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346300000006

第6章 苏格拉底的哲学思考(4)

“灵魂”与“思想”的关系,及其对于认知真理的作用,巴门尼德早已谈到,而到了阿那克萨哥拉处,“灵魂”与“思想”已有了相同的意义了,如柏拉图的《克拉底鲁》篇中说,阿那克萨哥拉称“思想”与“灵魂”有着规整世间万物的作用,只是阿那克萨哥没有把此学说贯彻到底,是苏格拉底完成了这一工作。

从苏格拉底开始,人的存在被极其严格地分为“感性的”存在与“理性的”存在,且把人的主体归综于“理性”与“精神”。这两部分,在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中是完全对立的。感性的欲望会导致灵魂的不纯洁,而此种欲望是受其本身环境条件所决定的。所以,处境不同的人,灵魂所受影响也不相同。

在各个不同级别的“灵魂”之中,哲学家的灵魂是最为纯洁的,因为哲学家最能摆脱感性世界的约束,直接与真理世界沟通。反过来说,哲学家也就最应摆脱所有肉体上的约束,努力使自我灵魂纯洁。苏格拉底曾提出,真正的哲学家就是要去追求一种肉体上的死,没有任何欲望,从而用其本身纯洁的灵魂去探究真理。正是从此处,苏格拉底把其逻辑推理的“彻底性”与传统观念的“灵魂轮回”联系了起来。但苏格拉底并没有区别出死后灵魂进入的不同地点,而是认为众人灵魂都在同一地方,也并没有提出客体存在性的地点。

但是,苏格拉底这种把“精神”与“肉体”看作绝对的对立,并把哲学看作是一种思想上的解脱,却为后来整个欧洲唯心主义哲学奠定了一个基本的方向。从柏拉图到黑格尔,无不是以思想与物质的分离作为哲学的最高境界。由此看来,这些哲学家真正的意思是教导人们摆脱肉体的欲望,从而达到最纯洁的思想境界。

对于“灵魂”这一“精神实体”的确立,由于其与物质实体是绝对对立的,此学说的创始者还可以从逻辑中解释巴门尼德的“一元始基”。这个问题是与始基共同存在的。“始基”、“本源”是万物的根本,本身就是不变的,但不变怎样去变出万物,却是个十分繁琐的问题。也就是说,“始基”是个活的原则,但活的原则怎么“不动”,这个问题就无法回避了。对于古代的所有物质始基论,都不易圆满解决。而苏格拉底又提出了一个与物质对立的“精神”,其具有与物质相反的属性。巴门尼德的“不动”、“一”都可依据此理论前题加以定义。苏格拉底对于“始基”这一问题作了总结。他提出,既称为“始基”,那么其本身就没有起源,因为它已经是初始了,同时它又没有终结,因为它无法被“分解”,也就是说无法消亡。有“始”而无“终”,但苏格拉底也不认为其是同巴门尼德想象的那样,是个“死”的原则。因为他认为,始基应是“活”的原则,但其又不受于外在原因的影响,因为那就不是“始”了,而是一种“后继”。既不受于外在,而本身又活动,那么其自身必有动因,所以,苏格拉底是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自因”的哲学家。他认为:“自动者必是运动的本源。”但依据古人的观念,一切物体都应受外力才动,而只有有生命的东西才会自动,所以自动的原则在于“灵魂”,而不在于“物体”。苏格拉底说:“所有无灵魂的物体由于外力而动,有灵魂的物质则会自己动,这是因为这是灵魂的本质。”由此,苏格拉底就把始基的永恒与不变的原则与活动的原则依据哲学理论结合。这当然就充满了对立与矛盾,而且是本质性的、本源性的对立统一。

