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若以击倒另一方为游戏主旨则会造成双方皆输的结果。获得双赢结果的惟一途径是帮助另一方获得胜利。至少是使其成员满意的收益。
零和游戏让我们看到了人类自私本性的一面。零和游戏的常常出现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更多的人用它作为“激化矛盾”的代名词。事实上,我们身边的许多事并不完全是绝对的“零和游戏”,这需要我们调整视角来看待事情的本质。
比如,业主与员工双方激烈的争执与互不相让的对抗,让人无可避免地认定,在彼此之间所进行的是一场我赢你就输的零和游戏。
员工的要求是缩短工作时间、提高基本工资、增加福利等费用。如果我们以“零和”思维来看,其基本思路是,从业主的腰包里掏出来的钱越多,员工就可以获得越大的福利。反之,业主多“节流”一点,损害的就是员工的利益。顺着此线索走下去,甚至会发展成一个诡异的逻辑:只要业主受害,员工就有福,因此企业所要求的,就应该是员工所要反对的。
然而,在两者之间的关系果然是一场零和游戏吗?试想,企业员工收入的增加无疑会加大企业的负担,也因此增加运营成本,使企业在市场的竞争中的优势相对削减。反之,企业如果过于苛扣员工的福利,自然不会留住人才,最终的结果仍然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优势的削减。套用一句被滥用的口号:覆巢之下无完卵。
如果企业发展停滞、萎缩,乃至于崩溃,企业所有者固然受害,失去工作与收入的员工更加损失惨重。不断地加重企业的经营成本,降低竞争能力,其后果不正是如此吗?彼此利害与共、福祸相依的关系,又如何可以视而不见?
其实,业主与员工双方的利害在许多场合中是一致的。
在一艘将沉的船上,我们所要做的并不是将人一个一个地抛下海去,减轻船的重量,而是大家齐心协力将漏洞堵上,因为谁都知道前一种的结果是最终大家都将葬身海底,时间的前后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个看似浅显的道理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却并不被每个人所遵循。
计划经济下国企的员工,许多人在意的就是自己能从企业中“捞”到什么,当企业不景气时,热心的反而是谁先被抛不海去,而他们似乎以为后一个被抛下者相对于他的“先驱”而言就是成功的。可结果呢?
习惯于按零和游戏的模式考虑问题,认为对方的“赢”就是自己的“输”,只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麻烦。其实,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双方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你赢我输”的对抗关系。
双方可以都做得很好,也可能都做得很糟。制胜不是靠打击对方、压倒对方,而是靠引导对方采取对双方都有利的行为,即合作的行为。
地狱与天堂
有一个“地狱与天堂”的故事是最让人深有感触的,让我们看见了自私和合作的巨大差别。
一名教徒来到了先知面前,问道:“地狱在哪儿?天堂又在哪儿?”先知没有回答他,而是拉着他的手,领着他穿过了一个黑暗的地道,打开了一扇铁门,走进一间挤满了人的大屋。屋子当中,在一个熊熊燃烧着的火堆上,吊着一个大汤锅,锅里的汤飘散着令人垂涎的香味。
汤锅的周围,挤满了面黄肌瘦的人们。他们互不相让,都想得到锅里的汤。他们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个好几尺长的大汤勺。勺子舀汤的一端是铁碗,勺把则是木制的,免得烫手。这些饥饿的人们围着汤锅贪婪地舀着。由于汤勺的柄非常长,一勺汤又非常重,即使是身强力壮的人也不可能把汤喝进自己嘴里。而不得要领的那些人,不仅烫了自己的胳膊和脸,还把身边的人也烫伤了。于是,他们互相责骂,进而大打出手。
先知对教徒说:“这就是地狱!”
然后,他们离开了这间屋子,很快就再也听不到身后可怕的叫声了。他们在一条黑暗的过道里走了好一阵子,来到了另一间屋子。同前面一样,屋子中间有一个热汤锅,许多人围坐在旁边。每个人手里都拿着长柄汤勺,跟刚才在地狱里看到的一样。但是,这里的人很有教养,锅旁总保持两个人,一个舀汤,让另一个人喝。如果舀汤的人累了,另一个人就会拿着汤勺来帮忙。这样每个人都能心平气和地吃到东西。
先知对教徒说:“这就是天堂!”
