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827200000030

第30章 本来面目与生同在

问:我们修行所修的那个东西,有的书上称她为元神,有的称她为神识,她是不是本来面目?

师:我们修行到某个程度,会有一个无形的东西跳出身体之外。许多宗教,包括一些大师传的功法修到最后,能脱离身体独立存在的那个东西,并不是我们佛门所说的“本来面目”,也不是我们通常说的“真心”。佛门里所说的真心就是本来面目,或者叫自性、真如,它们指的都是一个东西。其他宗教和功法所讲的神识、魂魄、元神等,几乎都是本来面目的外延。佛教讲人有八识,你没有把最核心的那个东西修出来,就没有证到究竟。就如同剥玉米,玉米就相当于我们的本来面目,但这个本来面目外面包裹了很多层,相当一部分宗教、大师所传的法门,当剥到第二层时,就说第三层是本来面目;剥到第五层时,就说第六层是本来面目。

在修行途中会出现一种境界,身心处于空灵状态,感觉自己是独立存在于虚空中的一个个体。就像剥玉米一样,剥掉一层,感觉轻松了许多;再剥一层,又感觉解脱了许多……每剥一层,内在都充满了喜悦和解脱感。如果你没有见地,会误以为你已经解脱或者开悟了;如果你的见地到位,会知道这正是功夫起用的当下,仍是沿途风光,这时候你更应该空掉身心,保持空灵状态。接着还会继续剥脱,剥脱的都是我们生生世世的业习、种种的概念、种种的意识和我执。当彻底剥完之后,会感到自己无拘无束,来去自由,不被万物左右,好自在,好洒脱,所谓的“根尘脱落,灵光独耀”,既可以融入万物,又可以独立存在,可来可去,又无来无去。

大根器的人会在瞬间爆炸、剥脱。根器钝一点的会慢慢地爆破,慢慢地剥脱。所以有些人一修行就有境界,就像夜空中连续绽放的烟花一样,“啪、啪、啪”炸开很多次。而大气魄的人只“啪”地一声,一次性炸开,里面那个东西顷刻就出来了。通常一次性炸开的人,十有八九都是童子身出家。结过婚、生过孩子的,则会出现持续性的爆炸,一层一层逐渐爆开。但在出现这种境界之前,身心会经历一次大考验,会有一个大蜕变。出现这种反应时,需要非常健康的身心,尤其是健康的心理。如果你心理不健康,一出现境界就感到恐惧,你就会被卡住,无法前进,也就不可能出现前面所说的境界了。

能在瞬间炸开,靠的是一种心力——一种生理和心理的力量,这是累世修来,累世积累而成的。但是,在此之前不知要“死”多少回!有几人挺得住,又几人会深信不疑呢?

神经不正常的人总说他的魂魄出去了,可以看到鬼神,他已经解脱了。实际上他所说的出去的那个东西,是他的第六意识,他把第六意识当作本来面目了。这时候他所谓的解脱,只是剥脱了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就前五识来讲,第六识是它们的本来面目。如果继续修的话,第六识又会剥脱,出来一个第七识,第七识又是第六识的本来面目。如果你的慧根好,还会继续剥脱,直到我们佛门所说的第九识——白净识,它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妙明真心——不生不灭的那个东西。我们坐在这里打妄想,或者做梦出去的那个东西,都是第六意识,也称为独头意识,它不依附于眼耳鼻舌身,可以独立存在,来去自由。

作为世间人,能把独头意识修出来已经很不简单了。有一种散乱心比较重的人,你喊他好几声,他会突然惊一下才听到,才回过神来。实际上这就是他的第六意识打妄想跑掉了,所以他的前五根不起作用。而一个得道的人,他的六根已经可以互用了,他所谓的看,已经不是用他的眼睛看,所谓的听,也不是用他的耳朵听。六根一旦起用,是不受时空局限的。意根比身根不知要灵敏多少万倍,能接收到周围的信息,感受到别人的起心动念。如果他处在第七层意识里,就更敏感了。如果你喊他,他听不见,这种情况你们可以分析一下,他的六七八九识跑到哪里去了。之所以你呼他不能应,是因为他的第六识——意根跑掉了,所以前五根就“死”了,不起作用了。

