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现今的角度阐述,善念即仁爱,而恶念不过是欲望。欲望是什么?“是我们保持生存的主要工具”(卢梭)。由于欲望的指引,人生克服种种困难走向满足。“因此,为了保持我们的生存,我们必须爱自己,爱自己要胜过爱其他一切东西”(卢梭)。可见自私的本性已经深植人性之中,所谓欲望实为生存之道,不应有善恶之分。
然而,爱自己须有一个限度,超过此限,就可能变成恶,甚至罪。而人的欲望恰恰是永无止境的。因此,为了共同的利益,爱自己还应该爱我们生存的环境,注意到别人也需要爱。不能推及他人与环境的爱,叫做冷酷,这就是恶的生成。
一个人把爱兼及他人与环境,包括植物、动物,佛法称之为“慈”。如果目睹苦寒之中的贫儿老妇,心里生出一点点同情心,则是另一种大善。这种情怀,即所谓“悲”。慈悲两字,听起来有些苍老,有人甚至会觉得它陈腐,实际它穿越时代,是凝注苍生的大境界。今天流行的“关怀”以及“温馨”,不过是它的现代版,内涵如一。
善念其实是小小的火苗,倘若不精心呵护,它在心中也就旋生旋灭了。并不是说,只有造福子孙万代才叫善。譬如有人建议削平喜马拉雅山,让印度洋的暖流涌入,使干早的西北大地变成热带雨林。此善大则大矣,却要我们等待太久。古人有诗:“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虽然琐细,读后感觉心中暖暖的,大过印度洋的暖流。
潘公杰大师在黑白石子中辨识善恶二念,到晚上检点,开始时黑石子多。他掴自己的耳光,甚至痛哭、自责:你在苦海里轮回,还不知悔过吗?
三十多年之后,潘公杰大师手下全变成白石子了,他终于修成菩提道。
根据心灵的基本原则,人类是能够为了善本身而追求善的,也许我们达不到高僧那种至纯之境。爱自己原本也没有错,我们是凡人。然而,无论“利己心”走得多远,有善念相伴,你都会是一个好人。
有善念的人待人厚道,心灵像质朴的泥土,能哺育出令人喜爱的红花绿草。心怀善念者,最快乐最幸福,那些播种善良的人,终究会收获好的声望和荣誉。
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
夏原吉,湖南湘阴人,是明宣宗时的宰相。为人宽厚、豁达,素有君子之风。
有一次,夏原吉巡视苏州,婉言谢绝了地方官的招待,只在客店里进食。厨师做的菜太咸,使他无法入口,他仅吃些白饭充饥,并不说出原因,以免厨师受责。
随后,夏原吉巡视淮阴,在野外休息的时候,不料马突然跑了,随从追去了好久,都不见回来。夏原吉不免有些担心。
此时刚好有人路过,夏原吉便上前问道:“请问你看见前面有人在追马吗?”
话刚说完,没想到那人却怒目对他答道:“谁管你追马追牛?走开!我还要赶路。我看你真像一头笨牛!”
这时,随从正好追马回来,一听这话,立刻抓住那人,厉声呵斥,并要他跪下向宰相赔礼。
可是夏原吉阻止道:“算了吧!他也许是赶路辛苦了,所以才急不择言。”便笑着把过路人放走了。
有一天,一个老仆人弄脏了皇帝赐给他的金缕衣,吓得准备逃跑。
夏原吉知道了,便对他说:“衣服弄脏了,可以清洗,怕什么?你就安心留在府里吧。”
又有一次,一位刚进相府不久的年轻仆人,在给他收拾书房时,不小心打破了他心爱的砚台,一直躲着不敢见他。
夏原吉便派人安慰他说:“任何东西都有损坏的时候,我并不在意这件事呀!”
因此,夏原吉家中不论上下,都很和睦地相处在一起。
当夏原吉告老还乡的时候,寄居途中旅馆,一只袜子湿了,命伙计去烘干。伙计不慎,袜子被火烧了,伙计却不敢报告。
过了好久,才托人情请罪。夏原吉笑着说:“怎么不早告诉我呢?”说着就顺手把剩下的一只袜子丢在了垃圾桶里。
夏原吉回到家乡以后,每天和农人、樵夫一起谈天说笑,显得非常亲切,不知道的人,谁也看不出他是曾经做过朝廷宰相的人。
《菜根谭》一书中曾说:“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这句话旨在说明做人要有平和、谦让的美德。在道路狭窄之处,应该停下来让人一步。只要心中常有这样的想法,那么人生就会快乐安详。
也许你没有夏原吉那么高的职位,也许你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但是,你一定能像他那样具有忍让、宽容的美德,这一点平凡人也能做到。
成全他人,就是成全自己
小时候,惠特曼住在加拿大挪瓦斯科塔的乡下时,发生过一件事:一位邻居的太太去世,鳏夫整日酗酒,根本不管孩子。
村中有位寡妇把那家的一个男孩带回自己家。她很贫穷又没上过学,但却竭尽全力照顾那个浑身发抖、性情孤僻的孩子。
那个男孩好像转瞬间变了,个子长高了,性格也开朗了,但是惠特曼和其他的孩子都与这个男孩不熟,谁也不跟他讲话,这使他很自卑。
有一天,男孩的养母看见惠特曼等人在玩耍,而那孩子却躲在一边抽泣,没人理睬。她把他带回屋里,对惠特曼等人大动肝火:“我不准你们这样待他!这孩子也是人。现在的生活会影响他的一生,每次我使他稍微抬起头来,你们又把他压下去。你们不想让他活吗?”
