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570200000006

第6章 秀似谷中花媚日,清如潭底月圆时(5)

到了与道合一的阶段,生死的问题,就是次要问题了。此时,庄子主张参破生死,乐天知命。他认为,生、死是一种自然现象,如四时之代谢。“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知北游》)生与死都是“气化”的结果。所以,庄子对生死的态度是,活着时顺应自然,死时也安祥坦然。在精神与形体的关系上,他承认“其形化,其心与之然”(《齐物论》)。为此,要着眼于心,追求生命的意义。他认为,生与死,从得道的高度来看,都是命的体现。“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德充符》)这一切都非人力所能改变,都是由命运所使然。既然这样,“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人世间》)庄子把听天由命提到“至德”的高度,主张“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秋水》)。

生是气聚的结果,死是气散的结果,生死均是自然的天理。他还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大宗师》)。他把死生看作如日月之交替,这也是人所不能干预的。《大宗师》里描写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子来的人生了病,“喘喘然将死”。他的好友子梨去看他,他不但不悲伤,反而对他说:伟大的造化啊!又将把你变成什么东西呢?把你送到哪里去呢?会把你变成鼠肝吗?会把你变成虫臂吗?子来说:儿子对于父母是“惟命是从”,人对于自然更应如此,他催我快死,若不服从,就会成为自然的逆子。“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大宗师》)生既然是自己无法左右的,死也就不必要人为地去阻拦、延缓。庄周要求人对自然“惟命是从”,反对人对自然有所作为,担心人的作为会破坏道的运行,损伤自然物的本真之性。

但参破生死,乐天知命还不是养生的穷极阶段,还要由此达到“古之真人”的生命境界。古之真人的生命境界有四个特点:“无待”、“无己”、“物化”、“相忘”。“无待”是相对于有待而言的。“有待”就是指人的某种愿望和要求的实现,需要具备一定的主客观条件。这些条件往往成为对人们“自由”的束缚。他在《逍遥游》中描绘了鹏飞万里和列子“御风##的故事。大鹏高飞要靠“垂天如云”的巨大翅膀,还要有能负大翼的大风。列子“御风而行”,“旬有五日而后返”,这算自由的了,但犹有待于风。这些“游”都要受条件的限制,是“有待”的,算不得真正的自由。

庄周认为,真正的“自由”是“无待”的,即不依赖于任何条件。《逍遥游》写道:“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变),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无所待而游于无穷,在阴、阳、风、雨、晦、明等各种条件下不受限制地遨游,这就是庄周所幻想的生活环境,亦即“道”的自由世界。

所谓“无待”,就是无所凭籍,无所依赖,消除一切社会关系的和来自于自然界的束缚,实现彻底的、绝对的自由。“无待”的实现有赖于“无己”。“无己”也是相对于“有己”而言的。所谓“有己”,指自我意识,即意识到自身和环境的对立和差异。“有己”的意识使人去区分是非、善恶,计较得失、苦乐、祸福……从而引起种种苦闷。庄子认为达到“无待”的境界最根本的办法是“无己”。即从精神上超脱一切自然和社会的限制,泯灭物、我的对立,忘记了社会,也忘记了自己。因为在他看来,不是客观的必然束缚着人的自由,而是人们自己在思想上作茧自缚,只有自我解除束缚才能无所待。《逍遥游》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由于“无己”,就能够做到“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做到了“无己”,就意味着泯灭了物我差别,消除了主客对立,庄子把这称为“物化”。做到了“物化”,那么,也就达到了“相忘”之境。就是“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到了“相忘”之境,一言一行,一思一虑,无不合乎道,那么,道也好,术也罢,不就成为多余的了吗?还用得着去不停地念叨、钻营吗?这就是庄周所称颂的“真人”达到了道、我为一的神秘的境界。他还说,古之真人“不知说(悦)生,不知恶死”,对生不感到喜悦,对死也不拒绝;“惰然而往,惰然而来”,忘掉生、死,无所系恋,就能顺应自然又回到无生。

“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大宗师》)

浩浩清风 回肠荡气

庄子的学术思想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哲学、文艺、政治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道家的形成,如果没有庄子把老子的思想作了充分的发挥而使得道家定格,那是不可想象的。道家的政治思想,也是在庄子那里才有了明确的阐发。文学艺术方面,《庄子》中有很多蕴涵契咏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学艺术影响很大。

庄子曾做过管理漆园的小官,可能在职不久就隐居了。相传庄子住在破败不堪的贫民窟里,靠打草鞋过日子,往往还要向别人借贷粮食。生活贫苦,营养不良,面黄肌瘦,据说他去见魏王时也是穿着带补丁的衣服。