一个人不能进入灵性的层次,就是因为六识、七识的贪婪、分别、执着没有打破,没有超越。只要一闭关,或者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前五根当下就超越了,这时候修行的起点就是第六识、第七识。一个有禅定功夫的人,他的意根(第六识)和神识(第七识)是相当敏感、活跃的。比如艺术家,包括音乐家、画家、雕刻家等,他们的灵感都是从第六识、第七识散发出来的智慧,他们的作品都是六、七识起作用的结果,都是六、七识的作品,不是前五根的。前五根只会让人变得庸俗,用前五根来分析判断,让它们起作用,结果是俗不可耐。一个人如果关闭前五根,用六根看问题,听声音,我们往往会说这个人比较脱俗。究竟脱的什么俗呢?就是前五根的俗。我们说这个人有大智慧,他从哪里来的大智慧?是谁的大智慧?就是八识的大智慧,绝对不是六识、七识的。

修行人从外面走进去,从里面走出来,这时候里面就是外面,外面就是里面,眼耳鼻舌身就是八识、九识,就是本来面目,它们已经融为一体了。就像我们池塘里的水一样,你用一个桶扣下去,里面的水和外面的水就隔开了。桶里的水就是我们的本来面面目,桶外的水就是眼耳鼻舌身。当你把桶拿开,水顷刻融为一体,里面就是外面,外面就是里面。实际上它们原本就是一体,只是我们来到这个器世间,受器世间概念的影响,按器世间的规则去思维、做事,于是逐渐形成了一个无形的“桶”。这个“桶”一旦形成,从此内外就隔开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无形的“桶”变得越来越厚,越来越坚固,像铜墙铁壁一样坚不可摧。如果你通过一种方法把桶一下提起来,内外的水就融为一体了。这个桶就是我执,就是无明,就是贪嗔痴慢疑。只有超越了五、六、七根,才意味着你把这个桶彻底打破,彻底拔除了,内外才能融为一体。有一种修行方法就是在静坐中观想你的身体通透了,空掉了,就像花一样开放了,像桶一样脱落了,散掉了,本来面目就出现了。这就是通过意识观想,用意识影响生理,让生理和意识统一,因为身心是一体的。

(上师拿来一个套了八层相同形状的瓷器福娃说道)这个就是道具——讲法的法器。你们说这么多层之中,谁是本来面目啊?这么多层又是如何套上去的?你贪婪虚伪,套一层;嗔心重,心量小,套一层;傲慢固执,自以为是,套一层;爱抽烟喝酒,套一层;爱说假话、绮语,表里不一,套一层;你好面子,我执大,又套一层;你嗜好多,习气毛病重,再套一层……就这样一层层地往上套,从此以后,最核心的那个东西就和万物隔离开了,被死死地套在里面。她被染污了吗?她从未被染污。她需要修吗?她从不需要修。即便套上一百层,她也在里面闪闪发光,一尘不染。“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两句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修行法门。它们说的是同一个东西,一个是对那个东西的描述;一个是告诉你得到那个东西的方法,告诉你如何把那个最核心的东西提出来,如何把周围的东西像扫雪一样扫开,让埋在雪里的东西重见天日。外面的一二三四五六七要“时时勤拂拭”,里面的那个东西则是“何处惹尘埃”。外面的七层虽然不会染污她,但会束缚她,拖累她,让她无法解脱。

当你改掉一个习气毛病,等于剥掉了一层;你去掉一个嗜好,又剥掉了一层;你看破放下一个概念,又突破了一层……无论你信什么教,修什么法,不把这一层层的业习、概念、我执剥掉,所做的一切都是自欺欺人。无论出家在家,只要找到一个途径,通过一种手段和方法,把你的“皮”扒开,你就解脱了。所以修行就是“扒皮”(把外面一层层的套具扒掉)。白天工作时,你套上这些面具、枷锁。晚上打坐、睡觉,如果这些面具、枷锁还不卸掉,无论休息多久,你都无法消除疲劳。一个真正入道的人,休息一个时辰,疲劳就消除,电就充足了。因为他可以瞬间把外面这七层都打开,直接和第八层沟通。而一般人只是剥掉了一层或两层,里面没有得到休息,又有什么用呢?

