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的一个故事,说的是三个人盖房子,他们三个人,每人盖一间房子。第一个工人,刚开始干的时候比其他两个人都要积极,但几天过去,他不耐烦了,他在心里这样想“反正又不是给我住的,费那么大的劲干嘛”,于是他用了更快的速度,草草地把这间房子盖好了,房子看起来就像快要倒塌了似的。
第二个工人也是做了几天就感到枯燥了,但是他的心里是这样想的:“我既然收了别人的工钱,就有责任把房子盖好”,于是,他继续认真地做着,一丝不苟地完成了工作,他盖的房子很结实,也很漂亮。
第三个工人干着干着就变得快乐起来,在他的心里是这样想的:“盖房子真是一件好事啊,如果在房前种一些花草,房后再建一个园圃,一家人快快乐乐地住进来,多好啊!”于是他越来越高兴,以更大的热情去干活了,并在房子上加了不少自己的创意,看起来比第二个工人的更美、更结实。
一些年以后,这三个工人他们的结局是不同的,第一个工人,正在找工作。第二个工人,一切都是一样,仍然认认真真地做着老本行。而第三个工人,却成了有名气的企业家。
所以说,一个人只有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才能为自己的事业倾注足够的热情,才能在自己的领域中做出杰出的成就。正是由于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我们才会肯定生命,即使在人生最惨淡的时候,也要让生命充满活力。凡是有生命的物体都在伸张自己的生命意志,哲学家尼采、柏格森等认为,生命的本质就是激昂向上、充满创造冲动的意志。因此,拥有生命的我们,一定要使生命充满活力和热情,要使工作充满热忱和欢快。
我们的生命是宝贵的,只是我们因浪费太多而日趋麻木;我们的生活是美丽的,只是我们因缺少发现而对身边的美熟视无睹。只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用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对待生命,我们就能够从中汲取营养,迸发激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实现目标的奋斗之中,并最终实现人生目标,实现自我价值。
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要调动职工们的积极性,重要的是使职工发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乐趣和价值,能从工作的完成中享受到一种满足感。作为管理者要尊重并保护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样职工个人的目标和欲望就实现了,工作和人性两方面得到了统一,就会在团队和组织的发展中实现自己的目标,共同走向成功。
成功启示:热情能点燃生命之火
我曾经看过一本书叫《假如我死了一回》。这本书主要是讲述了一位大学生从外地来中关村发展,由于自己刚从大学毕业,在刚开始的时候,为了谋生他找到了一份糟糕的工作,他对自己的一切都很不满,对工作和生活毫无激情可言。
每天,这位大学生对工作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去上班,每天表情木讷,精神颓废,工作时总是心不在焉,总是找各种借口对上司交待的工作应付了事。看到他,老板的心情从来就没有好过,同事们也开始对他疏远起来。
一个月后,这位大学生感叹工作的压力越来越重,生活越来越没有意思,他觉得自己快要崩溃了。于是,他开始不断地抱怨和感叹:“我简直就是行尸走肉,早知大学毕业是这样,我还不如在家种田呢。”后来,在重重的压力和打击之下,这位大学生病倒了,同时也被公司开除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位大学生认为自己的人生已经走到了尽头,对人生不再抱有任何幻想。
不料有一天,他却在一个饭店里认识了一位来这里就餐的企业家,企业家说他可以帮助他摆脱目前毫无意义的生活,但要这位大学生答应他一个条件——那就是不需要任何报酬地到他公司上班,这位大学生同意了。
从那以后,这位大学生的生活发生了一连串不可思议的变化。在工作中,这位大学生认识了企业家的女儿,他开始对生活充满激情,对任何工作都充满热情。在崭新的人生面前,这位大学生不禁感慨万千,他认为上帝对他太好了,他开始努力工作,不断地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对待每一天。他开始认识到热情是一种意识状态,热情能鼓舞和激励自己采取积极的行动,让整个身体充满活力,使学习与生活不再显得辛苦、单调。他感到热情还能感染和自己接触的每一个人与自己一道共同奋斗,创造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