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636800000004

第4章 生态环境的治理与新农村建设

水土流失是指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特别是对水土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经营,使土壤的覆盖物遭受破坏,裸露的土壤受水力冲蚀,流失量大于母质层育化成土壤的量,土壤流失由表土流失、心土流失而至母质流失,终使岩石暴露。

彭阳县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是:

1.自然原因。土质疏松,降水集中;

2.人为原因。人类的过度开发(过度放牧、开矿、毁林开荒),流水侵蚀为主。

整治措施:黄土高原水热资源不足,又处于过渡地带,需实施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等生物措施;兴修水库、打坝淤地、修建水平旱作梯田等工程措施以小流域为单位进行综合治理,使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得以改善,区域经济得以发展。

自建县以来,彭阳人民始终坚持“勇于探索、团结务实、锲而不舍,艰苦创业”的彭阳精神,始终坚持水土保持生态立县的方针,把治理水土流失,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彭阳,放在农业基础建设的首位。围绕县域经济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建设新农村的目标和任务,全力推进流域治理由生态型向经济型转化,从退耕还林和旱作梯田两个方面着手精心打造了示范点,带动整个区域的转变。

一是建成“坝、池、窖、井联用,以水定业”,具有区域特色的坡地改造、集水、蓄水及高效农林牧复合型小流域;

二是以农业综合开发、生态提升为主攻,采用沟道长流水和坡面雨水集蓄互补利用,发展经济林节水灌溉,形成了“塬地保障基本口粮田,塬边沟沿开发经济林带,水保生态林下沟道”的开发治理模式;

三是围绕建设“大花园、大果园”,以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形成以“路为骨架,上保下培,特色引领,提质增效,规模治理”的水土保持治理模式;

四是按照地形“山顶、山腰、山脚、台地、河道”五个层次划分,布设“生态修复、综合治理、生态农业、生态保护”四个防治区域,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突出水资源保护和利用,做到“养山保水、进村治水、入河护水”,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综合开发示范点。

这些示范点在进一步提升流域治理效益上发挥了积极的示范作用,实现生态经济效益双赢。

截至目前,累计治理小流域96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12平方千米。总体治理程度达到73.4%,森林覆盖度达到24%。水土流失综合防御体系初步形成,基本实现了“山变绿、水变清、地变平”的治理目标。

第一节 退耕还林草

退耕还林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林草植被、再造秀美山川、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进而实施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着眼于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审时度势,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揽全局,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近几年的实践证明,退耕还林对改善生态环境、改变不合理生产方式、加快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被群众称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实施退耕还林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退耕还林是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约360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37.5%;沙化土地面积已达174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18.2%。造成我国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重要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人们盲目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失,沙进人退,致使生态环境恶化,灾害频繁。据全国土地资源调查资料,全国仅25度以上的坡耕地就达606万平方千米。毁林开荒虽然增加了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但在生态环境方面却付出了巨大代价。由于长江、黄河上中游地区毁林开荒,陡坡耕种,已使之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每年流入长江、黄河的泥沙量达20多亿吨,其中三分之二来自坡耕地。不断加剧的水土流失,导致江河湖泊不断淤积,使两大流域中下游地区水患加剧,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产生活造成巨大危害,国家也不得不年年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投入防汛、抗旱和救灾济民。

实施退耕还林,既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水土流失问题,提高水源涵养能力,改善长江和黄河流域地区的生态环境,有效地增强这一地区的防涝、抗旱能力,提高现有土地的生产力;又能为平川地区、长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提供生态保障,促进平川地区、长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工农业取得更快的发展。因此,实施退耕还林不仅能够促进长江和黄河流域等地区林业生产力及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也有利于全国生产力的健康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县自2000年被自治区确定为退耕还林试点示范县以来,紧紧围绕“生态立县”这一目标,认真贯彻国家“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十六字方针,严格按照“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要求,抢抓机遇,苦干实干,科学规划,周密部署,全面动员,精心实施,圆满完成了自治区下达的各项建设任务,加快了生态环境建设与治理进程。

一、退耕还林草背景

彭阳县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东南边隅,六盘山脉东侧,属黄土高原中部丘陵沟壑区。土地总面积2524.75平方千米,其中耕地约800平方千米,宜林荒山荒地约430平方千米。气候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温度7.2℃,年均积温约2600℃,无霜期约160天,年均降雨量350~550毫米,年最大蒸发量1398.1毫米,年均风速2.7米/秒。全县分为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中部河谷残塬区、西南部土石质山区三个土地类型,山多川少,沟壑纵横,植被稀疏,草地植被率30%~40%。退耕前,耕地以简单的种植业生产为主,粮食亩产30~50公斤。水土严重流失,土壤侵蚀模数达5000吨/年·平方千米。干旱、霜冻、冰雹、大风、扬尘、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差,居民生活水平低。

