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微软公司的上司对我说:你就是为微软生的。微软公司虚位以待,“微软(中国)公司总经理”这一职位为我等了将近半年。而我选择微软,是因为它正迎合了我的梦想:要么把中国的公司做到国际上去,要么把国际公司做到中国来。微软恰恰把执掌中国企业的金印托付给了我。同时,微软公司那种生生不息的创新拼搏精神,浓厚的危机感和我的个性也存在某种深层的契合吧。
吴士宏从一个卑微的角色到最后的微软中国公司总经理说明一个问题:只有学会战胜自我才能海阔天空。一个能胜战自己的人,才是真正意义的成功者,才能拥有新的生命,开始新的生活。
金宝启:输得起是一种锤炼
人生的道路充满机遇,也有辛酸与绝望,失败与挫折数不胜数。只有那些不怕挫折与失败的人,才会有所成就。
金宝启,42岁,在德国获MBA学位,在美国生活了3年。1996年回国后,在英国多米诺喷码公司任中国北方区总经理,1999年4月到四通利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任执行副总经理。金宝启精力旺盛,工作起来像“拼命三郎”,被他的下属和朋友称作互联网业界“第一职业经理人”。他的谈吐充满自信、坚定。这也许是一个职业经理人能把握自己的现在与未来的特质。成熟、稳重的背后是不断求新求变的冒险精神。回首自己的职场之路,金宝启说,很多人害怕失败,是因为要承担责任,有这种心理很难振奋精神,东山再起。这些年,他去了很多地方,换了很多工作,输得起是很重要的一点,这是一种气度,也是一种锤炼。
毕业后金宝启来到当时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没有从事技术性工作,而是做销售和管理。去德国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当时,他一句德文也不会说,出了机场只能傻呆着,到商店买东西只好看包装纸上的图形。有朋友问他:“你就不怕?”
不怕失败促使他走那么多地方,每到一个新地方开始都很艰难。在离德赴美时,金宝启写了一首诗,发表在报纸上,表达他的决心,其中有两句:是水手就该出航,是男人就该迎着风浪。就是在这种豪迈心态的激励下,他跨过大西洋,又飘泊到另外一个陌生的国度。
金宝启把他的状态比喻为爬山。当爬上一个山头的时候,体力还有,兴趣还有,还会不断地向前爬。每当走入低潮时,他都会跟自己说:“这是上帝在考验我,忍耐力使我走出低潮,不断进步。”
在国外7年,念书的日子非常苦、非常累。从一句德文也不会到短时间内迅速掌握德文,而且要用德文来攻读硕士学位,这令金宝启很是头痛。学习了一年德文后,他参加了语言考试,当时主持口试的德国教授问他:“你从中国来德国,能适应吗?你不认为风险很大吗?”金宝启回答,有压力才能进步,如果害怕风险,不能承受失败,永远不会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经过几番痛苦的抉择后,金宝启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就是放弃用德语攻读学位,而用英语来攻读MBA,在德国他转而开始备战托福,然后转入美国人办的学校攻读硕士,用49个月完成了MBA的学习。
去美国后,金宝启一直在小公司做事,对他的能力、眼界提高很大。美国人市场做得非常好,食品销售市场做到同样的产品,同样的价格,同样的管理模式。这种规模化管理降低了成本,实际上是综合资源的规模化使用,这对他的工作有很大启示。3年后,他毅然回国,中国的空间很大,他相信回国会有更好的发展。正如金宝起所说的那样,失败是上帝的考验,输得起是一种锤炼。今天的失败只能是一时的,它预示着明天的成功、美好生活的到来。
玛利亚·艾伦娜:相信自己,终会成功
“当别人向你建议不能做这个,或者不能做那个时,你不要管他们。”“当你遇到障碍时——我每周都那么做——把它当作一个机会,而不是世界末日。做你需要做的,尽快地超越它们。”
“如果你相信自己的梦想会实现,你就会取得成功。”这是一个从零到1500万美元的女人说的话,她就是玛丽亚·艾伦娜·伊瓦涅斯。在哥伦比亚,当玛丽亚·艾伦娜·伊瓦涅斯只是个十几岁的孩子的时候,她的父亲就让她参加了一个微电脑的学习班。
虽然在拉丁美洲电脑的标价是10万美元,非常昂贵,但是电脑还是越来越普及了。玛丽亚·艾伦娜马上就投入到这种革命性的技术中来。1973年,她到美国上大学,学习电脑科学,毕业后,玛丽亚·艾伦娜产生了一个念头。
在当时,美国个人电脑的价格在8000美元左右,而拉丁美洲的个人电脑价格却要昂贵得多。她想,为什么不在拉美销售个人电脑,来开发这个非常有前景的市场呢?1980年,她将自己的想法和许多主要的电脑公司交流过,并请求给她一个机会,在自己的国家销售他们的电脑。
