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传说与神话希冀在蓝天展翅高飞,可以说是人类自诞生以来一直梦寐以求的美好向往与追求。
在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古代文献和原始文化中留下的大量关于飞行的神话和传说,就是自古以来人类对飞行理想与渴望的共同追求。
在中国远古神话中流传着许多关于神或人在天地间飞翔的故事,例如奔月的嫦娥、补天的女娲、肋生两翅的雷震子以及脚踏风火轮的哪吒,而最为典型的是《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一个筋斗便可翻越十万八千里,更是人们对高速的空中运输工具“异想天开”的呼唤。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神话中,众神或长有翅膀,或拥有飞车和飞鹰作为坐骑,至于那个长着一对小小肉翅的可爱小天使,至今被人们看作美好的象征。
在《圣经》里对耶和华乘坐的飞行器的详尽描写,还被以后一些学者看作是外星人的飞船。
在中世纪成书的北欧神话集《埃达》里,讲述了有个铁匠造了一双可以穿在身上的飞行翅膀,穿上这种飞行服后可以顶着风升高,顺着风下降,反映了人们对鸟飞行的向往。
在阿拉伯著名的传说《一千零一夜》中,也有许多关于飞行的神话。其中最为有名的“飞毯”是对直升机飞行器的向往;至于“神灯”中可自由飞行百里的巨人,实际上是人们对能在空中跨海越山运输机的渴望。
而今,人类的所有梦想都已变为现实,高速、安全和舒适的民航客机架起的—条条长空彩虹,使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走匿小。飞机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使世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
木鸟与飞车的传说对飞行的渴望和追求,促使人们制造了各种各样的飞行机械。中国在两千年前发明的风筝可以说是现代飞机最早的雏形,其后流传甚广的是春秋时代的墨子花了3年的工夫做成的外形像鹰的木鸢,但在试飞的当日就被摔坏了。
鲁班听说墨子造了一个木鸢后也造了—个木鹊,据称还飞上了天。
在《后汉书·张衡传》里记载了东汉的张衡造过一种木鸟,靠着鸟腹中的一种机械装置可飞行“数里”之远,被认为是最早的航空模型。
唐朝时有—个叫韩志和的士兵制造了一种外形像躺椅的飞车,据称用两足蹬踏踏板,可离地数尺。
清末—个姓王的巧匠制造了带翅膀的飞车,车上装有风帆,据称能“日行四里”。
在西方,公元前3世纪希腊哲学家阿古塔斯也是一位能工巧匠,也制造过一种能飞的木鸟,据称也成功地进行过飞行。
1670年意大利修道士弗朗西斯科·德拉纳·泰尔齐设计了一种希望依靠4个被抽成真空的铜球升空的飞船,被认为是—个轻于空气的飞行器的设计图。
前仆后继的“鸟人”
广为流传的神话和传说,唤起了一批又一批勇敢的飞行探索者,他们在身上绑上各种各样的“翅膀”,希望能够像鸟一样在空中飞翔。
在公元9~23年间的王莽时期,据传有一个人用鸟翎编成一对大翅膀,绑在身上,靠双臂扑动从高处跃下,居然滑翔了数百步之远。这是人类最早靠人力飞行的记载。
在西方,早在纪元前就有用类似翅膀的器械从高处跳下作飞行的尝试。其中最有名的是公元前852年,古英国第九任国王布拉德制造了一副大翅膀准备从阿波罗宫飞越伦敦,但在跳下时急坠地面重伤而亡。这件事被西方一些航空大事己列为舸空发展史上的—个重大事件。
公元875年,西班牙物理学家阿巴斯·费尔纳斯将自己周身贴满羽毛,并绑着一对大翅膀进行飞行表演,不幸坠地造成重伤。这位冒险家后来说,他失败的原因是没有像鸟一样装上—个尾巴。
1 8世纪前,还是有很多人接连把各种鸟的羽毛做成翅膀作飞行尝试,每次这样的表演都会被广为传播,例如1770年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南波希米亚地区就流传着—个叫伏契克的农民用自己制造的机翼进行“飞行”的故事。
