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死亡的意识使得生活更加富有意义。死神是我们的老师,它既能使我们认识到自己梦想的高贵,又让我们认识到生命的脆弱。我们越年少,越不成熟,我们就越难接受世间生活终究会结束这一现实。在我们叛逆心理很强的那段岁月里,我们老是想,如果人类是宇宙的设计者,我们就会长生不老,永远年轻。这样,死神就永远不会来临了,我们就不会到达人生的终点了。然而,当我们分析一下这种想法,就会发现,这不过是一个十分幼稚的愿望。事实上,难道我们真的愿意缚在生命的车轮上不停地旋转下去吗?既没有休息和长眠的机会,又不知什么时候能够停止?难道我们真的愿意永远清醒、不停地工作?难道我们真想活一千年、一万年,去品尝战乱、冲突、伤痛、争斗等苦果的滋味吗?柏拉图宣称:人在地球上的寿命有限,这是对的。如果人真的能够永远活下去,没有人生的跌宕起伏,没有事业的大起大落,没有挑战和成就感,这种生活即使可能,也不是人们向往的生存状态。那将是一个无聊乏味、极度单调的人生。
四、运动是高效的健康投资
首先要明确运动的确有效,它对健康的必要的促进,接着应指明,要收效必须遵循、“运动三原则”,即持之以恒、适量适度、脑体并动。
书籍媒体总是强调“生命在于运动”,好像运动是健康的万能药,有的人运动确可收立竿见影的效果,有的人则不然。似乎对怎样运动、哪些人适合哪些运动、运动需注意什么都缺乏有效、有力的指导。人们的运动似乎还处于自发选择项目、随意运动的水平上,能否讲得更有力、更有效一些,使人类真正从中受益。
首先要明确运动的确有效,它对健康的必要的促进,接着应指明,要收效必须遵循、“运动三原则”,即持之以恒、适量适度、脑体并动。但首要的是“动”,动与不动是个分水岭,在动的基础上再讲究效率。许多人对动的作用认识不足,认识不全面,导致不能坚持。动是“零存整取的健康投资”,首先是“零存”,即持之以恒地运动,有所存必然有所取。
1.请“狼医生”的故事
为了加深对动的作用的认识,这里先说一个请“狼医生”的故事,以引起对动的重视。在美国阿拉斯加州的一个鹿自然保护区里,人们为了让鹿更繁盛,便把该保护区内的狼全部消灭掉了。果然,鹿获得了安逸的繁殖机会,鹿群数量猛增,由原来的400头短时间内增至2000头。但鹿群失去了狼的追捕,奔跑机会大减,结果生活力降低,抗病力愈来愈弱而陆续生病死亡。鹿群在减少,逐渐少至比原来的数量400头更少,且下降趋势仍在继续,这样下去,有全军覆没的危险。无奈,只得又从外地重新引入狼——“请回狼医生”,狼虽然在不断的追捕中吃掉了一些年老病弱的鹿,但这些“狼医生”却使整个鹿群恢复了奔跑——对鹿来说是必要的运动,从而使鹿健壮起来,鹿群恢复了生机,充满了活力,数量又得以增加。为什么鹿群在安逸的生活下反而衰退,遭狼袭击反而兴旺发达?这就是不停的、经常运动的功效,由此可见不运动,过于安逸之害。
2.运动习惯的重要性
科学发展至今,已从各个学科角度证明人的正常寿命在百岁以上,最重要而可靠的科学证明有三个:①生长系数说。通过对各种哺乳动物的调查研究发现,其平均寿限与其生长期有个系数关系,即寿命为生长期的5~7倍。按此,作为生物人,人的生长期为25年(此时骨骺愈合,停止生长了),25的5~7倍为125~175岁。②成熟系数说。各种哺乳动物的平均寿命为其成熟年龄的8~10倍,人的性成熟年龄约为14岁,14的8~10倍为112~140岁。③海弗列克系数说。海弗列克对人胚细胞进行培养,发现其分裂代数约为50代,此后培养条件再好也要衰亡,这一寿命的生物钟学说,为科学家普遍认可(寿命生物钟在细胞核中,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近年证明染色体端粒是“钟”的所在),海氏计算细胞分裂一代的时值为2.4年,则2.4×50=120岁。目前许多书籍文章均说人的寿命为120岁,即源于此。
各种动物的寿命与这一理论寿数都差不多,唯有人,多数都不能“终其天年”,活到百岁的虽然也有,但为数太少(我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国百岁老人为15434人,仅占全国人口的1/20万)。大多数人未能终其天年的原因之一是人的活动较原始人大大减少了,这有点象阿拉斯加州的鹿不受狼的袭击而居安退化一样。因此,许多名人都呼吁人类要加强运动。
五、兴趣是快乐之源
生活中有些平淡的东西,只要用艺术的眼光去观察、去品味,就会有千种景观、万般风情涌现在你生命的彼岸。
