享用开来。他独自一个人喝的很开心,因为没有人能够闻到他的酒菜香味。

他却不知道,就在他独自在林中饮酒的时候。佛陀乘机幻化成了他的身形,从他家的大门大摇大摆的走进他的家。然后吩咐他的管家,打开大门,并把所有的粮仓,酒窖都打开用来布施给人们,另外还将多半的钱财也都一同拿了出来。

虽然夫人和管家听了这话非常的吃惊,不能理解,但是还是照做了。夫人只认为是丈夫喝了酒后是心境柔和了,心里非常的高兴,心里琢磨着老陀宗的传统又回来了。管家也是上辈跟过来的,也非常乐意这样的行善布施,于是赶紧张罗着开仓清库,还叫人手持锣鼓上街去叫喊城中的长老有开始布施了。

自从第十二代主人承继家业以来,就已经不在布施了,还不准贫困的人走进自家的大门。当听说长老有布施了,因此全城的贫苦大众都来了。酒窖里的酒一坛一坛的向外发着,粮仓里的粮食一包一包的向外施舍,还有很多的金银财宝,不一会的功夫就分发完了。

领到施舍的贫苦人都非常的高兴,回家的路上有的路过小树林还不住的议论着。有人说:“我们真的感谢长老才是,今天领到的东西都够我一辈子用的了!”还有人说:“是呀,长老自祖上以来一直都非常的善良慈悲,所以他的家里才如此的富有呀!”也有的人说:“总以为这第十二代长老是个铁公鸡一毛不拔,是不是家业早晚都被他败掉了,今天竟如此的叫人惊讶。”……人们你一句我一句的说着高高兴兴的回家去了。

树林中第十二代主人喝的都一些微醉了,但是听到路过的人们一个个的对自己赞叹,猛地感觉到了什么不对的地方。他赶紧撒腿向自己的家跑去,来到门前一看,竟然空酒桶,空米袋洒落的到处都是。他当场就破口大骂,找了夫人管家来问话:“这是谁的主意,为什么不经过我的同意就要行布施。大伙突然发现居然又有一位主人回来了,都有些惊讶的合不拢嘴。当主人进的里屋发现了一个和自己长得一样的人,坐在自己的位子上,于是质问:“你是谁,为什么来我家里。”

坐在主位上的佛陀故意气他说道:“你又是谁,这本来就是我的家呀!”第十二代主人生气极了:“一口胡言,这家产分明是我的,叫我的夫人来一问便知,倒是叫你吃不了兜着走。”

当夫人过来一看,居然两个人长得一模一样,当时屋里坐的那一个,更是显得慈颜和睦,更容易让人亲近高兴,夫人于是用手指了指屋里坐着的佛陀说:“这才是我的丈夫,你是谁?”

见夫人不认自己,他又叫了管家来,管家同样喜欢屋里的佛陀。最后又问所有的仆人,仆人们当然也是同样的喜欢佛陀。

第十二代主人顿时觉得心昏意冷,自己的夫人,就连管家仆人都不认自己这个一家之主了。但是他还是没有完全放弃,他又找来了城中的国王。等国王来了之后,佛陀来到了国王的面前说出了自己不是真正的主人,只是替他的祖先来教训他一番。说他们家自祖上以来都行善布施,但是到了他的这一代就完全的颠倒了陀宗的意愿,不再爱护贫苦的人了,这是不对的。

第十二代主人听了这话,感到心生愧疚,也终于领悟到了佛陀的真意,于是发誓今后一定要做一个护国爱民的好长老。

人生就是如此,衣饰钱财都是身外之物,它们只会越散越多,越聚越少,正所谓千金散尽还复来说的正是这个道理。生命中让关爱同行,我们也必将幸福相伴。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富有而吝啬是衰败的开始。人一辈子能吃用多少东西呢,一个人独享这些东西自以为是尊贵,其实不经意间也会招来他人的嫉妒,周围嫉妒你的人越来越多,你的生存环境就越来越艰难,这艰难的根源是因为你做了物质的奴隶,一个为奴的人,哪有不受主人制约的呢?若是做物质的主人,便要学会与人共享你的拥有,拿出来分享的时候,你的物质是少了很多,但是你给他人带来的快乐让你的心也快乐了很多,你未来的路也宽了很多。人生不是一场独角戏,不要忽略了舞台上的其他人。

以孝心对天下父母

想要舍掉私心,需要从孝开始,只有懂得对日日夜夜为我们着想的父母孝顺恭敬,对他人才有恭敬之心,才能逐渐放下自己的私心。

太虚法师在其“佛教并非叫人做鬼神”一文中曾经这样的说:“以人类的生存,比其它动物来得艰难。譬如一个小孩子,须在母胎十月;生出后由婴孩而童年而青年,又须父母的抚育。不若其它动物,如鱼、虾等遗子后,即可不管;而人须由十余年的教养。故一个人的成人,须由父母费去很大的辛苦劳力。所以佛教教人第一要知父母恩,报答父母,亦即世间所谓之孝道是也。”每个孩子的长大极为不易,我们都应当孝敬父母,而且不只是孝顺自己的父母,也要孝顺天下的父母。

