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坚持在背后说别人好话
在我们的职场工作环境当中,常有一些同事聚在一起,喜欢谈论的就是那些不在场同事的是非。一提到这些道人长短、论人隐私的话题,大家就显得兴致勃勃,现场的气氛也随之热烈起来。但是,这种无聊的话题却是一点也不值得声张。不论你说的话题有没有恶意,到最后都会变成让人不舒服的坏话。
而且,这种搬弄是非、道人长短的话很容易传到对方耳中。即使听到这些话的人并非故意地去传播,但还是会直接或间接地传人当事人耳中,而且往往已被添油加醋,不堪入耳,这正是所谓的“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相声,说是马季先生在家生了一个鸡蛋,一会儿就传成了他生了一个鸭蛋,而且还是咸鸭蛋,一会儿又传成了他生下一个鹅蛋,最后传成了马季先生生了一个恐龙蛋。足可见人言可畏,捕风捉影的可怕,当初说话的人的初衷,往往在传话的过程中就变了味,变了性,说不定正话就成了反话了。记得最清楚的就是朋友曾告诉我的一件事情:他为了考验是不是某个人喜欢向领导打小报告,某日上午特特的和这个人说了一件任何人都不知道的事情,下午他专门去领导的办公室转,结果,领导就问他上午是不是说什么了。可见传话之快、传话之速了,特别是为了防止自己曾说的话在传中变味,必须选用最优美的词语来描绘第三者的优点,切忌提一点缺点和不满也。在人背后是必须说好话的,至于那些偶尔的“不好”之话,即便是很公正的话,也要留着,自己悄悄的说给自己的心去听了。
人们都讨厌背后说别人坏话的小人,一方面是背后说坏话,会有中伤别人的感觉,另一方面,人们会觉得背后的评价更能体现那个人内心的真实想法。因此,当他知道一个人在背后赞美自己的时候,他也会感觉你真的是这样想的,会更加的高兴。不要担心你在别人面前说另一个人好话,那些好话当事者不会听见,这世界没有不透风的墙,就算赞美传不到他本人耳朵里,别人也会因为你在背后夸奖人而更加敬重你。
每个人都有虚荣心,喜欢听好话。来自社会或者他人的赞美能使一个人的自尊心自信心得到极大的满足。当他的荣誉感得到满足时,他会情不自禁的得到鼓舞和愉快,从而从心里对你感到亲切,缩小了你们的心理差距。如此一来,你们沟通交流起来,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不知不觉间,你就会拥有一个良好的人缘。
《红楼梦》中有这么一段:
史湘云、薛宝钗劝贾宝玉作官为宦,贾宝玉大为反感,对着史湘云和袭人赞美林黛玉说:“林姑娘从来没有说过这些混帐话!要是她说这些混帐话,我早和她生分了。”
凑巧这时黛玉正来到窗外,无意中听见贾宝玉说自己的好话,“不觉又惊又喜,又悲又是叹。”结果宝黛两人互诉肺腑,感情大增。
因为在林黛玉看来,宝玉在湘云、宝钗、自己三人中只赞美自己,而且不知道自己会听到,这种好话就不但是难得的,还是无意的。倘若宝玉当着黛玉的面说这番话,好猜疑、小性子的林黛玉怕还会说宝玉打趣她或想讨好她呢。
人是社会的主体,想在其中立足,首先要做好的就是处理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很简单实际,简单到只是人与人之间在生活中的交往而已。可它却又是个涉及到无数个细节的繁琐问题。任何一点出了纰漏,可能都会影响到你和他人的交往,简单点说,就是你会有一个不好的人缘。
“前”与“后”的关系构成一个整体。所谓“思前想后”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人生也有“前台”与“后台”,即如何处理好人前与人后的关系,往往影响很大。
喜欢听好话是人的一种天性。当来自社会、他人的赞美使其自豪心、荣誉感得到满足时,人们便会情不自禁地感到愉悦和鼓舞,并对说话者产生亲切感,这时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就会赞美而缩短、靠近,自然就为交际的成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为了拉拢一个敌视他的议员,便有计划地在别人面前赞美这位议员,他知道那些人听了之后,肯定会把他的话传给那个议员。后来,俩人成了无话不说的政治盟友。
事实上,在我们的周围,可把这种方法派上用场之处不胜枚举。例如,一个员工,在与同事们午体闲谈时,顺便说了上司的几句好话,“咱们的上司很不错,办事公正,对我的帮助尤其大,能为这样的人做事,真是一种幸运。”当这几句话传到他的上司的耳朵里去了,这免不了让上司的心里有些欣慰和感激。而同时,这个员工的形象也上升了。
不要小看这些细节,生活就是由无数个细节组成的。生活没有多少轰轰烈烈被载入史册的事情等着我们,我们要做的只是细节,一个又一个。现在,我们要注意的一个细节是,坚持在背后说别人好话,别担心这好话传不到当事人的耳朵里。