这种本源性的对立统一,是由感性的朴素辨证向理性的本质辨证的过渡。

3.理性的原则

“精神”与“物质”的分化意味着“理性原则”与“感觉原则”的分化。精神是无法感觉的,是理性的产物,物质是可以感觉的,而其可被感觉,也正因为精神的作用。

“精神”的确立,“灵魂”与“肉体”的分离,使人的本质集中在精神方面;精神与感性的原则区别,使人进一步集中于理性的精神实体方面。苏格拉底的“认识自己”,就是认识人理性的精神本质。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有感觉、有生命。

感觉是人与自然沟通的渠道。所以说,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直接的、个别的关系,但人以自身的力量,盲目地影响自然的进程。而人不仅是有感觉的,也是有理智的。人类不仅作用自然,也试去着理解自然,作为有意识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不仅仅只是直接而个别的关系了。它还具有了间接与普遍性,人不仅仅可以感觉自然现象,而且可以理解自然规律,理解其普遍性,并把其作为整体去把握。于是,人与自然就产生了一种新的联系。

人如何去认识自然,就如何认识自己,最初,哲学家还把人当作自然对象来对待,来研究人的身体与感观结构,并解释人的种种自然结构。

当时,大多游历于希腊各处的智者也属于这个范畴之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早期的智者学派是古希腊哲学由自然哲学过渡到苏格拉底、柏拉图哲学的一个环节。但智者们基于“人”仍是感性的、个别的存在,仍是以人的经验为核心的。而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中关于人的概念恰恰与其相对。

人不仅要把本身当作感性存在来研究,更应将其看作是理性存在的,人用理性来研究自身的理性,也就是“自觉”,苏格拉底认为这才是哲学的主要任务。

在苏格拉底看来,哲学不仅是为了得到一般的知识,更要得到可靠的、令人满意的知识,即“真理”,即哲学不仅要了解自然的各个环节,更要了解其本质。我们研究自然无穷尽的环节,无法得到满意的答案,但当我们自问时,才发现这个决定性的环节就在本身之中,真理在理性之中。

应指出,对自我的知识,是人类认识进步的表现之一。从研究人的感觉器官特性步入研究人的思维器官特性,是一种进步,但此进步被唯心主义者利用,为自己的哲学服务,并加以歪曲。此种倾向,就学说体系来说,是由苏格拉底开始的。

简单来说,古希腊早期的自然哲学是人类在朴素的形式下认知思考的准备阶段。在此阶段,人们不仅可以看到物理学、数学以及天文与地理等各种自然科学,更可看到论辩术、修辞学及语言学的初步成果。然而,其自然哲学的进一步发展,揭示了人的思辨的局限性,它是被动的。既然人的感受本就有尺度,那么语言也就没有了对错之分。古哲学家追寻的目标对“始基”的认识,对“真理”的掌握,便归于个人的感觉。为了扭转这种倾向,苏格拉底提出了自己的原则:理性的主体性原则。这个原则一方面并不反对自然哲学家的成果,一方面又指出其局限,指出如用理性的思辨去解释感性世界中的始基,只能得到具体知识,却无法得到哲学寻求的本源性的知识。另外,在此种哲学方向的转变中,苏格拉底把以个人欲望为基础的善恶观用伦理学来替代。

人在苏格拉底的哲学中是精神的实体,但同时又是与客体对立的主体,在其学说中,以“理念论”和“伦理学”作为学说的核心。

四、苏格拉底——“理念论”的奠基人

古希腊哲学由“自然”哲学转化为“自我”哲学,“精神”与“物质”分化后,“精神”成为实体并最终确立,这一变化宣告了“唯心主义”哲学的成熟,而其中的最初成熟形态便是苏格拉底的“伦理学”。

古希腊哲学由早期的“自然”哲学转化为苏格拉底的“自我”哲学,“精神”这一实体最终确立,此根本性的转折,向世人宣告了唯心主义哲学的成熟。这个学派的最初形态是以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理念论”为基础的。