你们每天所学的知识都是为它们(一至七识)学的,它们不过百年就死了。而它(八识)里面什么都有,你生生世世的所学和智慧都储存在里面,就像电脑的内存芯片一样,你只要直接把它打开,你就开智慧了。你这一世再怎么努力学习也没有它的智慧,它已经轮回了无数世,你再有智慧也赶不上它的万分之一。你只要把外面这一层层剥开、拿掉,它的智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什么叫“所知障”?学的越多,障碍越大,实际上都是为了满足它们(前七识)的需要,跟它(八识)无关。

通过修行,你以为自己开悟了,解脱了。没错,你是解脱了,可是你只解脱了一层,你根本不知道里面还有七层。然后你跑到一行那里去参禅悟道,他又把你打掉了一层,你又说你在一行那里开悟了。没错,你能开悟一层已经很不简单了。可是,你以为你已经大彻大悟了!佛教,包括其他宗教的修行人,很多人都以为自己大彻大悟,超三界了,实际上只是解脱了一两层,有什么用呢?所以佛教讲的“四禅八定”是共法,就是为了解脱外面这六层。里面的七八九层只有佛教有讲,其他宗教很少提及。所以明师的工作就是修理弟子,帮弟子“扒皮”,他什么都可以不会,只要会修理弟子就是明师。

你们今天晚上把它悟到了,就没有白听,没有白学。所有的方法,包括禅、净、密、律,都是为了解决这个东西(本来面目)。如果去解决那些东西(外面的七层)都是白扯。密宗所谓的观想,观想自己头顶的莲花开了一层又一层,为的就是让这个东西出去,哪里是为了那些东西?为什么说修行人要除掉我执呢?我执是什么呀?就是那一层层表面上的东西。你剥掉一层就死一次,身心就蜕变一次,你剥掉几层就解脱几层。你感官的嗜好越多,灵性的智慧越出不来;你会的越多,本来面目——最核心的东西被套得越多,你越无法解脱。

古人用“解脱”二字,用得太精确了!外面的七层“解脱”了,里面那个核心的东西才能重见天日,和大自然和万物融为一体,万物就是她,她就是万物。你们说“解脱”这两个字是生理的现象,还是心理的现象?“解”的是生理还是心理?“脱”的是生理还是心理?

你没有真功夫,可以盘起腿来,放松身体,闭上眼睛,妄想自己脱了一层又一层。如果你的心力够,可以瞬间炸开。你经常这样观想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你能瞬间观想自己解脱了,就像观想莲花瞬间绽放一样,有个东西脱颖而出,迥然独立地存在,说明你是个上根器的人。

一个明师,一个菩萨,一个佛来度众生,他的悲心再大,神通再大,智慧再大,也大不过众生的业力与无明。众生的业力与无明永远无法除尽。所以说佛菩萨、明师只度有缘人,无缘的就留给下一个明师,下一个佛菩萨。度人自有后来者,众生也需要后来的明师、佛菩萨。

好了,回去观想吧。

2010年6月3日

同类推荐
  • 当代北京云居寺史话

    当代北京云居寺史话

    力求既体现“史”的宗旨,即以真实的史料为依据,注重完整性、科学性、知识性,纵向脉络清晰,横向展现充分;又具有“话”的特点,即注重叙述的通俗生动和议论的简洁明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使广大百姓愿意读,喜欢读。本书是已出版的《当代北京社会生活史话丛书》的延续和拓展。
  • 佛养心道养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佛养心道养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本书以佛教关于出世与入世的思想精髓为核心,融合了道教和儒家的思想,阐明了什么是“出世与入世”,全方位解析了“该怎样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共分八篇,分别是:在出世中入世,在入世中出世;出世是佛法,入世是世法;出世在度己,入世在度人;以无为之心出世,以有为之心入世;以禅心出世,以分别心入世;以出世无我之心,行入世利他之事;以出世之心境,过入世之生活;以出世之心低调做人,以入世之心高调做事。
  • 杜光庭思想与唐宋道教的转型

