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下一页的时候,我们先要温习一下前页的注脚。历史具有系统连贯特点,不了解前面的事儿,就说不明白我们接下来要说的人和事儿。
要想了解一个朝代,就要先了解一下它的前朝;要想了解一个皇帝,就要了解一下上一任皇帝。所以,说汉朝,就要先了解一下秦朝;说刘邦,就要先了解一下秦始皇。
无论从哪个意义上说,秦始皇都对得起始皇这个称谓。统一六国,这种前无古人的巨大历史成绩让他陷入了极度的兴奋状态之中,随之进入极度兴奋的还有满朝文武,“郡县制、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全国形成了集权的大一统。这些事情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影响深远,在此后两千多年当中,人们不断在模仿他,然后想超越他。但无论如何,他是人们心目中的一根标杆,而把他作为标杆的不是一群普通人,而是帝王们。
我们暂时不要去管历史是怎么评价这段历史的,我们还是把目光集中到嬴政这个人的身上吧!
秦始皇的内心世界
历史给秦始皇的定论是“暴戾”。“暴戾”不过是一种表象而已,就像任何事情一样,表面表现出来的未必是他的本质,引发表面现象的原因,才是我们要探寻的。
嬴政很自卑!
这种极度需要大众认可的求同心态可以归结为自卑。
不管是在影视剧中还是在历史文献中,秦始皇的身份问题一直是个谜团,亲生父亲究竟是谁被人猜来猜去,即便几千年过去了,我们对这种怀疑都颇感兴趣,更别说当时秦朝的人们了。普通老百姓虽然不敢在公开场合议论秦始皇,但私下里悄悄地压着耳根说一说也不是没有可能的。满朝文武上朝的时候虽然都是恭恭敬敬,但下了朝免不了要摆个爷的样子来慰藉一下他们的自尊心。
秦始皇被人所怀疑的身份让他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自卑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一旦出现自卑感就会呈现两种情绪,一种是懦弱和恐惧,另一种是愤怒和不安全感。
嬴政出现的情绪显然是后者,因为他所在的位置只能让他选择愤怒和不安全感。
一种对外界的不信任感让他的内心深处有了一种莫名的不安全感,唯一能让这种不安全感消失的办法就是让自己尽可能地强大起来。这时候,嬴政知道,必须变强,不是更强而是最强。
至此,秦始皇的人格正式出现了分裂。
嬴政十三岁的时候就是秦王了,由于年龄的缘故,当时真正掌握秦国大权的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吕不韦,也就是嬴政的疑似父亲。直到嬴政即位的第九年,才找个碴(这个碴就不再展开写了,想了解这段历史的人,请查《史记》等资料)处理了吕不韦掌握到了实权。
在掌权之后的八年,秦王嬴政可以说是一个典型勤勉式的皇帝,但在这之后,他独裁暴戾的性格就渐渐显露出来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份嬴政性格分析报告。
嬴政性格分析报告
认知模式
嬴政的想象力比较丰富,喜欢幻想或者梦想,但是他也不会忽视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在他的认知模式里,“实现梦想”是嬴政对“梦想”做的唯一注脚。
秦始皇非常关注自己的情感体验,有时对情感体验的评价会在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有时也会有意不触及自己的情绪。但不可否认,嬴政能察觉到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变化,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具备敏锐的洞察力。
在价值观方面,他能够容忍与自己价值观不同的人,但不会轻易对自己的观点或原则做出妥协与退让。
权力给了他思考的高度。
行事风格
统一六国之前,嬴政的做事风格是非常干练和勤勉的,这个时候的嬴政还只是嬴政,他严格地做着每一件事情,有很强的进取心,为了达到夺取天下的目的,他礼贤下士、办事谨慎、生活节制。这个时期嬴政的工作状态也可归为“工作狂”。
统一六国之后,嬴政不再是嬴政,而是秦始皇,他开始忘乎所以,极度自我,无限的私欲恶性膨胀。他自然而然地信服了荀子、韩非的“人性本恶”的说法,主宰的欲望让秦始皇以求万世不死。
抛开那些拗口的哲学解释,秦始皇的多疑其实就是镜像反射,说白了就是照镜子。秦始皇的自我变成了一个矛盾体,他既自负又自卑,既强大又弱小,这种反差导致了他对自我的怀疑与不自信,当然,他就更不会相信其他人了。
当然,导致一个人性格、心态与其他人不一样的原因是方方面面的。这样的几点分析能让我们更真切地看到秦始皇的内心世界。
皇帝这个名字的来历
大秦帝国热热闹闹地成立了,一系列法令不管百姓能不能接受也都颁布了。不管嬴政有没有在精神领域完成统一任务,他总算是在形式上完成了历代秦王所共同承担的历史使命——兼并六国,一统天下。
嬴政建立了秦国之后,第一个任务就是给自己取一个响亮的帝号,对于他来讲,这是非常重要的。
秦朝之前,周天子称王,这个“王”字已经让之后的许多国君堂而皇之地采用了。别人嚼过一遍的东西,嬴政自然没有胃口。再说了,嬴政给自己规定的在世年限是不死之身,这么一个名字要用数年,当然马虎不得。
面对着自己大一统的壮丽河山,面对着自己前无古人的赫赫功业,嬴政同志眩晕了,确实眩晕了。客观地说,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人都要眩晕。要是你,你也得晕。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当刀耕火种的时候,大家都积极向上,一旦谷物满仓,大部分人就开始找不到北了!