1.《形而上学》中苏格拉底两段话的含义

无论如何评价苏格拉底的哲学,大多数学者都倾向于理念论的奠基人应是柏拉图,而不是苏格拉底。“理念”这一概念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哲学体系的主干,但对于这个概念,人们却不是非常清楚。关于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理念论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在理论与思想上的对立,是有本质上的原由的。德谟克利特与毕达哥拉斯学派在其学说思想上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此种关系在亚里士多德对他们的记述中也可看到,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属性是由多种几何学概念来形容的,“原子”与“数”、“点”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这些地方,都是与毕达哥拉斯学派有关的。

但德谟克利特与苏格拉底的“理念”还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在德谟克利特的思想中,其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不仅仅存在于思想之中。而另一方面,德谟克利特的理论基本上仍然保存了所谓的“种”、“类”的意思,于是,它们的具体含义就由德谟克利特的基本理论来决定了,“原子”作为物质的微粒,它们的“种”、“类”也就同样具有物质基础了。而到了苏格拉底那里,出于哲学方向的改变,“种”、“类”已经不仅仅是认知物质世界的工具了,而其本身也成为独立的实体,认知的对象,真理的本质,如此进一步的抽象,其已完全脱离了日常的意思,步入了唯心主义哲学的范畴了。“认识自己”,“自我”的主体是一个理性的精神实体,然而“理性”、“思想”的本质正出于它与感觉完全不同的“理念性”。因此,“理念论”的提出,是苏格拉底哲学思想方向转变的必然结果,也是所有唯心主义的最核心的范畴,其具体含义尽管可以不同,甚至所用概念也不同,但苏格拉底“理念论”提出的问题与基本意义,却是所有唯心主义所共有的。

2.“理念”的概念

“理念”作为事物的范畴,并不是当时的流行用语,但也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它是一个科学著作中的术语,而苏格拉底的工作正是对此术语作哲学上的思考,使其成为哲学的核心部分,具有更加普遍的意义。

智者们对于“名字”的功用有着相当普遍的研究,但因其哲学是感觉主义、相对主义,所以,他们也主要由感性来认知“名”的作用。由一种极端的经验、感觉主义作为出发点,令“名”脱离了“实”,“名”只由主观感觉而变,而不考虑事物的“实”。因而对于“名”的运用,就没有是非可言了。要扭转此种偏向,苏格拉底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正名”,即客观的理解“名”。

古代早期自然哲学的发展,表明了赫拉克利特论断的正确性,仅用自然来获取确定的知识已不可能,但“人”如果像智者学派的理解为感知的存在,则“人”未跳出“自然”的圈子,而仅是自然的一部分。这样,人以自己的感觉作为基准来判断是非,则无是非可言。要真正确立主体原则,只有从理性思想入手,而理性逻辑概念是理智把握世界的方式,因此,使人摆脱感性自然约束的关键在于逻辑概念的运用。由此,哲学提出了理性逻辑概念。把“名”理解为理性逻辑概念,则“名”不是飘忽的印象,而是实在的,是本质,因此苏格拉底赞成“名字应符合其自身本质”。

而在苏格拉底心中,此种“符合”并不是如镜子一般,而是本质的符合,是对世界把握的理性方式。

此种理解下的“理念”是概念性的,而非形象性的。苏格拉底正是由此从“理念”与“意象”的本质区别中引出理念知识的真理性与确定性的。“意象”随着主体与客体的变化而变化,“理念”则是不变的。

苏格拉底“理念论”的重点是指出“理念”与“意象”的不同之处,确立其普遍性,用理念的普遍和知识代替感觉。

所谓事物的定义,就是其本质。与对这些事物的感觉有本质上的不同,正是在感性与理性、现象与本质中,苏格拉底采取了与德谟克利特唯物主义相反的立场,颠倒原子论思想,成为唯心主义的理念论。

