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杨澜,相貌并不出众,如果让她站在许多女孩子中间,你很难一眼将她找出来。但是,这位容貌并不出众的女孩子没有到化妆间去浓妆艳抹一番,而是“发现”并“强化”了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初上荧屏(当然现在的形象在“微调”中有了变化)是以一个“有教养的活泼可人的学生”模样出现在观众面前的——没有明显的化妆痕迹,也没有新潮服装的“包装”,还是那双清纯、真诚而又带点稚气的眼睛,还是那浑然天成的披肩长发,还是那几件据说常常是从同学、朋友那儿借来的衬衫、连衣裙……这既体现真实身份,率直个性,又符合节目特点的外观形象,会使人联想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句来。
还有倪萍,她说:“当主持人不应该做作,你就是你,应该让观众感到,面前这个人就是一个普通人。”
这样的原则让她们能顺利同观众沟通,得到观众的认同。她们能使观众产生同感。
要使沟通双方都有同感。同感就是共同感觉。人其实也是感觉动物,每时每刻都被上千种信号所刺激。但是,这么多信号为什么不会使我们手忙脚乱呢?这是由于人脑的处理功能很卓越,它只挑选最重要的感觉供我们判断。
人的全部感觉被五种器官分享,因而可以分为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其中,只有味觉是由内在器官舌头分享,其他几种是外在的。但是,嗅觉也可以说是内在的,因为鼻子总是端端正正摆在脸上,没什么动感。所以味觉和嗅觉是我们不容易观察的,只有在极其特殊的场合能够有同感。而视觉、听觉、触觉都是容易观察的,所以很容易有动感。每个人在感觉能力上都会有侧重点,其中总有一种感觉比较出色。
沟通,要掌握方法和技巧
国外成功学有“友谊网”之说。认为,喜欢别人,又能让别人喜欢的人,才是世界上最成功的人。成功的人们大多喜欢广泛交际,形成了自己的“友谊网”。比如,你要某人推荐几个供你拜访的朋友,如果这个人是个失败的人,他只能为你提供一两个人,而且好不容易才找到这一两个人的地址和电话。成功的人就不同了,他们会推荐出一大堆朋友,而且是在长长的名单上寻找,因为名单上包括各式各样的朋友。由此显示出成功者与失败者在交友方面的差别。
成功的人大多是有关系网的人。这种网络由各种不同的朋友组成,有过去的知己,有近交的新朋;有男的,有女的;有前辈,有同辈或晚辈;有地位高的,有地位低的;有不同行业的,有不同特长的,也有不同地方的……这样的关系网,才是一个比较全面的网络,也就是说,在你的关系网中,应该有各式各样的朋友,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为你提供不同的帮助。当然,你也要根据他们不同的需要为他们提供不同的帮助。这才是关系网应当具有的特征。
人们常说的优势互补,应当适用于关系网的构造。本来,你有这方面的优势,同时就可能有那方面的劣势。打个简单的比方,你会著书立说,但你未必会在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样样精通。那么,你不精通的领域,或者你根本不懂得的领域,就需要在那些方面精通的人的帮助。如果,朋友的结构太单一,就难以做到这一点。所谓优势互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你用你的优势,去弥补他人的劣势;以此换取他人以自己的优势来弥补你的劣势。这就要求交朋友不能太单一,不能完全局限于自己的同行、具有共同爱好和兴趣的人之间。所以,正是因为你在某一方面有特长、有爱好、有优势,才要有意地结识与你的特长、爱好、优势有差别的人。这才符合网络的结构和原则。
俗话说得好:“一张篱笆三根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人在社会中生活总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和支持,同时,自己也免不了被人求。实际生活中,我们随时随地都在进行着各式各样的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因此,不论你是落魄失业、陷入困境,还是春风得意、飞黄腾达,你都应该广交朋友、多做好事,与人们和谐相处。能够和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人建立关系,发展友情的人,也就是世界上最成功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大都渴望获得他人的好感。这是人的一种基本需求。获得别人的认同、赞许,从而得到内心的平衡,产生成功的满足感也是现代人心理渴望的具体表现。究竟怎样入手,才能走好人际交往这步人生中的大棋,达到与人沟通的目的?