二、工程实施情况

根据《彭阳县退耕还林建设规划设计方案》,全县计划用6年时间(2000~2005年)完成退耕还林174.5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20万亩,宜林荒地、荒山造林54.5万亩。2000~2002年,自治区给我县退耕还林工程的任务为50.5万亩,其中退耕造林28.5万亩,宜林荒地造林22万亩。三年实际完成造林53.3万亩,完成总任务的105.5%,其中退耕地造林29.3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24万亩,并间作种草12.2万亩,共涉及12个乡镇、145个行政村、851个村民小组,24443户农民。造林树种以乡土树种(沙棘、山桃、柠条、杏、刺槐、臭椿等)为主,林种全部为生态林,成活率在90%以上。

三、退耕还林草成效

自2000年我县被自治区确定为退耕还林试点示范县以来,我县认真贯彻国家“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十六字方针,严格执行《退耕还林条例》等法律法规,发扬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作风和“勇于探索,团结务实,锲而不舍,艰苦创业”的彭阳精神。坚持生态立县,以建设“绿色彭阳”为目标,科学规划,周密部署,精心实施,依法治林,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有效改善了我县生态环境恶劣的状况,产生了较为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是生态效益初步显现。四年的工程建设,使全县森林保存面积由试点前的74.3万亩增加到139.6万亩,森林覆盖率由试点前的13.9%提高到16.6%。累计治理小流域86条,可控制水土流失面积1423平方千米,年减少泥沙流量约500万吨。林草覆盖率明显提高,生态条件不断改善,生物种群不断丰富。

二是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农民直接从退耕还林中受益,低产低效的耕地退耕后稳定地获取200斤粮食。退耕户户均增收3397元,全县农民人均增收510元。

第二节 中国美丽田园之一——彭阳县旱作梯田

2014年5月,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在贵州黔西南州兴义市发布了2013年10个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和108项中国美丽田园推介名单,并为入选的“休闲乡村”和“美丽田园”授牌。彭阳旱作梯田入选“中国美丽田园”。

彭阳县多年来对生态建设常抓不懈,以生态为基石,推进农林牧业发展,梯田建设面积达62.7万亩,形成了阳洼流域、大沟湾流域、南山流域等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梯田景观,树立了一批“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美丽乡村”示范典型,取得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

小流域综合治理又称流域管理、集水区经营等,其概念是:为了充分发挥水土等自然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小流域为单元,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农、林、牧等各业用地,因地制宜地加强综合治理措施,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对流域内水土等自然资源进行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在治理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是:尊重自然规律,确保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全面认识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整体性、相似性与差异性,并据此划分生态环境建设类型区;坚持流域治理的综合性,以获取综合效益。

一、南山小流域基本情况

彭阳县南山小流域位于县城东部,距县城约15千米,属茹河下游,总面积29.8平方千米,其中水土流失面积27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90.6%。多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5100吨/平方千米,沟壑密度1.63千米/平方千米。气候属中温带气候类型,多年平均降水量450毫米,年均气温8.2℃,大于等于10℃年积温2482.2℃;干燥度1.57,年日照时数2520小时,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1020毫米。土壤以湘黄土为主,土层厚度在80~120米之间,土质疏松,侵蚀严重,地形切割明显,流域地形以梁、峁、坡、沟、川台地为主,地形破碎,具有宁南山区地貌的基本特征。南山小流域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始小规模治理,到20世纪90年代逐渐转化成以村组为单位的集中会战模式。经过多年治理,现有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4.73平方千米。其中规模较大的水保措施为全国劳模、经济林种植能手杨万珍种植的优质经济林约0.15平方千米,品种主要以苹果、杏和桃树为主。2011年3月,彭阳县委、县政府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协调财政、水利水保、农业、林业、交通等部门,围绕生态经济开发、新农村建设,在南山小流域进行生态经济型流域建设试点,力争实现“治理一条流域,建立一个基地,发展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的基本目标,旨在为彭阳县乃至宁南山区小流域治理由生态治理向生态经济治理转变提供借鉴。截至2011年12月,治理工作基本完成,为流域经济产业的开发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南山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

根据流域地形,将流域划分为“塬地、山腰、川台地”3个层次,按照因地制宜、注重效益的原则,以“流域治理、节水灌溉、设施农业、经济林果、新农村建设”等民生工程为着力点,稳步推进流域生态经济开发和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上保、中培、下开发”的治理模式。

1.上保。南山小流域上部属于黄土残塬边缘,地面坡度一般在5°左右,多年的水土流失致使塬面不断被侵蚀,形成许多冲沟。为彻底治理塬面水土流失,沿塬面边缘按照“宽、大、平”的原则,修建水平梯田约为8.2平方千米,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同时保持水土。在地头、路边等合适区域修建水窖拦蓄径流,在道路两侧营造道路林,彻底解决了塬面降雨径流对流域下部的危害。