人生本是为追求快乐的,生活中不能没有笑声,一个人过得快乐与否。并不在于外界环境如何,关键在于个人内心的境界。兴趣是快乐之源,很难想像一个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人会有快乐可言,一个对什么都漠然置之的人会以一颗乐观的心对待生活。生理学家认为,人要想更好地理解生活、珍惜生命,就要建立广泛的兴趣和爱好,这样会使自己的生活丰富起来,还可以调节情绪、放松神经、巩固友情、陶冶品质、矫正不良行为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多一种爱好,也会使人生多一分光彩,多一条道路。
1.欣赏大自然
大自然以其原始的韵味和生命气息亲近着每一个人的心灵,它那开阔的视野、清新的空气不仅增进人体健康,还能洗涤人们心灵上的尘埃,陶冶性情,给人以智慧和启迪。试想:广阔无边的大海,怎能不让人心怀坦荡;一望无际的草原,怎能不让人心胸开阔;变幻莫测的白云,又怎能不使人神采飞扬?
大自然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调节剂。当生活节奏紧张时,它使我们的神经得到松弛;当我们在生活中受到打击时,它能起到平衡心态的作用。恩格斯青年时曾有过一次失恋,为此他去了阿尔卑斯山,对大山诉说痛苦,向自然寻求慰藉,很快就从失恋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又以新的热情投入到所热爱的革命事业中。大自然教会人微笑着生活,一切都要向前看,因为还有希望和机会,相信明天会更好。
2.热爱艺术
马克思说:一个人既不喜欢文艺,又不喜欢体育,那么他的生活将是枯燥乏味的。这说明艺术作为人的一种高级精神需要,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艺术活动可以消除疲劳,增进健康。现实生活证明,许多热爱艺术的人是身心全面发展的人,因为他们学会了欣赏生活。
(1)文学欣赏与创作
文学作品是艺术化的人生舞台,上演着一幕幕人间的悲喜剧。无论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去欣赏它,还是作为一个作家或导演去创作它,都可以使我们加深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促进我们心智的开发。
(2)在音乐中寻找快乐与健康
音乐是一种富有情绪色彩的语言,具有强烈的感染作用,通过乐曲的旋律、节奏,使人的情感起伏跌宕,从而提高大脑的兴奋性,促进大脑功能的发展。“音乐启迪了我的智慧。”爱因斯坦每当在研究和实验中遇到困难时,就会拉起小提琴,那些困惑不解的疑团,常常在甜美悠扬的乐曲声中豁然开释。音乐还决定着一个人的品位。热爱音乐的人,情趣高雅,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
(3)其他艺术活动
欣赏和创作书画,不仅会得到创作的满足还会获得美的享受。电影、电视剧作为一种综合艺术,也能帮助人们挖掘更深层的生活内涵,增加生活的阅历。此外,下棋、书法、集邮等都能丰富生活,这些积极健康的兴趣和爱好,能消除空虚与孤独等不良心理状态。
美能激发一个人的能量,使人精力充沛,当一个人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用艺术的审美眼光去看待事物时,他就会被美所吸引、所感化,变得平静、清醒,始终绽放着智慧的光。
有一位老音乐家,在“文革”中被下放到农村为牲口铡了整整7年的草,等他平反回来,人们惊奇地发现他并没有衰老。他笑道:“怎么会老呢,每天铡草,我都是按3/4拍铡的。”这就是艺术家对生活的感觉,在他的周围,一切都是艺术,是美的享受。这种感觉使人在困境中得到依托,在顺境中能更好地把握自己、控制自己、感受自己、表达自己。
生活中有些平淡的东西,只要用艺术的眼光去观察、去品味,就会有千种景观、万般风情涌现在你生命的彼岸。例如,当你早晨走近河边的树林时,袅袅清音会钻进你的耳朵,清爽的空气会钻进你的鼻孔,露水会沾湿你的鞋,雾气会迷茫你的视线,树叶会轻拂你的脸颊。如果你没有艺术欣赏“细胞”,就会麻木不仁,甚至会埋怨露水湿了你的鞋;如果你懂艺术就会有不同的体验,就会诱发出激情和灵感。