“他们告诉我不要提这事,”玛丽亚·艾伦娜回忆说。电脑销售执行经理们说,“拉丁美洲正处于经济危机之中,许多国家都十分贫穷,那儿的人们没有钱来买电脑。因此他们认为拉丁美洲的市场太小了,根本不值得他们去开发。”但玛丽亚·艾伦娜就不这么认为。当别人只看到各种局限性时,她却看到了各种市场机会,“我想,即使这个市场只有1000万美元的承受能力,对我来说已经足够了,我能从中挣到钱。而且由于它很小,所以就不会有什么人为它去竞争。”
当时她只有23岁,一个女人,没有任何销售和市场经验,这些是她见过的经理们称为对她的三个不利因素。但是她却清楚地知道两件事:一是在美国电脑比较便宜,其二就是拉丁美洲需要便宜的个人电脑。她满怀希望而又乐观地与一位银行家接触,请求从他那儿得到一笔贷款,银行家提出要看她的商业计划。玛丽亚·艾伦娜从来没有听说过商业计划是什么样的。她接触的第二位银行家要求看她的市场销售计划。同样,她还是不知道市场销售计划究竟是什么。于是她就试着直接与代理商联系,许多人根本就不想见她,只有两个人颇为怀疑地听了她的想法。她问他们:“你们现在在拉丁美洲的销售额是多少?”他们说。“零,一点没有。”玛丽亚·艾伦娜对他们说,“我能每年在拉丁美洲销售价值1百万美元你们公司的产品。”
为达到目的,玛丽亚·艾伦娜不得不答应所有订货必须预先付款。就这样,Altos电脑公司在没有承担任何风险的情况下,给了她9个月的境外代理商资格。
她的第二步就是与旅行社联系。玛丽亚·艾伦娜的要求非常简单:“为我在迈阿密飞往阿根廷的班机上定个座位,在每个我不必支付额外停靠费用的主要城市停靠。”这就是玛丽亚·艾娜设计的市场推广计划。她又说,“无知有时是值得庆幸的,或许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我真的不知道自己会碰到些什么。”
由于没有任何的销售推广经验,玛丽亚·艾伦娜所有行动的向导就是坚信自己的目标和信念。她在哥伦比亚下了飞机,住进了一家宾馆,拿起了当地的电话号码本,开始给当地的电脑零售商们打电话。“当时我想,广告做得越大的公司,它们的规模和业务量一定也非常大。所以我打电话时首选那些做广告最大的公司。”
第二天玛丽亚艾伦娜被约会塞得满满的,她飞奔着赶往一个个约会。在20世纪80年代,女工程师非常少,而且拉丁美洲的许多商人还很不习惯与女人做交易——尤其与一个看上去只有18岁、娇小而年轻的金发女郎。但她用自己年轻人特有的热情和自己的教育背景以及对电脑的丰富知识,将可能产生的不利因素转化成了优势。玛丽亚·艾伦娜这样描述了她后来的客户当时对她的反应;“他们对一个女人谈论他们不知道的,当时最新的技术和事物非常着迷。他们的反应令人非常满意,因为我有很棒的产品,而且我提供的价格很有优势,将使他们可以和一些大的经销商竞争了。”
在3个星期的行程中,玛丽亚·艾伦娜旋风般地穿行于厄瓜多尔、智利、秘鲁和阿根廷。在每个国家,她都用同样的办法来推销她手上的产品。“我原本计划销售1百万美元的产品要1年后才能返回美国,出乎意料的是,我仅仅用3个星期的时间就接到了价值10万美元的订单和预先付款的现金支票。”这对于在大学计算机实验室教课每小时挣6美元的人来说,这简直是个天文数字。
渐渐地,玛丽亚·艾伦娜的销售额超过了百万美元,甚至是数百万美元。在其后的5年,玛丽亚·艾伦娜的销售额达到了令人震惊的1500万美元。1987年,在《公司》杂志登载的500家发展最快的公司的排行榜上,玛丽亚·艾伦娜的“国际微系统公司”排在了第55位。1988年,玛丽亚·艾伦娜卖掉了公司,继续开展这方面的业务,3年后销售额达到7000万。玛丽亚·艾伦娜又组建了一个新公司开始向非洲销售电脑,市场专家们又一次告诉她说非洲太穷了,根本就不适合个人电脑销售,尤其是在那样一个男人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一个外国女性在非洲销售电脑就更不可能了。那时的玛丽亚·艾伦娜早已经习惯这些消极的反应了,她认为这些专家们的目光非常短浅。她相信自己对未来趋势的预见。1991年,她仅仅带了一份产品目录和一张地图就乘飞机到了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开始了她的销售活动。她住进宾馆后,就又拿起电话号码本开始联系当地的经销商。两个星期后,她带着价值15万美元的订单飞了回来。
玛丽亚·艾伦娜先是从自己的汽车房,然后又从一间小货仓里开始海运她的产品。虽然规模非常小,但是越来越多的订单却纷纷而至。4个月的时间里,她用海运方式销售了价值70万美元的产品。第二年玛丽亚·艾伦娜公司的销售额增加到了240万美元,第三年翻了一番,第四年又翻了一番。由于在20世纪80年代前几年中,玛丽亚·艾伦娜的“国际高科技销售公司”的平均销售额为1300万美元,所以它又登上了《公司》杂志当年的500家发展最快的公司的排行榜。而玛丽亚·艾伦娜本人也成了本杂志历史上惟一一个白手起家,并使两个不同的公司分别登上著名排行榜的人。
有好的产品可以进行销售,是玛丽亚·艾伦娜·伊瓦涅斯成功的一个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她的成功是因为她有人生的“导航图”——到美洲获取成功。而后她充满信心、矢志不移、不畏失败使她实现了这一目标。世界上没有一份商业计划会带给你这些说明。