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570400000005

第5章 绪论(4)

与在人生价值上突出人的个体价值、注重人与自然的统一相一致,在人生境界上道家追求物与我、人与自然完满和谐的自然境界。这种境界与儒家的道德境界,墨家的功利境界是截然不同的。老子有时也以“婴儿”来指称此种境界,“婴儿”乃是自然原始状态的人化。庄子有时也以“物化”、“无待”、“逍遥”等来指称此种境界,庄子的这几种说法表现了较老子更加注重人的精神自由的特点。总之,道家的人生境界理论既表现了对自然的崇尚,也表现了对自由的崇尚。

在承认人人都有达致理想人格的可能性这一点上,儒道两家的认识并无二致,但在对理想人格本身的理解上,二者却存在很大的差异。与在人生境界上追求道德境界相对应,儒家推崇现实的人世的道德人格,这种人格是以“内圣外王”为其品格特征的;与在人生境界上追求自然境界、逍遥境界相对应,道家推崇即世而又超世的自由人格,这种人格是以超脱和放达为其品格特征的。老庄借用儒家“圣人”名号,却赋予圣人以无名、无欲、愚芚、无私、救人救物、自知自爱、法天贵真等等新的内涵。庄子还提出了“真人”、“至人”、“神人”等理想人格名号,这几者虽与“圣人”没有质的差别,但相对而言要比“圣人”高超而神奇,他毋宁就是一个神仙的形象。

道家还主张超越生死。在生死问题上,儒家虽然也意识到生死是一种自然现象,认为对于死不必过分悲哀,但他们毕竟没有摆脱生喜死悲的情感纠葛;道家则不仅认人之生死乃自然变化的必然轨迹,而且还从自然论、气化论和齐物论的立场出发,反对悦生恶死,主张跳出生喜死悲的情感纠葛。老子的“长生久视”并不是要追求长生不死,而是讲求尽其天年;庄子的死生齐一说接触到死生的联系和转化问题,也都是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不能一概否定的,特别是他们“达生”即通达生命之理的主张显然是一种很健康的观念。

(五)道家的道德哲学

道家的道德哲学也即道家的伦理学。对于道家的道德哲学或伦理学,以往的研究很薄弱,今后应当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探讨。

总的看,道家的道德哲学的主要内容一方面表现为对世俗道德、传统道德的批判和否弃,一方面表现为对超道德的崇尚和提倡。传统道德、世俗道德以仁义为本,此种道德的合理性和确当性,老庄深致怀疑,认为它与人的自然本性对立不相容,故主绝仁弃义,这反映出他们“非道德”的倾向。然老庄不是不要道德,只是他们追求的是一种超乎世俗道德传统道德之上的道德即“超道德”,这种“超道德”具体表现为“尊道重德”和“长德忘形”两个命题。老庄之“非道德”意在对旧道德或假道德的破坏,老庄之主“超道德”意在对新道德或真道德的建设。

道家不仅主张超越是非(认识论)、超越生死(人生论),还主张超越善恶、超越名利(道德观)。在善恶问题上,儒家认为二者没有调和的余地,道家则认为二者的区分不是天经地义、不可超越的。特别是庄子由齐物我而主齐是非,而主齐善恶、超善恶。在道家看来,世俗之善之恶均非真善真恶,真善乃是无为善而善,即“行而元迹”,“事而无传。”道家的善恶观就其对世俗之善恶的效准性之怀疑和对人类之真善至善之追求而言,不无合理性。然它否认善恶的具体性、历史性、时代性,讲求善恶的纯粹性,必然陷入抽象玄想的泥坑。

在名利问题上,墨法遵循的是感性功利原则,注重人的物质需要和物质生活,他们的学说可以归结为典型的功利主义;儒家遵循的是理性道义原则,注重人的道德需要和道德生活,他们的学说带有明显的理性主义的色彩;道家则不同,他们遵循的是非感性非理性、非功利非道义或超感性超理性、超功利超道义的超越原则。从这一原则出发,道家摒弃墨法图利和儒者图名的立场,给予世俗之名利观以猛烈的批判,认为名利心的兴作乃是人性丧失的一个直接缘由。因此,他们主张在名利面前,不为之所惑所左右,以护住人的真性。

探讨道家的道德哲学,不能不论及他们对人己关系的处理即如何处世的问题。在这一问题上,道家也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的理论和原则,这些原则主要包括:为而不争,为而不有;居上谦下,虚怀若谷;“曲全”,“曲成”;以德报怨,无责于人;“安之若命”,“安时处顺”;“以百姓心为心”,不“以出乎众为心”;“顺人而不失己”;等等。从这些原则可以清楚地看出,道家是非常讲求处世的艺术、处世的智慧的。