尽管如此,《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记载,楚威王钦佩他的才华,以千金聘请他做宰相,庄周对使者说:千金确实是重利,卿相确实是尊位,但这好比祭祀用的牛一样,以丰厚的东西畜养多年,但是当被牵进太庙作祭品时,就是想做头自由的小猪也不可能了!你快走开,不要玷污我,我宁愿像条小鱼,在污泥浊水中自得其乐,也不受国君们的束缚。所以他终生不出,过着隐居的生活,逍遥自在。他鄙视权贵,对现实深感不满,不愿和当时统治者合作。他的这种人格心理对后世的文人士大夫影响很大。例如唐代“诗仙”李白有诗说:

庄周梦蝴蝶,蝴蝶为庄周。

一体更变易,万事良悠悠。

乃知蓬莱水,复作清泉流。

青门种瓜人,旧日东陵侯。

富贵故如此,营营何所求。

这里重点讨论一下《庄子》与道教的关系。

唐代以前,《庄子》与道教的关系不很大。《太平经》似乎吸收过《庄子》外杂篇中的方技、养生之术的思想。葛洪看过《庄子》,但认为与神仙道教格格不入。到南朝陶弘景撰写《真灵位业图》,把庄子列在第三位,这是庄子得到道教承认的开始。到了唐代,皇室大力尊崇老子,兼及褒扬庄子。天宝元年,诏封庄子为“南华真人”,改《庄子》名为《南华真经》。此后庄子学才与道教发生了越来越广泛而深刻的联系。唐代道士成玄疏解《庄子》三十卷,用力甚勤,思辩颇深,享誉也颇高。茅山道士李含光也著有《老子庄子周易学记》三卷。

《庄子》中的神人、至人、真人等原始素材,大体上是来源于当时的神仙家。庄子的宇宙人生如梦的观点和若干方术,如《逍遥游》中列子的“御风而行”、《大宗师》中的“心斋”、“坐忘”、“真人之息以踵”等等,也是借鉴于战国时的方士之说。实际上,庄子的思想,如果撇开了古代神仙家的气功修炼等方术,几乎是不可能理解得透彻的。例如,庄子认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逍遥游》)。“大知”的认识方法不依靠思虑,而是通过神秘的直觉达到与道体合一。这种直觉体验应该是与气功修炼中的心境状态和气功修炼的效果密不可分的。我们今天固然可以认为两千年前的庄子发现了事物和认识的相对性,用相对主义批判独断主义,提出真理的标准等问题。但就庄子本人而言,其本意未必真是这样。

何以见得呢?庄子以没有感觉思虑、浑浑沌沌为符合“道”的要求,敏于感知和思虑反而是不好的。《应帝王》中有一个寓言:“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日:‘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南北二海之帝的识见也是一偏。

惟独浑沌居中,无知亦无为。倏、忽想使浑沌有感官,有认识,反而害了它。庄子这里所讲的,与气功修炼中的基本要求有惊人的雷同。庄子或许只是在如实地反映自己气功修炼的体验的基础上作了一些抽象和发挥。这为《庄子》日后被道教捧为经典奠定了基础。

从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庄子》一书对道教的影响,主要是外杂篇和内篇中一部分与外杂篇比较一致的观点,其后才是内篇和外杂篇中一些与内篇比较一致的理论观点。原因在于道教从发展历程来看,首先是术,其次才是道的理论建构。《庄子》外杂篇中有许多与道教的术有联系或相类似的东西可供利用。后世道教吸收利用这些素材,几如探囊取物,到了一定阶段有必要对诸多术加以理论解释时,庄子的玄思被吸收利用,也就是非常自然的事了。

《庄子》外杂篇具有明显的自然主义的泛神论的倾向。这后来被道教的神道设教之术改造成为宇宙间遍有神灵,万物有灵的思想。主张神道设教之术的道教宗派认为,神绝对主宰宇宙间的一切,甚至人体的心、肝、脾、肺、肾、耳、目、口、鼻、舌等各种器官都有神灵,都受神灵的左右和控制。《庄子》学派所阐述的逍遥境界、“无何有之乡”,被道教神道设教之术改造成为他们的理想环境——“仙境”。得道成仙便可以外生死,超脱自在,不为物累,过着神仙快活的日子。庄子学派的“坐忘”、“心斋”及各种养生术,被道教丹鼎派发展改造成为炼丹术,尤其是内丹术。