2.中培。南山小流域中部地面坡度在5°~25°之间,多年的水土流失致使该区域坡度较大、地形破碎。针对该区域特点,按照立地条件,分别种植以杏树和苹果为主的优质高效经济林约1.6平方千米、水保生态林约2.4平方千米,完成生态修复约1.4平方千米,并逐步对原有约2.4平方千米的退耕林果进行嫁接改良,在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为培育经济增长点打好基础。另外,结合生态移民和新农村建设工程,将该区域居住的41户居民全部搬迁至集中建设的居民点,有效减少了人为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减轻了环境压力。在合适的区域建设涝池和水窖,在支沟沟道下游建设谷坊或淤地坝,拦蓄降雨径流,为经济林的节水灌溉提供水源。

3.下开发。南山小流域下部为沟谷地貌,宽度在300~800米之间,面积约4.3平方千米。该区域地面较平坦,具有较好的立地条件和发展经济的条件,也较适合人类居住。南山小流域一方面结合新农村建设,对沟道进行清理、防护,减少洪水威胁,另一方面建设水源工程、设施农业、优质良种基地等现代农业工程,采取节水灌溉技术,进行经济产业开发,强力发展流域经济。

三、南山小流域经济产业发展模式

多年的水保工作实践证明,小流域治理必须在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治理的基础上,利用小流域的自然资源,引进科技,突出发展经济产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流域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即生态经济流域要有一定的经济产业作为支撑。基于此,彭阳县在南山小流域治理过程中,加大了流域经济产业的建设。一方面着力于南山小流域水保措施自身经济效益的提高,另一方面加强经济产业建设,保证流域经济发展。

提高水保措施自身经济效益的措施和途径:南山小流域水保措施主要有水平梯田、水窖、道路防护林、退耕还林草、坡面生态林、经济林、生态封育修复、沟道用材林、沟道防护工程等,南山人在提高其经济效益方面主要采取的措施和途径如下:

1.水平梯田。为方便机械化耕作,缓解因农民外出打工而出现的劳力紧缺的现状,建设要求是“宽、大、平”;引进土壤快速培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快速恢复土壤肥力;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的覆膜保墒种植技术,提高经济效益;地埂上种植黄花菜,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合理调整种植业结构,重点种植夏秋作物,充分利用天然降水;引进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蓄水节灌。

2.退耕还林草。逐步对山桃、山杏等进行嫁接改良,培育经济林产业基础;加强退耕林草地的后期管理。

3.经济林。引进新品种进行嫁接改良,提高林果品质;采取节水灌溉措施,提高林果产量。

4.生态封育修复。将生态封育修复和生态移民、新农村建设等工程紧密结合,保证治理成果不反弹;适当种植一些云杉、油松、侧柏等常青树种,对生态系统进行人为改善。

5.沟道防护工程。引进技术、配套设备,对沟道防护工程拦蓄的季节性水资源进行调蓄储存,发展节水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

南山小流域经济产业发展的措施和途径:彭阳县南山小流域治理后,在林果业和设施农业方面形成了较好的经济产业发展基础。彭阳县政府及时协调各部门,依托流域资源,积极引进技术,大力开展流域经济产业的建设,初步形成了经济产业发展模式。

1.充分利用流域林果基地,发展林果产业。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产业优势,南山小流域一方面引进新品种对经济林进行嫁接改良,提高林果品质,另一方面采取节水灌溉措施,提高林果产量,同时组建了农民林果合作社,负责流域内林果业的管护、抚育、销售等业务。目前南山小流域共建设和改造经济林面积近4平方千米,初步形成了以经济林果业为主体的流域经济产业发展模式。

2.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迅速提高流域经济收入。南山小流域根据川台地特点,结合新农村建设,集中建设居民点,就近安置生态移民;同时对沟道进行防护治理,减少了洪水威胁。为保证实现生态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一方面结合河道整治建设水源工程,保证经济产业发展所需水源,另一方面建设温室蔬菜、温室林果和优质良种育苗基地等,并采取节水灌溉技术,进行设施农业产业开发,发展流域经济。目前,南山小流域共建设高效设施农业80处、沟道小型扬水站2座,并通过新农村建设安置生态移民41户,初步形成了集新农村建设、生态移民、设施农业产业开发为一体的流域经济产业发展格局。

四、南山生态经济型流域运行管理机制

为保证南山生态经济流域建设的顺利实施,实现“治理一条流域,建立一个基地,发展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的基本目标,县政府组建了以财政局为项目建设单位,农、林、水、城建、民政等部门为项目实施单位的流域建设组织机构,明确了各个部门的责任。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水利水保部门主要负责水土保持林、节灌系统、安全饮水工程、小型水保工程、坝地利用工程的建设,林业部门主要负责经济林、道路林及苗圃建设,农业部门主要负责基本农田、农业机械化、农村能源、设施农业等工程建设,城建部门主要负责居民点建设,交通部门负责交通道路建设等,并分别负责各自建设内容的建设投资、工程质量、财务管理、技术培训等工作。为保证流域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南山小流域还通过产权制度改革,采取拍卖、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明晰治理成果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明确后期管理责任;在政府的协调和支持下,成立了农民林果合作社,负责流域林果业的管护、抚育、销售等业务,稳定了流域后期管理。形成了“政府决策、财政牵头、水保搭台、部门整合、全民参与”的流域建设运行管理机制。

