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小成功,也有大成功。如果你只想一辈子生活得比较好,努力很重要;但是你要做大一个事业,最重要的是能审时度势。审时度势就是做事看准时机的能力。要想成就大事,就要养成看准时机再行动的习惯,这样关键时候的判断和抉择也更正确,做起事来也更容易成功。如果你能学会在时机来临时识别它,在时机溜走之前就采取行动,生活中的问题就会大大简化。
1.关键时候要见机行事
在做事的过程中,竞争的困惑、坎坷和挫折几乎不可避免。所以你必须学习和掌握应付危机的“心机”,随机应变,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面临危机,我们应该审时度势、沉着应对,从困境中掌握主动,从而化解危机。周旋中求生存,积蓄力量,寻找机会,找到突破危机的关键点,是走出危机的最佳策略。
进是一种最为常用的策略,是积极主动以攻为守的策略。但有时退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策略,如果你的对手过于强大,你就要以退为守,保存实力,等待时机。陷入危机时轻易出击,不但不能取胜,反而会遭到更大的打击,丧失东山再起的资本和机会。这种情况下,就要避免与对手直接交锋,采取明哲保身的方法。跌倒了并不可怕,关键是要积蓄力量,重新爬起来。在危机不可挽回时,不要计较一时一地的失利,储蓄力量才是最佳的选择。
1900年前后,中国北方兴起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他们的口号是“扶清灭洋”。列强对此迅速采取了行动。1900年6月,列强的八国联军首先攻陷了中国北方的海岸门户大沽炮台。3天之后,天津陷落。随后,登陆的联军又以保护使馆为名,向通州进发,而通州距大清帝国的都城北京不足20公里。
慈禧终于坐不住了,她在1900年6月20日发布了宣战书,还处死了一批不同意宣战的大臣。然后朝廷的电报一封接一封地到达南方,要求各省封疆大吏率兵北上,共同消灭洋人。
朝廷宣战的前4天,即6月17日上午,英国驻汉口代理总领事法雷斯奉英国外交大臣的指令去见湖广总督张之洞。法雷斯说的话令张之洞立即警惕起来。法雷斯说:“如果长江流域发生动乱,英国政府可以提供切实的军事援助。”这个外交辞令的含义很明白:如果义和团蔓延到长江流域,洋人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英国将向这个地区出兵。张之洞立即回答:如果需要援助的时候,会和英国领事协商的;但是,这里不会发生什么严重的事情——他有能力防止义和团在此地的蔓延,不需要英国人的一番“好意”。大清王朝的南方官员不愿意看到英国军舰深入长江水道,因为此先例一开,各国军队就会随之蜂拥而至,那样整个国家的政治利益和商业利益就会受到威胁。
张之洞随后立即给两江总督刘坤一发了电报,在两人的观点达成一致后,他们联名致电中华帝国驻英国大使,请他转告英国政府:中国自己有足够的力量维护长江流域的安全。若英国一旦派军舰进入长江,定会引起中国百姓“惊谣生事”,那样的话各国“援照效尤,更难收拾”。必须寻找出一个令双方都感到安全的办法。张之洞在先前给英国领事的电报中第一次提出了“互保”的概念:“我湖北已添重兵,贴出告示,严饬各州县,禁谣拿匪,敢有生事者,立即正法,所有洋商教士,有我力任保护!”这就是后来演变成著名的《东南互保章程》的发端。
《东南互保章程》内容共有九款:
一、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全中外商民人命产业为主。
二、上海租界共同保护章程,已另立条款。
三、长江及苏杭内地各国商民教士产业,均归南洋大臣刘、两湖总督张,允认真切实保护,并移知各省督抚及严饬各该文武官员一律认真保证。现已出示禁止谣言,严拿匪徒。
四、长江内地中国兵力已足使地方安静,各口岸已有的外国兵轮者仍照常停泊,惟须约束人等水手不可登岸。
五、各国以后如不待中国督抚商允,竟至多派兵轮驶入长江等处,以致百姓怀疑,借端启衅,毁坏洋商教士的人命产业,事后中国不认赔偿。
六、吴淞及长江各炮台,各国兵轮不可近台停泊,及紧对炮台之处,兵轮水手不可在炮台附近地方练操,彼此免致误犯。
