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618400000031

第31章 杂蕴第一中补特伽罗纳息第三之六

其事如何。答如无间道金刚喻定将灭解脱道尽智将生。若无间道金刚喻定正灭。解脱道尽智正生。尔时名未来无学心生时解脱一切障。此中金刚喻定将灭者。谓生相用时。尽智将生者。谓临至生相。尔时犹名未得解脱。未定行世在相续故。金刚喻定正灭者。谓灭相用时。尽智正生者。谓生相正用。尔时乃名今得解脱。定能行世在相续故。若金刚喻定已灭尽智已生。尔时名为已得解脱。此中且举将解脱位显正解脱。问何故名为金刚喻定。答无有烦恼不断不破不穿不碎。譬如金刚无有若铁若牙若贝若珠石等不断不破不穿不碎。是故此定名金刚喻。假使具缚有情身中能起此定。尔时即能顿断三界一切烦恼。云何知然。金刚喻定现在前时。顿证三界见修所断烦恼断故。问此无间道四蕴五蕴为自性何故但说定耶。答定偏增故。如见道五蕴为自性。见偏增故但名见道。如现观边世俗智四蕴五蕴为自性。智偏增故但说名智。如四通行四蕴五蕴为自性。通慧偏增故但名通行。如是此道虽四蕴五蕴为自性而定偏增。是故但名金刚喻定。问何故此道定偏增耶。答非想非非想处下下烦恼难断难破极难越度。须坚固定为所依止。发大精进乃能除遣。譬如有人欲杀香象。先安其足后发武勇成其杀事。是故此道定用偏增。复次非想非非想处下下烦恼最极微细不明不显难可觉知。须依胜定令心澄细方能除断。如善射者欲射毛端。依巧便法令心澄细发箭方中。是故此道定用偏增。

问此金刚喻定有几智耶。答有六智。谓四类智及灭道法智。此中或有以苦类智思惟非想非非想处诸行。作非常苦空非我行相。得阿罗汉果。或有以集类智思惟非想非非想处诸行因作因集生缘行相。得阿罗汉果。或有以灭法智思惟欲界诸行灭作灭静妙离行相。得阿罗汉果。或有以道法智思惟欲界诸行道。作道如行出行相。得阿罗汉果。或有以灭类智。或思惟初静虑诸行灭。乃至或思惟非想非非想处诸行灭。作灭静妙离行相。得阿罗汉果。或有以道类智。思惟九地类智品道。作道如行出行相。得阿罗汉果。如是皆名金刚喻定。是谓此处略毗婆沙。

问此金刚喻定依何地有几耶。有作是说。依未至定有五十二。谓依未至定。或有以苦类智。思惟非想非非想处诸行。作四行相中随一行相。得阿罗汉果。或有以集类智。思惟非想非非想处诸行因。作四行相中随一行相。得阿罗汉果。或有以灭法智。思惟欲界诸行灭。作四行相中随一行相。得阿罗汉果。或有以道法智。思惟欲界诸行道。作四行相中随一行相得。阿罗汉果。如是四智有十六行相或有以灭类智。或思惟初静虑诸行灭。作四行相中随一行相。得阿罗汉果乃至或思惟非想非非想处诸行灭。作四行相中随一行相。得阿罗汉果。如是八智有三十二行相。足前十六成四十八。或有以道类智。思惟九地类智品道。作四行相中随一行相。得阿罗汉果。如是一智有四行相。足前四十八成五十二金刚喻定。如依未至定乃至依第四静虑亦尔。依空无边处有二十八。谓依空无边处。或有以苦类智。思惟非想非非想处诸行。作四行相中随一行相。得阿罗汉果。或有以集类智。思惟非想非非想处诸行因。作四行相中随一行相。得阿罗汉果。如是二智有八行相。或有以灭类智。或思惟空无边处诸行灭。作四行相中随一行相。得阿罗汉果。乃至或思惟非想非非想处诸行灭。作四行相中随一行相。得阿罗汉果。如是四智有十六行相。足前八成二十四。或有以道类智。思惟九地类智品道。作四行相中随一行相。得阿罗汉果。如是一智有四行相。足前二十四成二十八金刚喻定。依识无边处有二十四金刚喻定。谓除思惟空无边处诸行灭四行相。余如依空无边处说。依无所有处有二十金刚喻定。谓除思惟识无边处诸行灭四行相。余如依识无边处说。