《地藏经》上讲孝,所以很多高僧大德讲经的时候,也总是举一些孝顺的例子: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有个名字叫做子赛的孩子。在子赛很小的时候,他的亲生母亲就去世了,后来父亲又娶了后母。后母本来就因为子赛不是自己亲生的看不上子赛,等到后来自己又生了两个孩子,就更加对子赛不好了。

每到寒冷的冬天,后母都会提前为自己的两个亲生儿子做好棉衣棉鞋,这样无论外面有多么的寒冷,两个孩子在外面玩耍都不会感觉到冷。但是子赛就不一样了,他穿着后母为他用芦花做成的衣服,不用说是室外,就是在屋子里都倍感寒冷。三九的寒天,子赛经常被冻得四肢僵硬、脸色发紫。但是子赛从来没有一句对后母的怨言。

有一次,子赛的父亲外出办事,要子赛驾车。凛冽的寒风吹在子赛芦花做成的棉衣服上,子赛浑身冰冷,双手都没办法握紧缰绳了。一个失手缰绳脱落,马车产生了很大的震动。以往子赛驾车的技术是备受父亲赞赏的,对于这样大的失误,父亲非常生气,对准前面的子赛抽了他一鞭子。可没有想到的是,这一鞭子居然把子赛的衣服弄破了是里面的芦花飞了出来。

父亲脸色顿时大变,双眼含满泪水,他心里难过极了,在这样的数九寒冬,子赛的衣服里居然没有一丝棉絮的影子,都是些芦苇絮!小小的年纪,自己的儿子子赛怎么能够忍受的了呢?自己真的是罪过呀!他没有想到自己同床共枕的妻子竟然这样的品行低劣,对自己的继子竟然如此狠心。

子赛的父亲没有办法忍受这样的妻子,立即决定把自己的妻子赶出家门去。哪知道子骞却扑通跪倒在地上,两眼满含泪水的对自己的父亲说:“父亲不可以这样做呀!你可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呀!”子赛的话,让父亲非常感动,也深深的打动了自己的后母,从此后母也把子赛当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对待了。

后母不对,子赛不但没有怨恨,反而用孝心和爱心感化,可见这个孩子有多么大的气量啊。

对父母有孝心的人,才可能对他人有慈悲心,才可能懂得关怀他人,才可能以孝顺父母的恭敬心对待所有人。

百善孝为先,一个孝字,小可以治家,大可以治国平天下。孝培养的是人的恭敬心,孝顺父母的人,一定对父母恭敬有佳,他以这种恭敬心求学,学业必然有成;他以这种恭敬心做人,为人必然正直;他以这种恭敬心做官,为官必然清正廉明;他以这种恭敬心治天下,天下必能长治久安。孝是人生的根基和底蕴,倘若失了这份恭敬的孝心,为人必定轻浮多恶,人生从一开始就已经一败涂地了,怎么走只是失败的方式而已。以孝心对父母,父母便是我们最爱戴最尊敬的人,以孝心对天下所有的父母,长养事业之心,所有的父母便都受益于你这份恭敬。

化缘为的是不贪

贪心太重,不只是对他人不利,就是对自己的灵魂,也过于苛刻了。舍掉贪心,对自己的灵魂温柔一些,你会懂得,原来为他人着想要比只为自己舒服的多。

太虚法师曾经告诉自己和同修们不要贪图名闻利养。一旦开始贪图名闻利养,修行的所有功夫就都退回去了。

在一个寺庙里住着两个和尚,他们一个叫悟空,另一个叫做悟了。开始的时候,悟空和悟了一起出去化缘,但是后来就只有悟空每天出去了。原来悟了发现,他自己一次化回来的缘总是够很多天用的,于是他把化回的衣食住行等必需品都分别存放了起来,然后就在寺庙睡大觉。对。

悟了却非常讨厌悟空在耳边唠叨,他说:“我怎么贪图了,你看我已经化回这么多的东西,当然要等用完再出去呀!”

悟空念了声阿弥陀佛说:“悟了师弟呀,看来你化缘这么久,还是没有悟透化缘的真谛呀!”

悟了满口讽刺语气地说道:“看起来悟空师兄倒是悟透了的样子,但是你居然每天都迎着日头出去,归来最后还不是两手空空。”

悟空说:“悟了师弟呀!虽然我两手空空,但是心中满载呀!”

悟了听得稀里糊涂,只是随口应:“真是不明白。”

后来,悟了再出去化缘的时候,发现自己化得的东西越来越少了,以前出去一次,回来可以睡半个月。但是现在出去化一次缘,只能休息一两天。悟空依旧是每天日出下山,日落上山,每天都两手空空地回来,而且每天都非常高兴。

悟了问悟空:“悟空师兄,近些日子你化缘收获怎么样啊?”