七、上海制造局、火药局一带,各国允兵勿往游弋驻泊,及派洋兵巡捕前往,以期各不相扰。此军火专为防剿长江内地土匪,保护中外商民之用,设有督巡提用,各国毋庸惊疑。
八、内地如有各国洋教士及游历洋人,遇偏僻未经设防地方,切勿冒险前往。
九、凡租界内一切设法防护之事,均须安静办理,切勿张皇,以摇人心。
所谓“互保”,简单地说便是:大清南方官员绝不支持义和团杀洋人的举动,不承认朝廷对各国《宣战诏书》的合法性,并且会采取各种措施保护洋人在华的安全和利益;洋人不得在南方采取包括军事攻击在内的任何过激行为,必须遵守大清国的法律和道德礼仪,和中方以和平状态进行正常的商品贸易。
大理寺卿、时任帝国电报局督办的盛宣怀由于职务关系,最先看到了朝廷指示南方各省大员“召集义民”的命令。盛宣怀曾是李鸿章幕府的幕僚,与李鸿章有师徒之情。他把朝廷的电报扣押下来,然后立即给李鸿章发了电报。
这时候的李鸿章在广州。开始时,他对于慈禧的几次召他入京的命令,根本未予理会。李鸿章深知,国家忧患日深,军力积弱日久,“若不量力而轻于一试,恐数千年文物之邦,从此已矣”。李鸿章真正关心的是,除了自己去打仗和签字之外,还能够做什么,还有没有其他的策略。经过反复思考,李鸿章认为,目前最现实的问题就是保住东南大局不乱。他联合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闽浙总督许应揆、四川总督奎俊等,确定了共同抗旨以求东南互保的原则。他们的道理很简单:如果中国的南方也发生动乱,那么乱了敌人的同时,肯定也要乱了自己。
6月21日,令南方官员和洋人们都感到惊慌的消息传来:朝廷宣布自即日起与各国正式进入战争状态。面对朝廷宣战的旨意,南方官员立即用电报紧急磋商,最后达成这样的看法:朝廷的决定是在“暴民胁迫了政府”和“朝廷里出了拳党”的情况下做出的,《宣战诏书》的颁布“绝不是皇上的本意”。张之洞立即给朝廷打电报,要求朝廷“命令董福祥军不得乱动”,“严密保护使馆和使馆人员以及外侨的生命财产安全”。张之洞提醒朝廷,在此千钧一发之际,“只有保住使馆才有挽回局势的可能”。
然而,就在南方的大员们猜测朝廷的《宣战诏书》是否有效和自己应该采取什么应对措施时,朝廷要求各省立即派遣兵力“北上勤王”的圣旨到了。面对上面盖有皇帝玉玺的圣旨,官员们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对《宣战诏书》的表态只是态度,现在朝廷要让他们行动了。正在大家为难的时候,李鸿章给朝廷发去一封电报,对朝廷“北上勤王”的圣旨的回答竟是如下八字:“此乱命也,粤不奉诏。”他们称皇室诏令是义和团胁持下的“矫诏、乱命”,在东南各省违抗支持“义和团的命令”,拒不同外国开战。
东南互保是南方各省为保护中国的最大利益,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作出的明智选择,保护了河北、山东以外的地区避免于义和团与八国联军战乱的波及;同时亦使地方的政治与军事权力进一步扩张,中央的权威大为下降。东南互保运动,确保了大半个中国的稳定,有效地维护了南方经济发展成果,为中国近代发展奠定了宝贵的经济基础;也确保了当时南方地区向西方学习的进步思想萌芽,而不是倒退到满清闭关锁国盲目排外的黑暗状态,南方各省督抚都是留洋学生的最大资助者,为中国的现代化进步和此后的民族革命准备了人才基础。虽然在以后很长时期内,这些人会被国人痛斥为一群“出卖民族利益的无耻之徒”,但在1900年的庚子巨祸中,是他们确保了中国南方半壁江山的稳定。
在遇到困难和危机的时候,要想到各种方法突破和解决,不要拘泥于形势的束缚,要学会随机应变,见机行事,找到突破危机的关键点。
如果危机并不严重,与之周旋以保持现状,打持久战,等待和寻找机会改变局面。周旋的余地,就是生存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既不进攻,又不退却,实质是又进攻又退却,进攻中有退却,退却中有进攻,进是为维护自己的利益,退是为了防止更多的伤害。当然,随机应变的能力要在平时的积累中不断获得。对自己的思想言行经常进行清理,优点缺点都能一目了然,以便总结经验教训,找出解决危机的方案,顺利地渡过难关。
2.敢于亮出自己的才能
每个人都会有凌云壮志,但是第一步必须是找到赏识你的人,要想得到别人的赏识,就要敢于亮出自己的才能。