有余师说。依未至定有八十金刚喻定。谓依未至定。或有以苦类智。思惟非想非非想处诸行。作四行相中随一行相。得阿罗汉果。或有以集类智。思惟非想非非想处诸行因。作四行相中随一行相。得阿罗汉果。或有以灭法智。思惟欲界诸行灭作四行相中随一行相。得阿罗汉果。或有以道法智思惟欲界诸行道。作四行相中随一行相。得阿罗汉果。如是四智有十六行相。或有以灭类智。或思惟初静虑诸行灭。作四行相中随一行相。得阿罗汉果。乃至或思惟非想非非想处诸行灭。作四行相中随一行相。得阿罗汉果。如是八智有三十二行相。足前十六成四十八。或有以道类智。或思惟初静虑诸行道。作四行相中随一行相。得阿罗汉果。乃至或思惟非想非非想处诸行道。作四行相中随一行相。得阿罗汉果。如是八智有三十二行相。足前四十八成八十金刚喻定。如依未至定。乃至依第四静虑亦尔。依空无边处有四十金刚喻定。谓依空无边处。或有以苦类智。思惟非想非非想处诸行。作四行相中随一行相。得阿罗汉果。或有以集类智。思惟非想非非想处诸行因。作四行相中随一行相。得阿罗汉果。如是二智有八行相。或有以灭类智。或思惟空无边处诸行灭。作四行相中随一行相得阿罗汉果。乃至或思惟非想非非想处诸行灭。作四行相中随一行相。得阿罗汉果。如是四智有十六行相。足前八成二十四。或有以道类智。或思惟空无边处诸行道。作四行相中随一行相。得阿罗汉果。乃至或思惟非想非非想处诸行道。作四行相中随一行相。得阿罗汉果。如是四智有十六行相。足前二十四成四十金刚喻定。依识无边处有三十二金刚喻定。谓除思惟空无边处诸行灭道八行相。余如依空无边处说。依无所有处有二十四金刚喻定。谓除思惟识无边处诸行灭道八行相。余如依识无边处说。

尊者妙音作如是说。依未至定有十三金刚喻定。谓见道中有四类智忍。修道中离非想非非想处修所断染有九无间道。是谓十三金刚喻定。如依未至定。乃至依第四静虑亦尔。依空无边处乃至无所有处。皆但有九金刚喻定。谓除四类智忍。余如依未至定说。