悟空笑着回答说:“很多很多。”

悟了仍旧不解地问道:“可是你的收获都在哪里呀?”

悟空笑道:“心中满载呀。”

悟了还是不明白悟空的话,他决定明天一定要跟悟空去看个究竟。于是他对悟空说道:“悟空师兄,我还是不明白,我明天想和你一同去化缘。”悟空笑着答应了。

第二天一早,二人就一同下山。

临走悟了还背了自己化缘用的布袋,悟空对悟了说:“师弟,放下布袋吧!”

悟了不明所以,问道:“为什么,我们难道不是去化缘吗?”

悟空说:“悟了师弟呀!这布袋就是我们的贪欲,拿着它,你是怎样也不会化满的。”

悟了问:“可是问们要把化缘的东西放在哪里呀?”

悟空回答说:“我们的心里。一颗博爱之心无所不容。”

于是,两个人就空着手下山了。每到一处村落,人们都认识悟空,都争着拿出自己的东西来给悟空。更有甚者,给完悟空东西后,还要特别感恩答谢。悟了有些不明白,但是看到能化到这么多的东西还是很高兴,同时心里不免有些后悔听了悟空的话,没有带自己的布袋出来。

他们两人一直向前走着,东西越来越多,两人都要拿不了了。悟了开始埋怨悟空:“师兄,你不让我带布袋来,这下好了,我们该怎么拿回去呀?”悟空只是笑笑没有辩驳什么,他们继续向前走着。

就在这时前面突然遇上了一个人,那个人正在路边哭泣,原来他的孩子得了大病,他们家里穷得根本拿不出钱来给孩子看病。于是悟空走上去,把化来的所有东西都给了这个在路边哭泣的人。就这样,他们继续前行,一整天下来他们除了自己的饭菜,把所有化缘的来的东西都送给了别人。

最后悟空问悟了:“悟了师弟,你今天跟了我出来得到了什么?”

悟了只是苦笑。

悟空接着说道:“悟了师弟,我们出家修行,对待利养,不应贪图,够用即可。贪图一时的利养,只能是断送了我们的修行。”

悟了听了悟空的话,低下了头,念了声阿弥陀佛……

不只是出家人,任何人都一样,如果只有一颗贪心,就失去了事情原本的意义,人出生的时候没带来什么,死去的时候也带不走什么,为的只是参悟。用贪念迷了心智,别说对他人没有慈悲,就是对自己的灵魂也是过分苛刻了。只有不贪才能逐渐感悟到生命交给我们的使命。

托钵化缘,为得不是得到一点吃食,而是结缘和不贪。在人生这个修行的大道场里,你每一寸贪婪,都会增长一份自私,你每一份自私,又会助长你生出更多的贪婪,这自私和贪婪会一点一点、一分一分地将自己的后路断掉,也许最后你富有了,但最后的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孤独地守着一堆贪来的东西却不知道自己在哪里的人。当那颗狭隘的心砰然崩溃的时候,你的贪便到了极限,成了毁灭你的魔鬼。所以,不要如此苛刻地对待自己的灵魂,想贪的时候,把手中的东西送给更需要的人,让自己成为一个懂得关爱的人,私心一起的时候,想想那些因你的私心而受到损失的人,然后把所得分给大家共享,让自己成为一个懂得付出的人,你给这个世界关爱和付出,这个世界会用温柔与悦纳作为你生命的滋补。

留个通途给他人 留条后路给自己

得饶人处且饶人,能济众生苦,就不图一时快。有时候,看似我们在帮助别人,其实恰恰无意中帮了自己。

“善恶果报,由善恶业因而成,犹如种豆得豆、种瓜得瓜,这种因果是毫厘不爽的。世人不明白佛说因果的道理,犹如不明白长江源流的人。今假定长江向东而流,中间被山所阻,折而由北向南,南岸是平原,平原上的人就说长江源头从山而起,至平原而止。像这种断见,人是知道错的。而不明白业识相续不断与业识受生的理,那因果的理就不能够明白,也与平原之人观察长江的错谬一样。”这是太虚大师悲悯众生的感叹。“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很多人明白,但很少有人能把这个道理合适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很少有人懂得去播种他们自己需要的东西。

一个沙漠将一个小村庄孤独地搁置在城区之外,然而这里却是从一个商业区通往另外一个商业区的必经之路。村人赶集也必须穿过那片风沙漫天的大沙漠。因为风沙会让人们难以辨识方向,所以凡是从这里经过的人都在沿途插一些绿色的树枝,以此来指明方向。

有一次一个珠宝商要经过这么沙漠,在他经过沙漠之前,有位过路的和尚提醒他一定要将前面的人插入沙地里面的绿色树枝向上拔一点,这是每个行路的人都要做的,因为只有这样,风沙才不至于将这些树枝掩埋,后面的人才能很容易认得清方向。商人点头说记住了之后就进入了沙漠。他边走边想:“每走一步都要把这些树枝往上拔一下,这也太麻烦了,而且我又不是当地人,只是偶尔从这里经过,以后经过的人是不是能找到路跟我有什么关系。”