为了求得贵人的重用,得到赏识,你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可以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加上兢兢业业而得到提升;可以毛遂自荐,以自己的满腹才华获取信任;还可以以出其不意的惊人之举,引人注目而获得重用。
1855年2月,李鸿章带兵占领含山,杀死太平军千余人得清廷赏赐知府衔。李鸿章乘胜配合副都统忠泰攻打巢县太平军,双方僵持不下。这时他接到父亲去世的消息。这年7月,李文安在合肥去世。李文安死前留有遗训:“贼势猖獗,民不聊生。吾父子世受国恩,此贼不灭,何以家为,汝辈努力以成吾志。”李鸿章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悲痛万分,急忙赶回去料理丧事。
李鸿章回乡奔丧后,福济上奏把他留营带练勇效力。跟着福济,李鸿章官衔节节提升,短短两年,到1857年底已经是遇道员缺简放。只是第二年7月福济被免去安徽巡抚,李鸿章才失去了靠山。在丁忧期满后,身为长子的瀚章决定带着母亲一起去南昌任上。1858年8月,太平军陈玉成部再克庐州,李府祖传宅院尽为太平军烧毁,家中所藏也被扫劫一空。李鸿章此时已经被授予福建延建邵遗缺道(正四品),可是无缺可补,而且为战区阻隔无法履任,无家可归,只好收拾简单的行囊携带老婆孩子出逃。他辗转来到南昌看望母亲,寓居在李瀚章处。
李瀚章当时在湘军粮台效力,曾国藩对这位故人之子很是看重,倚为幕府之砥。曾国藩的幕府从1850年组建湘军始,有才能之士都纷纷投奔曾国藩,因此手下的幕府中一时人才荟萃。加上本人识人善任,求贤若渴,李鸿章若想有进身之阶,投入曾国藩的幕府是最好的选择。于是,在哥哥的帮助下,李鸿章见到了在建昌的曾国藩。
当时曾国藩的局面也不好,正面临三河惨败的情势。1856年9月,太平天国内讧,四王相残,自此柱国五王,伤亡殆尽,只剩翼王石达开又与洪秀全貌合神离,终于转战西征。与此同时,以曾国藩为首之湘军趁势出击,围攻安庆、三河,威逼庐州,至江南而图天京。1858年底,在安徽合肥的三河镇,湘军嫡系精锐李续宾部被李秀成部和陈玉成部合围,全军覆没。主将李续宾和曾国藩胞弟曾国华及手下幕僚400余人,士兵6000余人无一逃脱,曾国藩苦心经营之嫡系覆灭,安庆之围,不战而解。
曾国藩痛失胞弟,遂倾湘军精锐入皖作战。虽说湘军在曾国藩的带领下是兵多力壮,一派朝廷之师的威武气象,但湘军旗下真正可用的人才并不多。李鸿章知道此时的曾国藩迫切需要一个得力的助手,一个有才华、善通变,能够处理具体事务的干将,几年的历练让他做下了决定:要以自己的才华博得曾国藩的赏识和认可。适此时,在李瀚章的安排下,曾国藩惊奇地发现,端坐他面前的李鸿章言谈举止卓越超群。他那评判政事的尖锐深刻,那军旅生涯磨砺出的求实务真,那敢于面对失败的勇气,那追求上进施展才华的抱负,都让曾国藩欣赏有加。曾国藩知道,现在的李鸿章,已经不再是京城翰苑中的那个文弱书生,他的身上既增添了几分成熟,又激荡着年轻人的豪气,同时也有渴望干一番大事业的雄心壮志。这次会面之后,曾国藩决定把李鸿章留在身边。于是,李鸿章成为曾国藩的幕僚,也为他40年的宦海沉浮打下了强有力的基础。
人的一生得到贵人的欣赏至关重要。但如果不努力,不提高自身素质,则机会很难降临。李鸿章能够获得曾国藩的青睐,虽在于他敢于亮出自己的才能,但他的雄心壮志、才华出众,又是其必然因素。
有时一个人的失败并不是因为他不勤奋或才能不高,而是因为他没有抓住机遇,获得贵人的重用。虽然,机遇可遇而不可求,但是有时机遇也可以自己创造。要想获得机遇的垂青,你首先要让贵人知道你是谁。不要觉得不好意思,大胆亮出你自己吧,可能此时,贵人已经暗地赏识并想重用你了。
3.换个角度,懂得适时变通
盲目跟随别人的行动,将永远落后于人;总是按照“教条古训”行事,将永远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为了寻找机遇,为了事业成功,人们容易无所顾虑,勇往直前。这本来是好事,然而一旦走错路,结果就会适得其反。所以,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一定要学会适当地转弯,只有懂得变通的人才会更接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