如是说者。依未至定有百六十四金刚喻定。谓依未至定。或有以苦类智。思惟非想非非想处诸行。作四行相中随一行相。得阿罗汉果。或有以集类智。思惟非想非非想处诸行因。作四行相中随一行相。得阿罗汉果。或有以灭法智。思惟欲界诸行灭。作四行相中随一行相。得阿罗汉果。或有以道法智。思惟欲界诸行道。作四行相中随一行相。得阿罗汉果。如是四智有十六行相。或有以灭类智。或思惟初静虑诸行灭。作四行相中随一行相。得阿罗汉果。乃至或思惟非想非非想处诸行灭。作四行相中随一行相。得阿罗汉果。如是四八成三十二。足前十六成四十八。如是或思惟初二静虑诸行灭。或思惟第二第三静虑诸行灭。或思惟第三第四静虑诸行灭。或思惟第四静虑空无边处诸行灭。或思惟空识无边处诸行灭。或思惟识无边处无所有处诸行灭。或思惟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诸行灭。各作四行相中随一行相。得阿罗汉果。如是四七成二十八。足前四十八成七十六。如是或思惟初三静虑诸行灭。或思惟第二第三第四静虑诸行灭。或思惟第三第四静虑空无边处诸行灭。或思惟第四静虑空识无边处诸行灭。或思惟空识无边处无所有处诸行灭。或思惟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诸行灭。各作四行相中随一行相。得阿罗汉果。如是四六成二十四。足前七十六成百。如是或思惟四静虑诸行灭。或思惟第二静虑乃至空无边处诸行灭。或思惟第三静虑乃至识无边处诸行灭。或思惟第四静虑乃至无所有处诸行灭。或思惟空无边处。乃至非想非非想处诸行灭。各作四行相中随一行相。得阿罗汉果。如是四五成二十。足前百成百二十。如是或思惟四静虑空无边处诸行灭。或思惟第二静虑乃至识无边处诸行灭。或思惟第三静虑乃至无所有处诸行灭。或思惟第四静虑乃至非想非非想处诸行灭。各作四行中随一行相得阿罗汉果。如是四四成十六。足前百二十成百三十六。如是或思惟初静虑。乃至识无边处诸行灭。或思惟第二静虑乃至无所有处诸行灭。或思惟第三静虑。乃至非想非非想处诸行灭。各作四行相中随一行相得阿罗汉果。如是三四成十二。足前百三十六成百四十八如是或思惟初静虑乃至无所有处诸行灭。或思惟第二静虑。乃至非想非非想处诸行灭。各作四行相中随一行相得阿罗汉果。如是二四成八。足前百四十八成百五十六。如是或思惟初静虑乃至非想非非想处诸行灭。作四行相中随一行相。得阿罗汉果。此四足前百五十六成百六十。或有以道类智思惟九地类智品道。作四行相中随一行相得阿罗汉果。此四足前百六十成百六十四金刚喻定。如依未至定。乃至依第四静虑亦尔。依空无边处有五十二金刚喻定。谓依空无边处。或有以苦类智思惟非想非非想处诸行。作四行相中随一行相得阿罗汉果。或有以集类智思惟非想非非想处诸行因。作四行相中随一行相得阿罗汉果。如是二智有八行相。或有以灭类智或思惟空无边处诸行灭。作四行相中随一行相得阿罗汉果。乃至或思惟非想非非想处诸行灭。作四行相中随一行相得阿罗汉果。如是四四成十六。足前八成二十四。如是或思惟空识无边处诸行灭。或思惟识无边处无所有处诸行灭或思惟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诸行灭。各作四行相中随一行相得阿罗汉果。如是三四成十二。足前二十四成三十六。如是或思惟空识无边处无所有处诸行灭。或思惟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诸行灭。各作四行相中随一行相得阿罗汉果如是二四成八。足前三十六成四十四。如是或思惟空无边处。乃至非想非非想处诸行灭。作四行相中随一行相得阿罗汉果。此四足前四十四成四十八。或有以道类智思惟九地类智品道。作四行相中随一行相得阿罗汉果。此四足前四十八成五十二金刚喻定。依识无边处有三十六金刚喻定。谓依识无边处。或有以苦类智思惟非想非非想处诸行。作四行相中随一行相得阿罗汉果。或有以集类智思惟非想非非想处诸行因。作四行相中随一行相得阿罗汉果。如是二智有八行相。或有以灭类智或思惟空无边处诸行灭。作四行相中随一行相得阿罗汉果。乃至或思惟非想非非想处诸行灭。作四行相中随一行相。得阿罗汉果。如是三四成十二。足前八成二十。如是或思惟识无边处无所有处诸行灭。或思惟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诸行灭。各作四行相中随一行相得阿罗汉果。如是二四成八。足前二十成二十八。如是或思惟识无边处。乃至非想非非想处诸行灭。作四行相中随一行相得阿罗汉果。此四足前二十八成三十二。或有以道类智思惟九地类智品道。作四行相中随一行相得阿罗汉果。此四足前三十二成三十六金刚喻定。依无所有处有二十四金刚喻定。谓依无所有处。或有以苦类智思惟非想非非想处诸行。作四行相中随一行相得阿罗汉果。或有以集类智。思惟非想非非想处诸行因。作四行相中随一行相得阿罗汉果。如是二智有八行相。或有以灭类智或思惟无所有处诸行灭作四行相中随一行相得阿罗汉果。或思惟非想非非想处诸行灭。作四行相中随一行相得阿罗汉果。或思惟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诸行灭。作四行相中随一行相得阿罗汉果。如是三四成十二。足前八成二十。或有以道类智思惟九地类智品道。作四行相中随一行相得阿罗汉果。此四足前二十成二十四金刚喻定。此中依无色定。不起法智。亦不缘下地苦集及灭。以无色定唯缘自地及上地故。前来所说生欲界者金刚喻定。生上二界。如应当知所起多少。谓生上二界必不起法智。以彼厌下苦集谛故不欲重观。既不观下苦集。亦不观下灭道。以灭道智用苦集智为上首故。若生上地不依下地离余烦恼上地自有胜下定故。除生非想非非想处。彼无自地无漏定故。必须依下无所有处起无漏定离余烦恼。若生上静虑地。必不缘下静虑地苦集及灭。以厌彼苦集故。如法智说。未解脱心。当言解脱。已解脱心。当言解脱耶。答已解脱心。当言解脱。问何故作此论。答前虽说心解脱贪嗔痴。又说未来无学心生时解脱一切障。而未说未解脱心当言解脱已解脱心当言解脱。今欲说之故作此论。问云何此心名已解脱。答本性解脱贪嗔痴故。问若已解脱贪嗔痴者。何故复言今得解脱。答依烦恼故名已解脱。若依行世在相续故名今解脱。今此位中始能行世在相续故。于如是义未通达者作是难言。若已解脱不应言解脱。若解脱不应言已解脱。已解脱心而言解脱不应正理。虽依前义此难已遣。而今更引余事释之。如契经说。大王今者从何所来彼虽已来而说今来。此亦应尔。不应为难。此中论主为显此义。复引余经反诘难者。今应问彼。如世尊说。

