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文化网 发布时间:2010-12-20
浏阳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曾经一曲优美的《浏阳河》唱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使世人对浏阳这块红色土地充满无限向往。
“浏阳河弯过了九道湾,五十里水路到湘江……”中国人心中永远的名歌《浏阳河》,演唱了浏阳独特的地域文化。就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生前听着这首歌,也鼓掌欢迎。因为在这片红土地上,毛泽东同志为革命曾多次奔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留下了光辉足迹。
——近代以后的浏阳,磅礴着一股历史风云之气。
走出了一大批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国家副主席王震、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佩云、中顾委副主任王首道等。走出了中国第一个为戊戌变法而流血牺牲的志士谭嗣同,走出了民国先驱唐才常、焦达峰。其中,谭嗣同、唐才常(清末两位维新志士)被称为“浏阳二杰”,谭嗣同著有《仁学》,1898年,谭嗣同还创建南学会,主办《湘报》。少壮时在浏阳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算学馆,开现代教育之先河。
“谭嗣同最能体现屈原精神”。郭建勋教授(湖南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如是说。
在一百多年前的中国,他清醒看到以慈禧为代表的清王朝统治的腐败,因而坚定地参与政治改革,主张学习西方国家,这是“独醒”;他深知改革的艰难,四处奔走呼吁,游说各方力量,这是“独忧”;而在变法失败后,他本可以逃亡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死,这是他的“独立”,谭嗣同不但在精神气质与人格操守方面与屈原一脉相承,连主动放弃生而求死也一样,他们都获得了精神的永恒。
郭建勋教授还例举:“就拿胡耀邦来说,1976年至1978年,他发动组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拉开了中国社会大转折的序幕,接着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平反冤假错案,后来又提出和确立了农村“包产到户”的大改革,这些没有他“独醒”、“独立”人格精神、对国家人民的大爱以及不屈不挠的执著毅力,我们不可能过今天这么好的日子”(《浏阳日报20091123期》第A5版:纪念浏阳置县1800周年文化论坛)。
因为有感当年的“真理标准讨论”,特别是看到胡德平《日记》和《耀邦同志在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前前后后“中篇”》介绍的背景:
“文革”结束以后,党内还是恢复了一些民主生活的生气,政治空气毕竟没有“文革”之中那样恐怖可怕。当时,“华国锋同志的克制、宽容态度也是相当重要的。”华国锋同志的这种民主精神和作风,在当时也是难能可贵的,也不是谁都能够做到的。
在当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获得全党的普遍认可,带来了全党的思想大解放。11月25日晚,耀邦同志回到家,高兴地谈到他的感想:
中国人民遭到的痛苦和灾难换来了今天整个民族的觉醒。什么叫“先知先觉”?其实只有一个意思,就是思想领先一筹,行动先走一步,原来不想向前走的人也要跟着走这一步。……在一个堤坝上,华主席一锄头打开一个缺口,历史的潮流究竟把缺口冲破多大,这就完全要看人民的力量了,谁也不能事先估计到。
——1978年11月25日笔者(胡德平)《日记》。
三十年后,笔者读完这些资料,感受更深,随即赋之:
《有感真理标准讨论》
锄头一举缺口开,真理讨论上九陔。
思想解放促发展,民主精神终究来。
正是这些浏阳河畔的俊彦人杰,真实而强劲地改变着中国历史的进程,铸就了一个民族的脊梁和灵魂。
自“五四”运动的影响,浏阳就有一大批进步青年先后奔赴湖南的革命中心——长沙,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这些青年中有陈昌(章甫)、罗章龙、钟国铸、彭道良、欧阳晖、陈清河、陈作为、陈昭休、田波扬、潘心源等等。他们一边攻读知识,一边追求革命真理。他们中不少人加入了新民学会,如饥似渴地在这里看书学习,为以后从事革命活动,奠定了理论基础。