五、南山生态经济型流域建设效益

南山小流域在前期治理的基础上,2011年开始探索生态经济流域治理模式,着力于流域经济产业的开发建设,目前,流域经济产业发展初见成效,且发展后劲十足。据调查,彭阳县南山小流域建设的80栋设施温棚已全部种植了蔬菜,其中有20栋采取了油桃与蔬菜间作种植的方式,每栋设施温棚仅蔬菜一项年纯收入就达4000元左右,总收入达到32万元;约4.0平方千米的经济林已全部建设和改造完成,近0.2平方千米的经果林已开始产生效益,平均产值7500元/平方千米,年产值150万元左右;规划建设约1.5 平方千米的种苗基地也已全部育上了苗木,主要以当地生态建设需要的新疆杨、油松、落叶松等为主,预计每平方千米年产值 900 元左右,年总产值 1386 万元左右。2011年8月,水利部水保司刘震司长一行考察了彭阳县南山小流域,认为该流域的“上保、中培、下开发”治理模式,把生态治理与产业开发、农民致富、人居环境改善及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结合起来,通过局部高标准治理,使流域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突出了效益,为小流域治理由生态型向经济型转变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南山小流域在治理规划初期就将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环境和当地经济发展统筹考虑,把生态建设融入到经济发展大环境中去,统筹推进可持续的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新模式,为新形势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途径,值得推广。

第三节 新农村建设——生态移民概况

一、生态移民之必然性

宁夏中南部地区包括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海原县、同心县、盐池县、红寺堡区等9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区),以及沙坡头区、中宁县的山区。国土面积4.3万平方千米,占全区的65%;人口256.3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41%,其中回族人口133 万人,占全区回族人口的59.1%,是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

这一地区处于我国半干旱黄土高原向干旱风沙区过渡的农牧交错地带,生态脆弱,干旱少雨,土地瘠薄,资源贫乏,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南部阴湿低温,北部干旱少雨,年平均气温7.2℃,昼夜温差大,年平均降水量350~550毫米,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量少质差,区域水资源总量2.43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36.5立方米,可利用水资源总量只有0.758亿立方米,为全国最干旱缺水的地区之一。区域内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协调。截至2009年年底,该地区GDP为150.3亿元,占全区的11.3%;地方财政收入6.37亿元,占全区的5.9%;财政自给率仅为6.5%。目前,该地区还有贫困人口近150万人,特别是有35万人居住在交通偏远、信息闭塞、外出务工不便、生态失衡、干旱缺水、自然条件极为严酷、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干旱山区、土石山区。

改善这一地区群众的基本生活条件,事关宁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把这一地区群众的脱贫致富作为促进全区发展的重中之重,特别是把移民工作作为解决自然条件恶劣地区群众生存和发展问题的一项重要扶贫举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先后组织实施了吊庄移民、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移民、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累计搬迁移民50余万人,在改善群众生存条件、解决温饱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自治区在强力推进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加快沿黄经济区发展的同时,把中南部地区的扶贫开发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行统筹考虑。实施了以劳务创收和特色种养业为主的收入来源,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主要目标的中部干旱带生态移民工程,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十分明显。实践证明,采取传统的扶贫方式,投入巨大,难以从根本上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只有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移民,才能彻底解决这一地区的贫困问题,逐步扭转山川差距扩大的趋势。同时,实施生态移民,有利于优化产业布局和劳动力资源配置,促进山区农村人口的有序转移,推进灌区农业开发和沿黄经济区建设,从而实现山川共建共享。

由于中南部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与贫困问题通常表现为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的关系,对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农民实施搬迁,对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我县生态移民基本概况

(一)县外移民

县外移民重点为交通不便、生态脆弱、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非常艰苦的北部乡镇的极为偏僻边远的村组;县国土部门确定的部分地质灾害险点区;六盘山水源涵养林外缘区;重点生态建设保护及有利于生态恢复的区域。

迁入地点:2011年,我县县外移民主要是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金凤区良田镇、西夏区。

移民政策:

住房政策——生态移民每户建设54平方米,建设资金由银川市和移民共同承担,产权归移民所有,移民住房10年内不得出租、转让。劳务移民每户建设40平方米周转房,建房资金自治区承担70%,银川市所辖三区、企业承担30%,周转房由移民租住,不得转租,房屋由银川所辖三区相关部门或企业负责管理。