若断爱无余  如莲花处水

苾刍舍此彼  如蛇脱故皮

汝许此说是善说耶。彼答如是。汝何所欲为已舍言舍未舍言舍耶。彼答已舍言舍。听我所说。若已舍不应言舍。若舍不应言已舍。已舍而言舍。不应正理。此中论主反诘难者令彼自解。是等彼释如彼所解而释通故。然此颂中前二句显已舍义。已断烦恼处在世间。心无所著如莲花故。后二句显今舍义。不住此彼六根六尘。如蛇脱皮无顾恋故。彼于昔事而说今声。然无有失。此亦应尔。虽已解脱言今解脱而无有过。为证此义复引余经反诘难者。又世尊说。

断慢自善定  善心一切脱

一静居不逸  越死到彼岸

汝许此说是善说耶。彼答如是。汝何所欲为已到言到未到言到耶。彼答已到言到。听我所说。若已到不应言到。若到不应言已到。已到而言到。不应正理。此释难意如前应知。谓此颂中前二句显已到义。后二句显今到义。彼于昔事而说今声。然无有失。此亦应尔。故总结言。彼既应理。此亦应然。即显此中是等彼释。劝彼难者于诸契经应善分别了不了义。复作是言。故于契经应分别义。如世尊说。

兽归林薮  鸟归虚空

圣归涅槃  法归分别

如是四种至所归处方得安乐。是故智者应于契经善分别义。不应如说而便作解。若如说而解者。则令圣教前后相违。亦令自心起颠倒执。如世尊说。苾刍当知。依厌离染。依离染解脱。依解脱涅槃。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广分别契经义故。谓契经说。依厌离染。乃至广说。虽作是说而不广辨。云何依厌离染。乃至云何依解脱涅槃。契经是此论所依根本。彼所不说者今应分别。故作斯论如世尊说。苾刍当知。依厌离染。依离染解脱。依解脱涅槃。问一心聚中即具有厌离染解脱。何故但说依厌离染依离染解脱。不说依解脱离染依离染厌耶答生随顺胜故。谓此三法虽复俱生。而厌于离染生随顺胜。离染于厌生随顺劣离染于解脱生随顺胜。解脱于离染生随顺劣。如触与受虽复俱生。而说触缘受。不说受缘触。此亦如是。此中依有二种。一能生。二能得能生者。谓依厌离染。依离染解脱能得者。谓依解脱涅槃。故于此中作顺后句。问若是依者亦是缘耶。答若是缘者彼亦是依。或有是依而非是缘。谓依解脱而得涅槃。复次依有二种。一者相顺。二者相似。相顺者。谓依厌离染。依离染解脱。相似者。谓依解脱涅槃。云何厌。答若于诸行无学厌恶违逆是谓厌。问厌亦通学及非学非无学。此中何故唯说无学耶。答亦应说学及非学非无学。而不说者当知此义有余。复次此中就胜说故。谓若说胜法。则无学法胜。若说胜有情。则无学有情胜故说无学。复次若说究竟应知亦说初中。故不说二。复次无学法是诸善根本。是故偏说谓诸善法皆依无学得生长故。复次若有厌无欣。有离染无染著有解脱无系缚。有智慧无无知者。此中说之。复次若有厌不复厌。有离染不复离染。有解脱不复解脱者。此中说之。复次若于厌等修圆满者。此中说之。尊者妙音作如是说。以无学法多胜无过。是故偏说。大德说曰。若界趣生及老病死一切尽者。此中说之。学等不尔。是故不说。问厌以何为自性。为是慧为是无贪耶。设尔何失。若是慧者。次后所说当云何通。如说。