许多研究者认为,苏格拉底的“理念论”的思想得于毕达哥拉斯学派,是由毕达哥拉斯的“数”来解决矛盾。其实,苏格拉底不仅运用了“数”,更把他的“量”运用到“质”上面。

“质”与“量”是不可分割的,而早期古希腊哲学史上,“质”与“量”却有一个分离过程。早期希腊哲学对于这两方面有不同的侧重点。米利都学派强调“质”,而南意大利学派则注重“量”。

感性世界是可以无限分割的。任何事物都是“多”而不是“一”,由此显出了它的朴素性与弱点。苏格拉底统一了质与量的关系,因而也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解释“一”与“多”的矛盾。理念是事物之所以为本身的质的规定性,它不是单纯的感性存在,而是理性本质的存在。

苏格拉底要把“理念”这种逻辑概念与感观的世界对立起来,成为独立的实体,既非感性世界的反映,也不是理解感性世界的方法,相反,“理念”成为感性世界存在的依据。

于是,在苏格拉底那里,完全颠倒了实际的关系。知识的逻辑体系、概念体系成为真实的世界,感觉的世界则并不可靠。巴门尼德所谓的“存在”成了苏格拉底的“理念”。

应指出,苏格拉底在为自己的“理念论”作论证时所用的方法含有许多原始朴素的地方,他所讨论的问题本身是最基本的哲学问题,理念世界的确立,表明了理性世界的确定。

总之,苏格拉底的“理念论”在知识上是个概念体系,但苏格拉底把此种逻辑概念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成为其世界观的核心。

同类推荐
  • 现代名言妙语全集:情感名言

    现代名言妙语全集:情感名言

    这些名言警句句句经典,字字珠玑,精辟睿智,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和精神的力量,具有很强的鼓舞性、哲理性和启迪性。具有成功心理暗示和潜在力量开发的功能,不仅可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还能增进自律的能力。
  • 宽与容的人生幸福课

    宽与容的人生幸福课

    在人生的旅途之中,人的内心世界会随着生活的种种压力、变故,而与自己的理想本意背道而驰。如果在面对各种问题时,人们都能多一分宽容的话,相信社会会变得更加美好与和谐。然而,太多的人往往会因他人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一件事,使自己陷入负面情绪的困扰中。
  • 创新之道(开启青少年智慧故事)

    创新之道(开启青少年智慧故事)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栋梁,自然肩负着创新的大任。对于处在成长阶段的青少年,怎样才能开启他们的智慧之窗,激发他们潜藏的巨大能量呢?本书精彩的智慧故事如一把金钥匙,开启智慧创新的大门,令青少年走上创新的光明大道,开拓新领域,创造新世界。
  • 做人要低调,做事要博弈

    做人要低调,做事要博弈

    为人处世圆润通达的指南,行走社会畅通无阻的宝典。旁征博引,解读古今中外做人做事法则;深入浅出,揭开成功人士行走江湖之道。做人不懂低调,会处处受阻;做事不懂博弈,会处处碰壁。做人要低调,做事要博弈,这是做人与做事的智慧,更是做人与做事的诀窍。
  • 做事有尺度 做人有气度

    做事有尺度 做人有气度

    《做事有尺度做人有气度》主要分为两部分,上篇告诉你如何把握做事的尺度,下篇为你阐述如何拥有做人的气度。书中采用大量贴近现实的案例,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阐释了做人做事的智慧,是你学习做人做事智慧的最佳用书!
热门推荐
  • 江南醉

    江南醉

    江南离镇的不期而遇,成就了一段爱情佳话,三年后归来,却发现离镇依旧,佳人不在……
  • 盗墓之亡灵宝藏

    盗墓之亡灵宝藏

    86年前,慈禧太后的清东陵被盗,大量珍宝流出不知所踪。86年后,一支由满清皇族后裔组成的寻宝队踏上行程,他们要找回失踪已久国家宝藏。而我,只是一个珠宝商人,经历512大地震后双耳经常失真耳鸣,部分记忆丧失。原本只想平淡的过完一生,却因为一副双面画搅入局中,被迫进入古墓与盗墓贼们共同经历生死。当我以为出生入死过就算朋友,却不想一切的背后竟有着更大的阴谋。
  • 江湖歪传之江湖