土地政策——兴庆区月牙湖安置区原则上人均提供1亩水浇地;西夏区镇北堡镇安置区原则上人均提供0.6亩水浇地;金凤区良田镇安置区原则上户均提供2亩水浇地。

户籍政策——移民户籍属地管理,凡搬迁的移民必须将户口同时迁出,免收在户籍转换和户口迁移中的一切行政性收费。

其他政策——移民享受迁入地的各项支农惠农补贴政策,在原居住地享受的退耕还林等政策继续执行到期满为止;与迁入区居民享有同等的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社会救助、低保等社会保障政策;探索以房屋、土地、设施农业等产权作为抵押物,帮助移民解决贷款,并适当降低贷款利率,银川市建立的村级扶贫互助资金优先覆盖生态移民新村;移民子女初中毕业未考入高中、高中毕业未考入大学的,可在职业院校免费享受两年职业技能教育培训;迁出区移民原有住房全部拆除,收回宅基地和承包地,纳入迁出地生态恢复建设规划。

(二)县内移民

县内移民迁出村庄后,以自然村为单位,适度集中连片。优先对居住在地质灾害频发点和生活艰苦地区的群众实施搬迁。

迁入地点:2011年,我县县内移民点分别为古城皇甫新村安置区、新集民族新村安置区、草庙新村安置区、城阳杨坪安置区、县城民生家园劳务移民安置区。

安置方式:主要采取就近适度集中安置,在具备水源、土地、交通等基本条件的区域集中规划建设移民安置区。通过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大力推进全民创业行动,建设劳务移民周转房集中安置移民,发展城市经济。

移民政策:

住房政策——建房资金实行政府补助、农户自筹、企业参与、社会捐助等多种筹措形式。生态移民建房资金,其中自治区每户补助标准25000元,地方政府承担5900元,其余由农民自筹。产权归移民所有。移民搬迁后拆除原有住房。移民住房10年内不准出租、转让;劳务移民建房资金主要由政府承担,周转房所有权归国家所有,由移民租住,不得转租,房屋由县相关部门负责管理。租住5年,移民收入稳定后,移民可按照当时周转房造价标准购买周转房,房屋所有权归移民所有;同时拆除移民原迁出区住房。

土地政策——主要采取就近适度集中安置,原有土地承包关系不变。政府无偿提供草籽,发展草畜产业。对劳务移民,原则上不安排耕地,鼓励其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允许移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产业政策——1.新集、古城户均建设1座70平方米养殖牛舍,户均概算15400元,其中自治区补贴5000元,地方政府承担10400元。2.草庙、城阳杨坪户均建设一栋日光温室(1亩),每栋概算22000元,其中自治区补贴8000元,地方政府承担10000元,农民自筹4000元。3.发展养殖产业,户均补助3000元,用于购置一头基础母牛。

户籍政策——对在县城安置的劳务移民,在移民自愿的前提下,可将其户籍转为城镇户口;对部分不愿意将其户口转为城镇户籍的县城安置移民,可保留农业户口,但移民户籍必须属地管理,户籍随迁,免收在户籍转换和户口迁移中的一切行政性收费。

其他政策——移民享受自治区、市、县出台的各类特色产业扶持优惠政策,享受各项支农惠农补贴政策。在原居住地享受的退耕还林等政策继续执行到期满为止;移民搬迁后,与迁入区居民享有同等的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助、低保等社会保障政策。对“五保”人员和夫妻双方均无劳动能力(重度残疾)的人员,敬老院对其供养。对搬迁安置到县城的移民,转为非农业户口的移民统一实行城镇计划生育政策;对搬迁安置的农业户口移民,继续实行农村计划生育政策。户均配1台太阳能热水器,1台太阳灶。发展养殖产业的移民区户均配备1台铡草机。

三、生态移民的现实意义

1.极大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通过加快安置地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使移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而且为他们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移民新村实现了“七通七有两转变”,即通电、通(自来)水、通(柏油)路、通(公交)车、通广播电视、通邮、通电话;有学校、有村级活动场所、有医疗服务站、有劳动就业服务中心、有超市、有文化广场、有环保设施;群众的生产方式、生活观念发生了根本转变。移民搬迁到近水、靠城、沿路的区域后,方便了就近务工,保障了饮水安全,子女享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移民集中居住,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运行成本降低,服务质量明显提高。

2.大幅拓宽了移民致富空间。为促进移民增收致富,户均安排一亩拱棚,发展设施农业;引导移民走高效节水的农业生产路子,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扶持移民发展畜禽养殖,积极推进设施养殖业。通过这些举措,彻底改变了过去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生产方式。移民从以往的低效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依托靠城、沿路居住的便利条件,从事劳务、商贸、交通运输业,拓宽了致富空间,劳务收入已成为移民的主要收入渠道。

3.有力促进了山川互济。目前,山区50%的劳动力进入川区及周边地区,40%~50%的收入来源于外出务工。生态移民不仅推动了中、南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促进了山区群众收入的稳定增长,而且解决了沿黄经济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为沿黄经济区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促进了山川互济、共建共享。