(六)道家的养生哲学

道家养生学在中国养生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国五大养生学宗派之一。从前人们将道家养生学与道教养生学混为一谈,这是不合适的。

道家养生学有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其要者,有所谓养性说、养气说、主静说、制欲说等。

道家的养性说是建立在自然主义人性论的基础之上的。老庄所论人性主要有这样两个特点,一是自然性,认人的本性在其原始性、先天性、自然性,不待后天人为的损益;二:是超善恶性,反对将主观的善恶观念和传统的道德范畴引入人性领域。正是从这样的人性观出发,老庄提出“因性”、“全性”、“反其性而复其初”为宗旨的养性说。“因性”就是顺性而动,听其自然,任人之本性自然伸发、自然展露。老庄视因性顺性为养性之手段和途径,视“全性保真”为养性之目的。“全性”即是保全人的天性或本性,“保真”即贵真,指内保人的自然原质而不外泄。老庄认为如此则能使人精神充足,通道达道。

基于对气的根源性、遍在性和离合性的哲学认识和把握,道家又提出以惜气、保精、调气为内容的养气说。道家认为,既然气具有根源性、遍在性,它就不只是自然事物生成发展的泉源,同时也构成人之生命存在的物质基础,人之生死取决于气的有无。因此,老庄非常注重惜气爱气、守气贵气、保精固精。老子认为精气有益于养生,养生的关键在于保守精气,聚结精气,使体内之精气充足而和谐。庄子提出“听气贵精”说,所谓“听气”即是任气在体内自然流行,而勿加干扰,从而保持气的本然质朴状态;“贵精”即是意识到气与人体生命之关联,从而爱惜精气,不使之受到伤损。除了惜气、保精之外,道家还讲究调气,即驾驭外气,调养内气,避免阴阳相伤。道家养气说对医家养生学和道教养生学曾产生深远的影响。

道家还将作为哲学范畴的动静概念引入养生学领域,提出主静说。

老子是绝对的主静说的首倡者,他认为动不是事物存在的常态,静才是事物的本质、道的本质,强调主静才能常久不殆,故提倡清静自正,讲求“致虚极,守静笃”,以回归道之虚静。庄子则是相对的主静说的首倡者,他认为动静皆是事物存在的常态,因此在养生上,动静各有作用,不可偏废。不过比较来说,他更推崇静,主张宁静处世,恬淡无为,认为“静默可以补病。”

在欲与养生的关系问题上,老庄均属无欲论者,所不同的是,老子主相对的无欲说,庄子主绝对的无欲说。老子意识到多欲乃是扭曲人性、损害生命的根源,故主以无欲来消解多欲。不过他所谓无欲不是禁欲,而是寡欲、少欲,对于维持人的生存发展所需之最低物质条件,他认为还是应予以满足的。他认为做到寡欲,也就是无欲了。庄子的无欲则近同于禁欲,他认为真人、至人、神人、圣人人格是排斥情欲、超越情欲的,他指出欲望的兴作不仅累德,且伤性害命,故必须彻底根除之,以返归于素朴,返归于道。

(七)道家的艺术哲学

道家的艺术哲学即道家美学,它集中体现为其审美认识和生命境界。探索和追求活泼泼的自然本性、自由个性、宇宙生命,这就是道家美学的核心,它与“礼乐传统”的儒家美学、“惊采绝艳”的屈骚美学、“形上追求”的禅宗美学相溶互补,共同显示了华夏艺术哲学之不同于西方艺术哲学的独有特征。

严格地说,道家并没有更多地直接论述艺术哲学或美学问题,但他们关于哲学和社会人生的许多命题及其阐述却蕴涵着重要而深刻的美学意义。

道家美学与道家的道论是息息相关的,或者说它是以其道论为基础而生发出来的。道首先是一个宇宙自然的本体范畴和规律范畴,人们在经验世界中对道的体悟,从而实现自我精神的提升和超拔,达到与宇宙精神的契合,即是道家所谓道的境界。道的境界也即人的生命境界,这种境界恰构成道家的审美理想或审美境界。