对一个人说别人的好话时,当面说和背后说是不同的,效果也不会一样。你当面说,人家会以为你不过是奉承他,讨好他。当你的好话在背后说时,人家认为你是出于真诚的,是真心说他的好话,人家才会领你的情,并感谢你。假如你当着上司和同事的面说我上司的好话,你的同事们会说你是讨好上司,拍上司的马屁,而容易招致周围同事的轻蔑。另外,这种正面的歌功颂德,所产生的效果反而很小,甚至有反效果的危险。你的上司脸上可能也挂不住,会说你不真诚。与其如此,倒不如在公司其他部门,上司不在场时,大力地“吹捧一番”。这些好话终有一天会传到上司的耳中的。
坚持在别人背后说好话,对你的人缘会有意想不到的影响。背后说好话,这样就可以人人不得罪,左右逢缘,你好我好大家好了。
8.有话说在先,事后少麻烦
在利益面前,有时不要逆来顺受,也不要过分谦让,凡是自己应该得到的,就要大胆说出口。
年轻人可能都有这样一种感觉:自己的同学、朋友,几年不见,聊起天来,眼里多半都是收获,这个当官了,那个成了专家。这时候是最刺激人的。一些平时“只会耕作”的同学,不由黯然神伤,顿生感慨……
所以,年轻人在利益面前,要来点“心计”,不要逆来顺受,也不要过分谦让,应该大胆地向领导要求自己应该得到的。“丑话说在前头”,在接受任务时谈好报酬更易让领导接受。争利把握好度,既不争小利,不计较小得失,又不得过分争利。当然,折扣的方法有时也很奏效。
当我们考虑工作究竟是为什么的时候,可能有很多不同的回答,比如为社会做贡献、为人民服务等等,这些都是可以上电视或发新闻的话。然而,任何人都不能否认我们是为利益而工作,比如金钱、福利、职务、荣誉等等,否则就未免太虚伪了。在当今市场经济体制下,我们说为利益而工作是正大光明的。
之所以强调在与领导相处的过程中要学会争利这个问题,就是因为有许许多多的人因为不会争利而频频“吃亏”。年轻人不会争利一般有这样的表现,他们不敢争利,甚至连自己应该得到的也不敢开口向领导要求,既怕同事有看法,也怕给领导造成坏印象,大有“君子不言利”的味道。
年轻人认为向领导要求利益,就肯定要与领导发生冲突,给领导找麻烦,影响两者的关系,什么都不敢提,结果往往也是一事无成。干好本职工作是份内的事,要求自己应该得到的也是合情合理的,付出越多,成绩越大,应该得到的就越多。
年轻人应该知道,只要你能为领导干出成绩,向领导要求你应该得到的利益,他也会满心欢喜。如果你无所作为,无论在利益面前表现的多么谦让,领导也不会欣赏你。事实上,从领导艺术上讲,善于驾驭下属的领导也善于把手中的利益作为笼络人心、激发下属的一种手段。可见,下属要求利益与领导把握利益是一个积极有效的处理上下关系的互动手段。因而,我们的鼻祖马克思也曾批判禁欲主义者,说“灭绝情欲”的禁欲主“连对火炉旁的狗也不会发生什么鼓舞作用”,它不过是为了获得或成为“禁欲的然而只能是从事生产的奴隶。”
一个有价值的人,一个有成就的人,为自己的利益而争是光明正大的。向领导要求利益大有学问,关键是要把握好火候和分寸。
(1)执行重大任务以前,争取领导的承诺
现实表明,领导在交办重要任务时常常利用承诺作为一种激励手段,对下属而言这既是压力又是动力,对领导而言心理上也感到踏实、稳定,他坚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如果领导在交代任务时忘记了承诺,或不好做出承诺,你应该提前要求你应该得到的,这不是什么趁火打劫,领导也较容易接受。
王翦是秦始皇手下战功累累的大将,他协助秦始皇消灭晋王,赶走燕王,并数破楚军,但秦始皇对他疑心重重,怕他功高镇主,因而在攻打楚军时有意重用李信将军,后来王翦称病告老还乡。李信在与楚军交战时受挫,秦始皇也只好放下架子赶到王翦面前谢罪并请他出山。
王翦宰兵60万由秦始皇亲自送到灞上,一方面表示秦王的信任,但同时他对王翦掌握重权表示不放心的顾虑也流露出来。于是,王翦在出发前,向始皇请求许多田宅园池。秦始皇问:“将军就要走了,为何忧虑贫穷呢?王翦说:“作为君王的将军,即使有功也不能封侯,所以趁君王信任,重用和偏向我时,我得及时请求点好处为子孙造福。”秦始皇见王翦如此坦诚可爱,觉得放心不少,开怀大笑。王翦到了边关,又5次派人回都请求良田,有人觉得这样不妥,便问:“将军这样强请硬求未免太过分了吧。”王翦深谋远虑地说:“不然,秦王粗鄙而不信任人,现在倾全秦国的士兵而委任于我一人,我不多示田宅为子孙谋基业来巩固自己,反而让秦王因此而怀疑我吗?”
王翦不愧为智勇双全的大将,于外于内都是八面玲珑,可谓老谋深算。在接受重大任务前,当面向领导请求自己应该得到的,既表明你对完成任务充满信心,也能表明你既然如此坦诚地要求了利益,那么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就可能不再玩“猫腻”,至少在领导心目中能造成一种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