商人没有往上拔那些树枝,只顾走自己的路。风沙越来越大,商人顶着风沙艰难地往前走,过了一会儿风沙越来越猛了,迎面的飓风扬起漫天的风沙,商人再往前走一步路都很艰难。眼看天就要黑了,没办法,他只好决定往回走,回到后面的村庄去借住一晚上,明天再重新出发。转过身,他才发现,由于他没有往上拔路标,路标已经被风沙掩了,即便他的记忆力再好,在满是黄沙的沙漠,他也无法辨认返回村庄的方向。在风沙里艰难跋涉了一夜的商人,最后死在了沙漠里。

很多时候,给别人留条路,就相当于给自己留条路。我们顺利前行的时候,觉得自己不可能再经过这个地方,但是当遇到风沙,遇到阻隔,遇到不顺利的时候,我们想回头,路却被自己堵死了。所以请记得,顺利的时候给自己路条路,不顺利的时候才有地方可去。

一位禅师受人邀请参加一个素斋的宴席,丰盛的素食摆了满满一桌,宴席过程中,禅师的徒弟竟然发现在中间的一盘素菜里有一块儿肉,他故意把肉翻到表面,想让主人看到。禅师发现后,赶紧用筷子夹了一些其菜盖上,过了一会儿,徒弟又把这块肉翻了出来,禅师看到后又赶紧盖上。反复了几次之后,禅师凑到徒弟的耳边悄声说:“你要是再把肉翻出来,我就吃掉它。”徒弟这才罢休。

宴席结束之后,师徒二人辞别主人上路之后,徒弟疑惑地问禅师:“师傅,菜里面有肉是对我们的不敬,我就是让主人知道这件事,这样对我们不敬的厨师就可以得到他应有的惩罚了。”

禅师听完后对对徒弟说:“你心里想的是惩罚,我心里想的是慈悲,如果这个厨师不是故意的,他是不该收到这样的惩罚的。如果这个厨师是故意的,我们也要原谅他,不然主人就会重重地责罚他,这责罚是我不想看到的。我们应该给别人留条出路。”

得理也要懂得饶人,留一点余地给得罪自己的人,留一条路给那些一是冲动犯错误的人,也是给自己留一条路。得饶人处且饶人,能宽容时不较劲儿,大家都有路走,才不会有更多的悲剧发生。

当你想吃东西的时候,哪怕有人喂给你吃,也是你值得他人这么做。你种了入天堂的因,当然就有了像天堂里一样幸福的生活。当你心里只有自己,不再为别人着想的时候,你就已经选择了退出天堂,失去原有的幸福。我们从未看到哪一个处处断了他人后路的人成功过,倒是那些不计前嫌,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大度地帮助别人的人更容易成功。一个大气的人,一个肯给别人留通途的人,自己心里没有障碍,没有障碍的人看得远看得清,永远不会迷失方向。做个心无障碍的人便是给自己最好的馈赠。

给予比接受更快乐

穷人问佛,我为什么这样穷?

佛说:你没有学会给予别人。

穷人:我一无所有如何给予?

佛答:一个人即使一无所有也可以给予别人七种东西——颜施:即微笑处事;言施:多说鼓励赞美安慰的话;心施:敞开心扉对人和蔼;眼施:善义的眼光给予别人;身施:以行动帮助别人;座施:即谦让座位;房施:有容人之心。

佛和穷人的对话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能给予别人东西,那么他自己也会变得很富有,如有你现在还在受穷,那肯定是因为还没有学会如何奉献。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场大火,夺去了这个家庭女主人的生命,吞噬了这个家庭所有的财产,男主人和他那个叫翔子的小孩在消防人员的帮助下,险象环生地逃了出来。

房子已经不能再进去居住,小区的物业在一楼腾出来一间车库,让这对可怜的父子暂时安身。笔者去的时候,车库门口已经有好些人了。在这些人中,有一对母女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她俩显然也是来捐赠的。

母女俩正在交谈着什么,小女孩很不高兴的样子,很有可能是这位母亲拿了女儿不情愿拿出的东西来捐赠,才引得女儿不高兴,原来那位母亲正在指着地上的那堆东西对女儿说话:“你瞧,这被褥,是妈妈最好的被褥,我们都能将自己最好的拿出来捐给翔子家,你为什么就不能拿你最好的呢,你有那么多的玩具,你为什么偏偏拿了这个破的来?”

“将自己不想要的东西捐赠给别人,这样对吗?你再好好想想”母亲说。

小女孩有些局促不安,小声地问:“难道就要将最好的东西送给别人,非得最好的吗?”