许多年过去,惠特曼总也忘不了这件事。它使惠特曼第一次领到深刻而严肃的人生哲理——人能成全他人,也能毁弃他人;互相帮助能使人奋发向上,互相抱怨会使人退缩不前。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影响就像阳光与寒霜对田野的影响一样,每个人都会随时发出一种呼唤,促使别人荣辱毁誉,生死成败。
成全他人不是一件困难的事,甚至是你的一次举手之劳,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遗憾的是,有些人总认为成全他人就会牺牲自己的某些利益。其实不然,比如你不再在单位里为一笔数目很小的奖金而与同事争个你死我活时,你不会失去什么,因为你原先拥有的东西没有失去一厘一毫,而同事则上有生病的老母,下有上学的孩子,你为何不成全他们呢?成全他人,就是成全自己。
少生气,多争气
在生活中,谁都难免会遇上一些不开心的事,如当你身边的人在学习或工作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而你却还在原地踏步时,你是不是会很生气呢?的确,生气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它往往是一种不假思索的反应,但它又具有强烈的破坏性。生气不但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只会损害自己的身体健康,甚至会使人失去理智,做出许多抱憾终生的事来。所以,古人曾教诲我们——生气不如争气。
人生有顺境也有逆境,不可能处处是逆境;人生有巅峰也有谷底,不可能处处是谷底。因为顺境或巅峰而趾高气扬,因为逆境或低谷而垂头丧气,都是浅薄的人生。真正的人生需要磨炼。面对挫折,如果只是一味地抱怨、生气,那么你注定永远是个弱者。只有学会坚强,积极向前,以平和的心态,让自己做得更好,才能使自己的人生过得快乐而充实,正如人们常说的生气不如争气。
有一个叫王有福的人,出生在一个非常贫困的家,爷爷希望他能改变他们家贫穷的现状,寄希望于有福的身上,于是便给他取了这么一个名字。
王有福因为家里穷,从小就经常受到邻居家的小伙伴们的欺辱。他们经常把稻草编成一个圈,用树叶垫底,将泥土、鸟粪之类的东西放在里面,然后戴到小有福的头上,并大声地起哄:“有福啊,你可真有福,我们都没帽子戴,你却戴着这么新潮的帽子,哈哈……”小有福非常生气,真想冲上去和他们打一架,但一想自己若和他们打架,人单势弱,必定打不赢,扭打中很可能撕坏衣裳,自己本来就穷,撕烂了衣服根本没钱买新的,家人也会跟着伤心。于是,他就对自己说:“我不生气,我应该争点气。在物质上,我是不如别人,这是事实,但我可以在学习上超越他们,通过学习才能改变我的命运,做一个真正‘有福’的人。”
小有福有了这样的心态,今后不管小伙伴们怎样取笑他、捉弄他、欺辱他,他都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并激励自己在学习上奋发向上。有时也有人问他:“别人这样对你,你怎么就不生气啊?”他就会回答说:“生气有什么用啊?生气能解决问题吗?生气还不如争气!有那生气的时间还不如多学点知识。”因为他的从不与别人打架闹事,不与别人争长论短,加上学习成绩也特别优秀,所以常常得到老师和大人们的赞扬。
小有福也非常争气,他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考上了重点中学,后来又考上了一所有名的大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他顺利完成了学业,并找到了一份相当不错的工作,成了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改变了穷苦的命运。而他小时候的那班小伙伴却大多早早退学在家种田或外出打工,拿着微薄的收入。
的确,当我们遇到不开心的事时,生气不但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会伤神,有损身体健康,甚至会使人失去理性。因此,当你周围的同事获得升职或加薪,而你还在“原地踏步”时,你首先要做的不是忙着生气,而是要反省自己,找找自身的原因,或许是你专业知识不够或工作技能缺乏。找到自身原因后,你可以把生气时投入的时间、精力都用于学习、工作上。如此一来,就能把自己从“生气”中解脱出来。当你凡事去努力争取、去付出、去奋斗时,或许将来能有所成就,从而也就能为自己争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