4.充分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通过对现有“扬黄工程”和库井灌区进行节水改造,解决了生态移民项目区的用水问题。移民安置区耕地大部分采取节水灌溉方式,实行管道输水、低压管灌;引进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设备与管理经验,积极开展高效节水农业生产技术的示范推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结束了移民群众祖祖辈辈没有水浇地的历史。

5.有效遏制了生态环境恶化。移民搬迁后,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明显减少,大大减轻了迁出区的生态环境压力,既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又达到了恢复生态的目的,实现了脱贫致富与生态建设的“双赢”,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初步估算,仅实施中部干旱带县内生态移民工程,在迁出区可退出300万亩土地用于恢复生态,并使原有的林地、草地得到很好的保护,有效遏制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6.切实增进了民族团结。我县是回族聚居区,回族人口占当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通过实施生态移民工程,不仅进一步树立和提升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也使回汉搬迁群众在新的生活中不断交流融通、增进感情,促进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实践充分证明,生态移民是一项重大的扶贫工程、开发工程,是从根本上解决中南部地区贫困问题的治穷之方、治本之策,是一条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川济山、山川共建,具有宁夏特色的扶贫开发之路。

第四节 新农村建设经验

彭阳县是以农业为主的山区贫困县,县委、县政府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立了“生态立县”的战略目标,做出了“10年初见成效、20年大见成效、30年实现山川秀美”的规划,在宁夏南部山区率先实现了脱贫目标,并先后被评为全国生态建设、水土保持、造林绿化等先进县。

一、生态移民新村建设的成功经验

2013年,彭阳县将建成5个县内移民安置区,安置移民1082户3978人。彭阳县着眼长远谋规划。倒排工期赶进度,狠抓建设质量,着力打造生态移民和谐新村,确保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致富奔小康。

1.注重特色布局,合理规划设计。在统筹考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配套的同时,实现移民安置区建设与新农村、小城镇、中心村建设的“三结合”,做到前瞻性、实用性、美观性、特色性的“四统一”。将彭阳特色、东山文化元素融入建设方案,打破“千村一面”的布局,充分彰显依山傍水、错落有致的“花园式”生态宜居特色,将移民安置区打造成布局优化、环境净化、村庄绿化、居住舒适化的“四化”新家园。

2.狠抓项目监管,确保工程质量。积极争取、多方筹措,全力保障生态移民工程建设资金及时到位,严格工程“四制”管理,完善建设单位+监理公司+质检机构+农民监督员“四位一体”的工程质量监督机制;突出施工企业准入、建筑材料购置和工程建设监管三个重点环节;落实生态移民工程联席会议、责任追究、值班和通报等“四项制度”;明确时限、倒排工期,主体工程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进行,确保按期完成建设任务。

3.合理配套产业,促进移民增收。坚持因地制宜,围绕“宜业”目标,充分发挥安置区光热充沛、牧草优良、交通便捷、交易活跃等资源和区位优势,合理配套增收产业。在宜种、宜养区域配套建设日光温棚503栋、养殖暖棚462座,引导扶持移民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制订扶持养殖业发展政策,对生态移民补栏良种基础母牛每头财政补助1000元,并给予每户5000元的“双带”资金或互助资金扶持;在省区交界、交通枢纽地域规划建设商贸市场,提供就业岗位657个。大力开展移民培训,举办各类培训班18期,培训移民2467人,初步实现了每户至少有1人掌握1至2门实用技术或职业技能。依托彭阳县果品公司、建筑集团有限公司、红阳实业、江苏雨润集团彭阳产业园、六盘山景观苗木园等龙头企业,建立生态移民创业园,为移民群众提供577个就业岗位,促进移民增收。

县外生态移民新村——和顺新村

和顺新村是宁夏35万人安置点之一,搬迁移民主要来自彭阳县小岔乡卷槽村和柳湾村。彭阳县位于宁夏南部的西海固地区,那里自然条件恶劣,1972年被联合国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西海固的扶贫开发,一直以来都受到中央及自治区政府的高度重视。移民新村的建设不但要求生活条件齐全,而且教育、卫生等均须统筹考虑,让移民“迁得出、稳得下、富得起来”。

老汉安维夺一早便忙碌在暖棚里,研究着如何用新水泵给刚种下的西红柿地灌水。满脸的皱纹掩盖不住他内心的喜悦,因为他种的第一棚吊瓜刚刚喜获丰收,整整赚了一万块钱。他说,在老家一年都赚不到这些钱,对今后的生活他充满希望,“搬迁之前,老家只剩下我们这些岁数大的和身体有残疾的人了,年轻人都出去打工,走光了,剩下的老年人就稍微种点田,这一搬迁,我们也都过来了。政府派了车,人、东西都给搬过来,我们搬迁反正也没出钱。来了,给了一套50多平方米的房子,给我们每户这么一个棚,我们也不出钱,(只管)种就好了。还有农牧科技的专家过来教,技术培训多得很。”