无数成功的人士告诫我们,要赢得别人的好感,以下要点不能不铭记于心。
1.塑造良好形象
要想让别人对你产生好感,首先在主体身上要有好的“影响源”,即形象设计和内在素质。别人的好感只能从自己本身的良好形象和文明的言行中产生。只有做到谦虚不自卑,自信而不固执,要强而不狂妄,才能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
2.注意积累知识
世界上没有哪个人喜欢知识贫乏,只有学识丰富,思想敏锐,兴趣广泛,才能提高自我价值,吸引众人。
3.心地诚实,待人诚恳
心地诚实,待人诚恳,做人正派,这是被人了解和受人欢迎的开端。如果不说真话,弄虚作假,别人就不会信赖你,觉得你不可靠,时间长了就会疏远你,厌恶你。
4.乐于帮助他人
个人的力量总是很单薄的,当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时,每一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因此,一位哲人说过,人生的旅程是在别人的扶持下走完的。当一个人对生活中的某一问题无力解决时,我们如果能够伸出一只热情的手,无疑会给对方以极大的力量与信心。特别是当一个人遇到挫折,处于逆境之中时,如果我们能够热情帮助别人,别人定会对我们产生强烈的好感。同时,当帮助别人之后,人人都会产生一种觉得自己很高大的感觉,而当别人又对我们报以微笑时,我们会觉得这个世界是那么的美好。这对人的自信心的确立是极其有益的。
然而,很多人都忽略了帮助别人这一最简单的增进吸引力的方法。他们在抱怨人们缺少友情的同时,自己却不愿意对别人付出一点点的友情,即使是举手之劳也不肯帮助别人,正是这种心理将他们拒于友情的大门之外。正如戴尔·卡耐基所言:“你要别人怎么待你,就得先怎样待别人”。
5.兴趣力求广泛
爱好和兴趣是相识他人、广交朋友的一个很好的“媒介”。如果你喜诗爱画,能歌善舞,集邮、摄影、体育样样都懂一些,你就同别人有了共同的情趣,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心声,无形中也在你和他人之间逐渐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别人也将会对你逐渐产生好感。
6.善于语言表达
无论是在聚会上,还是在朋友相聚的场所,如果你有个人的见解,就要大胆地表明,这样将增加你做人的力量。若是一言不发,一味害羞,不敢启齿,不仅给人软弱无能的印象,而且会在众人面前降低你的位置。
7.尊重别人的自尊心
俗话说:“人有脸,树有皮。”每一个人都有自尊心,都希望别人的言行不伤及自己的自尊心。任何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都有明显的对自我价值观的维护倾向。例如,当我们取得了成绩时,我们会解释为这是自己的能力优于别人的缘故;当别人取得了成绩而我们没有取得成绩时,我们又会解释为别人仅仅是机遇好而已。这样解释就不至于降低自我的价值观,伤及自尊心。
我们在同别人交往时,必须对他人的自我价值观起积极的支持作用,维护别人的自尊心。如果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威胁了别人的自我价值观,那么会激起对方强烈的自我价值保护动机,引起人们对我们的强烈拒绝和排斥情绪。此时,我们是无法同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已经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也可能遭到破坏。
在你同别人交往中,无论是熟人还是生人,都要尊重对方的感情,接待热情大方。讲究礼仪,使自己在短短的时间内,就能给对方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
8.背后勿论人非
一个正直的人有话说在当面,不在背后乱议论别人。如果你经常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一旦被对方知道了,免不了要对你抱怨一番,甚至会同你发生争吵,即便是以前对你印象很好的人,也会在他心中出现阴影,以前的好感顿消。因此,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莫让嘴巴破坏自己的好名声。
9.处事宽容大度
当别人取得成绩,受到赞扬时,不要嫉妒不满,要在别人的进步中找到自己的差距,从别人的成绩中看到自己的努力方向;当别人偶尔失礼时,不要以牙还牙,产生报复心理,要以礼相待,原谅别人,给他以认识自己缺点的时间,主动同你言归于好;当自己偶有做事不当,出现失误时,理应坦然承认,不能忌讳自己的过错,掩饰自己的缺点。总之,在处事过程中,要坚持理解、体谅、忠实、豁达,这样就能在他人的心目中产生更好的印象。
做到以上的几条,你就算是掌握了与人沟通的方法,掌握了主动权。
沟通,更需要真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中指出:“学会共处”是对现代人的最基本的要求之一。
学会共处是在全球化将成为2l世纪重要特征,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互相依存程度越来越高的时代提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教育命题。它的原意是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他人共同工作。学会共处,有着同样深刻的内涵。
学会共处,就要学会平等对话,互相交流。平等对话是互相尊重的体现,相互交流是彼此了解的前提,而这正是人际、国际和睦共处的基础。
显然,随着社会文明步伐的加快,随着社会开放与变革进程的加速,“快节奏”成了社会的显著特征,这就导致了这样一个怪异的两极现象:一方面是人们的人际交往合作空间越来越大,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另一方面是人际关系平均持续期大大的缩短了,比如因为生活条件的改善,邻居关系也因住房搬迁而改变,因为职业流动,同事关系也因变换岗位而改变,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这种变动的速度愈快,上述关系的持续期就往往愈加缩短,临时性就越来越明显地成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大特点。
这种特点更要求人际关系中不可少的沟通。因为,生活环境让我们有了更多与人打交道的机会,下面就是我们经常要面对的沟通情境。
1.在一个组织之中
应聘、开会、打电话,在走道上和同事聊天、和同事合作案子、和同事吃饭、检讨工作计划、和老板谈加薪等等。
2.面对客户
销售产品、电子行销、顾客服务中心、服务台、电视发表会、电话访谈、接受媒体采访、打电话、推广产品、与人交涉等等。
3.在个人生活中
家庭聚会、同学聚会、学校家长会、舞会、打电话、亲子交谈、婚事磋商等等。
这些沟通,给你的人际交往增添了很多内容。你切不可忽视这些机会,并且你还得保持一种亲密的关系。我们一般会有这么几种关系:
(1)亲戚关系——常来常往
俗话说,是亲三分向。亲戚之间大都是血缘或亲缘关系,这种特定的关系决定了彼此之间的关系的亲密性。这种亲属关系是提供精神、物质帮助的源头,是一种长期持续、永久性的关系,是一种客观存在。因此,人们都具有与亲属保持联系的义务。在平常保持好亲戚关系密切,在困难时期,求助亲戚才最有利。
亲戚“不走不亲”,“常走常亲”,这是中国人一贯的观点,只有经常的礼尚往来,才能沟通联系,深化感情,密切亲戚关系。
有人说:“我不缺吃不少穿,亲戚间何必要常联系找麻烦呢?”此话不对,纯洁挚密的亲戚关系是一种人情味较浓的人际关系,不能蒙上庸俗的面纱。只有建立在亲近、挚密、常联系的基础上,才能建立真诚的关系,如果彼此间少了经常性的走动,那就可能会出现“远亲不如近邻”的局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