诗、画、歌、舞都懂的人,境界会更高一筹。他们听得懂大自然的神妙的音乐。登高时,他们能听到高山雄伟的呼唤,临溪流则能闻出溪流的喃喃细语,闲坐在家中,也能神游物外,感受大自然的音乐。这就是艺术的神奇力量,它是人类深不可测的联想力和创造力的源泉。
大自然的恩惠,不用人们付出金钱,金钱也买不到大自然的恩惠。可以这样说,世界上最愚蠢的是那些拥有金钱和一切却不懂得享受的人,最聪明的是那些拥有得并不多,却懂得享用大自然的人。
六、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工作
现代人辛勤工作的不少,因为人们的生活节奏普遍加快,社会生活变得更加复杂,但是这些人却可能忘记一个重要的事,就是“休息”。
工作是人生中最大的快乐之一,它能提供多数成人主要的智力刺激和社会互动。它也是许多人惟一能参与竞争并获得掌声的舞台,使人们能获得其他任何地方都得不到的满足感。努力工作除了可带来名声之外,还可带来财富、权力及提升。虽然工作的意义重大,但是,如果你真的把每一分钟清醒的时间都用来工作,那就有可能是得不偿失。
现代人辛勤工作的不少,因为人们的生活节奏普遍加快,社会生活变得更加复杂,但是这些人却可能忘记一个重要的事,就是“休息”。在很多人的观念中,总认为休息是迫不得已的,它和工作互相排斥会影响工作情绪、效率和时间。
古人形容一个人工作卖力时曾用“废寝忘食”进行称赞,也可见影响之深。人们普遍认为,一个人不宜将私事带进工作,但是工作却可以肆无忌惮地侵占私人的休息时间。因为人们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只有勤奋工作是值得称赞的,休息则代表着偷懒和精力不济。因此他们千方百计增加工作的时间,缩短休息的时间,甚至极端的会成为工作狂,除了吃饭睡觉,几乎完全没有了休息的时间。
当代人很容易被拖进这个旋涡,就是工作时间占用过多的休息时间,危害了自己的健康,进而影响到工作。这就是人们已经逐步认识到的“现代病”。
虽然说从法律上现代人的工作时间大大缩短,但实际上人们的工作时间远远超过15年以前。1990年代美国曾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平均美国入所享受的休闲时间,自1973年以来,已经下降了30多个百分点,工作时间也大大增加了。而管理者或生意人往往工作时间更长。
现在一般公司的工作时间,通常都是早9点至下午5点,8小时工作制。不过有的做老板的,觉得其利润与自己的工作表现成正比,所以很难正常工作8小时。他们一般很早就到了公司,等到所有员工都下班回家了,他们可能还在拼命苦干,晚上8、9点钟能回家就算不错的了,甚至熬到12点以后也是常事。
一般拼命工作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当早上已经连续拼搏了几个小时,身体已很疲惫,到了中午时分,饥肠辘辘之时,便会觉得浑身疲惫到了极点。据统计,公司员工在中午开饭前半小时或下午临下班前的工作效率是极低的。
很多老板和公司员工,在公司里都不好意思休息,怕被人说成是偷懒。你想,在办公室里谁好意思趴在那儿打瞌睡呢?很多人尤其是老板工作繁忙之时,一般都会非常珍惜时间,即使累得要死,也是硬撑着咬牙坚持,或者喝杯浓茶咖啡之类饮料提提神儿,然后继续进行那没完没了的工作。
如果觉得疲倦了仍不停手地硬撑着干下去,虽然明知此时效率肯定会大打折扣,仍然认为休息是在浪费时间,还是死命地硬撑着,实在是非常愚蠢。而这样的人在办公室里其实不在少数。其实这样说穿了,难道不是自己欺骗自己么?因为你工作的效果已非常有限,其实那可能才是真正的浪费时间。
会工作的人,也应该会休息。工作与休息是不可分割的,若处理不好,真不知对健康有多大的影响,给人多大的压力。等身体出毛病了,才真的认识到“欲速则不达”的道理。而且我们会发现生命中最宝贵的其实是健康,为了多挣一些钱,就损害健康太不值了。况且治病不也要花钱么?还反而耽误了工作。
一个不大会休息的人总是会影响到公司的工作绩效。到头来工作没做好,休息时间也没有,真是太得不偿失了。
工作和休息的冲突,往往是降低工作效率的主要原因,因为现有的工作程序或形式,阻碍了私人休息时间,使个人在工作时集中精力的程度不够,而未能达到预期的工作效果。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人觉得疲惫时,稍微放松休息一小会儿,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