如果我们像天堂里的人一样,学会用汤勺来舀汤给别人喝,是不是自己也同样获得更多呢?天堂之所以为天堂,是因为在那里,人们所追求的是一种“非零和”的共赢思维方式——你得我也得,相互付出,也就都有收获。在这个非零和的游戏中其中一方的收获,不一定意味着其他参与者的损失。有可能一方参与者的行动令其他各方都获益。
走出零和游戏的诅咒
非零和的“共生”现象,并不单单是人类道德约束的结果。许多人一直认为自然界的生存竞争是一个弱肉强食的“零和游戏”——“你死我活”或“你活我死”!其实,这里面存在很大的误解,自然界的竞争,不但有血腥残酷的争斗,更有很多合作、共生的例子。因为自然世界是复杂的,各种生命之间的关系也不是简单的“吃与被吃”,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寄居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他例子还有很多,比如犀牛鸟与犀牛之间的合作,蚂蚁与蚜虫之间的合作。弱肉强食只是一种简单、概括的说法,并不能反映生存竞争的全貌,更不是自然的惟一法则。
人类社会远比动物世界复杂,个人和个人之间,团体和团体之间的依存关系更是相当紧密,除了竞赛之外,任何“你死我活”或“你活我死”的“零和游戏”对自己都是不利的。像战争,哪场战争不是伤人又伤己(有时甚至是自取灭亡);像派系斗争,哪一派不是元气大伤?因此“零和”思维并不是人类社会的生存之道,所以一个新的概念出现了——“双赢”!
“双赢”概念的提、出是源于“非零和”概念。
我们知道若一种行动(或一方)的推进是以另一方行动为代价,就是我们所了解的零和游戏。然而自然界、人类活动的事实却告诉我们这并不是惟一的方式。非零和游戏就是对零和游戏的反动——其中两种行动(或双边、双方)同时向双方均有利的方向推进。
非零和游戏把自己的规则定为:一方若以击倒另一方为游戏主旨则会造成双方皆输的结果。获得双赢结果的惟一途径是帮助另一方获得胜利,至少是使其成员满意的收益。
以拔河做比喻,双赢则是两方同时有许多队伍拔河,双方各派出许多小组,针对不同的情况,也就是以不同的绳子拔河比赛。分开来看,每小组基本上都是一个零和游戏,但是结果各小组有输有赢,如果你所赢的小组是你所在意,但对手不太在乎的;而你所输的是对你无关紧要,但是却对对手很重要的。在这种情况下,两方面都能觉得自己是胜利者,因而达到双赢的效果。
诺曼与摩根斯坦的“桌上游戏”是社会或经济互动的缩影与抽象表现,想想我们的生活,又有多少是一次性的零和游戏呢?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纷繁复杂的人生、社会的大博弈局面。
分橙子的故事
在零和游戏的竞争过程中,人们也逐渐发现,如果当事人的行为任其所为,稀缺的资源并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反而使许多财富在竞争过程中消耗掉了。
比如,一个妈妈要把一只橙子分给两个小孩。
这两个小孩于是一块儿讨论该怎样分这个橙子。
他们两个吵来吵去,怎么分都无法令人满意,因为你多拿一点,我就得少拿一些;你的好处就是我的损失。讨价还价了半天,最后这两个小孩终于同意一人一半。并且决定由其中一个小孩切橙子,另一个选橙子。这样他们俩都会拿到公平的一半。
这应该是一个令人满意的方式,于是这两个小孩很高兴地按这个方法把橙子分了。
这种结局应该是双方满意了,不过我们还应该知道的是,接下来这两个孩子用橙子做什么。
第一个小孩把半只橙子拿去之后,就把果皮剥了丢到垃圾桶,把果肉放到果汁机里榨汁喝。另一个小孩则把果肉挖掉丢到垃圾箱,把橙子皮留下来晒干,泡茶喝。
表面上,他们都拿到公平的一半,可惜却没有物尽其用。
如果,两个孩子能事先协商,就能找到利益优化的最佳方案。一个看似有限的资源,对于两个获取者而言,都获取了他们所要的最大利益。这是双赢的真正含义。
双赢是一种相互的妥协,也是一种良性的竞争,它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共同利益的最大化,也就是说,它不但可以使我们都能分到“蛋糕”,而且可以使我们一起“把蛋糕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