“我想是的”,见女儿半天不吭声,她便问,“你有最好的东西吗?咱们能不能换一换。不捐这个破了的熊,捐你最宝贝的。”

小女孩抬起头来,但最终还是小声地说:我舍不得。

做母亲的有点儿失望,说:“妈妈不逼你,要不,你再想想。”

女儿问:“我要是将我最宝贝的东西捐给了飞儿。他还会还给我吗?”

她母亲回答:“当然不会,哪有捐出去的东西又要回来的道理?”

小女孩有些不死心,重新得到了确认后,来到仓库,她拉过满脸挂满泪痕的翔子。然后,郑重地,小心翼翼地,将她母亲的手交到翔子的那只小手上。小女孩的脸色已经苍白,咬了咬嘴唇,然后下了很大决心似地说:“飞儿,我把妈妈捐给你,以后你就有妈妈了。”

说完这一句,她的眼泪顺着脸颊淌了下来,然后嘤嘤的哭出了声,转身跑开了。

大家这才明白了小女孩的意思,在她四五岁的天空中。最好而又最宝贝的,当然是她的妈妈了,她将她最为宝贝的妈妈捐给了翔子,让失去妈妈的飞儿有了妈妈。而她自己,这一捐之后就再也没有妈妈了,她怎么能不难过,怎么能不哭泣。

她的母亲一把抱住她,我看到,这位母亲的眼里,噙满了眼泪,满脸都是幸福而骄傲的神情,她幸福,是因为她的女儿将她当成了这世界上最宝贝的东西,她骄傲,是因为她的教育有了成果——女儿学会了给予。

这可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给予了吧,它让所有的大人汗颜,面对别人的灾难,我们奉上的只是微薄的关爱和同情,而这小女孩奉上的,是她的整个世界,这也是我看到最为高贵的母亲,她在她女儿那小小的纯洁的心里种上了爱的种子,开出了高贵的花。

没有比善良更能让人快乐的事情,给予的确能够净化我们的心灵,引导着我们一步一步地走向阳光,让我们看到这个世界上还有真爱,还有温暖。

一天,学生和一位教授一起散步。他们在小道上看到了一双旧鞋子,估计这双鞋是在附近田间劳作的一个穷人的。学生对教授说:“让我们给那人来个恶作剧吧——把他的鞋藏起来,然后躲到树丛后面,这样就可以等着看他找不到鞋子时的困惑表情。”教授说:“我们绝不能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那个穷人的痛苦之上。但是你可以通过那个穷人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快乐。你在每只鞋子里放上一枚硬币,然后我们躲起来观察他发现这件事后的反应。”

学生照做了,随后他们俩都躲进了旁边的树丛。

那个穷人干完了活儿,回到了他放衣服和鞋子的小道上。他一边穿衣服,一边把脚伸进了一只鞋里,但感到鞋里有个硬邦邦的东西,他弯下腰去摸了一下,竟然发现了一枚硬币。他的脸上充满着惊讶和疑惑的表情,他捧着硬币,翻来覆去地看,随后又望了望四周,没有发现任何人。于是他把钱放进了自己的口袋,继续去穿另一只鞋,他又一次惊喜地发现了另一枚硬币。他激动地仰望着天空,大声地表达了炽热的感激之情,他的话语中谈及了生病和无助的妻子、没有面包吃的孩子,感谢那来自未知处的及时救助,这救助将他们一家人从死亡中拯救了出来。

站在树丛后的学生被深深地感动了,他的眼中充满了泪花,这时,教授说:“你是不是觉得这比恶作剧更有趣呢?”年轻人说:“我感觉到了以前我从不曾懂得的一句话——给予比接受更快乐。

我们不要忘记了圣贤的古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当你有能力帮助别人的时候,就不要犹豫,因为“施比受更有福”。

如果一个人能够经常地帮助别人,那便会感觉到很快乐,如果一个人能够经常地给予别人也会感觉到很快乐。就让我们常常地去帮助别人,那样更有福气。

布施是舍,这舍中却含藏着更多的得,你将微笑布施给他人,你得到了快乐;你将关怀布施给他人,你得到了温暖;你拂去他人心头的恐惧,你得到了恬静;你将金钱布施给需要的人,你得到了无私,你将知识传授给他人,你得到了尊敬;你将劳力布施给他人,你得到了健康与内心的满足;你将自己的世界布施给他人,你便能得到整个世界;舍下了小我,便得到了大我……凡有所舍,得必然在舍当中生成。反过来看,凡是有所吝惜,美好便在吝惜里与你擦身而过。假如有一个人都学会给予,受到他帮助的人中,总有人会将这美好的品质传递下去,你的精神品质便悄悄感染着这个世界。不要因为怕吃亏而变得吝啬,不要犹豫自己的好心会落到什么结果,善的传递在于你坚定的相信它能传递。习惯给予,并感受给予的快乐是人生难得的幸福与财富。

无我无他便无私利

世间没有人我之分,便没有私利,我们不需要想着如何普济众生,不需要想着如何帮助别人,只要舍掉人我分别,即便无心普度,也度无数众生。

太虚法师说:“净虚空遍法界只有一个自己。”

