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称帝后,为了巩固帝位,对于稍有对她不满的人,轻者赶出朝廷,重者满门抄斩,决不心慈手软。有些人乘机无事生非,排除异己,于是诬告之风盛行,冤假错案常常发生。
当时湖州长史(刺史的副职)江琛和他的上司、刺史裴光有矛盾。为把裴光搞掉,自己取而代之,便大量搜集裴光的书信,将字逐个剪下来,拼凑成一篇与徐敬业共同密谋造反的信,向武则天告发。武则天大怒,立即把裴光抓了起来,交给御史审问。不管御史如何审问,裴光只有一句话:“字是我的字,信不是我写的。”
武则天见无法识别文章的真伪,不能定罪,心中很是焦急,便把这个案子交给了时为秋官尚书的张楚金接审,并命令他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张楚金经过审问,裴光的口供和对其他御史们的口供完全相同,他也无法向皇帝交差,心中十分忧愁。这天,张楚金躺在床上正在思考查清此案的办法,忽然发现,日光照射的窗纸上,一些平时没留意的裱糊痕迹清晰可见,不由得恍然大悟,立即升堂审案。他首先令人把原告和被告一起传到大堂,然后命人端过一盆水来,接着命江琛把他得到的那封信自己投到水中。不一会儿,信上粘贴的字便一个个都脱落下来。江琛见阴谋败露,只好跪地求饶,承认了罪过。
武则天知道后,把张楚金召来说:“我曾听说爱卿才华出众,今日方知果真是名不虚传。”
然后,她又笑着问张楚金:“朕听说,你小的时候,还是个非常调皮的孩子,有没有这回事呀?”
张楚金见问,不由得脸红,他知道武则天也是一个爱惜人才的皇帝,便向她讲述了自己幼年思过的一个故事。
张楚金出身于一个世宦之家,是范阳郡张道源族孙,兄弟四人,他是最小的一个。因为他自幼聪明,才思敏捷,父母很是喜爱,这一来,却使他养成了时常撒娇的毛病,稍有一点不顺心的事,就又哭又闹,满地打滚。因此,他的三位哥哥都不敢惹他,处处让着他。但是,他却把三位哥哥的谦让当成了软弱可欺,他常常找茬,还去父母那里告状,让哥哥们平白受责。
有一次,他的三哥张越石见他实在不像话,说了他两句,他便跑到父母那里,说三哥欺负他,又哭又叫,直到张越石向他赔礼道歉,方才完事。
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父母逐渐知道了他的所作所为,感到这孩子如再不认真管教,不但不能成才,弄不好还会变坏。所以,在他六岁那年,请来了一位私塾先生,教他们兄弟读书。
他的几位哥哥用心听讲,学习认真,成绩提高很快。可他在上课时,却常常东张西望,摆弄东西,做小动作,就是不爱听老师讲课。哪位哥哥说他,他便对哪位哥哥搞点恶作剧,不是把笔偷走,就是把书藏起来。哥哥们上课时,不是这丢了,就是那没了,明明知道是他干的,也不敢问他,心中都很苦恼。
老师知道了这些情况后,心想:在张家的这四个孩子中,论天资,张楚金最好;论记忆,张楚金最强;论理解学习内容,张楚金最快最深。但是,由于他娇生惯养,和兄弟们不和群,学习还不专心,把心思全用在了整治哥哥们上,所以,成绩也是最差的。照此下去,再聪明也不会成才的。他决心找个时机,对其好好进行启发和教育,将他引向正确的人生轨道,使其成为治国人才。
这一天,按讲课程序,该讲《诗经》里的《棠棣》一章,老师决定用这篇诗歌对张楚金进行教育。这首诗的开始四句是:
棠棣之华,鄂不韦华韦华。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在讲解字义时,老师有意向他们几个兄弟问道:“棠棣这种植物的花,为何这样色彩鲜艳?”
张楚金的三哥张越石首先回答说:“因为它的每一个花萼,都紧紧地靠在一起,衬托了花瓣,所以花才显得格外鲜艳。”
老师听了,高兴地点了点头,随后便问张楚金说:“楚金,你能说说后两句是什么意思么?”
别看张楚金对他的几位哥哥常常蛮横无理,但对老师却是很尊重的,也有些怕。因为他在藏哥哥的书和笔时,常被老师批评得张口结舌,无言以对。特别是近几天来,对老师给他讲的兄弟之间应该相亲相爱的道理,他也是心服口服。所以,今日当他听了三哥对老师提问的回答,已经心有所动,认识到了兄弟之间团结互助的重要性。故当老师点名让他讲出后两句的意思时,更加明白了老师的意图,又想到老师近来为了教育帮助自己所费的苦心,不由得对自己过去的所做所为感到惭愧。于是,他红着脸对老师回答说:“后两句的意思,是说人间至亲,莫如兄弟,应该团结一心,互相支持。”
老师笑了,进一步对他说:“楚金回答得很好,兄弟之间,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应该取长补短,情同手足,家庭才能兴旺,事业才能发达。否则,只靠自己,本事再大,也是无济于事!”
张楚金听后,流着泪说:“先生,您教诲的很对,我一定会知错改过的!”
从此,张楚金果然翻然悔悟,不但孝顺父母,尊敬哥哥,而且学习上也刻苦勤奋,成绩有了明显提高,超过了他的三位哥哥。不久,他们兄弟同去京中应试,他和他的哥哥张越石都中了进士,得封校书郎,走上了仕途。
武则天听了张楚金的故事,也很感动,深有感慨地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关键在于是否知错能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