炼丹术的基本术语,如精、气、神、身、形、心、性、命、情等,都已见之于《庄子》中。《庄子》的“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等观点,被后世炼丹家奉为必须遵循的行为模式。《道藏》中有《庄周气诀解》一类的书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

庄子思想是道教理论基础的主要来源。《庄子·在宥》说过:“神将守形,形乃长生”。这为道教理论提供了基本的立足点。道教长生成仙的目标的论证,是借助了庄子的相对主义。道教学者们应用万物存在的特殊性的事实和理论来说明,不能因为凡人皆死就否认有不死的仙人。葛洪所谓的“万殊之类,不可以一概断之”的论证方法来源于庄子所说的“殊技”、“殊性”、“殊器”。庄子认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养生主》)个体生命的有限性与知识的无限性之间的巨大张力,就如同“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逍遥游》),“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秋水》)。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相对的,所以“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者”(《秋水》)。葛洪也如法论证,不见仙人并非仙人不存在,而是因为世人“浅短之耳目”认识不到幽玄微妙的神仙。但葛洪这样的论证是把未知的和本来不存在的混同起来了。吴筠的《神仙可学论》也是遵循同样的路子。但道教学者和庄子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要把“但患志之不立,信之不笃”(《抱扑子内篇·释滞》)和“精诚”(《宗玄先生文集》卷中)注入论证过程中,使得理性和信仰奇特地混合在一起。其次,道教中充满自然主义色彩的最高人格神的观念脱胎于庄子。道教的最高人格神是元始天尊,对此,《隋书.经籍志》说:“道经者,云有元始天尊,生于太元之先,禀自然之气,冲虚凝远,莫知其极。”元始天尊的两个主要特征,一是先于万物而存在,二是“禀自然之气”,实际上是《庄子》把道视为“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大宗师》)和天地万物皆禀气而生这两个思想融和在一起的产物。这个元始天尊,仍然脱离不了《庄子》所具有的自然主义的色彩。《历代神仙通鉴》卷一说:“元,本也,始初也,先天之气也。此气化为开辟世界之人,即为盘古;化为主持天界之祖,即为元始。”所以,道教的神,与俗人一样也是由元气构成的,同样的也是人,只不过是得道而不死的人罢了。所以,据说是司马承祯所著的《天隐子》中说:“人生时禀得灵气,精明通悟,学无滞塞,则谓之神。宅神于内,遗照于外,自然异于俗人,则谓之神仙,故神仙亦人也。在于修我灵气,勿为世俗所沦污;遂我自然,勿为邪见所凝滞,则成功矣。”(《天隐子·神仙》)所以说,道教的目标和道家长生久视的自然主义的人性要求是一致的,其最高宗教神所禀“天地之精”也就是庄子所观察到的人的“气”的“自然”本质。

《庄子》也是道教诸术的理论解释的重要思想源头。“形神相守”、“身神合一”、“守神”、“守一”等等形神关系是道教清修之术的理论基础。这些均可在《庄子》中找到相应的思想萌芽。《庄子·在宥》说:“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德充符》说,“神”作为“使其形者”是生命的主宰,一旦丧失,形体也就没有意义,生命也就不复存在,如同死去的母猪,形体虽然还在,但昔日对幼仔的温情已经不复存在,正在哺乳的小猪看到后也会惊恐地逃走。所以,“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是谓真人”(《刻意》),“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田子方》)。这些无疑是道教形神关系观点的最初的、直接的理论来源。

同类推荐
  • 韩非子全鉴

    韩非子全鉴

    《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韩非的著作,共有文章五十五篇,其文章风格严峻峭刻,干脆犀利,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为法家集大成之作品。该书就其主体来看,是一部政论性巨著,它重点阐述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其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积极的主张,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时至今日,《韩非子》对于我们了解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仍有较强的借鉴意义。本书甄选了《韩非子》最精彩的篇章,对原典作了精准的注释和翻译,便于您更好地品读国学精粹,感知先贤智慧。
  • 人性与生死的秘密:自性光明论

    人性与生死的秘密:自性光明论

    生命的终极实体是永恒的实体吗?心灵光子源于超越时空永恒隐序的“王国”,人类智能的起源与宇宙的文明是什么?生命的终极实体与基因伦理学的关系又是什么?科学的终极真理与真空的理论:蛋白质生命-非蛋白质生命“生态物理学生命”,宇宙学的生命观-宇宙的智能生命;;寂光智能生命,人类与宇宙最新的对话。
  • 老子原来这样说