尽管老庄的本体论皆以道论为载体,但比较而言,二者又有一定的不同。老子之道为“实有形态”,庄子之道则纯为“主观之境界”(徐复观语)。与此相应,老子的本体论乃为自然本体论,由此所推演出来的哲学可以归结为“冷哲学”;庄子的本体论乃为人本体论,由此所推演出来的哲学可以归结为“热哲学”。“冷”、“热”哲学的差异对后世中国艺术文化所产生的影响是有所不同的。当然,“冷”“热”的区别不是绝对的,老子哲学毕竟冷中有热,庄子哲学毕竟热基于冷。

老庄在本体论上皆主张自然之道,老子讲求“道法自然”,庄子讲求“顺物自然”,思想是一致的。由此自然之道出发,老庄皆强调自然人性,崇尚自然真情,所谓“朴”、“真”、“天真”、“婴儿”、“童子”、“儿子”、“性”、“情”、“纯”等等,在多数情况下,都是指的人的自然无伪的纯真天性,他们讲“存真”、“守真”、“全真”、“守朴”、“复归于婴儿”、“法天贵真”等等都是要求人们保持自然纯真本性,“不失其性命之情。”老庄进而由自然之道和自然人性出发,对于美也力主自然。固然老庄也有否定美丑之区别、超越美丑之对立的倾向,但他们并不否认美的存在。不过,他们只肯定自然之美,对于做作之美则极为厌恶。自然之美即朴素之美,未经雕琢饰染之美,出于真情之自然流露之美,这是美的极致;反之,人为做作之美,“成美”之美,非但是美,反是对美的破坏。中国古代美学、古代文艺创作讲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一传统的形成究其根源恐怕只能追溯到原始道家对自然之道、自然人性乃至自然之美的标举。

此外,老庄在认识论上视虚静为人的思维活动的必要条件,主张摒除世俗观念的干扰,老子提倡“静观”、“玄览”,庄子提倡“游心”、“心斋”,要求达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正是艺术思维或审美思维的表现。

四、道家哲学的历史地位

同类推荐
  • 一生成就悟《论语》

    一生成就悟《论语》

    《论语》是一部古老的哲学经典,同时也是一部现实生活的指导书,它的许多思想和原則影响了中国几千年,从古至今,很多人通过研读《论语》获得成功的智慧和方法,宋代开国宰相赵普就曾自称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本书目的正在于解析《论语》智慧对人们在当今社会成就人生的重要意义。书中以生动的事例和精到的点评,对《论语》中有关如何自我修养、为人处世、齐家立业等方面的思想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把《论语》的智慧导入现代社会的生活情境中,帮助读者更透彻地领悟《论语》,用《论语》的智慧成就事业和人生。
  • 大学全鉴

    大学全鉴

    《大学》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两千多年来无数仁人志士由此登堂入室以窥儒家之学。《大学》详细地归纳了先秦儒家的伦理、道德和思想,系统地讲述了儒家安身立命的原则和方法,对现代人做人、做事、立业等均有深刻的启迪意义。本书以《大学》中的至理名言为导言,从处世经验和人生励志的角度出发,阐发蕴藏其中的智慧,并以历史中的经典案例加以印证,帮助读者深刻理解《大学》这一传世经典中所包含的智慧。
  • 易经智慧吉祥书

    易经智慧吉祥书

    本书解译了《易经》中启迪人生的道理,从易经来谈吉祥,帮助读者趋吉避凶。
  • 论语:玩诵本

    论语:玩诵本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最重要的一部经典著作。其编纂者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内容很广,涉及哲学、道德、政治、教育、时事、生活、历史、人物等方面,是研究孔子生平和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朱子(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大部分记言,小部分记事,全书20篇,约15000字。篇与篇、章与章之间隐含着一定的内在联系,篇名取每篇开头的两三个字而定。全书经过后世儒者的编订整理,在东汉末年定型。
  • 道德情感论

    道德情感论

    在本书中,作者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感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热门推荐
  • 银河相会:七夕节

    银河相会:七夕节

    中国传统节日中有一个十分浪漫的节日,那就是七夕节,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日子,常常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近年来也受到众多年轻人的追捧。本书中,编者全面整理了七夕节的起源与演变过程,它形式多变的“乞巧”方式,还有各地各民族不同的七夕节风俗,相信读者们将对七夕有不一样的了解。
  • 再战末日

    再战末日

    灭世神降临,人类一半成为灭世的机器,另一边又遭受了突发性死亡和疾病的洗礼,活下来的人奋起反抗,同时地球上动物植物等其他生物也遭受了毁灭性打击,大部分灭亡。二十年后,地球反抗者联盟第一高手女王大人带领联盟最强的五十位战将,包括变得强大的人类,为了生存而强行进化的动植物,与灭世神和其手下十二大神将进行最后的决战。苟延残喘二十年的秦朝赶去观战,被战斗的余波轰成渣。重新回到末世之初,秦朝发誓要活出不一样的人生。
  • 永远的赞美诗

