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亿年前早白垩纪开始后,晚侏罗纪的广泛海侵和热带低地状况得以一直延续,当时地球上到处都是热带雨林和湿润洼地,沼泽广布,珊瑚礁、消湖成为海岸线上常见的景观。这是一个全球气候和环境均很少变化的时期,海生爬行动物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但也乏善可陈的阶段:鱼龙类仍然没有复兴的迹象,蛇颈龙类充斥着每一片海域,上龙类继续维持着侏罗纪的辉煌,同时还出现了最大的品种一一克柔龙(也译为克诺龙)。尽管海洋已经被这三大类怪物占据了几乎每一个角落,仍然有些动物不甘放弃,开始尝试海中生活。
展开这次新旅程的主角是蜥蜴类,蜥蜴类和鳍龙类同属于双孔亚纲的鳞龙次亚纲,但还是有着相当大的差异。绳龙就是一种早白垩纪的巨蜥,它们过着与比其早1亿年的幻龙一样的生活,每天在浅海区游弋,靠捕捉鱼类为生,这在充斥着大型上龙的早白垩纪实在是太容易让人忽视了,但是,绳龙的后代在中生代最后的一段时间里迅速崛起,将所有古老的海生爬行动物打得落花流水。
地球于9900万年前进入晚白垩纪,保持了1亿年之久的地质稳定期终于结束了,陆地开始上升,大陆面积不断扩大。
有趣的是,在这个阶段,一些恐龙已经向水畔进军。如非洲岛国马达加斯加岛的恶龙,其颌骨构造十分特殊,下颌第一颗矛齿几乎是水平的,前排牙齿的尖端有回钩,且生有细小的锯齿,这些特化的结构暗示其具有吃鱼的能力,有可能生活在水畔。令人不解的是,白垩纪的恐龙已具有飞翔至少是滑翔的能力,如中国辽西的小盗龙,但为什么没有种类下至水域?也许是水中已有海龙?但当时的空中有翼龙,也不见恐龙退缩。或者是我们人类自己的问题,我们的分类学活生生地把一些下水的恐龙归入其他类别了。要想破解这一谜题,还有待更多化石材料的发现。
此时,海洋里最大的一次变化来自鱼类,现代型的硬骨鱼开始大规模辐射,这是否会对海生爬行动物造成影响,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多种海生爬行动物的进化已经走到了尽头,最早遭殃的是自三叠纪后就一直上气不接下气的鱼龙,这群日益萎缩的生物在晚白垩纪又艰难地支撑了近3000万年后终告失败,在7300万年前彻底消失在浪涛中。
鱼龙是最早成功占领大海的爬行动物,其种群延绵长达1.7亿年,比其他所有中生代爬行动物都要长,当这个世界还没有恐龙、翼龙、鳄鱼和蜥蜴时,它们就已经在大海里生根发芽;当鱼龙称霸这个蓝色星球时,恐龙才刚刚开始窥探世界,它们的历史可谓百战荣归。上龙类此时也是日落西山,只有寥寥无几的品种在北美洲一带挣扎;蛇颈龙类倒是作出了最后一次进化努力,有意思的是,它们此时开始二度分化,再一次出现一支颈部更长的家族和另一支颈部缩短、头部变大的族群,几乎就是克隆当初蛇颈龙类第一次分化时的路线。在白垩纪最后的一段时间里,出现了脖子最长的蛇颈龙和“新上龙”。
晚白垩纪中,最值得大书特书的是沧龙科!
沧龙由绳龙进化而来,大约9000万年前才正式登场,到6500万年前和恐龙一起灭绝,前后仅存在了2500万年,但这些巨型海生蜥蜴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攻占了每一片海洋,将所有比其资格更老的海生爬行动物逼到生物圈的次要位置,而且在灭绝之前完全没有衰落的迹象,甚至还处在快速进化中,最后出现的沧龙已经显现鱼形化的趋势,假以时日,它们一定会成为第二种“鱼龙”。可惜,所有海生爬行动物都没能破除白垩纪的诅咒,它们和恐龙一起被挡在了新生代的门槛外。
中生代结束了,爬行动物的时代也随之终结,地球将迎来哺乳类的新王朝。
唯一逃过一劫的海生爬行动物是海龟,当时它们刚刚出现在海洋里不久。古海龟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海洋龟类,体长3.4米,它的大多数食物都漂动在海平面附近。它除了在海床上冬眠外,几乎不需要深潜。它是一种什么都吃的动物,清扫漂浮的鱼、水母、腐肉和植物。它锋利而强大的喙可以咬开有壳的动物,比如菊石。
古海龟巨大的鳍暗示着它是一种悠游于开阔大洋中的长距离游泳者,但它绝不会孤独,它那巨大的尺寸不仅吸引着成群的幼年鱼类,还吸引了藤壶和寄生虫。尽管古海龟尺寸巨大,但它无法把头和鳍状肢缩回骨质的外壳加以保护,因此对大型掠食者来说,它依然是一种易得手的猎物。
和现代的海龟一样,古海龟也在黑暗的掩护下到沙滩上产卵并将其掩埋。
古海龟最近的活着的亲戚是现在世界上最大的海龟——棱皮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