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记起十九年前和太子建逃亡郑国,郑定公因太子建勾结晋国大夫苟寅而将其诛于闹市。虽然太子建叛郑在先,但伍子胥念其是自己的患难知己,要求郑定公交出太子建的尸首重新安葬,但事隔十九年,太子建的尸骨早已不知抛到何处。郑定公迫于压力,亲自出城向伍子胥谢罪,但伍子胥严词拒绝,扬言屠城为太子建申冤。
年迈的郑定公只得回到都城,自知吴唐蔡联盟,连强楚都连连败退何况小小的郑国?眼见国都限于血雨腥风之中,郑国大将纷纷要求决一死战,郑定公摇头,发兵抗吴无异于自寻死路,会引发更大规模的屠杀,“哪位爱卿有退敌之策啊?哪怕是贩夫走卒只要能退敌,即刻赐地百里官至大夫。”
皇榜贴出三日毫无动静,城外的吴军已经开始搭建云梯,郑定公正在绝望之际,有人禀报:“有一渔人求见,说有退敌之策。”
来人身披蓑衣头戴竹笠手持半只破旧船桨。郑定公疑惑地问,“先生何许人也?”
“草民乃鄂渚渡口的摆渡人。”
“先生有何退敌良策?需要多少兵马?”
“草民只需我这手中的半只船桨,不需一兵一卒。”
郑定公接过船桨看后不由大喜,既可命人将摆渡人缒城而下。
吴军将摆渡人捉住,作为奸细押至中军大帐。摆渡人毫无惧色,高声唱道,“芦中人,芦中人,腰间宝剑七星文,不记渡江时,麦饭鲍鱼羹?”
伍子胥心中大惊,赶忙出帐,见到摆渡人,“你是何人?”“伍大夫并不认识我,可否认得这半只船桨?”
这半只船桨将伍子胥带回十九年前,前有大河拦路,后有楚军追击,自己躲在芦苇丛中,走投无路之时一位老渔人冒死相救,为消疑虑老渔人毅然自沉江底。“子胥无颜,若有他日,以命相还”自己亲手刻下的字迹仍然清晰。
“芦中人”“老渔人”穿越时空又萦绕耳边,伍子胥潸然泪下。
摆渡人是老渔人的儿子。
伍子胥恭恭敬敬接过船桨,深深拜下去。
“我伍子胥并非忘恩负义之人,老渔人救我一命又为我舍命江中,我今日还回一城百姓之命。请先生回城禀报,子胥既刻退兵。请郑定公为老渔人和太子建修建陵墓以了子胥夙愿。”
摆渡人回城,伍子胥眼望船桨,再一次想起了老渔人的高节大义,伍家世代忠良赢得老渔人舍命相救,赢得东皋公冒死助自己过昭关。而如今自己为报私仇对楚平王开棺戮尸,拆毁楚国宗庙,还将郑国百姓视为草芥,不禁喟叹自己心窍已迷。
伍子胥颇幡然醒悟,即令吴军回到郢都。他这样的盲目复仇和阖闾的尽情行乐势必导致内忧外患,这一点他很清楚。
可惜,有些晚了。
因为他还未动身之时,有一个人已经开始行动了。
这个人从郢都出发一路疾走,饿了在农舍讨口饭吃,渴了在河边捧口水喝,累了在树下靠着休息片刻。在他眼里,没有饥渴没有劳累只有一个念头——“借兵复楚”。
十九年前,伍子胥从郢都出逃,他的唯一念头是“借兵灭楚”。
而更巧的是,在伍子胥出逃途中,正巧遇到这个人——申包胥。申包胥遇到伍子胥后问道,“你灭楚是为家仇,此为孝义,我不阻拦也不告密。但我作为楚国朝臣,力保楚国,此为忠义。他**若灭楚,我必复楚。”
不幸一语成谶。
申包胥这次求助的是秦国。其它国家或者和吴国有契约之盟或者畏吴国为虎狼,只有秦国可解楚国之难,秦国实力尚算强大而且与楚国有姻亲之好——伯嬴是秦哀公的女儿,楚昭王即为秦哀公的外甥。
申包胥疾走数日,鞋底磨破就撕扯下衣服包在脚上,临近雍州之时,早已衣衫褴褛,脚上血迹斑斑,一步一个血印走到秦宫之前。
秦哀公急忙召见申包胥,未等哀公问话,申包胥已泣不成声,“吴国兴不义之师,大举伐楚,郢都陷落,昭王无奈流亡隋国。请大王念及甥舅之情出兵,救楚国黎民免遭生灵涂炭。”
秦哀公心生酸楚,但细细一想长叹一声,“唉,秦国地处偏远,国贫民弱,在强吴面前尚不能自保,哪有余力出兵?”
“大王,虽说今日出兵为救楚国,实则力保秦国安危。”
“现在是楚国危亡,吴秦素无往来,这与秦国有何关系?”
“阖闾贪若豺狼,对于诸侯之封地早已垂涎,未殃及秦国实乃楚国屏障之功。楚兴则秦安,楚灭则秦危。现在楚国沦陷,秦国已门户大开。如大王求一时之安坐视不救,后祸瞬息即至。”
秦哀公听后于情于理皆有感触,但顾及吴国新胜之师,气势正旺,秦军不敢撄其锋锐。“先生先去馆舍歇息,出兵之事寡人与众卿商议之后告知先生。”
第二日,秦哀公刚刚起床还未上朝,突然有人来报,“宫墙外有一黑乎乎的怪物,叫声凄厉一夜未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