佛家有慧语:提升自己,帮助别人。也有语录:你要是真正知道因果报应,你绝对不会去破坏别人、妨害别人,你就晓得怎么成就自己、怎么样提升自己。所以帮助别人是真正帮助自己,障碍别人是真正毁灭自己,就这么个道理。

帮助别人,尤其是对正在有困难的人给予帮助就是佛家提倡的精神,在佛陀时代发生了这么一个故事。

阿那律是一位精进的修道者。他专心诵读经文,时常通宵不睡觉。因为过度疲劳,所以眼睛瞎了。他虽然伤心,却不颓丧,反而更勤奋学习。有一天,他的衣服穿了一个洞,便自己动手缝补。後来线脱了,他又看不见,十分狼狈。佛陀知道阿那律的困难,便来到他的房中,替他取线穿针。

“是谁替我穿针呢?”阿那律问。

“是佛陀为你穿针。”佛陀一面回答,一面为他缝补破洞。阿那律感动得流下泪来。

“同情别人,帮助别人,是我们应有的责任。”佛陀教训大家说。

佛陀以身作则,给大家一个好榜样。弟子们知道了,十分感动,都互相勉励,互相帮助,为大众服务。

帮助别人才是真正地慈悲之心,只有真正地帮助别人才是真正地大爱,善良的心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在一个海岛上,有很多沉积了很多年的大颗珍珠,价值都非常昂贵,但是遗憾地是没有人能够接近这个海岛,只有栖息在海岸附近的海鸟能飞行往来在这个岛上。

很多人慕名而来,带有枪支弹药,捕杀飞回岸边的海鸟。因为这种海鸟每到白天都会飞到岛上去吃光如明月的珍珠。

时间长了,海鸟渐渐地灭绝,即使剩下的几只也过得胆战心惊,只要一闻到人的气息,看到人的踪影,就会早早地逃走。

后来,来了一个很有智慧的商人,他在海岸附近买下大片的树林,并在树林周围围上栅栏,不让闲杂人走进他的树林。同时,他严厉告诫他的仆人,不许在树林里捕捉或驱赶海鸟,更不许放枪。

于是,当海岸其它地方的枪声一响,就会有海鸟在惊慌逃窜中不经意闯进他的树林。时间一长,海鸟渐渐地都留在他的树林里栖息。它们也因此不必再为安全而战战兢兢。

等海鸟在他的树林里逐渐安定下来的时候,他开始用各种粮食果实等,做成味道鲜美的百味食物,撒给这些海鸟吃。海鸟贪吃百味食物,吃得十分饱满,就把肚中的珍珠全部吐了出来。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这个商人就成了富翁。

这个商人运用的办法就是佛家的精神,帮助别人才能提升自己。在这个故事当中,商人给这些小鸟提供吃的、喝的,还有良好地居住环境,商人善待这个岛上的一切生灵,所以这个岛也给予了商人更对地财富,自己的命运也才能转变,所以只有善良,只有帮助,才能让自己生活地更加地美好。

太虚大师语录中说到:寿命长短,我们不放在心上;放在心上的,是随时求往生。也不必刻意去求,佛门不是常说吗?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这个意思是说,我活一天,一定尽分尽职,把这一天的工作做好。我们需要做的工作是什么?提升自己,帮助别人。

有一位信佛的妇女,有一天去一个道场里修行,她在修行的期间,尽管那里的条件很是艰苦,可是她没有感觉到任何地不适应。这位妇女每天都早出晚归,可是她仍然感觉到身体很好,精力也很充沛。

最后一天要离开时,去向师父告假,师父很慈悲,送她一个木鱼,鼓励她要常警醒,精进念佛。带着对弥陀救度的信乐,带着对六道轮回的认知,带着对师父慈悲护念的感恩,她登上了返程的船只。

一路上,她几次拿出木鱼看看,爱不释手。可当她下了船,换乘了另外一艘船后,却发现敲木鱼的小锤不见了。巨大的遗憾和懊恼笼罩着她的心:“怎么就丢了呢?”她不停地责怪自己。

这时一位老婆婆手里拎着大大小小几个包上了这艘船,坐在了她的身后,老婆婆不停地哭泣,她说自己的银子全部被盗贼偷了,回不去家了。

尽管这位妇女友没心思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但老婆婆毕竟就在她身边,她对发生的事情还是有所了解了。她什么也没想,从挎包了取出了十两银子,交给老婆婆,说:“拿这些银子回家吧,哭也找不回丢掉的银子的。”

就在老婆婆离开的一刻,她忽然觉得心不再憋闷,“没有木鱼,信佛念佛一样往生;抱着木鱼,不信佛念佛,照样不能往生。丢了就丢了吧!”