种植对村民来说不是难事,算是老本行了。但是种完了,怎么销出去?缺少市场信息的和顺新村村民可伤透了脑筋。好在有金凤区政府的大力倡导,社会各界都伸出了援助之手,短短十几天,大部分吊瓜已经销售一空,第二茬作物——西红柿苗也已种满了每个暖棚。

有房住,有地种,有钱赚,这还远远不够,因为和顺新村的村民对自己未来的生活还有很多憧憬,对村子的发展还有很多期望。要让孩子们都能上学,都能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利,他们希望寻求知识的路不再那么艰难。安维夺13岁的孙子现在上学可方便了,就在村口的良田回民光彩小学。“以前上学远得很,要走五六里路,孩子还睡着呢,就得把他们拎出来,大人在哪打工,孩子就在哪上学。这我们都搬过来了,娃娃就在这儿的学校上学了。”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由于以前老家的生活环境恶劣,村民有些疾病不能得到及时妥当的医治,导致残疾。不过面临今后的“祸”,村民心里有底了,村支书李效峰告诉我们:“我们这边看病,就近就是村上的医务室,医务室看不了的,就去梁天镇的卫生院,大病的话就去银川市第二医院,最高的报销比例可达到80%,所以现在村民即使得了大病,也会有个资金的保障。”

按照《宁夏“十二五”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规划》的部署,自治区将在2015年年底前搬迁中南部地区7.88万户、34.6万人到近水、沿路、靠城等发展条件较好的区域。不久的将来,和顺新村也将迎来第二期的搬迁。

走进彭阳古城镇皇甫新村移民新家园

在彭阳县古城镇皇甫新村,68岁的村民马秀成正在将老家有用的东西向新家转移,他说,皇甫新村是他们的新家,也是他们最终的落脚地,“我们再也不用担心山体滑坡了。”

皇甫新村修建在固彭公路西南侧,新修建的一排排整齐划一的红色砖瓦房格外醒目,房前铺就的是水泥路,村民们还能用上自来水,紧靠村庄的还有蔬菜大棚和养牛场所。崭新的生活环境让即将迁到此地的村民们看到了希望。

马秀成的老家位于西沟组,站在山顶便可俯瞰古城村全貌,散落在半山腰的一个个破旧的窑洞和院落,折射着当地村民的生活状况。马秀成的老家就在一个山峁上门前山体滑坡的痕迹非常清晰。他原来居住在另一个山坡上,由于山体滑坡将家掩埋后,全家人被迫寻找新的地方住,但依然没有离开滑坡区。

“我们住在这里最害怕的就是山体滑坡。”村民十分担心夏、秋两季的暴雨和春季土壤解冻时,这些季节山体最易滑坡。每每到这些季节,村民夜晚都不敢睡觉,连白天下地干活都提心吊胆。

位于黄土高原上的宁南山区,是我区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这里山大沟深,沟壑纵横,丘陵起伏,由于地表属于易塌陷的黄土层,逢遇下雨、下雪等天气极易引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的地质灾害,威胁着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为让居住在这里的群众安心生活,各级政府已出台移民搬迁、异地安置等措施,让他们告别这个令人胆战心惊的地方。“十二五”期间,彭阳县将对4000多人进行移民,并通过科学和技能培训,指导、帮助移民脱贫致富。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当前我县生态移民工作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扶贫搬迁任务繁重。我县贫困人口较多,贫困程度深,生存条件差,发展难度大。经调查摸底,我县有35万人急需搬迁安置,扶贫搬迁任务十分艰巨。

二是移民安置资源制约因素多。山区有地缺水,川区有水缺地,按传统单一的农业安置方式难以保证“十二五”移民任务的完成,必须创新移民安置方式、拓展移民安置途径。

三是资金筹措困难。生态移民建设内容多,资金需求量大,自治区财力弱,国家补助资金少,群众自筹能力差,工程建设标准低,制约和影响着移民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

四是政策有待完善。生态移民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生产生活、社会事业、生态建设等多方面内容,需要不断完善计划生育、土地、房屋、户籍管理、社会保障以及迁出区生态建设等配套政策。

五是移民社会管理急需加强。当前,多种形式的移民并存,没有形成统一的移民管理机制,给迁入地的社会管理带来很大的挑战。

六是移民自我发展能力弱。移民的文化、技能素质总体偏低,消化、吸收现代生产方式和技术的能力弱,发展意识、求知欲望不强,移民区经济社会发展难度大。

问题探究

选择一户移民家庭,调查移民前后家庭生活的变化。

同类推荐
  • 在十三个月的国度里:一个援外医疗队员在埃塞俄比亚

    在十三个月的国度里:一个援外医疗队员在埃塞俄比亚

    这本书显示了仵老师深厚的文学功底。他的散文,读起来轻松流畅,娓娓动人;他的诗词虽不很规整,但真情感人。他还尝试不同的文体,如文言游记《游阿尔巴门奇国家公园》、赋体散文《乐以忘苦,图卢布卢》。他还翻译了一些文章,如《提露内丝·迪巴巴前传》《咖啡的故事》,反映了他的英文水平。虽然本书中有些文章还不十分完美,但作为一名医生,文字功力和英语水平能达到这种程度是难能可贵的。
  • 春天里的四季