    杜光庭思想与唐宋道教的转型

    杜光庭是唐代道教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宋元道教新发展的重要开拓者。本书第一次对唐末五代“道门领袖”杜光庭的思想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不仅探讨了他的宇宙论、本体论、重玄学、心性论、修道论等思想,而是还将其思想放到唐宋道教的转型中加以考察,认为杜光庭上承唐代道教思想的传统,下开宋代道教内丹心性学之先河,他的思想在唐宋道教理论转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书通过对杜光庭思想的研究来把握唐宋道教的转型,这对于把握整个中国道教思想的演变和发展,了解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与现实价值,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 李叔同说佛

    李叔同说佛

    从天津富豪的少爷,到上海欢场的公子;从拖辫子的中国书生,到西服笔挺的日本留学生;从西子湖畔的教师,到虎跑泉边的高僧……李叔同的人生,仿佛应该从从万花筒里看过去:一样的人、物、事,一样的名、利、财,一与他接触就起了奇妙的反应,触发出意外的光彩。
  • 圣经的智慧

    圣经的智慧

    《圣经的智慧》以讲述圣经故事的形式将《圣经》中最具智慧的经典故事和箴言精选提炼出来,并用智慧的语言全新诠释了世界上最古老的经典作品的精髓, 它是一本让你阅读方便且完全避免了宗教色彩的启迪人生的智慧书。
热门推荐
  • 美妙天堂1

    美妙天堂1

    在一次阴谋下,让幽寒死于车祸中。一位老爷爷的出现,让幽寒穿越到了美妙天堂。在那里她遇到了一个个好朋友以及家人。幽寒会在美妙天堂里发生了什么?她会遇到她的心中的红线、他吗?
  • 爱到最后说再见

    爱到最后说再见

    如说顾十七是纯白的天使,那江熙明就是把天使拉入地狱的恶魔。且看他与她,一生的眷恋情缠。
  • 末世团体

    末世团体

    末世中,主宰诞生,多个世界旅行,不同神识传承者相斗,神也只是一个境界而已。
  • 旋风少女之最后的问候

    旋风少女之最后的问候

    若白的病情,廷皓的相思,小三的污蔑,师兄的信任,面对这些,百草会怎么办?请敬请期待^ω^
  • 半夏锦楠

    半夏锦楠

    一段潜藏在心里多年的暗恋,一颗深深喜欢你的心,你会知道么?你会看见么?当再次回忆曾经的那一段青春,我该告诉我自己,不要害怕,要勇敢,要试着去拥抱我的幸福!
  • 冷斋夜话

    冷斋夜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锦时行之郡主威武

    锦时行之郡主威武

    国降当日,她被封为摄政郡主,一力挑起故国脊梁。奈何年少蒙欺,南疆主力几遭灭族之苦。可几经颠簸罹难,马蹄围陷,单薄少女终长成烈焰女皇,看谁还敢欺她子民,夺她江山!他是大渝最尊贵的血脉,燕祁山脉骁勇善战的冷面邪王,凡经他手的战役无不大获全胜,乃是北狄族无法战胜的神话,更是帝都少女心中的最佳夫婿,可是,燕王殿下您能不能给个解释,为啥战神连个南疆女人都打不过?……少年时奇妙际遇,将诸方帝星将星云集,看天下洪潮四落,观各方英才怎样将乱世踏成盛世年华…………作者不会写简介,亲们进坑再说。第一本书,不会弃坑,尽量日更,就是这样。
  • 笔髓论

    笔髓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三嫁冷情君王

    三嫁冷情君王

    今生再遇,他们互不相识。当真相揭晓,她才知道他的深情,是对他金屋深藏的女子,于她,不过是利用而已,当她终于逃离,花三年时间才淡忘心中的伤痛,他却出现:“宫筱婼,你以为,你能逃得掉?”
  • 太上护国祈雨消魔经

    太上护国祈雨消魔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