特别是红军的缔造者毛泽东,看准浏阳这块红土地,燃烧了秋收起义的革命烈火。
1930年,浏阳文家市大捷后,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在永和会师成立了一方面军。李志民、杨勇、宋任穷、唐亮、孔石泉、叶子龙、饶子健、张翼祥、江文、杨世明、王才纶等先后入伍。这些同志后来大都成为了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据资料,1955年—1965年授衔的浏阳籍“将军录”达30名,其中,上将5名、中将5名、少将20名。浏阳也是有名的将军之乡。
共和国第一位女将军李贞,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1927年9月,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攻克浏阳,她立即参加了浏东游击队。在一次战斗中,游击队被敌人包围在狮子崖,战斗到只剩六七个人,李贞舍身跳崖,因被树枝挡住,幸免遇难,突出敌人包围,但已有身孕的李贞因此流产。后来,看电影“狼牙山五壮士”,我想,原是英雄壮举所同。
1928年,王首道、张启龙攻打张家坊,由李贞扮装新娘,游击队员化装成迎亲队伍,打下了张家坊。这一故事,笔者从孩提时代就经常听长辈们在家乡说道。1981年7月,在北京香山,又有缘到李贞同志的住宅拜访将军,聆听教诲。
2009年,笔者有缘走近了部分将军和先烈的故居,所感、所想,赋于其后,姑且就叫《走读浏阳》吧。
经过历次革命斗争的考验和锻炼,浏阳造就了一批优秀的青年勇士和英雄人物。他们中间,除幸存者走上中央和各个重要的领导岗位,为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事业日夜操劳外,先后还有近二万人为革命献出宝贵生命,树立起一座历史的丰碑。他们都是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
——浏阳人杰地灵,蕴藏、沉淀着上千年的历史文化,特别是花炮历史文化。
浏阳河是浏阳人的母亲河。她与一般河流不一样,天赋“佳丽”,让她的“天使”走向世界夺冠,把美丽展现人间。
浏阳人说浏阳:“浏阳有文化,水中有菊花,地上游红色,天上看烟花”。
被誉为“全球一”的浏阳菊花石,产于浏阳市永和镇大溪河底。浏阳菊花石生成于2.7—2.75亿年前,外形质地坚硬,呈青灰色,内有自然形成的白色菊花形结晶体,非常自然美观。
据《浏阳县志》记载,约在清乾隆年间,浏阳永和镇的欧锡藩偶然发现了菊花石,并取石雕砚,一时传为奇物。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我国工艺大师戴清升之绝创:“映雪”花瓶、“梅、兰、竹、菊”屏风参展,令世人瞠目,拍案惊奇“石头能开花”。一举荣获“稀世珍品金奖”,这个天赋“佳丽”,至今保存在联合国博物馆。
浏阳河的石头,不仅雕成了艺术品,打造成了文化,而且成了人们喜闻乐见的精神财富。
浏阳花鼓剧团以菊花石和神话为题材,编著成花鼓戏《菊石魂》,把民间菊花和石友的爱情故事,演出给东南西北乡的老百姓看,广受欢迎,并拍摄成了影视片。
有人把浏阳花炮比喻为“天使”。实践表明,浏阳人没有辜负天赋使命。
浏阳花炮响天下、天下花炮数浏阳。从花炮始祖唐代李畋发明第一颗爆竹用于除魔纳福开始,花炮为当地积累了一定的原始资金外,还得感谢这位老祖宗为浏阳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据史料记载,李畋公元601年农历四月十八日生于浏阳大瑶东风界。他受先人“燃竹驱祟”的启发,拜药王孙思邈(其时隐居浏阳城东“孙隐山”)为师研制火药,将火药填入竹筒内,改“燃竹”为“爆竹”。后又学习造纸技术,用纸筒代替竹筒,改“竹爆”为“纸爆”。从此,“以纸卷之、以药爆之”的爆竹(又称鞭炮、编炮)问世。后来,李畋子孙又发明了烟花,烟花和鞭炮总称“花炮”。《中国实业志》载:“中国花炮之制造,始于唐,盛于宋,而发源于浏阳也。”
就这样,一个产业因此发达,一种文化因此兴旺。浏阳把欢乐带给了世界,也给自己带来了精彩。
2001年7月,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浏阳花炮股份有限公司以上网定价的方式,成功向社会公开发行了人民币普通股。8月,经上海证券交易所审核批准,该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股票简称“浏阳花炮”,股票代码“600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