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希望与成长同在
谈到“希望”,人们似乎觉得这是年轻人的专利,仿佛只有青春年少的时候生活才有希望。这是只看到希望与时间的长度的关系。实际上,希望与人的年龄是没有关系的。过分强调希望的“年轻性”,只能在社会氛围上造成对老年人心理不利的影响。
人只要生活着,就应该对生活怀抱希望。希望是生活的灯塔,指引人永远前进。
我们自己,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困难的情况下,都能够自己给自己希望。而且,我们不知道希望所调动的,是不是仅仅只是我们自己的精力和体力。也许,冥冥中真的有天意在关照人间,天意会更欣赏那些内心总是充满希望的人,会觉得这样的人不仅应该活下去,而且还应该活得很好。
希望就是力量。在很多情形下,希望的力量可以比知识的力量更强大,因为只有在有希望的背景下,知识才能被更好地利用。一个人,即使他一无所有,只要他有希望,他就可能拥有一切;而一个人即使拥有一切,却不拥有希望,那就可能丧失他已经拥有的一切。
很多时候,我们缺少的恰恰是为了万分之一的希望去拼搏、去追求的信心,看似不可能便放弃了。我们也会常常嘲笑身边那些为了不可能实现的梦想而痴心奋斗的人们,笑他们的愚蠢和不明智。可是想想因为目标遥远抑或困难重重而放弃希望的我们,到了最后一无所获,不是更应该被嘲笑吗?成功绝非偶然,虽然有时看似简单,但我们不曾注意的地方,却很少想别人曾怎样为了这万分之一的希望而付出辛苦的汗水和智慧。
希望就是力量,有了希望便会有成功的可能。成功和失败之间,其实只隔着一颗充满希望的心。
在你的生活中,也许你有太多的不如意:身体不好,家庭不和,工作不顺,恋爱未成,投稿不中……但这一切都是过去,未来可是一张没有色彩的白纸!一切重新开始吧,历史证明: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抬起头,前边是个天。前进吧,朋友,只有选定了目标,并且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记住,任何时候都是希望与成长同在。
别放弃希望
美国库特·理希特博士曾用两只老鼠做过一次简单的研究。他用手紧紧地抓住一只老鼠,不管老鼠怎么挣扎,他都不让它逃脱。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挣扎,老鼠终于不再反抗了,几乎是一动不动了。然后,把这只老鼠放入一个温水槽里,它立刻就沉底了,甚至根本没有试图游泳以求活命,它死了。里希特博士把另一只老鼠直接放入温水槽中,老鼠很快就游向安全的地方。
实验得出的结论是:第一只老鼠已经明白不管费多大力都挣不脱理希特博士的手掌,它认为已经没希望活命了,它认为要改变它自己的处境是没指望的。因此,它不再采取“毫无希望”的任何行动。第二只老鼠没有前者的经历,它不认为自己的处境是毫无希望的。所以当危机降临时,它能立即作出反应,立即采取行动,幸免于难。
医学上的研究也表明了那种无助、绝望的心情来自于以往的经历,是一种学来的行为。当医务人员治疗那些垂危的患者时,发现那些受到高度鼓舞的患者往往活得更长些。另外,那引进满怀希望的患者比失去信心的患者更容易康复,心情也更愉快些。
以上种种研究都证明了一个观点:凡是更加努力去争取的人,就会做得更好些。因为无助无望的心理是学来的,但你可以不去学它。
顽强的考辛斯
诺曼·考辛斯是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神经病学与生物行为学系的副教授。三十五年来,他一直是《星期六评论》的编辑,还出版了《人类的抉择》等15部著作。
早在二十五年前,医学专家就告诉他活不了多久了。但他以坚定不移的希望和决心,否定了医生的预言。这些年来,他坚持治疗的自我处方就是:维生素C加上积极的想法、快乐、信心、幽默和希望。
1954年,考辛斯39岁,为了进行人寿保险而去检查身体时,心电图表明他有冠状动脉阻塞的迹象。保险公司拒绝为他保险。医生告诉他只能再活一年半,而且还得放弃工作和体育活动,成天呆坐不动才行。
考辛斯不愿意改变他那种积极活跃的生活方式。他宁愿以锻炼来保持心脏健康,决心为了生存下去另辟新路。
七年后,他还活着。但又得了一种致命病——僵直性脊椎炎。他又开始搞了一个大胆的自我治疗程序:大量服用维生素C和自我实行“幽默疗法”。他每天看滑稽电影和幽默读物。他后来说:“我高兴地发现,10分钟真正的捧腹大笑能起到一种麻醉作用,至少能让我有两个小时摆脱疼痛睡上一觉。”
考辛斯认为,消极的力量,如紧张、压力等都会使身体衰弱,而积极的力量,如快乐、爱情、信念、欢笑、希望等都能起到相反的作用。没人能断言我们战胜自身消极情绪的能力不会引起我们身体内部生物化学的积极变化。我们能够安排自己的生活,去求得生存。
1981年,考辛斯第三次和死神较量。当时他心脏病发作了。他深知在紧急情况下惊慌是足以致命的,所以他告诉自己:首要的是情绪别激动,要平静,相信自己能坚持下去,一切都会好的。
经验使考辛斯相信:人的精神较之药品更有力量。这一事实应当得到医学专家们的进一步重视,把精神疗法当成所有疗法的一个组成部分。