云何依厌离染。答若厌相应无贪无等贪。无嗔无等嗔。无痴无等痴善根。是谓依厌离染。此中无贪无嗔可尔。无痴云何。无痴即慧。岂慧与慧有相应义。而说厌相应无痴善根耶。若是无贪。次后所说当云何通。如说。云何依厌离染。答若厌相应无贪无等贪。乃至广说。此中无嗔无痴可尔。无贪云何。若厌是无贪。云何说无贪与厌相应。自性与自性无相应义故。见蕴所说复云何通。如说。有事能厌非能离。谓苦集忍智不断诸烦恼。有事能厌亦能离。谓苦集忍智断诸烦恼忍智。是慧非无贪性。云何说厌无贪为体。有作是说。厌以慧为自性问若尔。次后所说当云何通。如说。云何依厌离染。答若厌相应无贪无等贪。乃至广说。答此文但应说无贪无嗔。不应说无痴。诵者言便乘作此说。有余师说。厌以无贪为自性。问若尔。次后所说当云何通。如说。云何依厌离染。乃至广说。答此文但应说无嗔无痴不应说无贪。而说无贪者显示依处。谓或有依无贪故心解脱贪。或有依无嗔故心解脱嗔。或有依无痴故心解脱痴。或有依无贪故心解脱二。乃至或有依无痴故心解脱二。或有依无贪故心解脱三。乃至或有依无痴故心解脱三。此中显示依无贪故心解脱三。故说若厌相应无贪无等贪。乃至广说。非谓别有无贪善根与厌相应。问见蕴所说复云何通。答厌非忍智与忍智相应故立忍智名。彼依相杂说能厌性。评曰。有别法名厌非慧非无贪。是心所法与心相应此说在后。复有所余如是类诸心所法与心相应。然见蕴说苦集忍智名能厌者。由彼忍智与厌相应。说名能厌。非厌自性。此中所说是无漏厌。有漏厌者。谓不净观。持息念。念住三义。观七处善。燸顶忍世第一法相应。随其所应。及现观边世俗智相应。随其所应并余有漏静虑。无色无量解脱胜处遍处。如病如痈如箭等。随其所应无量行相相应。此中随粗显示少分。若广显示过四大海。问若事能厌彼事所厌耶。答应作四句。有事能厌非所厌。谓无漏厌。有事所厌非能厌。谓除有漏厌诸余有漏法。有事能厌亦所厌。谓有漏厌。有事非能厌亦非所厌。谓除无漏厌诸余无漏法。缘一切法非我行相。虽亦缘所厌事。而是欣行相。不与厌相应。如前已说。云何依厌离染。答若厌相应无贪无等贪无嗔无等嗔无痴无等痴善根。是谓依厌离染。此中等言显示上品势力周遍故说为等。