    永远的赞美诗

    在神的指引下,获得文明的人类付出惨重代价后,终于战胜了恶魔,赢得和平。然而千年之后,时至和平崩溃边缘,一场蓄意谋划的灾难袭击了正在举办盛宴的王宫。宁静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为了保护柔弱的妹妹,克库洛王国第三公主,年仅13岁的莉采儿挺身而出。带着从无尽沉眠中苏醒的骑士,向着从未踏足过的首都外界、那未知的世界,迈出小小的步伐……
  • 瘦灵魂

    瘦灵魂

    一个青年闯都市,从不名一文到都市新贵,再到被赶出都市的历程,期间有奇遇,有阴谋,有阴差阳错,有生死债,有不了情,有都市应有的一切花花绿绿作陪,成就了青年丰富多彩的人生历程。可是,接下来呢,接下来呢……
  • 人生若如初相逢

    人生若如初相逢

    他从来都是爱她的,只是因为年少时的一个错误,将彼此推到了各自的天涯海角。在她离开的时光里,他从风流少爷长成一名铁血铮铮的军人。可哪怕血战沙场千百回,哪怕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每每想起她,他便不愿轻易舍了性命。从前的五年,他一心为了得到她;后来的五年,他一心为了找到她;找到她的从此以后,他一心只愿守护她,年年岁岁。可她对他,从一开始的反感到后来的怨恨,无边无尽的怨恨。他耗尽了半生心血,却仍换不回她冰冷的心。直到国破山河碎,他再也不见了踪影,她才蓦然发觉,原来,这么多年以来,他早已烙在她的生命里,再也无法抹去。
  • 毒医嫡小姐:妃常倾城

    毒医嫡小姐:妃常倾城

    她是二十一世纪最具正义感的刑警,不料抓捕毒枭之时飞机失事,她穿越到了灵云大陆。因家有一宝,引无数家族垂涎,被灭满门,而她九死一生,躲过坏人,并茁壮成长,修习神功,召唤神兽,报仇雪恨,最后还勾搭了一国之主,成为了天下无双的毒后。
  • 情怨

    情怨

    表现人在矛盾中生活。月月跟大海自由恋爱结婚,婚后,公婆大姑子大伯子故意破坏婚姻,母亲一结婚就死,月月带着孩子几度流离失所。大海为了走出困境,冒险承包工程,被人陷害险些入狱,他的家人跟他断绝关系。大海被免于追究又回来了,他的家人把他当做家中一口人对待。月月在颠沛流离中决定跟婆家人断绝关系,却发现,孩子又把她和他们联系在一起。生活啊,那不是谁能想象!
  • 萌妻在上:首席101次追婚

    萌妻在上:首席101次追婚

    他夺了她初夜,却残忍调笑。“你会求我的!”她不愿委其身下,他阴着脸怒吼。“你乖一点,我就温柔一点。”她胆怯,他诱哄。“你欠着我,好过欠别的男人,你这辈子也只能欠着我。”一纸契约,他强行将她绑在身旁,他嚣张跋扈,他富可敌国,不料想哪天却栽在了她的身上。某日,她翻身而上,看着被固定在床头的他,嘴角一弯:要乖一点的是你!
  • 彼岸的距离:陌上花开半月

    彼岸的距离:陌上花开半月

    他忘记了最美好的回忆,最爱的女孩。可当生活再重新开始,她的一喜一怒,一馨一笑,再度走进了他的心底。原来,如果爱,便是超越了所有。他是南宫陌上,冷漠的没有喜怒哀乐,唯独对她所有的事,一一上心。他高傲的蔑视所有人,连同她,他告诉自己对她的所有不常规的举动,都只是施舍。可为什么,慢慢的,只要关于她,很多事情都开始变质,原来他也有奋不顾身的时候。他是张成,嗤笑所有人,站在高高的地方,傲慢的俯视,那棵不可一世的心却在她身上停了下来,成为最普通的一个人。她,上官月,拥有异眼,身体里还拥有另一个魂魄。面对初恋的失忆,面对父母的双亡,她依然只能勇往直前,坚强的面对现实。一步一步,走向她所认为的对与错。
  • 梧桐融细雨

    梧桐融细雨

    听,风吹过山谷听,雨落在风中听,云洒落细雨听,那年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