这点属于人性,秦始皇非常希望自己能进入神的行列,而不愿做人。显然他没做到。
一个被人用滥的“王”字让嬴政越看越倒胃口,内心的极度膨胀让他觉得非常有必要再找一个名字。
百感交集之后,一个为今人所熟悉的新称号诞生了,那就是“皇帝”。
那么,嬴政到底为什么将两个这么霸气的字组合在一起,“皇帝”一词到底代表着怎样的深意?
秦始皇想的是霸气,他没想让自己跟哪门子祖先攀亲,他直接跳过了这段令他尴尬的家族史,直接当祖宗,直接当始皇。
公元前221年,这是一个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历史年份,看到这个年份的时候,时空似乎奇异地交错,我们大脑中的历史概念似乎就有了主人。
是的,公元前221年的一天,嬴政百感交集地坐在秦国都城咸阳的大殿之上。原来,在秦国统一的最后一战中,齐王田建竟然不战而降,一并上交的还有田建的野心,他表示自己愿意只做一个五百里地的封君。这么一个谦卑的请求,把嬴政的虚荣心顿时捧到了天上,原来几经征战,要的就是这个感觉。
这个好消息大大缩短了嬴政统一天下的时间。齐王这个“王”在嬴政的眼里越发觉着恶心、干呕。另外,哪有什么五百里地的封君?你当我这里是慈善机构呢?于是,一次“改名字”的头脑风暴迅速在朝堂之上刮了起来。
不一会儿,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这几个人就有了主意。他们一起上前奏报说,当年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的土地只有千里而已,就这样的面积还有的诸侯都不来朝见。现在您平定天下,全国统一设置郡县,法令一统,这可是创举啊,前没有古人,后估计也没有什么来者,您这功绩可是大到天上去了。古代有天皇、地皇、泰皇,以泰皇最为尊贵,因此大王应当称“泰皇”。
按理说,这几个朝中重要人物都这样联合拍马屁了,这力道怎么也够了,可嬴政竟然还觉得不满意。嬴政自然有嬴政的逻辑,既然我做过的事情前人都没做过,估计后人也没机会做了,那为什么我的名号要用前人用过的?
一定要创新,一定要有创意。
于是,嬴政下令:去掉“泰”字,留下“皇”字,再用上古的“帝”号,合起来称为“皇帝”——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号由此诞生。
看来,嬴政最在乎的还是自己的称号。
就想这么一个名字,各个大臣都是绞尽脑汁啊。其实依照嬴政的别扭性格,谁取了这名字他心里都不能舒坦,最后还真得是嬴政自己给自己取称号,那就是“始皇帝”,下面是二世、三世,直至万世。
这其中的“朕”字本来是先秦第一人称的通称,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到了这个时候,嬴政独占了“朕”字,“朕”也就成了帝王的专称,并严格禁止他人使用。
名字有了,但只是一个小小的开始而已。
做不出豆腐渣工程的岁月
为什么说那个时代做不出豆腐渣工程,实际上不是当时的“开发商”智商低,研究不出偷工减料的办法,而是当时残酷的制度,使人们不敢去这么做!
秦始皇做的另一较有争议的事情是修长城。
争议主要围绕修长城的好或者坏!