人类靠人力扑翼飞行的最早描述,刊登在1678年法国科学杂志上,是关于—个叫贝尼埃的法国铁匠的“飞行”表演。
贝尼埃用两对矩形框蒙上了绸布作为翅膀,一对捆在双臂上,一对绑在双腿上,飞行时同时用双臂和双腿扇动。他先从凳子上往下跳,然后从楼顶上往下跳,居然被他越过了几栋房子,最后落到了一家房顶上…
扑而难飞的翅膀飞行冒险家以生命为代价,否定了人类依靠人的肌力作动力飞行的可能性,一些科学家开始转向有动力扑翼飞行器的研究。
英国学者培根是航空史上提出动力飞行器的第一人,他在1250年提出,靠一台发动机驱动一对人造翅膀,就可以像鸟扑翼—样使飞行器向前飞行。
15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和科学家达·芬奇还设计了基于对鸟类飞行的模仿的扑翼机。这种扑翼机是用人的手臂、大腿通过弹簧和弓弦来产生动力驱动的,还可以用头部来控制尾部可上下转动的部分来帮助飞行。
17世纪中期的意大利工程师布拉蒂尼曾设计了一架叫做“飞龙”的扑翼机,该机通过绳索、轮子和弹簧扇动翅膀。
18世纪中叶,意大利的格里玛尔蒂设计的扑翼机,有轮式起落架、可动尾翼、发条式发动机、鳍骨、可折叠的翅膀等,曾在英国展览,引起了不少人的兴趣。
而德国人梅希尔·鲍尔于1764年设计的“天使之车”,其外形像一架现代飞机,操纵人员利用杠杆可左右上下控制8组扑翼面。
1770年,法国人笛弗格设计了一架扑翼机,用羽毛制成一个翼展近6米的大翅膀,连在长2.5米、宽1.8米的座舱上,外面还有蒙皮。
1860年,捷克斯洛伐克的瓦茨拉夫·卡德尔卡设计的用一块小电磁铁为动力的扑翼机进行了试飞,尽管没有成功,但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种重于空气的飞行验证器。
从模拟鸟类飞行到扑翼机,都是“画饼充饥”,但这些尝试使人类明白了要想把重于空气的东西送到空中,绝对不是靠扑翼这种机械就能实现升空的,从而把注意力转向了轻于空气的飞行器上。
飞机的始祖——风筝风筝是中国劳动人民对人类实现飞行梦想的最杰出的贡献之一,它被传到西方后,许多航空先驱者就是从研究和试验风筝开始的。
在中国,风筝的发明大约有2000年的历史了。
相传最早的风筝出自楚汉相争的韩信之手。
当韩信把项羽围困在垓下之后,就做了—个很大的纸鸢,让身材轻巧的张良坐在其上,高唱楚歌,瓦解楚军军心。
能够造出载人的风筝,着实令人难以置信。但风筝用作传信之用是完全有可能的,在以后的许多记载里,风筝主要的军事用途就是传递书信和宣传品。
唐代之前,我国的风筝还都称为纸鸢,并都以丝、绸、竹为原料,由于那时都为军用,数量不多,价格也相对较高,所以没有被广泛流传。到了唐代,有人把竹笛系在风筝上,在空中能发出古筝的响声,称谓也开始变成“风筝”。到宋代,风筝开始在民间流行,材料也改用价格低廉的纸和竹了。
经过百年的演进,中国的风筝制作已达到很高的水平,造型多样,既有巨型的“龙”形风筝,又有微型的“蝶”形风筝,还有特种造型并能发出光和声响的娱乐风筝等,观赏性极强。
风筝不仅有很好的军事用途和娱乐用途,它也是一种科学工具,如莱特兄弟用它作为发明飞机的启蒙试验工具,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富兰克林在—个雷雨交加的夏天,通过高放在空中的风筝将雷电引到他自制的充电器上,完成了震惊世界的“捕捉天电”的试验,并以此发明了至今还在为人类造福的避雷针。
风筝被传到西方后,它的滑翔原理成了飞机空气动力学最有价值的飞行机理之一,莱特兄弟就是从研究和试验风筝开始,悟出了飞机飞行的一些基本规律,最终成功地发明了飞机。
现在,在一些国家的博物馆里,还展示有中国的风筝,英国的博物馆还把中国的风筝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