这位信佛的妇女正是帮助了别人才能让自己的心里如此地坦然,正是帮助了老婆婆,才让她觉得心里不再憋闷,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度了自己。

慧明法师在《心地法门》中开示:须知:人我原是一体,自他两利,何必有先后之分呢?因为度人就是度己,度己正是为了度人。大乘菩萨无我相,无人相,所以只知利他,正因为只知利他,结果众生未尽,而自己已得度;小乘菩萨着于我相人相,只知自利,所以,我执难破,结果不易自度。由此可知,自利不利,尚在此岸,利他无我,才登彼岸。

世间本无我无他,无出家在家之分,只是我们心里有了区分,才有了自私之心,如果放下这自私,把所有人都看做自己,不用刻意去普度众生,便不知道帮助了多少人。

无我是一种高境界,换一种理解方式就是,将所有虚空法界的一切都看成我。当你把所有一切都看成我的时候,便淡化了自己,那个执情而有自私的小我便不知去向了,一个慈悲而无限容纳的大我便诞生了。当你不再事事围着自己的小利益转的时候,你的心里便是正法无边,很多原本放不下的东西便会看得透放得下了,你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将不再是那个小小的你自己,而是以虚空法界的一切为出发点。这个目标有点大,大的东西看似比较空,可能一时之间不容易被理解和接受,但是你可以从放下自己的利益,为周围人的利益开始,继而为整个大团体的利益着想,继而为整个公司、民族、国家着想,这样的话你的每一个看法都是正知正见,你的个人品质将提升为一种民族品质。我们不必要一下子装下整个天下,但是我们可以不断开阔胸怀,成为一个无私无畏的对他人有帮助的人。人生只有一次,怎么活都是一辈子,何必不让自己活得开阔大气呢!

太虚法师生平简述

太虚法师(1889——1947),民国四大高僧之一,俗姓吕,名淦森,法名唯心,号太虚。浙江桐乡人。16岁在苏州小九华寺披剃为僧。

太虚法师是爱国爱教的楷模,他致力于佛教改革,提倡人间佛教,推动了佛教的振兴与发展。是中国近代佛教改革运动中的一位理论家和实践家。

法师少年出家,聪慧过人,辩才颇佳。他研读经教,主编几个类别的佛刊,并在全国各地创建了多所佛学院。

太虚法师精通英语,1927年,法师曾出国考察讲学,遍历英、德、法、荷、比、美等等国家,在各国宣讲佛学。他应法国学者的建议,在巴黎创设了世界佛学院,开创了中国僧人跨越欧美弘传佛教的先河。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太虚法师曾到世界各国奔走呼吁,号召全世界华人华侨联合抗日,支援祖国。之后,法师曾积极倡导全国各宗教联合抗日。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授予法师宗教领袖胜利勋章。

法师一生著述甚多,他的著述、他的佛教改革主张以及他积极奋进的精神成为近代中国佛教史上最为多彩的华丽影像。

同类推荐
  • 杜光庭思想与唐宋道教的转型

    杜光庭思想与唐宋道教的转型

    杜光庭是唐代道教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宋元道教新发展的重要开拓者。本书第一次对唐末五代“道门领袖”杜光庭的思想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不仅探讨了他的宇宙论、本体论、重玄学、心性论、修道论等思想,而是还将其思想放到唐宋道教的转型中加以考察,认为杜光庭上承唐代道教思想的传统,下开宋代道教内丹心性学之先河,他的思想在唐宋道教理论转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书通过对杜光庭思想的研究来把握唐宋道教的转型,这对于把握整个中国道教思想的演变和发展,了解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与现实价值,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 问道:济群法师修学问答录

    问道:济群法师修学问答录

    没有找到心灵的家,生命会在轮回中漂泊,四处攀缘,寻找依赖;找到心灵的家,回归觉性的故乡,就能随遇而安,随缘自在。《问道》收集了济群法师对学佛者及困惑者提出的问题的回答和解释。本书分八篇,以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分别从皈戒、人生、信仰、闻思、修证、生死、抉疑、社会来回答学佛者的疑问,启发学佛者关于人生的大智慧,帮助现代人减轻烦恼,从此走上幸福人生的道路。
  • 淡定·从容·心安(全集)

    淡定·从容·心安(全集)

    《淡定·从容·心安》是民国四大高僧中弘一法师、虚云大师的佛法启迪套装书,书中大师亲述人生经历,给人探索生命真谛的经验与智慧、改变人的人生方向。弘一法师、虚云大师两位高僧的思想代表着近现代佛学界的权威思想,《淡定·从容·心安》将两位大师的思想精华结集出版,把深奥的道理化成通俗易懂的话,使人以读书的方式亲近高僧大德善知识,启迪大众思维,唤醒世人迷梦,是一套值得细细品味、永久珍藏的经典之作。
  • 每天读点星云大师全集

