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8~1819年间,巴克兰在牛津城外搜集到一批颇为奇特的化石,并在1824年将这种动物命名为巨齿龙,意思是“巨大的蜥蜴”,这就是第一只被科学命名的恐龙。可惜的是,巴克兰仅仅认识到,巨齿龙的牙齿像鳄鱼那样长在牙槽里,而完全没有认识到它的重大意义:巨齿龙是一种全新的史前动物。所以,人们经常把最早发现恐龙的光环笼罩在曼特尔身上。186年前,即1822年3月的某天清晨,曼特尔正怀着两个月身孕的妻子玛丽?安闲来无事,从矿工送来的一堆含有小骨头的矿石中发现了几颗巨大的动物牙齿化石。曼特尔问过解剖学泰斗居维叶男爵,居维叶轻描淡写地断定这是颗犀牛的上门齿。后来,曼特尔在访问学者斯塔奇伯里的帮助下,认识到这些化石酷似鬣蜥的牙齿,只是大出了很多倍。于是,他把这种史前巨兽命名为Iguanodon,意思是“鬣蜥的牙齿”,这便是后来我们所熟知的禽龙。从禽龙之后,人们才接受了在同一个地球上,曾经存在着比现生蜥蜴在尺寸、形态上有着如此巨大差异的怪兽之事实!而把恐龙作为一种文化的,要归功于著名的骨头大战。骨头大战?这断然不是你楼下的小黄和小花为了一块骨头而狗咬狗一嘴毛,这是19世纪的古生物学家柯普与马什为美国恐龙化石打的一场空前绝后的战役。柯普与马什,这两个冤家20多年的争斗虽然多少有点令人不齿,自然科学领域可能再也找不出另外两个人比他们更相互鄙视对方的了。从整体来看,骨头大战的胜利者是马什,柯普唯一胜出的是其论文数量,在他极其勤奋的一生中,共写出了约1400篇学术论文,描述了近1300种新的化石,这个纪录直到今日还无人能打破。马什一共描述了500多种新发现的古生物,虽然论文数量较少,但他总共发现了86个新种,其中包括了很多家喻户晓的名字,比如三角龙、异特龙、角鼻龙、梁龙、弯龙、迷惑龙和剑龙。柯普只发现了56个新种,其中最著名的仅仅是圆顶龙、腔骨龙等。这132种恐龙都是他们的战利品,在他们之前,北美洲仅仅出土过9种恐龙。恐龙“帕帕垃圾”追!追!追!是迎合公众还是尊重枯燥的古生物系统,古生物学者时常会做这样的选择题。那么他们就必须学会在各种各样的噱头和谨I真的科学描述的夹缝中生存,并在同行的激烈较量中胜出。也得益于这些恐龙“帕帕垃圾”--也就是狗仔队,恐龙生活中最后一点隐私终究将被剥夺殆尽。可见,在恐龙炫目的星光背后,帕帕垃圾们正演绎着另一种人生,每个主角都深入戈壁,驻扎恶地,跨越两极,如履薄冰地独行于危险与刺激、财富与艰辛、欲望与自责的绝壁边缘。
在骨头大战之后,学者们长久以来遵循着一种描述古生物的模式:形态描述,对比标本,命名新物种。随着恐龙物种数量不断攀升,直到现在的1000属边缘,终于有人意识到新物种固然重要,但恐龙形体之下的生活究竟是哪般模样才是古生物乐趣所在。另一方面,也得益于近代高科技的发展,恐龙终于迎来了精彩缤纷的娱乐时代。
最初,不少古生物学家把电子显微镜对准了昔日落满灰尘的标本,把选好的标本裹上树脂,切片,电扫,一个美丽新世界就展示在眼前。比如甲龙,犹如小坦克般的巨大动物,曾经与恐怖的暴龙战斗到最后一刻。在对其甲板的研究中,德国波恩大学的沙耶尔博士发现,这些甲板有着复杂的显微组织,它们由无数的胶原质以3D的模式编造在一起。胶原质又称胶原蛋白,其结构类似绳索,是由三条“多肽链”组成的。如果把这些胶原质变成芳纶布纤维,就成了现在的防弹背心!这样的防弹背心不仅轻便坚韧,还有良好的柔韧性,能吸收冲击的能量,将其分散转移到其他纤维中去,最大限度地避免“钝伤”。
微观之后是力学的引入,比如空气动力学。有趣的是,最早讨论翼龙空气动力学的文章发表于1914年,这距离1903年12月莱特兄弟的“飞行者l号”起飞并没过多少年。到了2003年,中国古生物学家徐星声称发现了一种长着4个翅膀的树栖性恐龙--小盗龙。这只身长77厘米的小家伙,利用四肢覆盖的羽毛,可以从一棵树滑翔到另一棵树。这是我们发现的第一只会飞的恐龙,还是世界上第一只拥有4个翅膀的动物。