你是不是已经学会了在生活中出现困难与障碍时充满希望呢?这是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又一个分水岭。成功者不会丧失希望,他坚持不懈,他会去寻找其他的可行办法,一直坚持到把事情办成。充满希望和幽默感是恐惧感的对立面,它们能鼓励你知难而进。
自杀前的醒悟
日本著名的丰田汽车公司的缔造者石田退三,幼年时家庭环境很差,他就到京都的一家洋家具店当店员。在家具店工作了八年,由朋友的母亲介绍,到彦根去做赘婿。入赘后才知道太太家没有一点财产,他感到大失所望。
生活逼人,他就把新婚太太留在彦根,一个人到东京一家店里当推销员,实际上是推个车子去推销货品的小贩。这样咬紧牙关干了一年多,身体终于支持不住了,于是就离开这家店回到妻子家。
然而,在这里等着他的并不是温暖和安慰,而是鄙视的目光和令人难堪的日子。“没有用的家伙!”周围看他的目光是如此,岳母更是丝毫不留情面。她说:“我还没有看到像你这样没有用的人。”他气得眼前一阵阵发黑,几乎要晕倒,几个月后,他终于被逼得想到自杀。他抱着黯淡的心情,前去“琵琶湖”自杀时,忽然间恍然大悟,他猛然地抬起头来:
“像我如此没有用的人应该非死不可。但如果我真有跳进琵琶湖的勇气,为什么不拿这勇气来面对现实,奋力拼搏,打开一条出路呢?我该尽最大的努力,奋发图强,克服重重困难,做出轰轰烈烈的事业给鄙视我的人看才是。”
石田奋然地站起来,一股强大的力量在他体内激荡。他不再满脸愁容了,搭上了回家的火车。从此,他不再自怜自叹,他让别人介绍他去一家服装商店当店员。在这里,他重新鼓起奋斗的勇气,把忧愁化为力量。
40岁时,他到丰田纺织公司服务。他不怕艰难,刻苦奋斗,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对他处事得当的能力,一丝不苟的精神,丰田公司的创业者丰田大为赏识。石田在50岁时,丰田就派他任汽车工厂经理,53岁时,公司就把经营的大权交给了他。
石田感慨地说:“人生就是战场,你要在这战场上打胜仗的唯一法宝,便是斗志和努力。”
要是没有那些周围的冷言冷语,要是没有那场“自杀”,要是没有那次“自杀”前和自己的对话,石田要么命沉“琵琶湖”,要么如今还是个小职员,那今天丰田的状况又怎么样呢?
为儿子创办一所学校
在儿子亚当短暂的生命里(他只活到13岁),心理学家苏珊·韦纳致力于创办一所学校,让像亚当一样的特殊孩子,能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儿子9个月大的时候,被诊断出患有脑瘤,认为不可能活下去。但他活下来了,而且一切完好,直到3岁时,他突然患了脑溢血。刚开始他表现得像所有同龄小孩那样,活蹦乱跳、爱说话,然后他陷入昏迷,渐渐成为-个既不会走路也不能说话的重度残疾儿童。
接下来几年,亚当又出现一种非常奇怪的智力现象——和同龄的小孩比较起来,他一些方面太聪明,一些方面又太迟钝。苏珊对于脑部严重伤害的孩童一无所知,而亚当就是这样的情形。然而,因为她受过心理学专业训练,也因为亚当个人需要,她就一个人挑起了母亲和专业医生的双重角色,并寻找个案和服务机构。亚当逐渐长大,苏珊发现自己面对他该上哪所学校的问题。他可以上特殊幼儿园,但是除了那种学校之外,还有没有别的?
苏珊看遍市内所有弱智儿童的教育项目,公立单位已经有一长串人在等,在布鲁克林也没有为有学习障碍的学龄孩子设立的私人机构。
苏珊在厨房突生一念,布鲁克林也许应该有一个这样的地方——一个就在附近,规模不大的实验性学校,父母亲不需要等到10月、11月公立学校开学时,才知道能不能入学。这个学校可以和社区相连,为孩子们建立一个友谊的网络。苏珊就这样开始着手新学校的建立。
在和州内开设同类学校的人谈过后,苏珊认为,这所由她构思的学校,除非加入现有的机构,否则在她离开后,就会撑不下去。苏珊和女儿注册上学的“布鲁克林友谊学校”接触,但被一位行政人员婉拒。布鲁克林市区的一些私立学校也很明显地对她的想法嗤之以鼻。在教育系统里,特殊教育最不被重视——如果你的小孩不完美,就会被贴上奇怪的标签。
苏珊又回到友谊学校——这次找的是教友派信徒,而非行政人员。他们的回答很令人鼓舞,他们一起开了个会,她开始写计划书来筹款。苏珊写了创办宗旨和目标的声明书,包括希望学校能提供奖学金,帮助更困难的小孩。1983年“玛丽·麦克杜威学习学校”在布鲁克林友谊学校的会议室正式开学,有四个学生。
虽然她的儿子亚当从未进入这所学校——这所学校是他在当地一所公立小学注册上学一年后才开始的——他却提供了母亲伟大成就的原动力。
我们要理解生命的意义,要珍惜生命的内涵,创造生命的价值。只要你抱着希望,生存的意志就会在你内心复活——生命与希望同在。
你可以选择自由
在美国,有一个黑人青年名叫热斐尔,他在一个环境很差的贫民窟里长大。他的童年缺乏教育和指导,跟别的坏孩子学会了逃学、破坏财物和吸毒。他刚满12岁就因抢劫一家商店被逮捕;15岁时因为企图撬开办公室里的保险箱,再次被逮捕;后来,又因为参与对邻近的一家酒吧的武装打劫,他作为成年犯第3次被送入监狱。
一天,监狱里一个年老的无期徒刑犯看到他在打垒球,便对他说:“你是有能力的,你有机会做些你自己的事,不要自暴自弃。”
年轻人反复思索老囚犯的这席话,做出了决定:虽然他还在监狱里,但他突然意识到他具有一个囚犯能拥有的最大自由:他能够选择出狱之后干什么;他能够选择不再成为恶棍,他能够选择重新做人,当一个垒球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