    老子原来这样说

    本书内容简练,分别从人生、做人、智慧、修心、养生、处世、竞争、忍让等方面选择性地阐述了老子的智慧学说,以清晰明了的解说方式向人们讲解了人生的心态、感悟及真谛。
  • 菜根谭:华夏文化传世经典(第二辑)

    菜根谭:华夏文化传世经典(第二辑)

    《菜根谭》是明朝道家隐士,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成书于万历年间。作为一部富有汉民族生活伦理思想的著作,它深刻的体现了汉族传统道德生活化的倾向。儒家通俗读物具有儒道真理的结晶,和万古不易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其文字简炼明隽,兼采雅俗。似语录,而有语录所没有的趣味;似随笔,而有随笔所不易及的整饬;似训诫,而有训诫所缺乏的亲切醒豁;且有雨余山色,夜静钟声,点染其间,其所言清霏有味,风月无边。
  • 孔子全书

    孔子全书

    《孔子全书》旨在针对当代人的精神境遇,有侧重地选择思想大师孔子的言论,阐释他闪烁着智慧光芒的人文思想。
热门推荐
  • 天道之皇

    天道之皇

    诸天万界,万道争锋,无穷无尽的新奇法宝,人,妖,神,仙,魔,王,皇,帝,强者如林,群雄荟萃,演绎一个大争之世!星空之下,一个绝世少年穿越而来大声喊道:“天道不足凭,吾言可为法!诸天万界我为尊,千秋万代我称皇!此世我一定要登上九天之巅,一览这天下风光,让后世之人永记吾之大名!“-——-——真武大帝
  • 带着系统找男主

    带着系统找男主

    表示这个是第一次写文,如果小白请见谅。内容是蠢系统带着女主婉婉的快穿之旅,男主都是一个人1v1十个世界,第一个男主身份是教官剩下待定
  • 最终密码2

    最终密码2

    还记得曾经的林昊么?还记得曾经的昊风么?400年的等待,昊风带着达罗人席卷而来。整个世界因此而改变。且看500年后的世界,是否有人能够救赎这猎手的世界……
  • 深坑

    深坑

    小山村里神秘出现的巨型深坑让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于此。吞噬一切的无底黑洞,是通向地心还是地狱?从深坑出现就伴随着各种诡异的事情发生,在一次次的穿梭跳跃中寻找事情的真相……
  • 转眼回眸又见伊

    转眼回眸又见伊

    苏雪芙是扶苏城的大美人。机缘巧合下之下认识两个身份不凡的人。从此颠覆一生。简介无能,实则内容丰富,故事慢热,其实男女主角都不简单,女主不是傻白甜!!
  • 重来一次我要为自己而活

    重来一次我要为自己而活

    主要讲述的是一个现代女孩重生到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修仙界里面,为生存而努力奋斗的故事。
  • 天龙八部之君临

    天龙八部之君临

    大宋朝廷正处于王陵暴动,凤凰陵暴动,九黎一族等暴动的危难时刻,大辽与西夏又对大宋王朝虎视眈眈,就在这危机时刻中原十一大门派之间放弃前嫌带领整个武林同道,配合大宋王朝镇压妖邪,抗击大辽与西夏。
  • 恶魔校草的世界你不懂

    恶魔校草的世界你不懂

    第一次遇见,你划破了我的车要向我歉。如果本少爷不呢。第二次遇见,真是阴魂不散啊!落铭宇挑衅的说道。你说谁呢?童夏冉气呼呼的说道。落铭宇耸耸肩说道,谁承认就是说谁呗!第三次遇见,你不是喜欢上本少爷了吧!落铭宇看到这样脸红的童夏冉,噗嗤,一个没忍住笑了出来。满脸黑线的童夏冉,顿时怒了。大声说道,我就是喜欢你怎吗了。显然落铭宇也被她的话给吓到了。其实落铭宇听见这话心里很高兴级了。便说,那我们交往吧!
  • 有一点心动

    有一点心动

    我还记得十二岁那年,她的生日,也是毕业的日子,小学同学们紧紧拥抱,表达自己的不舍。其中,他和她的交情最深。我还记得十五岁的那年冬天,时光飞快的流逝,他们的初中也度过了,泪流满面的样子不得不让人痛惜。他们害怕的不是分别,而是成长。因为他们发过誓,1314不分离,让友谊地久天长。如果时光不说话,记忆怎会开出花?亲爱的时光啊,请你慢点走,让这美好的事物在我们的青葱岁月里开出美丽的花。
  • 邪侠道

    邪侠道

    何为邪?何为侠?且看青涩少年叶君,如何在这混乱的异世,走出一条自己的强者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