    每天读点星云大师全集

    本书内容包括星云大师谈禅净、星云大师谈生活、星云大师谈事业、星云大师谈职场、星云大师谈人生、星云大师谈智慧、星云大师谈修身、星云大师谈幸福等。
  • 善用其心

    善用其心

    《善用其心》是继《降伏其心》之后,于2008年至2010年2月间,万行法师在建寺之余,每晚共修时与四众弟子及信众之间的交流问答,皆是针对弟子们在佛法修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误区而谈。万行法师坚持“以人为本”,将佛法与深奥的禅理融入生活,让弟子们在“农禅并重”的道风里,在“信教先爱国,学佛先做人,修道先发心”的家风下,借人炼心,借事检心,于堂上坐禅,堂下禅做,在工作中修行,修行中工作,在降伏身心的同时,融入生活,融入自然,融入道,在消除自我的同时圆满自我。
热门推荐
  • 封神武魂

    封神武魂

    逆天双生武魂,为寻找双亲不得不踏上修炼一路,一扇一剑将脚下道路全部踏平。“我不强大但是我很强悍!”“我不是人才但是我是天才!”不服着接我一剑,不,还有一扇!
  • 太古神王之凡乐大帝

    太古神王之凡乐大帝

    混沌未开天地乱,渺渺茫茫无人见;及至创世九龙出,天河九重从此现!九重星河,亿万星魂,撑起苍穹者,唯有九颗。一个神弃之子,起于微末之间,觉醒人龙血脉,凝聚九天龙魂,练就登龙功体!在这无限苍宇之中,凡乐定要傲笑天地英雄,踏尽古今神魔,造就属于自己的无上传奇!
  • 活人阴缘

    活人阴缘

    小时候缝鬼嫁,不小心坐了鬼新郎的白马,揭了鬼新娘的红盖头,却没有想到这并不是儿戏,那鬼新娘从此以后一直纠缠于我,要我娶她为妻,可是我是活人如何能娶……
  • 天轮道回

    天轮道回

    何为天道?是谁赋予天道管理众生之力?何为轮回?又是谁赋予轮回拘束万魂之权?若天要灭我,我便换了你这天!若轮回拘我,我便毁了你这轮回!
  • 我本无恨

    我本无恨

    当年,在这片大陆有正邪两道,正道同枝一气镇压邪道以保卫黎明百姓不被残害。现如今,由于正道的两大家族鼎盛,而另一外一家走向衰落。鼎盛的两家却不念当年赵家当年的救门恩情眼看唇亡齿寒。赵家的第九子由不学无术,娇生惯养走到贫穷如水,过路乞讨的生活,杀父之仇,灭门之怨面对如此强横的仇敌他是选择听天由命,还是拿起手中的武器战斗,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精彩尽在本书。
  • 人生哲理枕边书1

    人生哲理枕边书1

    书中充满了智慧、温暖人心和震撼心灵的故事和哲理。能够激发我们的灵感,涤荡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经验,升华我们的人生。 谨以本书献给各行各业、不同年龄、愿意通过学习和自己的努力迅速改善人生境遇的人。 要想让人生充实一点,让生活质量高一点,让职场生活丰富一点,为人处世潇洒一点,就要时刻把本书放在枕边,不断从中吸取经验、智慧和力量。
  • Hello,叶澜曦

    Hello,叶澜曦

    你敢跑,我就敢追;你敢嫁,我就敢娶;你敢说对不起,我就敢说没关系;你敢死心塌地,我就敢不离不弃;你敢不争不吵,我就敢白头偕老。你敢说我是你的一切,我就敢说你是我的世界!......13岁的叶澜曦,本来是叶澜集团的千金小姐,可父母却离婚了;但她的选择是随着母亲一起生活,他们来到了另一座城市,在这里她认识了永远也不只会成为她生命中的过客的人——夏炽!他们同学了将近七年的时光。最后一句”对不起,我恨你!“打破了夏炽原本所有想对澜曦说的话......后来她跟夏炽说遇上他是她生命中最开心的一件事儿
  • 天书奇谈之异闻录

    天书奇谈之异闻录

    如今的社会,最不平衡的莫过于此。天海市有妖、有魔、有鬼、有僵尸、有黑社会,就是没人管。唯一的、富有正义感的充满正能量的主角只有不停的忙,忙到没时间谈恋爱,从下山以来发誓要完成天书,发誓要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赢取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的刘山,什么也没做成······················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漫长的感恩之旅(让学生感受亲情的故事全集)

    漫长的感恩之旅(让学生感受亲情的故事全集)

    亲情如一首永远唱不倦的老歌,古老的曲调中饱含浓浓的真爱;亲情似一杯淡淡的绿茶,虽不浓郁但却散发着淡雅的醇香;亲情似大海里的一叶小舟,于惊涛骇浪中承载着风雨同舟、不离不弃的誓言。拥有亲情,便拥有了世间一切的美好,让这浓浓的爱、悠悠的情化作一缕春风,吹来桃红柳绿,吹开心底似锦的繁花……在最无助的人生路上,亲情是最持久的动力,给予我们无私的帮助和依靠;在最寂寞的情感路上,亲情是最真诚的陪伴,让我们感受到无比的温馨和安慰;在最无奈的十字路口,亲情是最清晰的路标,指引我们成功到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