复次若随所应缘境遍者说名为等。复次贪嗔痴者。缘有情数等。贪等者缘非有情数。是共法故说名为等。有作是说。此中但应说无贪善根。以此善根近治贪染故名离染。无嗔无痴是能诵者乘便而诵。有余师说无嗔无痴虽非正离染。而是助离染。故亦说之。或有说者。染言通说一切烦恼故。离染言通摄一切有为善法。今随强故但说无贪无等贪等。云何依离染解脱。答若离染相应心。已胜解今胜解当胜解。是谓依离染解脱。此中解脱。是大地所有心所法中胜解为自性。然一切法中有二解脱。一者无为。谓择灭。二者有为。谓胜解。此复二种。一者染污。谓邪胜解。二者不染污。谓正胜解。此复二种。一者有漏。谓不净观持息念等相应。二者无漏。谓苦法智忍等相应。此复二种。一者有学。谓四向三果七补特伽罗相续中起。二者无学谓阿罗汉果相续中起。此复二种。一者时心解脱。谓前五种性相续中起。二者不时心解脱。谓不动种性相续中起。无学解脱复有二种。一者心解脱。谓离贪故。二者慧解脱。谓离无明故。问若此解脱胜解为体。施设论说当云何通。如说。云何离贪故心解脱。谓无贪善根对治贪欲。云何离无明故慧解脱。谓无痴善根对治愚痴。胜解非三善根所摄。云何可说心慧解脱是二善根。答彼文应说云何离贪故心解脱。谓无贪善根相应解脱。云何离无明故慧解脱。谓无痴善根相应解脱。而不说者。应知彼文是有余说。复次心慧解脱实非善根。而善根相应故以善根名说。复次此中显示解脱依处。谓心解脱依无贪善根而得生长。以无贪善根对治贪欲心解脱故。慧解脱依无痴善根而得生长。以无痴善根对治愚痴慧解脱故。此于所依说能依体故不相违。云何依解脱涅槃。答若贪永断嗔永断痴永断。一切烦恼永断。是谓依解脱涅槃。问有身见等随一法断皆是涅槃。此中何故说贪永断乃至一切烦恼永断。答虽一一法断皆是涅槃。而此中但说圆满涅槃。故不应责。复次涅槃之名。唯在无学。学位未满。不名涅槃。故作是说。问以何义故名曰涅槃。答烦恼灭故名为涅槃。复次三火息故名为涅槃。复次三相寂故名为涅槃。复次离臭秽故名为涅槃。复次离诸趣故名为涅槃。复次槃名稠林。涅名为出。出蕴稠林故名涅槃。复次槃名为织。涅名为不。以不织故名为涅槃。如有缕者便有所织。无则不然。如是若有业烦恼者便织生死。无学无有业烦恼故不织生死。故名涅槃。复次槃名后有。涅名为无。无后有故名为涅槃。复次槃名系缚。涅名为离。离系缚故名为涅槃。复次槃名一切生死苦难。涅名超度。超度一切生死苦难故名涅槃。问厌与离染解脱涅槃有何差别。答厌恶违逆名厌。无所希求名离染。心无垢秽名解脱。永舍重担名涅槃。复次毁呰烦恼名厌。毁呰恶行名离染。于缘离系名解脱。诸蕴永寂名涅槃。复次诃毁欲界名厌。离色界名离染。脱无色界名解脱。证永寂静名涅槃。复次厌见所断名厌。离修所断名离染。至无学果名解脱。证永寂灭名涅槃。尊者妙音作如是说。厌谓薄地。离染谓离欲地。解脱谓无学地。涅槃谓诸地果。尊者迦多衍尼子随顺经义作是言。根律仪戒律仪无悔欢喜安乐等持是修行地。如实智见是见地。厌是薄地离染是离欲地。解脱是无学地。涅槃是诸地果。是厌离染解脱涅槃四种差别。

同类推荐
  • 琴议篇

    琴议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送僧游太白峰

    送僧游太白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祭义

    祭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颜氏学记

    颜氏学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太上说六甲直符保胎护命妙经

    太上说六甲直符保胎护命妙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星空中最耀眼的辰星

    星空中最耀眼的辰星

    他们在学校相遇,他讨厌她,她也讨厌他,他们一起经历了许多的风风雨雨,从厌恶变成喜欢,从喜欢变成相爱,或许,只有等到你真正读懂他的时候,你才会读懂他的一切。
  • 换个身份重返17岁

    换个身份重返17岁

    22岁的她,遭到了自己男人和自己的闺蜜的背叛。。。被他掐死在家。。重生的她,换了一个身份,回到了最初的地方,遇见了同样的人,事,物,她又回怎样做
  • 法师巅峰