坏是因为修长城耗费了很多财力和人力……
好是因为长城抵御了北方少数民族的侵略。
太史公司马迁说,秦朝对官吏的管理制度已经相当完备。
说起秦朝的刑罚,可是非常严酷的。光看名字就基本能猜出刑罚之重,肉刑、腰斩、劓型、斩趾、断舌……其中的连坐更是花样繁多,有亲属之间的连坐,有官吏和士兵之间的连坐,有上下级之间的连坐,还有举荐人和被举荐人之间的连坐,等等。按照秦律的规定,使用刑罚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两三种结合使用。
可见,秦朝对官员的惩罚一般都是一竿子打翻,打翻之后是永世不得翻身,所以在这个时候,贪污基本上可以等同于直接玩命。
这可真是玩命,如果当时修长城的包工头把钱装自己兜里,最直接的结果就是长城因为偷工减料而垮掉。万一长城真的垮了,那么这段工程的工程长、包工头上上下下都要受到重罚。
这还不仅仅是一人做事一人当不当的问题,全家老小也要受到重罚,轻则发配接着修长城,具体修长城的天数是根据贪污钱款的多少来定了,有的人修到死都没能赎罪;重则就是直接砍头车裂了,然后接着连坐。总而言之只要贪污,就会被秦朝的一系列反贪组合拳打得永世不得超生。
基于秦朝刑罚之严厉,当时,几乎没人敢中饱私囊或拿公家的钱肆意挥霍,所以,秦朝出现豆腐渣工程的可能性很低,而且不仅仅是没有出现豆腐渣工程,秦长城的工程质量还异常坚固,在中华大地上屹立了两千多年。
嬴政是个工作狂
关于历史上各个皇帝工作量的数据记录,我们可以从零星的文字中找到嬴政是工作狂的证据。
《春明梦余录》中有写到朱元璋的工作量是“八日之间,内外诸司奏札凡一千六百六十,计三千二百九十一事”。除法一算,朱元璋平均每天要看两百多份奏章,处理四百多件政务,别说以八小时工作量来计算了,就以每天工作十小时计算,他每小时要读二十份奏章、处理四十件政务,平均每三分钟阅一本奏折,在这三分钟里,大脑要飞速运转,从阅读到分析再到批复指示,只有短短的一分半钟。
那么秦始皇呢,更是一个典型的工作狂。《史记》记载秦始皇给自己定的阅读标准是每天60斤的公文(这当然不是我们现在的纸制公文的重量),这还是最低要求,只有把60斤文书阅批完成了才能休息,但阅读公文根本算不上皇帝的全部工作,他晚上阅读公文,白天还要听各个官员的汇报总结,有的时候还要当一个宏观总监工,抽空还要做一下质量检验。
所以说,这皇帝不好当。
梦想与现实的距离
统一六国之后,这种前无古人的巨大成绩让他陷入了极度的兴奋状态,“郡县制、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让全国处于集权的大一统,他对自己人格的威信力非常自信。
公元前210年,一个谣言——东南有天子之气,严重威胁到了嬴政的心理安全。
秦始皇称帝之后,也是他一个更大梦想的开始——皇位世世相传,富贵万世不竭。他想主宰的不仅仅是历史的横向坐标,还有历史的纵向坐标。
在搞了大量封建迷信之后,秦始皇忽然意识到,不仅要让自己的生命万世不竭,还要他创下的基业万世不竭。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有一个人告诉他,东南有天子之气。
这样一句话,让已经陷入迷信深渊的秦始皇忧心忡忡。他决定实行继位以来最长的一次巡行,目标是东方和东南方。他要用自己的气场,去压制住另一股气场。
嬴政别了咸阳宫殿和女人,没想到,这一别就成了诀别。
按照历史的玄学来讲,我们只能姑且认为东南方有这股天子之气。那么想一想,能配得上这股天子之气的人也只有后来的两个人了,这是后话。
秦始皇对自己帝国的治安绝对放心,他自信这次出游只需带些文臣和小将就足够了,当时的大将蒙恬并没有被列入出巡名单。这一次,他主要是带了三个人,小儿子胡亥、丞相李斯、近侍赵高。剩下的就是大批的随行官员、宫女、宦官。
至此,巡游开始。
事情一步步发展,最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更让秦始皇没有想到的是,他带的这三个有名有姓的人,最后竟然变成了型号统一、威力无比的炸弹,不仅是炸弹,而且还是定时的。这也是后话了。
秦始皇要让天下人都知道,我嬴政还好得很,我嬴政才是这天下的皇。愿望是好的,命运到底买不买账就要另说了。
巡行队伍在寒冷的11月出发了。我们先看一下这次出巡的路线图,出巡队伍首先是从陕西咸阳出发,直奔湖北云梦,然后再进入安徽,折上到达江苏的南京,再进入浙江并深入到今天的钱塘一带。
光看路线图中这些带三点水的字就知道这靠海的水路没少走。嬴政可是正宗的秦老西啊,他哪里受得了这种气候,一路上路途颠簸,再加上严重的水土不服,嬴政的健康状况亮起了红灯,而且不可忽略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秦始皇现在已经五十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