    江湖歪传之江湖

    这是一个集满了黄!爆!毒!的爆笑作品。这是一个古代与现代相结合的内涵满满,槽点满满的作品,这还是一个讲着江湖的故事。总之这就是一个三观不正的文。
  • 上海爱情

    上海爱情

    广角的全景铺散开来,此刻在普陀区某老旧公寓,郭跃满腹心事在阳台上抽烟,靳慧在洗手间小心翼翼清理着手机里的内容,宝山区的青年公寓周凯满房间的烟雾躺在床上辗转煎熬,床头放着一本醒目的离婚证,徐家汇某会所马博宇泡在空无一人的澡池里发呆,裸露的背部一道蚯蚓状的疤痕。虹口区某大学女生宿舍,袁夏和室友讨论着某款保湿水的使用效果,白皙的鼻翼冷冽如冬。静安区某咖啡馆,梁春和晏菲相拥着咬着耳朵,看着窗外肆意的车水马龙。闸北区的房子里,苏茜眉开眼笑逗弄着小侄女,唱着童谣:“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吴好宝宝,好宝宝.....”,浦东区陆家嘴地铁口,严晓彤望着路雨晨所在的金茂大厦,心里道:冬天快到了啊。
  • 药帝萧玄

    药帝萧玄

    一个弱肉强食的修仙世界,优胜劣汰,萧玄,一个大家族的普通子弟,一次偶尔的机会在山林碰到一位生命垂危的老者,他的命运也悄然改变。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是那个老者改变了他还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数?演绎一位旷世强者的崛起之路。?
  • 血赤壁

    血赤壁

    这本书因为开的太赶了,所以有段时间断更了。小天打算重开一本,喜欢本书的读者,可以去看小天的新书,小天不会再让大家失望了。
  • 河东狮追夫:家有悍妃(完结)

    河东狮追夫:家有悍妃(完结)

    七岁起被她欺压,十七岁终于想出一条妙计,给她找个更加凶悍的相公,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嘿嘿。谁知她捷足先登,向太后要了他去,555洞房花烛夜,她拎着他的耳朵逼他写下三条婚规。惹不起,咱还躲不起吗?装聋、扮哑,再不然出家、上战场,十八般武艺,七十二端变化,全是为了那三条婚规。第一条:完全绝对无条件服从娘子第二条:同上第三条:还是同上
  • 中马企业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中马企业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中马企业会计准则比较》主要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通过比较分析中国与马来西亚现有的会计准则,试图揭示中国与马来西亚在企业会计准则方面存在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为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和吸引马来西亚投资提供会计技术支持。同时,本书也为国际会计比较理论研究者、会计专业学生等提供帮助。本书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目前国内对中国与马来西亚会计准则比较的研究空白。
  • 异次元:末世余光

    异次元:末世余光

    一颗由星球炸裂而溅射出来的陨石,经过漫长的旅行到达了地球,同时带来了那颗行星上的某种生物……这种生物一度使得地球上的人类陷入绝望。一名少年,在这场灾难中不断的生存下来,但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朋友的死亡,亲人的离去,还有……,见证了一个个人类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最真实的一面。就在人类与这名少年都陷入无尽的绝望的时候,一声来自异次元的呼唤,点起了所有人生存下去的希望!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绝将三国

    绝将三国

    猛士的雄浑,血腥的杀伐,摇摆的信仰,迷离的情感,尽在混沌流离的三国时代。本书以独特视角,展现自黄巾起义以来各路英雄逐鹿并起中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填补了名著三国演义中武将激斗,大军作战的大量情节缺口,并融入饱满的儿女情长与奇人异士之遭遇,风格个性,手法多变,可谓好勇斗狠文学之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