    法师巅峰

    抛弃世俗的一切,领悟魔法的真谛。魔法元素为我所用,魔法天下唯我驰骋。站在法师世界巅峰,笑望天下江山形势。天要亡我,我便逆了这天,我就是天!QQ1157348499
  • 守护:爱天堂

    守护:爱天堂

    她叫安璃,是夏氏集团总裁的私生女儿。在夏氏找到她之前,她美丽、善良、开朗、大方。他叫莫舒羽,三年前的匆匆一瞥,让他记住了她。三年后的重逢,让他决定了守护她。
  • 生活名言(当代教育丛书·现代名言妙语全集)

    生活名言(当代教育丛书·现代名言妙语全集)

    这些名言警句句句经典,字字珠玑,精辟睿智,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和精神的力量,具有很强的鼓舞性、哲理性和启迪性。具有成功心理暗示和潜在力量开发的功能,不仅可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还能增进自律的能力。
  • 谁的青春不有梦

    谁的青春不有梦

    前言在经历了“中国功夫之星”海选而名落孙山之后,周圣咏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反思,与此同时他整理了自己的随笔,开始《谁的青春不有梦》这部长篇小说的创作,8年的辛勤笔耕而化成了这部散发着乡土气息的作品。这部小说的一个特点就是多元化的笔调会让人耳目一新,在叙述主人公童年的时光这一部分时的情节好像借鉴于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穷人》;在小说的结尾部分又酷似安东·巴甫洛维奇·契科夫《凡卡》的暗示手法;无论穿插还是倒叙手法,作者都显得有些刻意和生涩,无疑会让读者们看得一头雾水。即使如此,周圣咏那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却依然会感动那些锲而不舍的有志者们,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曾有过梦想。周圣咏2015.10月
  • 上了校草的末班车

    上了校草的末班车

    “你看我都道歉了,还不原谅我么?”某男伸手拽住苏瑶的头发。却气的苏瑶泼妇气十足,愤怒道:“你的道歉就是亲……亲我?”哼,亲也就算了,还当着他老子的面。这让自己的淑女形象往哪儿放啊啊啊……
  • 盛世薄妆

    盛世薄妆

    步步惊情,步步惊心,也步步酸凉步步暖馨。当皇帝无情的手扼住她的咽喉时,她扬扬芊眉,唇畔绽出一抹温柔的笑意,依旧执着道:“我要与他一起走!”
  • 亡者归来:天命聚阴师

    亡者归来:天命聚阴师

    穿越醒来赫然在一具棺材里,季裴汐内心一片草泥马。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遇上穿越复活这种事情,季裴汐原本的信仰直接崩塌。棺材是个小萌宝?自己的眼睛可以看见鬼魂……季裴汐仰天长啸:“老天!这都是什么鬼?!”但是!作为一个随遇而安却又胸怀报复的季裴汐来说,穿越重生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狂揍野狼,单挑闹事之人,修炼功法……她要走上人生巅峰,迎娶高富帅!可是,谁来告诉她,这个天天粘着她要吃的二傻子是个什么鬼!【简介废,请看正文。谢谢支持!】
  • 恋尘缘

    恋尘缘

    背景:天宝初年,开创盛唐景象的唐明皇李隆基开始厌倦朝政,恣情享乐,丞相李林甫为一己之私排斥贤能,致使吏治腐败。频繁的对外战争使唐朝边疆守将的军事力量空前壮大,范阳节度使安禄山等镇边大将的野心随之膨胀……塞外,云游四方的诗人李白与一心报国的义弟郭子仪重逢,两人先后来到都城长安。李白巧遇在京赶考的诗友高尚和严庄并得罪了宰相李林甫,后两人亦因此离开长安投奔了安禄山。混迹于官场的郭子仪在一次巧合中发现自己钟爱的恋人竟是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出于大义和无奈,他选择了逃避。渤海国使的到来为郭子仪提供了逃避和报效国家的机会,也把李白送入仕途,成为御用文人。郭子仪的师兄逍遥子似乎是世间唯一的逍遥客。李白重新开始了云游生活,直到遇到了命中姻缘秦娥。安禄山反了,李隆基没有履行诺言,他能做的只有逃跑,注定了杨贵妃悲惨的命运。李林甫等也随着岁月的流转烟消云散,留下来的是为国浴血奋战的英雄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