    春天里的四季

    从少年时代的故乡河北大名县写起,一直写到2000年退休以后的家居生活。从中充分表达了她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对师尊的感恩之情,以及为人子、为人妻、为人母的血肉之情。
  • 灵魂笑忘书:水浒人物心灵探秘

    灵魂笑忘书:水浒人物心灵探秘

    本书对《水浒传》的人物形象进行了研究,包括《从官场到江湖》、《别无选择》、《从教授到军师》、《钱财于我如粪土》、《鱼与熊掌可否得兼》等文。
  • 心迹

    心迹

    胡渊的诗歌,也是坦然的。人生天地之间,仰可对天坦然,俯可对地坦然。回顾往昔坦然,向往未来亦可坦然。这是人生一境。“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我想,胡渊的诗笔,不会轻易放下,以他的才智、毅力、韧性和聪明,更有他对诗歌的炽爱和领悟,他会写出更好的诗来,果如是,则人生何愧也。
  • 君难托: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阴性书写

    君难托: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阴性书写

    讲述了综观中国古典诗词,由男性作者使用女性形象与女性语言来创作的现象就颇为普遍,《君难托: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及其阴性书写》大量援引唐宋词来说明这一现象。若就美学的观点言之,很多唐宋小词确乎体现了一种“双性人格”的特质。当然,古之作者未必有意追求这种特质。这些男性的作者,竟然在剪红刻翠、无边风月的游戏之作中,无意间展示了一种深隐于男性心灵中的女性化情思。与其他言志载道的诗文大为不同的是,这种表达更加细微幽约,更显阴性势态。
热门推荐
  • 甲道天下

    甲道天下

    三州七家,甲道天下。修行者之间矛盾重重,人间皇室冷眼旁观,隐匿百年的鬼道蠢蠢欲动,纵横千年的妖族凋零殆尽,丰都大印摇摇欲坠,一个孤儿试图力挽狂澜。甲道境界九峰:生力、起连、斗转、运甲、融心、大者、显道、法神、极虚三岳:冲宵、破空、生灭
  • 天魔战纪

    天魔战纪

    神魔?谁与评说!正邪?谁对谁错!一个被帝国追少年,流浪到星空的边缘。当他突然有一天遇到一群兼职的海盗时,一切都开始改变了。无边的血雨下,一个人间的恶魔的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
  • exo荆棘

    exo荆棘

    当荆棘花布满全世界,根深入地球表皮;当荆棘再也没有刺得追随,那时的我们,在分开好不好。
  • 蓝眼孛端察儿

    蓝眼孛端察儿

    十三世纪是蒙古人的世纪。辉煌,霸权,横冲直撞,蒙古汗王和蒙古将士出足风头。凡读过蒙古历史的人都知道,大元王朝的创建人是忽必烈汗,伊儿汗王朝的创建人是旭烈兀汗,金帐汗王朝的创建人是拔都汗,而他们三人共同的祖父,正是蒙古帝国的开国汗王成吉思汗。这是一本描述成吉思汗家族的中短篇小说集。其中两个中篇“蓝眼孛端察儿”和“扎兰丁算端”,为《江南》杂志刊用。我国的文学杂志极少刊发古代题材的短篇小说,而本书的短篇“生死之间”、“帖木儿的最后结局”、“术赤之死”等,出现于《长江文艺》、《作品》、《当代小说》等杂志上,这在文坛上被视为罕见的事。
  • 龙奴引

    龙奴引

    福建莆田湄州岛的林治儒早孤,与爷爷相依为命,幼年学文不成,习武不成,愤而自杀,却被东海恶蛟击杀后的神龙残识附体,林治儒获得奇能,后在不断地练气晋级的过程中,神龙残识在林治儒体成变成元婴,再变成圣婴,为林治儒的强大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林治儒屡获奇遇,终成一代宗师,获得无上法力,并助神龙再塑肉体,永镇东海恶蛟,成为妈祖后新一代海神。
  • 塞上论史

    塞上论史

    本文集是作者从改革开放以来所发表的有关英国史、澳大利亚史、美国史、亚洲史以及华侨史80余篇论文、译文中精选出来的,共有33篇。分为外国史和华人华侨史两部分。
  • 自在武仙

    自在武仙

    武道九重天,一步一登天。登九重天阙,大自在武仙。仙不存世?敢问上苍,是否有仙?一人一山,谓之为仙。悟道修仙,得道成仙。
  • 我的冰山美男

    我的冰山美男

    “萧雨辰!!!”“到,在呢,没死!”“萧雨辰,别给我嬉皮笑脸的,你要再不起床,你的平板就没了哈。”
  • 光赞般若波罗蜜经

    光赞般若波罗蜜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燕台再游录

    燕台再游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