最开始,学者认为小盗龙用4个翅膀滑翔,或许是个完美的滑翔器,却不是理想的飞行器。不过,在2005年,美国得克萨斯州立科技大学的古生物学家加特尔吉与航空学工程师坦姆林提出了-个新理论,他们认为小盗龙的羽毛颇具线型,其后翼完全可以有效地控制飞行。在滑翔中,小盗龙的后翼呈""Z“型横(侧)排列,在前翼下方起稳定作用,这个构造活像-架双翼机。那么,双翼构造有什么优势呢?首先是机动性要比单翼机好,因为双翼的翼面积大,在同样的飞行条件下产生的升力比单翼要大得多,盘旋和爬高性能也要优于单翼。所以小盗龙很聪明地采用了这种构造,这比莱特兄弟的”飞行者l号“要早1.2亿年,不,应该是早了120001903年。
娱乐大旗下的新恐龙时代
侏罗纪公园症候群大型计算机”时代之母“指示:“中生代白垩纪情况不明!……时空管理局紧急召集时代战士"克塞号立即出击!务必查清灾害原因!”"“克塞前来拜访!请看宇宙剑!”……这些都是日本动画片《恐龙特急克塞号》的经典对白。该片经山西电视台引进译制,于1988年3月播出,成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代恐龙迷的启蒙读物之一。克塞号之后的恐龙大片不断,1993年开始的《侏罗纪公园》三部曲,迪斯尼的《恐龙》,BBC的《与龙同行》,探索频道的《恐龙星球》,美国电视频道的《恐王国奇遇记》等。归结起来,恐龙如果被优秀传媒把握住,就可以将任何不可能变为可能,平步青云成为当代最炙手可热的明星大腕。这就是侏罗纪公园症候群。
比如暴龙,它拥有着所有动物梦寐以求的一切:剽悍的体形、庞大的身躯、巨大的牙齿。于是,暴龙频频在电影中露脸,最早出名是1933年版的电影(俭刚》,其中金刚大战暴龙的那场戏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了2005年,导演杰克逊理所当然地把这场戏挪到新版《金刚》中。而且,他觉得一只暴龙还不过瘾,他要做出金刚大战3只暴龙的大场面。
1966年,随着史诗科幻巨片《史前一百万年》上映,薇芝凭借影片中那位身着米黄色兽皮比基尼的莱奥娜姑娘一角,跃升成为好莱坞最炙手可热的封面女郎,而片中的暴龙也非常有意思,它的捕猎动作很像武术,可谓暴龙会武术谁也挡不住。
真正让暴龙扬名立万的是1993年开始的《侏罗纪公园》三部曲。无论是暴龙一口叼起马桶上的买办,还是狂奔着追Jeep,那第一眼的震撼简直无法让人遗忘。话说当初,斯皮尔伯格决心要用一种叫动态特技的动画技术来拍摄此片,尽管当时的CG技术(英语ComputerGraphics的缩写,指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视觉设计和生产)还很不完善,但对于观众来说,他们终于第一次在电影里看到了逼真的恐龙,这也成为特效领域中的一个新纪元。《侏罗纪公园》是如此的著名,被称为“中国龙王”的董枝明把天池龙的种名赠予参与《侏罗纪公园》演出的8{立演员:Neill、Dern、Goldblum、Attenborough、Peck、Ferrero、Richards和Mazzello,得到nedegoapeferimo。
影视媒体甚至印证并促进了恐龙的研究。《侏罗纪公园》中有个极经典的镜头:一只伶盗龙探头在冰凉的窗玻璃上呼出一片湿蒙蒙的雾气。这是担任影片顾问的古生物学家霍纳坚持修改的,因为他坚信恐龙是热血动物。而暴龙狂奔着追Jeep则导致了暴龙速度的研究。2002年,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的哈钦森教授通过研究认为:暴龙的生i理结构决定了它们不能奔跑,只能以大约18~40千米/时的速度行走,从而否定了人们认为暴龙能够奔跑如飞、速度可能高达72千米/时的观点。这个理论一出,马上引发了暴龙迷的漫天投诉,他们绝然不甘心接受这个结果。说来有趣,不知道哈钦森是不是迫于压力,两年后,他又公布了暴龙速度研究的后续报告,此次他认为:暴龙随着其体形的增大,四肢所分配的力量会因此而减少,肌肉的敏感度下降,幼年暴龙的速度可能有20米/秒,而成年暴龙的速度可能只有5~11米/秒。这下子,总算与那群暴龙迷扯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